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预应力钢材抗应力松弛性能的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获取低松弛预应力钢材的途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与探讨了预应力钢材低松弛性能的获取机理。总结出,预应力钢丝、钢绞线抗预应力松弛性能与其稳定化处理工艺参数及其它性能之间的关系。得出,低松弛预应力钢丝不能再经纯回火、纯矫直或矫直+回火处理,否则,其原有的抗应力松弛性能会被严重恶化;PC钢棒的抗应力松弛性能主要取决于最终产品的金相组织,与其所用原料的钢种与牌号关系不大;微舍金化是预应力混凝土用冷拉(轧)钢产品.预应力混凝土用粗规格热轧棒材等获取较好抗应力松弛性能的有效研究途径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一种低碳低合金低松弛预应力钢丝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朱启惠  沈喜堂 《钢铁》1992,27(9):48-51,47
  相似文献   

4.
胡晓东 《钢铁厂设计》1996,(6):29-33,52
本文综述了我低松弛预应力钢丝和钢绞线的发展现状,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预应力钢材主要生产工序,指出预应力钢材的生产状态和最终产品性能与生产工序和工序参数选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初淮清  徐永恒 《钢铁》1992,27(7):56-59,55
研究了加微量钛、轧后控制冷却及冷加工方法对中强预应力钢丝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其结果满足用户要求。  相似文献   

7.
高强度预应力钢丝稳定化处理工艺及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高强度预应力钢丝稳定化处理的生产实践研究,探索稳定化回火的加热工艺特性,为实现温度自动控制提供了依据。同时还研究了回火制度对产品的力学性能尤其是抗应力松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提供的生产方法和工艺制度完全能满足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丝的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8.
主要介绍利用计算机推算低松弛预应力钢丝钢绞线的松弛率的数学模型及程序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低合金高强度预应力钢丝工艺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12.
陈兴元 《江西冶金》1997,17(5):36-38
1预应力钢丝的应用预应力钢丝应用干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此种结构始干本世纪20年代。混凝土本身具有很高的抗压强度,但抗拉强度却很低,当受到拉力发生0.001%的变形时,混凝土即出现裂纹。若在混凝土中配以钢筋即构成钢筋混凝土。由于钢筋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故钢筋混凝土结构既耐压又抗拉,被建筑业广泛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又与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有所不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预应力钢丝为筋(另一种是采用经热处理的热轧螺纹钢筋为筋,不在本文叙述之列),在混凝土制造之前,先在钢丝两端施加一定的拉力,然后浇灌…  相似文献   

13.
建筑行业用混凝土预制件,为增加其强度均加钢丝作为配筋。传统的配筋即采用国家标准GB5223—85规定的光面钢丝,由于光面钢丝表面是圆滑的,与混凝土之间的结合不牢,即握裹力差,满足不了建筑行业的使用要求。如用于铁路的混凝土轨枕,一直采用Φ3.0预应力光面钢丝制做配筋,由于钢丝规格较小,且表面光滑,因此使用钢丝根数较多,造成布筋较密,砂石混合料掺入不均,压波操做麻烦,成本高,最后成品质量差。  相似文献   

14.
15.
16.
高碳钢加Ti微合金化,用冷拔工艺生产的预应力钢丝不但强度不下降,伸长率还大大增加,焊接质量也好,用它作配筋生产的混凝土水泥电杆和混凝土输水管,无论在力学性能方面还是在水压试验方面都能满足水泥制品的设计与施工要求,与低碳钢丝相比不仅操作工艺易于控制,还可节省钢材50%;与高强钢丝相比,更易于保证质量。  相似文献   

17.
18.
节约钢材资源的途径和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冶金管理》2004,(9):4-7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2003年我国钢材实际表观消费量已达到24725万吨,当年进口钢材达到3717万吨。如何面对国内钢材消费日益增长的需要,除增加相应的钢材产量外,根据我国2004年-2006年重点开展“节约资源活动”的整体安排,我国的钢铁行业应在节约钢材资源和钢铁生产原料  相似文献   

19.
针对拉拔82A钢预应力钢丝的断线现象,通过化学分析和物理检测,认为钢丝经铅浴处理后,表面产生局部长条状全脱碳区,在拉拔过程中形成横裂纹,加之加工硬化和组织因素,致使钢线脆断。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和钢绞线的应用领域、品种规格、原料要求、生产工艺、质量水平和现行标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