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青岛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土木建筑、机械制造、环境能源学科特色鲜明,理、工、经、管、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  相似文献   

2.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是国家教委直属重点大学.九十年代初.东南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文、理、工、管、医、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现有28个系.68个硕士点.22个博士点、(?)个博士后流动站.各类在校学生15000多人.学校95年通过国家教委211工程预审、96个通过国家教委本科优秀评价,今天东南大学正以昂扬的气势.向实现“把东南大学建成属于国内一流大学前列、有较大国际影响的社会主义大学”的目标前进.  相似文献   

3.
同濟大学     
同济大学创建于1907年,其前身是同济德文医学堂,1927年更名为国立同济大学,是我国早期建立的著名高等学府之一,拥有医、工、理、文、法五个学院.经历了1952年的院系调整,又经过近五十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同济大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壮大,部分学科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兼有管、文、法、医的多学科大学,是国家教委和上海市共建的国家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现有经济管理、建筑与城市规划、土木工程、机械、环境工程、计算机、文法、材料科学与工程、商学院、医学院等学院,还建有研究生院、函授与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教育学院、高等技术学院等.  相似文献   

4.
北京工业大学(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创建于1960年,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术、教育相结合的多科性市属重点大学。1981年成为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5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96年通过国家"211工程"预审,正式跨入国家二十一世纪重点建设的百所大学的行列。2017年9月,学校正式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  相似文献   

5.
正沈阳理工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简介沈阳理工大学前身是东^军区军工部工业专门学校,创建于1948年,1960年组建成立沈阳工业学院,2004年更名为沈阳理工大学。学校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浑南高新区风景秀丽的浑河南岸,校园内建筑气势恢宏,庄重典雅,环境清新宜人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沈阳理工A学已由一戶斤学科单一的军工院校发展成为以工为主,理、管、文、经、法、艺相结合,服务辽宁、面向全国,具有鲜明国防的多科学。  相似文献   

6.
教育功利化趋向的愈演愈烈是当前摆在中国大学面前的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中国大学“特色”之一.官、学、商三种功能、目标完全不同的机制在大学里同时运行,使其不知不觉地社会化、政治化与市场化了。虽然制订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但无论政府还是大学自身,都尚未厘清一流大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波澜壮阔的反腐在大学兴起,其前提是波澜壮阔的腐败已经在大学兴起。官场上的、商场上的乃至于赌场上的东西,在大学都可看得到,大学丰富起来了。然而,在大学之为大学所必须的根本方面,它大大地贫乏了。出不了大师,做不了大学问,就来个大腐败和大反腐,这是不是堕落。在世界一流大学,繁荣的是学术,而非在教育部领导下轰轰烈烈地反腐。中国的大学拥有只能在国家和政府中才应有的"官",便有了与之连在一起的权力,这就是腐败的源头。只有铲除源头,才能从源头上防腐。  相似文献   

8.
中国高等教育的品格问题、质量问题,根子在不合理的体制。行政管控是一只有形之手左右着大学,大学官级制是其得以强化的条件。大学管理行政化,资源配置垄断化,学术活动功利化,教育伦理沦丧化,彼此相联。丢失了真正的大学精神,将难以造就世界一流大学。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重温教育经典,重温“育人为奉,德育为先”的指导思想,指出:要有先进的,世界一流的科学技术,首先要有入,要有道德的现代入。这是包括大学教育发展在内的整个社会可持续、协调、有序和健康发展,即科学发展的前提。有实效的道德教育,也是将大学争取诺贝尔奖的热情、出大师的期望,奠基于“明德”、“至善”的“新民”成长、成熟之上的最根本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10.
北京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和法等相结合的多科性全国著名重点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和首批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学校拥有一支以10名两院院士和多位知名教授为代表的高水平教师队伍,还拥有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多年来科研成果获奖居全国高校前列。根据学校建设和发展需要,现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部分学院院长。  相似文献   

11.
基础科学学科的人才培养深刻影响着社会未来的发展。我国大学基础科学学科的教学状况尚不乐观。美国大学开辟STEM专门领域以发展基础科学学科,在课程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教育伙伴、制度支持等方面所采取的策略,体现了“以学生学习为中心、重视培养学生探究力、在教师专业发展”等中渗透学科学习内容、将人才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而实施的特征,为我国基础科学学科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教育观。首先,通过分析大学与经济的关系,认为大学不是经济的产物,大学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依托经济,并不依赖经济;相反,经济越来越依赖大学。其次,分析了文化和大学的关系,认为文化并不是在决定性的意义上影响大学。再次,通过事实和说理证明了大学的产生是带有偶然性的,不是必然的,真正最根本地决定大学的,是人的精神的提升。最后,提出"大学跟国家、跟政府在性质上根本是两码事"这样的经典论断,呼吁中国要建立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把握好这其中的关系。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实证与逻辑说理,从而完整地构建了作者自己独特的教育观。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抽样调查了高校管理干部的领导行为、领导风格和领导技能的整体状况;比较了不同性别、不同专业背景和不同毕业院校的高校管理干部领导力方面的差异.从整体状况来分析,高校管理干部在领导行为方面更倾向于关系维持,在领导风格方面更倾向于民主型,在领导技能方面人际关系技能和概念技能较高,管理技能稍弱.从差异性来看,男性高校管理干部的领导技能比女性稍高,偏爱权威型的领导风格且对任务维度更为关注.文科和理工科背景的管理干部的领导力状况差别不明显,但后者更关注任务维度.然而,毕业于重点与非重点院校的高校管理干部的领导力状况没有明显差异.因此,高校在遴选管理干部时要消除专业背景和毕业院校与领导力相关的一般观念,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来提高女性干部的管理技能,并给管理干部更大的实践空间.  相似文献   

14.
科学人文教学,指理工科教学必须同时运用科学的方法和人文的方法,培养大学生的科学人文素质。科学人文素质是指大学生在科学与自然的学习、思考与探索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浑沌体,这一浑沌体是个体素质的一体两面,共同构成大学生素质结构。科学人文教学体现了一种科学人文观,包含了多方面的功能和价值,它需要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且有会通创新精神。科学人文教学的理论基础在于:科学分化具有合理性,理工科教学内容蕴含丰富的人文因素,科学人文教学过程是一个丰富人的内心世界的过程。由此,提出了大学理工科教学的一系列方法取向。  相似文献   

15.
对于知识而言,有应用型知识的说法。然而,在我国高等教育界目前流行的应用型人才的概念,以及在其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应用型人才教育观,却很难从教育科学理论的角度找到相应的学术支撑。我国对基础理论研究长期的忽略,是导致我国科技、经济长期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观所提倡的根据市场需求培养人才的办学策略,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将从后备人才的角度为我国基础理论研究带来进一步的负面影响,进而将使得我国的大学离真正的高等教育精神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16.
一所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大学,正是一所不断忧虑和看到自己危险的大学,没有这种忧虑可能就成不了优秀的大学。大学忧虑包括外部环境和自身两方面的原因。大学不是商业机构,不是政府机构,不是军事机构,大学就是大学自己。大学忧虑社会环境的同时,要始终知道什么是自己应该做的,"什么是大学决不能做的"。那些大学所忧虑的事项或者对象,正是大学忧虑的原由。当忧虑的大学不再忧虑时,大学已不再是大学;当忧虑的民族不再忧虑了的时候,民族的灾难正在降临在头上。当人民可以自由地嘻笑怒骂之时,当大学可以自由地表达之时,真正灿烂的文化亦必形成和发展,大学谓之大学,民族谓之兴旺发达。  相似文献   

17.
马相伯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私立大学创办人之一,先后创办了震旦学院、复旦公学,参与创办了辅仁大学,短暂执掌过北京大学。结合马相伯的心路历程,可观其对中国大学教育独特的设想和追求:为了实践教育救国之宏愿,马相伯年过六旬,不惜毁家兴学,先后创办震旦学院、复旦公学;在人才培养上,以融合中西、贯通文理为理念,设计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大学课程体系;在学校管理上,以大学自治、学术自由为旨归,培养师生的民主意识和自治能力,强调大学之大,在道德高尚和学问高深;在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上,为了避免当时政治和宗教的干扰,主张教育独立,并要求学生摒弃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以获取真才实学为重。马相伯的大学教育思想既与西方大学精神的传统相契合,又有着强烈的国家富强和民族自立意识,今天仍具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人的创造之中,科学、哲学与艺术特别集中地反映或代表了人的智慧,尽管如此,这三个方面都难以与人所创造出来的教育相比。教育不仅催生出哲学,还是历史最为悠久的、最为人类所需的。特别需要指出三点,一是人因教育而成为人,二是教育使人的继续发展成为可能,三是教育是人的其他一切创造活动的前提。因此,教育是人最伟大的创造,教育给人带来的是身内之物。  相似文献   

19.
韩国社会、经济和教育上的变革促使政府出台了一项新的教育政策——"面向21世纪的智力韩国计划",由政府向高等教育机构拨款,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地方优秀大学,为21世纪准备高质量的人力资源。这项工程历经7年,在2005年结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促进了大学科研能力的提高;改变了大学的学术风气和教师评价的性质;推动了大学系统的改革。但是,这项政策由于出台时的先天不足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在实施过程中,这些争议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此基础上,韩国政府决定从2006年起,开始智力工程的第二期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最终实现在韩国建立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