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辜鸿铭是近代中国反思教育现代性的思想先驱。他从反思“一战”的教育根源入手,批判现代教育重视智力教育而忽视道德人格教育、批判爱国主义教育的工具化,认为人格教育的缺失和道德教育的工具化是“一战”发生的教育根源。与现代教育相比,辜氏认为儒家传统教育的优点在于重视道德和人格教育。是一种“大人之学”。在中西教育比较视域中,辜氏认为教育应以探寻合乎道德的人生之道为宗旨。  相似文献   

2.
由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史研究所所长黄明喜教授编撰的《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史论》一书,于2012年9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一部研究型的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史论著作,约30万字。作者根据自己对教育思想家的界定,以儒家教育思想为主线,将22位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教育思想家的人性论、理想人格、学仕之辩、义利之辩、群己之辩、知行之辩等学术界研究相对薄弱的教育思想作为研究重点,从哲学的高度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发展演变进行了理论总结。该书的出版。不仅有助于深化我国传统教育思想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也具有重要借鉴作用.富有现实意义。总体来看,该书的突出特色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教师与哲学家具有同一性:他们的哲学思考是“我”的思考,而不是“他”的哲学思想的复述;他们的思考对象是现实问题而不是作为理解现实问题的哲学理论;他们思考的工具是与现实问题相关的生活语言而不是哲学术语。教师与哲学家的差别仅仅在于:哲学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与相应的理论成果。教师与哲学家的界限更多地是人为的,其本质是一个现代性问题,其后果是教师丧失了哲学思考的习惯与能力,阻断了教师通向哲学家的可能。为此,教师应具有哲学的自觉,对教育实践生活充满热忱,对他人的思考具有宽容的心态。即可以通过一种平民的、个体的、实践的、反思的自由思想与自我意识,形成自己独特的哲学智慧,从而使自己通向哲学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张楚廷先生的哲学思考是“学问”的过程,体现了哲学的智慧本性;他通过考察和反思我国教育学思考的观念事实,主张回到教育的最基本,即人本身上来;对于人的最基本的哲学思考,促使他构建了“教育公理”;他的教育哲学反映了其不懈的理想与现实追求,即人的全面与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人处处创造美,在教育中更是不断追寻美.真正的教育唯有始终关注人、思考人、研究人,才是美好的.现实中,教育却并非总是美好.我们盼望教育美好,照亮人生,照亮前进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教育科学的发展正进入一个全方位、多层面、跨学科、跨部门的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新阶段。如何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教育科学成果,建立与完善我国教育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已成为刻不容缓、必须要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李三福教授的新著《教育科研评价论》无疑将对教育科研评价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无疑对我国教育科研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变革之美让人心动。一种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在创造经济奇迹方面,比资本、劳动、技术、制度等所有因素起着更为本质的作用。时与世,棋与局,趋势与变化,风险与机会,总在不停地催生了创新的思潮,反映在商业活动上,即为商业思想。当今,随着国外和传统商业思想体系在国内商业实践中  相似文献   

8.
中国教育公平的合法性危机愈来愈被国内持不同立场的人士所恣意彩绘而凸显为当前中国社会普遍关注的核心焦点。此焦点的背后事实上更多地内隐了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情绪化宣泄与恶意误读。反思宣泄与误读的根本原因则是:在对中国教育公平研究的批判与建构中缺乏一个具有共识意义的独立性反思治理框架,从而能够在公平范式转型的结构性逻辑嬗演中本质性地直面和把握真实意义上的中国教育语境。“统筹教育论”作为崭新的公平治理框架范式,能够在理论与实践中作为中国教育公平批判—诠释的整体性框架而弥补中国教育公平研究中的不足;同时作为新的教育公平研究范式,可以在更纵深的层面上推进中国教育公平的核心新治理。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教育绵延不绝的原因。中国古代教育家具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不变精神,具有穷则思变、察几知著的伟大智慧和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高尚品德,所创立的教育思想和制度简易能从,因而中国古代教育绵延数千年。  相似文献   

10.
针对地方高校土建学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教学等方面,对土建学科与执业资格制度相适应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并提出转变教育观念、加强教师队伍和人才培养综合平台建设、实行产学研有机结合以及提高教师工程实践教学能力和学生创新刨业的实际能力等一系列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1.
大学自由学术和学术自由的理论源头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和康德.亚里士多德认为作为理论原理的哲学知识就是自由学术;康德则认为应该在大学中给本身就是目的的“哲学部”以充分的学术自由.其实践意义在于形成西方大学重视理论知识的理性文化,奠定学术自由的制度保障.以此意义反思中国的大学教育,我们的大学存在文化短板与制度缺陷,既不重视理论知识的价值,也没有良好的学术自由制度保障,需要进行文化变革与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2.
关于通识教育的内涵,存在着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并与博雅教育、通才教育、素质教育等有着复杂的关系。关于通识教育的实施,研究者们认为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施渠道、教学评价机制和制度因素等多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已有研究主要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进行了归因。关于深化大学通识教育的对策,研究者们提出了合理定位通识教育、改革通识课程、加强机构与制度保障等多方面建议。面向未来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识教育研究还需要深入挖掘“通识”的本质,进一步明确通识教育的内涵,深入思考如何在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充分体现通识教育的精神,同时努力在国际化背景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认识体系。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历史学的转向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英国教育史学研究模式也发生了嬗变,从传统教育史学向新教育史学迈进。从最初的传统教育史学内部反思到专业历史学家的批判,对英国教育史进行批判性研究的大门被打开。而后,伴随社会科学的发展,英国社会教育史学和后现代教育史学对传统教育史学诸多问题进行了反思和讨论,取得突出成就。同时,英国教育史学在创建过去和现在的教育史观念连续性体系等方面面临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王先谦是湖南近代史上公认的教育界领袖人物之一。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有力地推动了湖南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年代,王先谦从“中体西用、致用于世”的教育理念出发认识到传统教育的弊端,努力倡导教育革新,反对科举取士制度,主张废八股和学习西方科技知识;在长期的治学和教学实践中,坚持“兼收并蓄、不唯门户”的思想,培养了众多出色的湖湘学子。  相似文献   

15.
变革之美让人心动.一种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在创造经济奇迹方面,比资本、劳动、技术、制度等所有因素起着更为本质的作用.时与世,棋与局,趋势与变化,风险与机会,总在不停地催生了创新的思潮,反映在商业活动上,即为商业思想.当今,随着国外和传统商业思想体系在国内商业实践中的失效与逐步没落,国内机床企业的经营创新,国外机床企业实施本地化经营实践,必然呼唤和需要创新的商业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6.
十九世纪早期,科学研究正式成为大学的一项重要职能,并通过研讨班、实验室、研究所等形式逐步制度化,大学演变为一个庞大的科研基地,成为人类科学发展的发动机。大学通过行使科研职能培养具有反思与批判精神的学者,促进知识的创新与超越。大学科研对于人类思想和精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教育理论怎样联系实践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对于一个“多年煮不烂的老问题”Ⅲ,教育界之所以热情不减,争论不休,实因问题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如何创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新型发展关系?这依然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研究发源于批判,批判是高教研究的题中之义、重要职能,是高教研究发展进步的助推器.当今中国高教研究中批判的极度缺失,严重弱化了高教研究的社会责任,阻碍了高教研究的进步.重建批判之维是中国高教研究的理性选择.政策批判、理论批判、校本批判是批判的三种类型,也是重建批判之维的三个方向.当前要重新定位大学高教研究机构服务本校的职能,为校本批判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9.
“沉默的螺旋”是传播学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作为一种传播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沉默的螺旋”产生的前提条件和心理机制,因而这一理论在该领域具有适用性。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对于“沉默的螺旋”理论应该批判地借鉴: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其在舆论引导、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防止不健康的螺旋、不平等的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沉默的螺旋”理论提示思想政治教育者高度重视学生中的“沉默”现象,不断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剑由于质地优良,坚韧锋利,长期以来一直著称于世。从现在考古发掘的情况看,剑的使用始于西周,当时剑比较短,式样也较简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制剑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名剑。由于剑的外型美观,携带方便,既宜防身,又可格斗,用处很大,所以统治者总是不惜花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