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气”与“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两个基本的概念范畴。从词义上和中国古代经典文献来分析,“大气”与“大学”、“大学之道”之间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性,大学从根本上来说就应该是“大气”的。“大气”是“大学之道”最内在的基本要求,是成就大学的基石。一所好的大学。不仅应有大楼,还要有大师。更要有“大气”。大学应当具有超凡脱俗的“大气节”、志存高远的“大气魄”、兼容并蓄的“大气量”、恢弘广阔的“大气度”。才能称得上是“大气的大学”。  相似文献   

2.
隐喻是对现实的观念表达,在大学成为“超级市场”后,大学管理面临着一些新挑战。随着大学管理观念的转变,政府要加强对大学的管理权力,大学管理要民主化和科学化,建立咨询和协调机构,服务教育顾客。  相似文献   

3.
哈佛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全人”的教育;芝加哥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益智厚生”;普林斯顿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一“重基础、强交叉”,这三所大学在美国顶尖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独具特征。它们从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制度以及课程设置三个纬度廓清了美国精英式高等教育的本质诉求。强调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应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大学的核心职能在于教学育人,以制度的约束保障本科教学的重要地位;大学要为社会的进步提供动力,为社会的发展创造价值;大学的目的是为了人的自由,大学教育是自由的教育,是为了自由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崛起,中华文明的复兴,必然伴随着、依托着大学的崛起和复兴。大学危机远处乃国家命运。在大学危机之深处,可以看到,现代大学的根基已不复存在,大学林立的年代,大学却失去了其本质。今天,谁又能为现实的大学命名呢?现实的大学距离“大学的本质”又有多远?大学安身立命的家在哪里?大学时刻在吐露其自身的真实,尽管现实的大学只是以现实的方式表明其现实的逻辑。大学吐露的真实并不为寻常所见。大学现象学的使命是:从现实的大学逻辑还原到大学的真实,让注目者看到在实际的行进中却被层层遮蔽的大学,从而有机缘面向大学实事本身。面向大学实事本身,这是以“大学”为学问、为工作目标的原始动机。在此意义上,亦是大学现象学的报晓。大学现象学与其说是教育现象学的组成部分,不如说是教育现象学的一个场地。  相似文献   

5.
大学文化,是一个不同于其它文化的与“教育”、“培养”有关的概念。大学以关心人类的心灵幸福为宗旨。具有特定内涵的博雅与通达、修养与高贵、责任与勇气是大学文化的精华养分。大学对人类心灵的责任,除了要传承和创造高深知识,还对知识的后果负责。具有创造天分的人,在自然分布上有一定的概率。知识创新作为现代大学文化的重要内涵,需要大学为他们提供学术自由的保护。让他们的创造天性得以良好地成长。而不是去刻意地发起创新工程,试图通过“培养”创新人才而制造出创造性成果。  相似文献   

6.
高校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滋生了很多不和谐的现象。如果从制度供给的角度来看,大学章程的缺失或“虚位”可以说是高校不和谐的重要根源之一。为此,必须把大学章程建设作为构建和谐高校的重要内容。大学要有独立自主地探索自己教育哲学的意识,强化师生员工照章办事的意识,建立健全大学章程的制定和修改机制,依据章程加强学校制度体系建设,这是加强大学章程建设、保障和谐高校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2008年10月在南京召开的“第十二届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在高等教育界奏响了和谐理念的最强音。围绕“和谐社会建设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理念、实践、创新”的主题,与会代表们就“大学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大学教育理念与和谐社会构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一致认为,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高等教育的智力支持,高等教育必须积极主动地适应和谐社会要求,以和谐教育思想为指导,构建大学和谐教育机制,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铸造大学之魂”是一个重大的哲学命题。“文化是大学之魂”深深地蕴涵在“育人是大学之本”和“科学是大学之根”之中,其核心是大学应当坚守的文化品位和崇高理想。主要凝聚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的大学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是大学赖以坚守文化品位和崇高理想、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的根本。铸造大学之魂,对于大学办学来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应当与时俱进,持之以恒。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隐喻也存在于大学之中。比如,对“象牙塔”、“动力站”和“有机体”这三个经典的大学隐喻进行分析,可以本质地把握大学的发展脉络。实际上,它们曲折地反映了大学教育的理性主义、工具主义和存在主义三种哲学思想以及大学理念的不断演化和人们对大学认识的深化。作为人类对大学的一种认知,隐喻有其合规律性。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界的怀旧、愉悦和忧郁之情,从某种程度上讲,是这三种隐喻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0.
大学“行政化”是在国家逐步放松对高等教育的管制并将竞争因素引入高等教育领域的过程中出现的.其本质是行政权力参与高等教育竞争,导致高等教育竞争不公。大学“去行政化”的关键措施,不是去除大学的行政管理.而是要阻止行政权力参与竞争性教育资源特别是教学资源、科研经费的争夺。为此,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必须为高等教育制定竞争规则。并保障这些规则得到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学术期刊的历时性研究可以透视某学科或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基于CSSCI(2006-2012年)的数据,利用CiteSpace软件对《现代大学教育》载文的关键词、作者和参考文献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并做出其知识图谱.结果表明:刊物的载文量呈平稳状态,拥有一批基数庞大、集中度较高的作者群体,少数学术精英对该刊办刊质量起着重要作用;“高等教育质量”、“大学治理与管理”、“研究生教育”、“教育政策与大学发展”及“大学文化与学术文化”是该刊载文所研究的热点,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等机构对该刊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胡庶华是我国近现代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在丰富的治校实践中形成了融合中西教育之长的大学教育思想。其特色是秉持以“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为核心的大学理念,注重大学文化建设,培育具有鲜明特质的大学精神;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文武全才;注重学术研究,倡导大学学术化;注重服务社会,倡导大学地方化;注重师资队伍和支撑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办学质量。胡庶华为促进我国大学教育事业特别是湖南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大学等重点学府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学习和探讨胡庶华的教育思想和治校实践对于今天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大学的逻辑大体上可以被看作是大学、大学教育与大学教师之间所固有的联系。从大学治理的角度探讨大学的逻辑,揭示大学、大学教育与大学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科学理解当前大学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或深层次问题,对于推进以改革学术评价体系、培育大学教师市场、激发大学教师创新精神、提高学术生产力为主要内容的大学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也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大学之道与六经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五而志于学”。首先学的是《诗》。“三十而立”,是立于《礼》。“四十而不惑”,是因为深刻领会了《书》。“五十而知天命”,是因为深刻领会了《易》。“六十而耳顺”,是因为深刻领会了《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得益于《春秋》的创作。孔子从一个苦难的少年成长为中华民族世代景仰的圣人,他用一生的不懈追求实践了他自己所开辟的,以六经为主要教学内容,目的在养成个体和谐人格的大学之道。追随孔子的大学之道。我们的大学一定能培养出人格完美的人才来,和谐社会的理想亦庶几可望。  相似文献   

15.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一直是党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中的重中之重,也是高教界志士仁人共同努力的方向。4月30日,在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发起、举办的“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价高层论坛”上。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价专家们热议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纷纷为高等教育质量“把脉”、“号诊”,旨在充分发挥理论的先导作用,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理论与评价体系。本刊上一期从“质量文化”、“教学质量”、“质量评估”等方面刊载了6篇笔谈文章,本期再从“本科教育质量”、“大学制度”、“质量的涵义及其评价”以及“质量评价的问题与对策”等视角刊载4篇文章组成笔谈之二,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科学研究不仅能创造、发现和丰富知识,而且还能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和精神信仰.因此,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大学科学研究,必定具有丰富的教育意蕴.从教育目的之德智体美劳:即从“德”之善的理念、德性、职责,从“智”之智力因素、知识的学习、接受、创造、发现,从“体”之身康体健,从“美”之无限、自由等美的特质,从“劳”之内涵等诸方面分析大学科学研究在其中的特殊表征,有助于充分挖掘大学科学研究的教育意蕴.  相似文献   

17.
“大学对国家的放逐”是关切大学特有的生存空间与一流大学秩序的形成、确立合理大学立场的一个新命题。面对既有国家体制笼罩下的异化的大学场合,大学需要一种“放逐国家”的积极心态,以构建作为主体的大学与一流大学生成的“第三空间”,获取一种真正的大学发展理念,有效凸显大学之民族与国家的轴心地位。大学对国家的放逐形成大学生存的“第三空间”与国家举办大学的逻辑之间具备内在同质性。它所坚守的是一种彻底的大学立场,追求的是引领社会发展,力求的是大学知识分子群体生存合宜性的铸建,旨在培育具备优良心性秩序与和谐人格的现代公民,最终创建一流大学。  相似文献   

18.
传统大学理念作为现代大学理念的基础,要在指导大学实践中既保持大学的核心价值和根本,又能使大学跟上社会的发展而保持生机与活力,就必须结合现代大学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合理的走向: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哲学传统、大学自治、学术自由、重视科学研究等传统大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坚持;理性主义的高等教育哲学传统、大学是学者的社团、大学是探索和传播高深学问与普遍学问的场所等传统大学理念,既需要保留和发扬,又需要舍弃不合理的因素,即扬弃;而“教授治校”、“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传统大学理念,却必须加以改造。  相似文献   

19.
课程改革是大学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大学课程设置的逻辑起点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大学课程设置的知识模块不是封闭的“金字塔”形状,应该是开放的“知识树”状态,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应坚持技术知识本位、知识能力本位和做人本位的有机统一;大学课程设置门数每个专业控制在50~60门课程之间、总学分控制在150~160之间、每个学分控制在15学时左右,选修课程、通识课程、实践课程分别控制在占课程总教学时数的1/3为宜。  相似文献   

20.
从组织方式看。大学教师发展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融合”三种基本模式。“自上而下”模式指令性强,其基础是大学管理层的职能分化;“自下而上”模式自发性强,其基础是教师视角的发展动力。长期以来,这两条路径并行不悖。而_上下融合”模式弥补了双轨制下重复作业的缺陷。对三种模式的流程、特点及案例进行分析。可发现大学教师发展正从“自上而下”为主向后两种模式转变。且将更凸显服务功能、合作导向和民主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