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许炳照  许晓勤 《机电技术》2020,(1):99-102,116
实施技术教育(TAC)认证是促进高职人才专业核心能力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介绍以技术教育认证规范为背景下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整合性实作课程培养毕业生达成核心能力的评量案例,针对专业教育目标对应教学成效及评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差异性分析。实践表明:技术教育认证规范的运用,有利于促进教师全员参与全过程质量管理意识,有利于教育管理者有效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
哈佛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全人”的教育;芝加哥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益智厚生”;普林斯顿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一“重基础、强交叉”,这三所大学在美国顶尖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独具特征。它们从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制度以及课程设置三个纬度廓清了美国精英式高等教育的本质诉求。强调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应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大学的核心职能在于教学育人,以制度的约束保障本科教学的重要地位;大学要为社会的进步提供动力,为社会的发展创造价值;大学的目的是为了人的自由,大学教育是自由的教育,是为了自由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兰慧琴 《机电技术》2023,(3):107-109+113
职业教育贯通“中高本衔接”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实现应用型的高等职业本科层次教育,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社会经济水平提高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抓手。文章以中高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种类、积极意义为切入点,从创建办学联盟,构建人才培养一体化方案和考核评价标准、建立核心课程标准、完善转段和接续机制、打造优质教育团队以及创建保障制度等方面对职业教育贯通“中高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中国第一个师范教育体制是在日本师范教育制度输入的基础上。结合清末民初的基础教育实际建立起来的,称“日本模式”。“日本模式”跨越了清末、民初两个社会形态,以制度的全面输入始,经历了制度建立与体制的不断调试的过程。其核心特征是:以定向培养模式为核心;以教师任用制度和检定制度为保障;以自成一体的封闭式教育体制为重要特色。作为中国师范教育史上一个重要形态,“日本模式”未能取得如期效果旋即淹没在教育史的长河中,但其建设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当今教师教育制度建设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进行《理论力学》课程教学改革。阐述其课程基于成果导向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剖析目前机械类专业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对该课程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下进行重新定位,与毕业生核心能力建立映射关系,探讨其先修课程、后修课程所支撑的核心能力,并明确其课程对核心能力支撑的重要地位;从教学内容、模式和工具等多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6.
现对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及存在的问题、高职学情、网络课程开发建设及应用现状等进行分析,根据构建主义学习观及多元智能理论提出融合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网络课程建设思路。分析认为将专业网络课程学习平台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相结合,无疑是高职院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推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有着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为目标,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和"互联网+教育"信息化时代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创新构建和实施以"工程项目性"+"创新技能性"为核心的《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立体化教学体系培养模式。经过实践检验,学生在参加技能竞赛方面和创新思维培养方面成效显著,可供课程教学改革借鉴。  相似文献   

8.
工程素质培养是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培养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核心任务。工程训练中心在承担自身职能的过程中,通过重视工程素质培养,加强工程基本训练,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引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构筑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践证明,这一模式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工程素质。  相似文献   

9.
"CI-CDIO(协同创新—构思-设计-实现-运作)"是一种全新的工程教育模式,贵州理工学院基于这一理念,为适应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需求,对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改革,构建以技术逻辑为核心的融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一体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学校学会对产品进行构思、设计、实现与运作的能力。通过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旨在将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建成省级示范专业点,对同类相关专业改革起引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对乔治华盛顿大学威廉康明斯教授的访谈录。在访谈中,康明斯教授谈到,美国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个体的持续发展,而美国人力资源发展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内部整合程度、一致性程度比较低。发展的模式是一些东部州率先进行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取得成功经验,然后其它州自愿效仿,最后都得到发展。他还就数学与科学教育问题、美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指标、美国教育科学化与民主化、中美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等,提出不少精辟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包括四个主题:美国过去25年通识教育模式及其演变的主要研究结果;这些变动的原因;九个中亚大学学院在构建核心文本计划方面的合作;什么是核心文本.作者以柏拉图的《斐德罗篇》与孔子的《论语》两门经典的讲授为例,阐明核心文本是一种世界经典或具有重大文化意义的文本.它教导学生处处思考和感受人类关心的那些具有深刻意涵和基础性的事物,跨越众多的学科、文明和时代.其实施的基本环境是教师合作.  相似文献   

12.
目前社会创新人才需求日趋旺盛,机械制造业事关国民经济基础,更需要大量富有创新能力的卓越人才。机械工程实训作为本科教育阶段关键的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对地方高校而言,更是综合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环节。对此,文章提出了以学、赛、训为核心的大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开展工程实训教育教学改革,并进行了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3.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教育资源以更高效的方式传播.解析国家鼓励信息化应用于高等教育、促使其教育资源共享最大化的政策以及国家重点投资和发展相关的新基建项目.分析目前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和原因.提出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核心新基建技术,升级教育资源的内容和传播方式,大力发展智慧教育模式.该模式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取各类教育资源,也有利于教师利用各类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科研素质.  相似文献   

14.
先进制造系统信息集成框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现代各种先进制造系统的共有基本特征,研究了现有的多数的信息集成框架系统的特点,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先进的制造系统的基本要求,认为先进制造系统信息 最新研究方之一是建立以企业间过程集成为核心的集成模式;详细论述了先进制造模式下信息集成框架所处的地位,发展目标、特征需求和以企业间过程集成为核心的集成模式,并对集成模式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提出了初步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5.
职业技能大赛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航标,对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起到促进作用。精密机械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教育教学的根本,根据职业技能竞赛这个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从技能竞赛基础上提炼专业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改革。以赛项为核心,形成本专业的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以及专业选修课,构建支撑框架,以竞赛为核心,完成课程设置与改革。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工学交替的教育模式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模式的改变必然导致课程体系的变化,因此开发出适合工学交替模式的课程体系,对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为例,分析了原课程体系在适应工学交替模式时存在的问题,并对工学结合模式下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课程体系构架方法与思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与难点。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遵循职业教育人才成长和培养规律,探索和实践了机电类专业"三层递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美国堪萨斯中南部教育服务中心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组织等三方面构建了一种以中国文化传承为核心的汉语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既尊重汉字的教学规律,又注重发掘汉字的文化底蕴;既重视人伦日用的反复练习,又强化传统经典的朗读背诵;既重视经典的学习,又重视经典的力行教育。这一汉语教学模式对促进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在加强学生的背诵,强化汉字教学,以及在教材编写中加大中国文化的融入力度等方面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华  翟春荣  陈丰 《广西机械》2012,(1):199-201
通过多种方式调研,依据调研结论,明确了机电技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创新了教-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了课程体系,突出了优质核心课程的中心地位和产学研合作的新特色,提出了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思想,整体优化了机电技术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现代各种先进制造系统的共有的基本特征,研究了现有的多数的信息集成框架系统的特点,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先进制造系统的基本要求,认为先进制造系统信息集成框架的最新研究方向之一是建立以企业间过程集成为核心的集成模式;详细论述了先进制造模式下的信息集成框架所处的地位、发展目标、特征需求和以企业间过程集成为核心的集成模式,并对集成模式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功能模型和信息服务平台) 提出了初步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