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教育境界是教育主体觉解而形成的一种意义世界,是教育主体的"灵明"所照亮了的他所生活于其中的意义世界。教师的从教动机、教学技能、对专业角色层次的自我定位是审视教师教育境界的三个视角。"行"和"悟"是教师教育境界提升的两条路径。提高对自我期望的定位、注重知识的积累、加强能力的锻炼以及学会在教育教学中反思是教师教育境界提升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一、“正义”与正义实践“正义”一词,由来已久,歧义颇多。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将正义用以表达使每个人获得其应得的东西的永恒不变的意志,亚里士多德把正义看做是一个人的品行。苟子指出“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苟子的正义已不仅仅停留在个体道德  相似文献   

3.
教育正义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是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它不仅是学者们普遍关心的一个理论问题,更是大众沉思的一个现实问题。我国当代教育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正义问题。本刊约请五位专家、学者分别从正义的概念辨析、教育正义的二重性、教育正义的境界、课程内容的正义性以及教育结果的正义性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这对于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正义的教育政策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现予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当教育是事实世界时,教育什么都是,唯独不是其自身。在事实世界中,教师与学生被迫打交道,教学过程是一个预设和构架的过程,师生关系表征为我——他关系,教师把教书看作一个赖以养家糊口的职业。而当教育是生活世界时,教育是一种具有教育意义的行为,旨在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在生活世界中,教师是体验者,学生是能学者,师生关系表征为我——你关系。于是,教书育人职业是教师能去干的职业。当教育是其自身时,教育能撞击生活的边界,让生活本身不断生成意义。在教育世界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聆听者:去聆听教育的真谛,然后按照教育的真谛去实践教育。在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我——我关系,教师把教书育人这个职业看作是乐在其中的职业。当下,师生关系正从我——他关系走向我——你关系,但我——我师生关系不需要建构,因为它与教育同在。  相似文献   

5.
任何活动都有其功利,教育也不例外。教育的功利是有层次的,具体而言,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形上功利,即灵魂教育;二是形中功利,即道德教育;三是形下功利,即知识教育。针对教育功利的不同层次以及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相对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教育理论怎样联系实践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对于一个“多年煮不烂的老问题”Ⅲ,教育界之所以热情不减,争论不休,实因问题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如何创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新型发展关系?这依然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育平等观念于15~19世纪形成于西方,它的基本内涵是以人为本,以人权为核心,以法律为保障,以公共义务教育制度为依托。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教育权的内涵由法律规定的权利发展为需要政府保障的权利,由消极的人权转为积极的人权;教育机会平等由初等教育延伸为中等教育。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教育平等观念逐渐强调教育过程和结果平等,并提出为不利人群提供补偿以实现结果平等。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正义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教育结果的正义性上,教育结果正义是教育正义的最终目标和理想。但是在现实中,却存在着教育结果正义性缺失的现象。教育结果的正义性缺失表现在教育产出的正义性缺失和教育影响的正义性缺失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教育实践自由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教育规律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为、自主的状态,是对教育实践必然的认识和对教育的改造,是一种智慧顺畅的释放状态,但也是有限制的自由。在崇尚个人自由的现代社会里,应最大限度的提升教育实践自由实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传统上.对于教育与教育学的关系,人们只是简单地认为“教育”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这种判断是正确的,但毕竟失于简单。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教育与教育学的关系都更加丰富多彩。作为一门学科,一方面.教育学像其他学科一样,为整个教育实践方式所规训;另一方面,教育学只是人类理解教育的一种方式,而教育却是教育学目前可能拥有的唯一的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特性是从文化视野来阐释和描述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属性的一个范畴。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特性的凸现提供了现实的社会依据。伴随这一历史嬗变,其价值偏向一方面表现为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的各要素涵量及位序发生变动;另一方面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的价值序列发生位移,即由“以社会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2.
对于“有没有用”,有必要追问:何谓有用、对谁有用、何时有用、何处有用、是大用还是小用、是有用还是无用等问题。以这些来思考教育,就会发现,教育之“用”,不仅是传授,更在于陶冶,其意义十分深远。讨论教育之用的出发点在于人,人的多种需要使教育有多方面之用,教育的地位由人的地位、而非政治经济的地位来支配。  相似文献   

13.
教育公平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目前我国对教育公平的关注开始转向质量方面。根据国内一些学者通过教育基尼系数对我国教育公平程度的测量,我国教育公平程度总体水平在不断提高,但面临着区域教育不公平和城乡教育不公平的窘境。一些学者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分别对教育公平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制度设计应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制度设计理念,就目前而言,教育公平制度设计应着重于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教育决策机制以及弱势群体和落后地区补偿制度,不断扩大、丰富教育资源并持续优化教育公平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4.
科学研究不仅能创造、发现和丰富知识,而且还能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和精神信仰.因此,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大学科学研究,必定具有丰富的教育意蕴.从教育目的之德智体美劳:即从“德”之善的理念、德性、职责,从“智”之智力因素、知识的学习、接受、创造、发现,从“体”之身康体健,从“美”之无限、自由等美的特质,从“劳”之内涵等诸方面分析大学科学研究在其中的特殊表征,有助于充分挖掘大学科学研究的教育意蕴.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法律教育人才观的变革,是伴随着西法东渐和对我国传统政治及文化的反省过程而发生的。甲午中日战争前,萌生的新兴法律教育人才观还未能突破“交涉公法”的范围。戊戌前后,清代一些官员和知识界人士的新兴法律教育人才观念变革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初步有意识的转变。自清末新政起,一个更深刻、更宏阔的新兴法律教育人才观才真正勃兴。近代中国法律教育人才观的变革从一开始便呈现出复杂性和阶段性,经历了一个认识、选择、再认识、再选择的不断探索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道德经》提出了“道生德蓄”、“尊道贵德”等命题,凝炼而又深刻地阐发了道德与生命的内在联系这一生命伦理的基本问题,并具体落实为“返朴归真”、“柔弱不争”、“俭啬寡欲”等养生之“德”。教育人类从种种糟蹋和浪费生命的“失道”状态中觉醒,珍爱生命,善待生命,让人生更为精彩!  相似文献   

17.
《老子》中的自然观、道论、以水为象征的上德理论、圣人理论以及辩证、对反和循环往复的方法论与儒家的伦理思想互补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千百年来深刻影响着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思想言行。思想政治教育要落地生根必须回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来,开发《老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回归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实效性的必然要求。《老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提供了一种民族文化遵道尚德而任自然的视角;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造了一种具有阴柔美的“水德”和“圣人”标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构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认知、思考和修身的方法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既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良好成效,首先就要树立人本理念,把“人”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自觉地在一定人性假设下认识和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规律,并能在实际工作中从教育认知、教育方法、教育环境、教育手段上加以优化。  相似文献   

19.
人的“潜能”生而有之,人的超越性、非规定性决定了人不懈地追求潜能的实现.教育的本真正是充分、全面地发展人的潜能,使人成为人.人潜能的实现以及实现何种潜能都要取决于一定的内外部条件.人的潜能是有理知潜能,它有实现相反潜能的可能.当今的教育的统一化、标准化使得教育本真偏离,人潜能的遮蔽.教育要回归本真,不仅要面向“抽象的人”,发展人的“类潜能”,更要面向“具体的人”,发展人的“种潜能”,使得人的潜能得以去蔽与实现.  相似文献   

20.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具有丰富的内涵:“学”、“时”与“说”具有多重意蕴和内在联系。在我国古代的诠释传统中,作为教育基础的“学”具有学文与学道的双重内涵,彰显出对文化知识和做人之道的重视。作为教育智慧的“时”有时时与适时的不同解读,反映了教育过程中对顺序性和阶段性原则的遵循,并在“学”与“说”之间起到了中轴作用。在“学”与“时”的融通中,作为教育目的的“说”指向了个体的内在澄明和外在超越,进而达到教育的乐境。这些阐释启示当前教育要改变对“学”的单向理解,发挥“时”的教育智慧,最终达到“说”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