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将人们带入了"信息数据时代",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正在持续快速发展.在此期间,高校信息化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教育理念、教育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发展与变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校应该能够顺应时代的要求,建立更加科学、有效、崭新的教育资源整合模式.这种资源整合模式正是教育质量管理的一种创新.它应该涉及多个方面,例如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内容、管理组织等.对于高校,还必须创新管理对象.高校各种职位和管理对象的创新是必要和可能的.因此,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创新前沿,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体制与大学毕业生就业息息相关。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等教育体制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均有显著影响;高等教育体制越完善、大学毕业生对高等教育体制的认可度越高,其获得的就业机会就越多、就业质量也越高;当前大学毕业生对现行高等教育体制评价不太高、满意度偏低。因此,要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就必须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一是要健全高校课程设置体系;二是要创新高等教育教学方法体系;三是要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相似文献   

3.
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为研究对象,总结近年来关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争论。通过对规模扩张前后高等教育结构的对比分析提出,在规模扩张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在于高等教育结构的不合理。应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进行调整,一是调整专业结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二是坚持本科教育为主体,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加强地方高校的作用,切实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由于我国高校大量扩招,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发展上,在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重点中,我们必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终身学习的理念,对可持续发展教育观的形成。从根本上说,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不仅决定了未来毕业后的就业和发展,也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在过去的十年中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广东省,文化多元化趋势持续,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改变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如何处理这一现象,是我国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和新高考制度的改革,高校生源质量呈现出良莠不齐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几乎不大可能。因此有必要探索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将一部分优秀学生培养成拔尖创新人才。工程教育认证作为一种国际认可的专业认证制度,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证。本文借鉴工程教育认证"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持续改进"的三大理念,对照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要求,从学生吸引、培养目标确定、结业要求制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支撑条件构建、持续改进等7个方面对机械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阐述,以实现分层分类教学目标,力求为社会培养拔尖机械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6.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既是党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2012年3月16日,教育部专门下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为给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专家学者搭建一个交流对话的平台,充分发挥理论的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民办高等教育的公共性决定了政府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具有不可推卸的公共责任。当前政府应基于法定的职责和民办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将角色作如下定位:一是要真正确立“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的理念,从法理和制度上摒弃对民办教育的体制性歧视,制定和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履行好支持者的角色。二要科学规划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合理有序地定位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的市场分布,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规划者的作用。三是健全公共财政资助制度,减轻民办高校资金压力,承担起财政资助者的责任。四是强化对民办高校宏观调控,要创新监管制度安排,履行好教育监管者的责任。五是强化政府的服务,降低办学成本,承担起服务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彭虹 《中国机械》2014,(7):46-47
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高校的专业老师必须要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渗透着创新教育。本文以机械工程材料课程的特点为根据,并对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从实践环节、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学观念等方面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从而与我国高等教育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相适应1。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变革是沿着放权和发展的思路展开的,六十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成就与经验主要表现在:实现了权力结构的创新转变,学校布局由省级区域间的不均衡设置向布局结构的合理化转变,从办学理念到实践模式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之路,研究方法和路径的科学性和多样性等。人类进入21世纪后,担负创造和传播知识任务的高等教育的地位更为突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还面临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变革对高等教育管理实践的影响、时代的变迁、大学的使命诉求、高等教育国际化潮流冲击等新的特殊的发展环境。要使高等教育从象牙塔走向经济社会建设和个人生活的中心,在国家创新中成为重要基础和引领力量,我们至少必须以更加注重教育质量提高、在张扬技术理想的同时,弘扬人文精神、辐射和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等方面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政策,这项政策将会产生巨大的政策效应,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大学教育理念以及专科层次高职院校改革发展均会产生重大影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必须解决好现有教师队伍向“双师型”教师队伍转型、教学体系由知识教学体系向实训教学体系转型,以及如何更好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等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新)收录的1979—2008年间“高等教育专题”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其中4253篇高被引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显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论正从单一的思辨研究趋向多样化,但思辨研究仍是主要方法。方法案例分析表明,思辨研究只适合少数有条件的使用者——有着丰富的高等教育实践经验和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有真知灼见的思想家或领导者;质性研究以质性描述为主;定量研究大部分属于调查研究;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研究规范有待改进。作者认为,高等教育学学科走向成熟,研究方法论的进步是关键,因此,高等教育研究必须倡导以实证研究为主,推进研究方法多样化,提升研究设计精致度。  相似文献   

12.
潘懋元“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中的“适应”应从“受制约”和“起作用”两个层面来系统理解。该理论被简单归纳为“适应论”是不合适的。这不足以揭示该理论所蕴含的丰富内涵。该理论在“社会一教育一人”的研究框架下阐述了“教育应如何发展”,而非“就教育论教育”,体现出系统性和辩证性。运用该理论指导高等教育实践应把握两个关键:一是高等教育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二是高等教育应协调“内外部关系”来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一种价值创造过程。通过价值链系统化的视角分析教育活动的价值基础,可以发现教育主体的真实归属。教育以教学为基本活动途径,单纯地从"教"或"学"的价值链出发,得到的只能是"教师主体论"或"学生主体论"的片面主体论点,无法全面认识教育活动。要找到教育主体的真正归属,只有构建完整的教育价值链,认识到教育是教与学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基础(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和共同的价值实践过程(理念教育),进而认识到教育主体是由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人的"类"主体。  相似文献   

14.
展立新和陈学飞的论文《理性的视角: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历史误区》认为高等教育“适应论”是一种历史误区,超越“适应论”,回归“认知理性”,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围绕“高等教育适应论是历史误区还是发展规律”这一问题,上海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部分师生展开了讨论,取得了如下共识:高等教育“适应论”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是高等教育基业长青的前提,回归“认知理性”不仅不会突破或超越“适应论”,而且要求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遵循“适应论”.回归“认知理性”包含在了“适应”社会之中,与“适应”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座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是高等教育数量猛增的世纪,21世纪是高等教育质量逐步提高的世纪。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的运用对高等教育迅猛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质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如何围绕提高质量来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问题。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必须通过优化师资、增加经费、更新仪器设备、改善校园校舍等途径来解决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学术期刊的历时性研究可以透视某学科或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基于CSSCI(2006-2012年)的数据,利用CiteSpace软件对《现代大学教育》载文的关键词、作者和参考文献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并做出其知识图谱.结果表明:刊物的载文量呈平稳状态,拥有一批基数庞大、集中度较高的作者群体,少数学术精英对该刊办刊质量起着重要作用;“高等教育质量”、“大学治理与管理”、“研究生教育”、“教育政策与大学发展”及“大学文化与学术文化”是该刊载文所研究的热点,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等机构对该刊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和印度两国的中学后教育学生加起来约占全世界的25%。未来几十年全球的高等教育学生人数增长将主要在发展中国家,并且中国和印度在其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因为中国和印度目前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只有20%多和10%。中印两国在扩展规模的同时,在寻求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财政资助、培养合格的学术人员、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文化等方面的挑战十分严峻。在正在兴起的私立高等教育部门以及开发硕士和博士课程方面,中印两国也都面临压力。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是一个关键因素,中印两国都在努力提升全球形象,实施开发国际教育项目的策略。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两大经济体,高等教育对中印两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教育爱是师德的核心内容。教育爱是一般爱基础上的特殊爱、底线道德基础上的高标道德。但教育爱事实上是一种高贵的谎言。在外显形态上,教育爱发生了偏差与质变;在内隐状态上。教育爱由无形的政治控制,是一种服从规则的职业情感策略。然而,教育爱合乎国家与个人的道德目的,是一种庄严的乌托邦。尊重与理解应是教育的底线,唯有在场的尊重与理解,才能消弭一切误会与对立。  相似文献   

19.
教育公平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不但没有实现均衡发展,而且中小学校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化。那些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普通中小学无论在硬件设施上,还是在师资力量、校园文化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其他同类学校。而来自社会优势阶层的子女在获得这些学校入学资格的竞争中明显占据有利地位。而由于高校招生的唯一依据是高考分数,这样享受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学生又极有可能再次占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可见,高考不仅未能成为维护或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反而以高考录取分数平等的表象掩盖了因基础教育资源分配极度不均所造成的教育失衡。尽管如此,在现有条件下,我国高校还不能效仿西方高校实行水平测试加综合评价的招生方式,高考仍然有存在的空间。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在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基础上.减少高考科目,降低高考分数在录取中的比重;在提高自主招生考试有效度的同时,为农民和弱势群体子女参加自主招生提供资助,使高校自主招生的实施更加有效和公平。远期目标是,应在建立健全中小学校的增值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以学生进步幅度作为高校招生重要指标,使高校招生制度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推手。  相似文献   

20.
建立以政府、社会和高校为主体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前提。其中,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促进本省高教质量提升上担负重要的职责。当前主要的任务是加强以学科、专业为主的单项评估。同时,在评估过程中,应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构建多维的评估网络,加强对评估机构及过程的再评估,加强专业化建设,正确看待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