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共沉淀工艺制备Bi-2212前驱体粉末,并通过粉末装管法(PIT)制备了Bi-2212单芯带材。通过对装管粉末颗粒尺寸的控制,分别获得了具有不同芯丝密度的带材,并对其所引起的超导带材的微结构和超导载流性能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SEM照片显示,前驱体粉末是由3~5微米的初级颗粒组成的,但是由于烧结过程中发生硬团聚,有大量的大尺寸团簇颗粒产生,颗粒尺寸由10微米到180微米不等。通过过筛将前驱体粉末按照颗粒尺寸分为四组,分别进行装管。结果表明,随着平均颗粒尺寸的减小,在冷加工和热处理过程中带材的芯丝密度均有明显增加。因此最终带材的晶间连接性较强,从而获得了带材载流性能较高。本研究可以作为装管工艺优化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为Bi-2212超导线材性能的进一步提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张胜楠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7,46(3):585-590
采用共沉淀工艺制备了不同Cu含量的Bi-2212前驱体粉末,并通过分步烧结工艺对前驱体粉末中Cu含量不同所引起的相演变过程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合浸涂法和粉末装管法制备了Bi-2212厚膜及单芯线材。研究结果表明,Cu含量的变化对厚膜和带材在烧结过程中的相演变过程同样具有极大的影响。随着Cu含量的增加,体系的相演化过程发生了改变。最终材料中Bi-2201相的含量逐渐减少,而AEC相的含量逐渐增加。考虑到Bi-2201和AEC对载流过程的影响各不相同,通过系统的优化,获得了最佳Cu含量为x=2.2。在这一成分处,厚膜和单芯带材临界电流密度同时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3.
4.
5.
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一系列的MgxB2(x=0.90,0.95,1.0,1.05,1.10)超导块材,并详细研究不同Mg/B化学计量比对MgB2超导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XRD)仪,扫描电镜(SEM)和超导量子干涉(MPMS)仪分别对样品的物相、微观结构和超导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名义组分为Mg0.95B2的样品临界电流密度Jc性能最好。由于Mg的不足,抑制了晶粒生长,同时也使得MgB2内部Mg缺位、△Tc、FWHM、Hc2和Hirr明显增加,显著改善MgB2的磁通钉扎性能。 相似文献
6.
7.
研究了在MgB2超导体中,Al、C以及这两种元素共同掺杂时对样品的超导转变温度、不可逆场、以及临界电流的影响。研究发现,当掺杂电子量相同时,Al掺杂比C掺杂对超导电性有更强的抑制作用。当Al、C共掺时,对于相同的掺C量,Al的掺杂作用减缓C掺杂对Tc的抑制作用。同时C掺杂可以有效的提高MgB2超导体在高场下的临界电流密度,Al,C共掺和单独掺C的两组样品中掺C都有相似的行为特性。 相似文献
8.
9.
重离子装置中的加速器磁体均服役在±2.25T/s的高速脉冲条件下,因此要求该种磁体所用的超导线材具有较高的临界电流和较低的损耗。针对项目需求,本文设计及制备了两种新型结构的NbTi/Cu5Ni超导线材,芯数分别为12960芯和10800芯、铜比2.0、芯丝直径均小于5 μm。系统研究了两种新型结构超导线的芯丝截面形貌、芯丝表面形貌、磁滞损耗及不同时效热处理下的临界电流密度和n值。通过优化工艺后获得了Jc(5 T、4.2 K)为2902 A/mm2,Qh(4.2 K,± 3T)为34.2 mJ/cm3 的千米级NbTi/Cu5Ni超导长线,并可实现批量化生产,为重离子装置的研制提供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10.
第2代高温YBCO涂层导体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正展开制备YBCO涂层导体的研究。本文介绍了国际上用三氟乙酸盐-金属有机沉积(TFA—MOD)的方法制备YBCO涂层导体的工艺过程和主要进展情况,讨论了前驱溶液的合成和涂后热处理方法,以及YBCO超导层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1.
12.
13.
采用高均匀性、低杂质含量的优质Nb46.5Ti(质量分数,下同)合金锭,研究了热处理制度对Nb46.5Ti/Cu多芯超导体临界电流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低温度预时效热处理有利于NbTi超导体中α-Ti沉淀相细化,而且分布弥散;时效次数越多,这种效果就越明显。同时时效次数越多,α-Ti沉淀相细化,而且分布弥散;时效次数越多,这种效果就越明显,同时时效次数越多、α-Ti沉淀相数目及密度也越高,从而有 相似文献
14.
15.
分别采用Fe和Nb作为阻隔层包套材料,通过原位粉末装管法工艺(in-situ PIT)制备出石墨烯掺杂的MgB2/Fe(Nb)/Cu线材和Nb包套未掺杂的MgB2单芯线材。在高纯氩气保护下、670~800 ℃保温2 h热处理线材。X-ray衍射显示,670 ℃热处理的线材主相均为MgB2超导相,其中Fe包套线材的MgB2相中含有Fe2B杂相。三种线材的微观结构显示,未掺杂线材基体中的孔洞相对较大,而石墨烯掺杂的Fe、Nb包套线材晶粒之间的孔洞相对较小。线材样品的拉伸性能结果显示,热处理前由于加工硬化,三种线材的拉伸应变值远远低于热处理后的拉伸应变值,其中铁包套线材的硬化最为严重,但无论是否热处理,Fe包套样品的强度都是最大的。四引线法传输性能测试显示,670 ℃热处理Nb包套掺杂线材的临界电流密度(Jc)在4.2 k,2 T、4 T、6 T范围内均高于Fe包套掺杂线材的Jc,石墨烯掺杂线材(Nb、Fe包套)在2 T具有更好的传输性能,Nb包套掺杂线材的Jc最高可达到4.5×105A/cm2。大于4 T后,两种包套的掺杂线材的Jc均低于未掺杂的线材,Fe包套样品的超导性能降低更大,显示其掺杂未全部进入晶格,导致在高场失去了磁通钉扎作用。 相似文献
16.
TANG Hong XIANYU Ze HU Qianli QIAO Guiwen WANG Yongzhong ZHUANG Yuzhi ) Institute of Metal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enyang China )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China 《金属学报(英文版)》1995,8(3):209-214
MICROSTRUCTUREANDPROPERTIESOFYBaCuOSUPERCONDUCTORPREPAREDBYMTGMETHOD¥TANGHong;XIANYUZe;HUQianli;QIAOGuiwen;WANGYongzhong;ZHUA... 相似文献
17.
The Bi-2223/Ag tapes were prepared with spray-died powders, which are of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and phase assemblages by varying the annealing time in pure oxygen. Longer time annealing degraded the reactivity of precursor powder, which in turn resulted in an incomplete conversion from precursors to Bi-2223, porosity core and misaligned grains in fully processed tapes. The best Jc in short pressed samples varied from 29.7 to 47kA/cm2 for the tapes made from different powders. 相似文献
18.
不同铸钢件提高深冷低温冲击韧性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冷环境下工作的铸钢件的低温冲击韧性受到设计和生产人员的高度重视。在保证铸钢件的低温冲击韧性要求的前提下,通过选择合适的合金成分、合适的变质剂以及合适的热处理工艺,可以提高深冷环境下使用的铸钢件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19.
Fu Ruidong Zheng Yangzeng Ren Yibin 《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and Performance》2001,10(4):456-459
The tensile, impact, and fracture toughness tests from ambient temperature to 77 K were carried out on 32Mn-7Cr-0.6Mo-0.3N
austenitic steel. The fracture surfaces and the phase constitution were analyzed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x-ray
diffra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ation between yield strength and temperature is σ0.2 · 300 + 1392.4 exp (−0.0106T). The 77 K yield strength is 883 MPa · m1/2 and the K
J0.05 value is about 236 MPa · m1/2. The cryogenic intergranular fracture is fully suppressed. The 77 K fracture surfaces exhibit a tough character composed
of many dimples and few small quasi-cleavage facets. The results of x-ray analysis show that the austenite phase of the steel
is stable even under cryogenic deformation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电磁场-温度场-组织场-应力应变场耦合模型,利用DEFORM软件模拟双列调心滚子轴承内圈感应淬火过程,并提出分段电流密度的淬火工艺,研究了轴承内圈感应淬火过程中温度变化、组织演变以及表层与次表层硬度、残余应力和残留奥氏体等。结果表明:分段电流密度的感应淬火方法能够使轴承内圈淬硬层均匀分布;加热效率随线圈电流密度增加而增大,且尖角位置温度会出现突变;淬火后滚道表面残留奥氏体含量约为6.97%,马氏体含量约为92.3%,表面硬度约为60.9 HRC,滚道淬硬层约为2.97 mm;深冷处理后残留奥氏体含量与残余应力降低,马氏体含量与硬度均提高;残余应力沿内圈中心径向平面对称分布,且次表层残余应力最大;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