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林霞 《化学试剂》2014,(8):696-700,754
采用室温溶液法合成标题配合物[Cu(phen)(nap)2]·H2O(phen=1,10-邻菲罗啉,Hnap=萘普生)。对其进行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差热分析等表征,并测试其磁性质。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发现:该物质属于四方晶系,P21212空间群,晶胞参数a=2.923 6(6)nm,b=0.582 3(1)nm,c=0.991 0(2)nm,β=90°。结构分析表明:金属原子Cu(Ⅱ)处于变形的CuN2O2四面体配位环境,离散的配合分子间通过O—H…O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形成一维超分子链,继而通过C—H…O氢键作用形成二维层,最后通过C—H…O氢键将层连接成三维超分子结构。在2~300 K温度范围内,配合物遵循居里-韦斯定律,居里常数C=0.41 cm3·K/mol,韦斯常数θ=-0.11 K。由χmT-T曲线可知,在室温到18 K间,[Cu(phen)L2]·H2O中Cu2+离子间存在弱铁磁作用;在18~2 K间为弱反铁磁作用。  相似文献   

2.
β-氨基酸Schiff碱铜(Ⅱ)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金虹  刘峥  冯小珍 《化学世界》2007,48(6):321-323,384
合成了两种邻菲啉、β-氨基酸Schiff碱铜(Ⅱ)配合物:[Cu(sal-β-phe-phen)]和[Cu(sal-β-ala-phen)]·H2O,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电子吸收光谱、差热和热重等分析手段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对配合物抗菌活性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寡聚酸合铜(Ⅱ)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乙醇体系中,以寡聚酸钾与Cu2+离子反应合成寡聚酸合铜(Ⅱ)配合物,采用正交实验,考察了V(水)∶V(乙醇)、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螯合反应的影响,最优反应条件为:V(水)∶V(乙醇)=1∶4,40℃,6 h。采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差热-热重分析对寡聚酸合铜(Ⅱ)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分析均表明,Cu2+与寡聚酸配位。寡聚酸合铜(Ⅱ)配合物中金属配位方式为单齿配位。热分析表明,配合物在190℃之前是稳定的,其分解过程是逐步进行的。初步应用实验表明,叶面喷施稀释100 000倍的寡聚酸合铜(Ⅱ)促进了花生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4.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一个配合物[Cu(4-Me-SA)(Phen)]·2H2O(Phen=1,10-邻菲啰啉,4-Me-SA=4-甲基水杨酸),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该化合物的晶体结构,通过元素分析(EA),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谱(UV-Vis),热分析(DSC-TGA)和荧光光谱(FS)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了分析与表征。结果表明:晶体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0.8324(3)nm,b=1.2644(5)nm,c=1.7493(7)nm,α=90.00°,β=100.404(7)°,γ=90.00°,V=1 810.8(12)nm3,Z=4。配位原子分别来自于1个4-甲基水杨酸配体的2个氧原子和1个邻菲啰啉配体的2个氮原子,形成配位数为4的稳定结构。配合物中的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使其自组装成1个稳定的三维立体结构。发光性能测试表明,该配合物具有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5.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一个配合物[Cu(4-Me-SA)(Phen)]•2H2O(Phen = 1,10-邻菲啰啉,4-Me-SA = 4-甲基水杨酸),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该化合物的晶体结构,通过元素分析(EA),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谱(UV-Vis),热分析(DSC-TGA)和荧光光谱(FS)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了分析与表征。结果表明:晶体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 = 0.8324(3) nm,b = 1.2644(5) nm,c = 1.7493(7) nm,α = 90.00°,β = 100.404(7)°,γ = 90.00°,V = 1810.8(12) nm3, Z = 4。配位原子分别来自于1个4-甲基水杨酸配体的2个氧原子和1个邻菲啰啉配体的2个氮原子,形成配位数为4的稳定结构。配合物中的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使其自组装成1个稳定的三维立体结构。发光性能测试表明该配合物具有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6.
采用2-取代基苯并咪唑化合物、氯化铜为原料、丙酮或2-丁酮为溶剂,在微波辐射下合成了2-苄基苯并咪唑(BIm_a)和1-(对甲氧基苄基)-2-(对甲氧基苯基)苯并咪唑(BIm_b)的铜配合物,收率分别为80%和75%。测得BIm_a和BIm_b铜配合物熔点分别为144.7~145.8℃和224.5~226.0℃。应用摩尔电导率、XRD、紫外光谱、SEM和热分析测试对目标配合物进行表征,摩尔电导率、紫外和红外光谱解析表明,2-取代苯并咪唑配体与Cu(Ⅱ)发生了配合反应;XRD和SEM表征证明晶型为单斜晶系;热分析得出BIm_a、BIm_b和氯化铜的配位数分别为1和1/2。  相似文献   

7.
文章利用琥珀酸酐对壳聚糖进行改性,并合成了两个新的配合物:sucts-Cu(Ⅱ)-hpb(1)和sucts-Cu(Ⅱ)-tbz(2)[sucts=琥珀酰化壳聚糖,hpb=2-(2’-吡啶)-苯并咪唑,tbz=2-(4′-噻唑基)苯并咪唑]。应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原子吸收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采用试管倍比稀释法研究了这些配合物对苏云金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两种配合物对四种细菌均有较强的抑菌活性,配合物1、2,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62.5~125μg.mL-1和125~250μg.mL-1,抗菌效果明显强于自由配体。  相似文献   

8.
以2,4-二羟基二苯甲酮(BP)为配体与M2+(M=Co,Ni,Cu)合成了几种新的配合物,研究了配合物的热稳定性。通过元素分析、IR、UV、TG-DTA和电导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的组成为M(BP)2.nH2O,配体中羰基氧和邻位羟基氧与中心离子配位构成平面正方形结构,三种配合物的热稳定性为:Co(Ⅱ)>Ni(Ⅱ)>Cu(Ⅱ)。  相似文献   

9.
含硫Schiff碱铜(Ⅱ)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鲁传华  周双生 《化学试剂》2002,24(4):227-228
合成由水杨醛和1,3-二氨基硫脲缩合的含硫希夫碱配体及其铜(Ⅱ)配合物。化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磁化率、摩尔电导等方法进行了表征。确定了它们的组成和可能的空间构型。  相似文献   

10.
以二乙烯三胺、对甲苯磺酰氯和1,3-二溴丙烷为原料,合成了标题化合物,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元素分析和摩尔电导对这些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11.
新型salamo衍生物苦味酸铜(Ⅱ)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丙酮为溶剂,1,3-二胺氧丙烷双缩邻香草醛(H2L)与苦味酸铜反应,制备了一种新型salamo衍生物苦味酸铜(Ⅱ)配合物,其结构经元素分析,1HNMR,IR,TG-DTA及UV表征。结果表明,新型salamo衍生物是一种四齿配体,配合物的可能结构式为[Cu4L2(pic)4(H2O)2].2CH3COCH3.2H2O。  相似文献   

12.
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合铜(Ⅱ)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娜  姜恒  宫红 《应用化工》2007,36(11):1058-1060
合成了一种新的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合铜(Ⅱ)配合物,并用热重、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等手段进行了表征。TG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中金属离子与配体的化学计量比为1∶2,且该配合物在220℃以下结构保持稳定,在220~550℃存在两个失重阶段,均为其热分解过程,最终分解产物为CuO。IR分析得出,配体中羰基氧、邻位羟基氧与金属离子配位。紫外光谱分析则进一步证实了上述IR结果,同时表明,配合并未改变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的性质,配合物仍然具有吸收紫外线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一种多吡啶铜(Ⅱ)配合物,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法对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该配合物的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键合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的键合作用属部分插入,结合常数K_b=8.0×104L/mol。用凝胶电泳法研究了配合物对p BR322DNA的切割作用。实验表明,配合物用310 nm光辐射15 min,可将p BR322 DNA断裂为开口缺刻型和线型DNA。采用MTT法研究了配合物对人乳腺癌细胞和肺癌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发现,所合成配合物能有效抑制这两种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邻菲啰啉(Phen)-对苯二甲酸(p-Phtha)铜(Ⅱ)的混配配合物并获得晶体.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该配合物组成为[Cu(Phen)2(p-Phtha)]·5H2O,晶体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1.623(7)(A),6=32.51(2)(A),c=16.341(10)(A),β=95.022(9)°,V=6 150(7)(A)3.Cu(Ⅱ)采取5配位方式,处于一个变形的四方锥配位环境中.  相似文献   

15.
16.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其部分金属配合物的活性会增强.本文研究山奈酚-铜配合物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以山奈酚和新戊酸铜为原料,按照摩尔比2∶1和1∶1进行配位反应,合成山奈酚-铜配合物.通过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比较了山奈酚及其铜配合物清除O2-·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能力.结果表明山奈...  相似文献   

17.
报道了配体N ,N—二 (2—苯并咪唑甲基 )亚胺 (简写为IDB)及含镍 (Ⅱ )单核配合物 [Ni(IDB) 2 ]·Cl2 ·2CH3CH2 OH·2H2 O(Ⅰ )的合成 ,对 (Ⅰ )进行了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自旋共振谱和循环伏安研究。推测配合物 (Ⅰ )的中心离子镍 (Ⅱ )为六配位八面体结构。  相似文献   

18.
由反应物CoCl_2·6H_2O、1H-吡唑-3-甲酸(H2L)和对苯二甲酸(H2TPA)在吡啶(py)和水的混合溶剂中通过溶剂热法制备了一例新型四核钴(Ⅱ)配合物Co_4(L)_2(HL)_2(TPA)(py)_6(H_2O)_2(1),并对其进行了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粉末衍射、元素分析、红外、热重、磁性等表征。配合物1结晶于P2_1/n空间群,结构分析表明溶剂分子吡啶参与了与金属钴(II)的配位,四核单元中钴(II)处于两种不同的八面体配位环境。配合物1表现较高的热稳定性,且其结构中钴离子间存在较弱的反铁磁交换耦合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诺氟沙星-邻菲罗啉-铜(Ⅱ)配合物,并利用红外、电位滴定、电喷雾质谱等表征方法推测了其可能结构。采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方式;配合物与DNA作用时紫外光谱吸收谱带发生了红移和减色效应,荧光发生猝灭,结果都一致表明了该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方式为嵌入作用。利用纸片法测定了药物配体和配合物对大肠杆菌及枯草杆菌的体外抑制活性。实验表明两个化合物具有不同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20.
刘京萍  李金  葛兴 《化学世界》2004,45(5):235-238
合成了半胱氨酸与铜( )、铁( )、锰( )三种金属离子的配合物,铜( )-半胱氨酸、Fe( )-半胱氨酸和Mn( )-半胱氨酸模拟超氧化物歧化酶。用差热分析(DTA)测定了热稳定性;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初步测定了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利用改进核黄素光还原氯化硝基四氮唑蓝(NBT)法测定了三种配合物催化歧化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反应的活性。研究表明:合成配合物结构稳定,水溶液中具有一定的SOD样活性,在医学及生物学上可能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