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周采 《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9,(5):76-79
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历史学的转向和教育理念的更新,美国教育史学研究模式也发生了嬗变,从以往占主导地位的美国公立学校颂歌的一元阐释模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本文以作者本人对百年美国教育史学发展较为系统的研究为基础,重点研究当代美国教育史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从讲简单的故事到讲复杂的故事;从教科书取向到学术取向;从一元阐释到多元阐释;从主流文化到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2.
周采 《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12,(1):75-80
本文试图借助民族主义的视角,关注当代西方民族国家史学的转型,以及民族主义对西方教育历史发展的深刻影响,进而反思近代以来西方教育史学历史发展的若干问题,以给我国学者研究西方教育史学提供一些启发意义。首先,教育史学者应从民族主义视角关注近代以来西方各国教育史家的教育史著述,研究民族主义思潮如何影响近代以来西方教育史学的发展。其次,应从比较教育史学的视角研究西方各国教育史学的民族风格。最后,还应关注民族国家史学的转型对西方教育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武翠红 《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10,(2):79-84
二战后英闺女性主义教育史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妇女教育史到妇女——社会性别教育史的嬗变过程。教育史学家围绕妇女教育问题及引入社会性别分析范畴展开激烈的争论.涌现出一大批女性教育史研究的作品,修正了传统教育史学.扩大了教育史研究的视野、空间和深度。女性主义教育史学家还以解放妇女、两性教育平等及社会公正为教育史研究的价值诉求.这些对于我国教育史研究的变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武翠红 《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12,(1):81-88
二战后德国新教育史学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学历危机和教育不公平问题的讨论阶段;2)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针对教育和社会的关系、青年教育和青年运动等问题,新教育史学进入自我反思阶段;3)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新教育史学从自身的错误中吸取教训,改进研究方法、拓宽研究宽度和深度。新教育史学在德国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如扩大了教育的内涵,教育史研究的中心从政策和课程转向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实际互动;计量方法被广泛采用,对社会机构的变化作出了细致的检验等等。但新教育史学也受到诸多批评,如教育史研究具有明显的政治化特色,并且在当今德国的教育史研究中,缺少系统的理论指导,仍然将现代教育的矛盾性作为教育史研究的中心,这些将使德国新教育史学陷入新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教育史认识的本性问题、是否存在客观的教育史和教育史认识的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释劳伦斯·克雷明的教育史学认识论。在克雷明的教育史学认识论文本中,教育史研究显然被视作了一种意义体系。在这个意义体系内,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二人世界或者多人世界,而是以他们共同拥有的客体世界为前提的。这个客体世界即为当下的教育状况,它是一个网状物,是主体无法超越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主体间相互理解和交流的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6.
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学科,教育史学需要大胆借鉴当代西方新史学理论,充实和加强自身理论体系。作为新史学的一支,微观史学“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研究视角与教育活动史研究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它对中国教育活动史的研究启示可归纳为四个方面:微观化的研究取向;以问题为研究本位;总体史的研究宗旨;多元结合的大史料观。 相似文献
7.
唐爱民 《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1,(1):20-24
从教育理论界关于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讨论入手,对教育现代化观念的确立及其普及的历程进行了梳理和概括,以期为教育现代化的纵深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8.
论教育传统与教育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教育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并遗存下来“重教尊师”、培养“成人”、重视“德教”、“以学论教”、教师模范等优秀教育传统。教育创新必须以优秀教育传统为基础,批判、剔除其糟粕,继承、弘扬其精华,并对之进行超越。同时,还要有开放和包容的胸怀,借鉴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9.
沈广斌 《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1,(1):32-37
从隋唐开始,中国传统的化与教育就走上了全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道路。其主要途径集中在积极促进科技与化的国际交流、互派留学生、相互借鉴教育经验、加强专家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以及重视外语教学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传统管理学的基本观点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做简单的分析,得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以及发展趋势;并从中国传统管理学的指导思想与指导原则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林伟 《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11,(1):72-78
1828年的《耶鲁报告》是美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份重要文献。在进步主义史学看来,《耶鲁报告》是保守主义和精英主义的代表,与当时的时代精神相悖,阻碍了19世纪美国高等教育的课程改革。修正派史家对进步主义史学理论的偏颇提出了批评,认为《耶鲁报告》非但不是保守的文献,反而还是课程改革尝试的先导。不过,当下的研究者指出,不论是进步主义史学理论还是修正派史观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鉴于此,我国应加强外国教育史学研究,同时保持对国际教育史研究前沿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组建徕卡集团公司的演变过程和其所属各厂的产品发展、组织机构等概况,以及原西德卡尔·蔡司公司和原民德耶那卡尔·蔡司联合企业的发展历史和近况。 相似文献
13.
教育机器人的研制与发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教育机器人的结构组成及特点,介绍了国内外教育机器人的发展与研制情况,主要是几种教育机器人平台的特点。最后,展望了教育机器人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我国教育领域实行股份制办学在实践与理论上已有探讨,但仍有两个基本问题应该做深入探析却未受到重视:一是将股份制从经济领域“借鉴”到教育领域,如何保证教育本质不变“质”?二是股份制办学能否在教育领域推广,是否是今后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流问题?妥善解决这两个基本问题,才能促进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美国高校的录取配额与教育公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克瑞 《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7,(5):95-98
美国高校在新生录取时,必须为少数民族学生留出一定的“配额”。这项根据“平权措施”所执行的录取倾斜政策,虽是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一项重大努力,在实践中却一直受到各不同利益团体的争议。确定高校招生政策倾向的标准,必须参照现实补偿性、司法可诉性以及公开透明性三项准则。 相似文献
16.
人的和谐发展与我国教育目的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毅 《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7,(3):26-30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得到和谐发展。人的和谐发展包括个体的身心、个体与群体、个体与自然环境、个体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四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走过了一条从自失到自思,进而自省的阶段。目前,应以人的和谐发展为内核,以主体性教育为重心,对我国的教育目的进行重构,进而解决教育目的的内外矛盾,实现人的个体主体性与类主体性的自由融合,使人的发展走上一条幸福之路。 相似文献
17.
加拿大因纽特人教育政策经历了从同化教育政策、区域化教育政策、民族化教育政策,到自治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呈现四大特点:重视官方语言推广,提高因纽特人对国家的认同;重视母语教育,保护语言多样性;注重北极传统文化教育。倡导多元文化共存;各级政府逐步放权加大对因纽特人控制教育的支持。研究加拿大因纽特人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规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