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职业岗位力能项目研究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开发职业岗位能力项目群。项目设计立足于“来源于市场、服务于市场”,充分体现“培养岗位项目目标与企业生产需求对接、项目体系与实际工作岗位对接、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②制定实施职业岗位能力项目学习方案。打破课程体系,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按照职业岗位能力项目来序化知识。③制定职业技能岗位能力学习项目评价标准。素质能力、技术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标准,作为用人企业的一个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胡玲玲 《装备制造技术》2023,(8):143-145+174
“岗课赛证”融通要求将岗位典型工作过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基本操作规范、职业技能竞赛内容及评价标准三类要素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中,而构建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适应新时代行业企业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是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纽带。从问题出发,提出从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出发,构建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并明确了“岗课赛证”融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实施路径与方法。构建“岗课赛证”融通实践教学体系应是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业技能竞赛的碎片化、代表性工作任务为融通口,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考核标准为引领,确定专业所面向的目标岗位群、证书和竞赛领域,获取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提取赛证育人元素,分析职业能力,将职业能力转化为实践教学目标,将赛证育人要素融入实践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范式组织开展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3.
职业能力是衡量高职学生培养质量高低的核心标准,是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志。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能力测评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合理设计教学项目,把握教学方向。以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其对应的岗位能力为指标,分别从名义性能力、功能性能力、过程性能力、设计性能力四个方面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测评展开论述;结合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测评结果可得出适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钟清  吴杰 《装备制造技术》2023,(11):104-107
针对多样化高职生源基础能力参差不齐的特点,从适应生源基础能力特长为出发点,以岗位为导向,按照“具备什么基础能力和特长,适应什么岗位职业,就培养什么岗位人才”的策略,探索人才的多元化培养模式。通过调研分析专业对应的企业岗位,按岗位职业素养、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构建岗位能力考核体系,“以岗定考”,构建基于岗位能力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再按岗位考核内容重新组合,形成课程教学项目,“以考定教”,构建与岗位能力对应的专业课程体系;基于生源多样化的现实,以“人人成才”为目标,制订满足生源多样化的人才多元化培养教学与评价机制,保障不同基础的生源均能成才,适应专业中一个以上的工作岗位。“岗、教、考”组合的岗位导向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教学过程统一,无需按生源基础分班,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考核项目和学习方向,有效解决了高职生源多样化带来的教学同步难题,同时提高了就业的针对性,为解决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化带来的教学难题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办出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其目的是通过核心专业的带动作用,以及专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和促进作用,形成合力,以提高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因此,专业群建设也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的根本途径。随着“双高”专业群建设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专业群建设,而当前高职专业群尚存在专业特色不明显、专业定位不明确,专业课程设置没有紧随岗位需求,内容陈旧、忽视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适应企业岗位周期长、缺乏核心竞争力等诸多问题。阐述了顺应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对接区域产业发展,提升基于专业群与技术链的对应性,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形成以产业链构建基于技术链的高职专业群建设。开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三室三岗”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基于技术链构建“共平台、分模块、选方向”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推行学生“双证书”制度,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试行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建立以“教学过程评价”和“企业满意率”为核心指标的动态调整机制,形成技术链的高职院校专业群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学生虚拟仪器的应用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点和知识体系,掌握一定的学科思维方法,培养适合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特色的工程应用型人才。针对虚拟仪器技术课程特点,开展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在调研相关职业岗位及岗位群的基础上,整合典型任务,分析设计教学情境,对原有学科化的课程知识进行解构和重构,并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取得良好的改革效果。  相似文献   

7.
以机械基础综合实训系统为硬件平台,以数字化机械设计制造及虚拟拆装仿真系统为虚拟平台开发和设计了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现代综合机械基础创新实训室,实现了机械类基础课程群教学内容的深度耦合,提高了学生在机械制造企业及相关行业工艺装配与实施、机电设备安装调试和维护修理、机械加工质量分析与控制、基层生产管理等岗位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分析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汽车后市场人才需求出发,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岗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基于1+X证书制度的“7+N+X”专业课程体系,并在教师、教材、教法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如今汽车已由传统的燃油车向新能源汽车迅猛发展。由于新能源汽车涉及多学科交叉融合,其岗位的工作内容及其职业能力要求与传统汽车有一定的差异。本文将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岗位群及其职业能力需求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并将相对应岗位及其职业能力所需要学习的课程进行分析归类,为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内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专业核心能力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培养,使之能够胜任具体岗位职责的实际工作能力,专业核心能力是此专业不同于彼专业的重要标志。根据三亚学院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规划,车辆工程专业开展了广泛的行业调研。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素养与核心能力,初步建立了基于岗位能力要求和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为本专业课程地图的绘制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工业工程作为工程技术与管理科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重视。为了提升工业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原有本科生课程体系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从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角度出发,设置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及创新教学课程,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完善,同时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对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业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课程改革是大学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大学课程设置的逻辑起点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大学课程设置的知识模块不是封闭的“金字塔”形状,应该是开放的“知识树”状态,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应坚持技术知识本位、知识能力本位和做人本位的有机统一;大学课程设置门数每个专业控制在50~60门课程之间、总学分控制在150~160之间、每个学分控制在15学时左右,选修课程、通识课程、实践课程分别控制在占课程总教学时数的1/3为宜。  相似文献   

13.
以大学生的满意度为视角,对大学公共选修课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满意度不高,公选课的教学质量、数量和管理都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要提高学生的满意度,学校应下放课程权力,在课程决策、实施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同时要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强化选课指导、优化选课机制,加强对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管理、监督与评价。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高职院校实训实习教学体系为研究对象,采取调查研究法,探索其引入现代企业车间管理5S模式的重要意义,挖掘5S管理在实训实习教学实施中的新内涵,探讨在实训实习体系现场管理、教学方法改革、制度管理、评价体系改革的措施和取得的经验。以期提高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岗位适应能力、职业素养,为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分析信息技术背景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紧缺的原因,提出解决人才培养问题的“工学结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思路。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通过专业对接产业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按对接岗位构建创客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产教融合,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创新培养机制,共建双师队伍;校企共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面向数字化工业“工学结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集信息技术及专业知识、管理技能、创新实践能力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周云 《广西机械》2012,(8):251-253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不仅要解决课程体系向工作过程转换,保证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趋于一致,还要保证让学生能够学会,并通过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实现技能训练,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技巧性专业技能。在"工学结合,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下,采用"学习领域学习→生产性学习领域学习→生产性实习→学习领域学习→顶岗实习"这一螺旋上升的培养流程,通过生产性实习和顶岗实习实现学生的技能提升。  相似文献   

17.
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专业建设应响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以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为依据,以企业相关岗位对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为基础进行课程体系的建立,课程教学推行"实境教学、证课相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举办及参加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全面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素质,同时进行"工厂化"实践教学,内化实践技能,加强实训场所建设,校企联动建立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培养出知识和技能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8.
根据实际结合课程特点、教学对象和培养目标,介绍了调整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方法,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培养航空雏修专业人才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9.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影像工程)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普通院校和国家级生物医学工程特色专业院校为研究对象,比较其课程体系,见诸其它高校特色专业的分析差异与差距,寻求课程体系改革与优化结构切入点,提高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水平。以南方医科大学、湖北科技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工程)特色专业课程体系为研究对象,对课程类型之间的关系、基本架构、必修与选修课、课程学分、学时分配、主干课程与就业方向、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要素进行比较分析,探索课程体系改革与优化的方向。提出结合专业方向突出主干课、改三段式课程结构为三段九层式课程结构、调整课时比例,研究型高校理论与实践课程学时比例1∶0.3为宜,教学型或应用型高校理论与实践课程学时比例1∶0.4为宜。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等,以达到全面提高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目的。  相似文献   

20.
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利用行业办学的资源优势,在明确专业群建设对实训体系要求的基础上,遴选优质、典型企业,进行高职“双化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研究。“双化型”实践教学基地是指:“企业化”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及“课堂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