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塔里木盆地北部中、新生界的张扭性断裂系统所伴生的构造圈闭中已发现了多个高产工业油气藏,在研究了大量地震资料和其它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本文讨论了这套张扭性断裂系统的特征、形成机理及其油气聚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基础地质、钻、测、录井及三维地震资料,结合相干分析技术,对渤海湾盆地垦东地区断裂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断裂对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NNE、NEE、NWW走向断裂体系,受郯庐断裂早期活动影响,研究区断裂活动具有古近纪“西强东弱”、“南强北弱”,新近系“西弱东强”、“南弱北强”的特点。不同成因类型断裂对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不同,拉张型断裂主要形成简单断块型圈闭,张扭(扭张)型断裂形成复杂断块和断层—岩性圈闭,压扭型断裂形成背斜构造圈闭;断裂对储层的控制,表现在储集砂体临近张性断层、远离扭性断层发育的一般规律;拉张型、张扭(扭张)型断层和压扭型断层封闭性依次增强,油气一般在封闭性较强的油源断层附近富集。   相似文献   

3.
张扭性边界大断层上盘的构造分布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区域应力场的分析,对华北盆地南部多序次的张扭性边界大断层的形成机制、断裂系统及其扭动方向有了明确的认识。根据张扭性边界大断层往往以弧形断裂形式出现的特点,将区域扭动和应力方向与边界大断层的不同走向段进行了相关分析,提出此类断层存在三个主要应力分布区:即反扭强张区、顺扭减张获平行强扭区。依据上述相关分析结果,建立了张扭性边界大断层上盘的构造分布模式:即张性负向构造一般分布在反扭强张区;扭性负向构  相似文献   

4.
塔北隆起北部中新生界张扭性断裂系统特征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晚第三纪塔北隆起北部地区有规律地发育一套与区域挤压构造应力场不协调的中新生界张扭性断裂系统,且控制了中新生界,特别是白垩第三系油气聚集与分布。通过塔北隆起北部地区地震资料解释,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研究了这一特殊断裂系统的主要构造特征、成因机制以及对油聚集的控制作用,指导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5.
为搞清港中地区帚状断裂体系内部的展布规律及细节、研究断裂体系与有利砂体平面展布关系及成藏关系,通过对歧口凹陷港中地区张扭性帚状断裂细节描述,并结合地震资料各向异性叠前时间偏移目标处理技术、特征值相干技术、三维可视化解释技术、含油气检测等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港中张扭性帚状断裂系分级特征的认识。该帚状断裂系总体发育三级,具有逐级发育、分级控藏的特点,按此观点再进行精细研究,在港中地区老油田发现了新的圈闭,并获得钻探证实。  相似文献   

6.
扭张断裂构造特征的精细刻画及控藏作用的分析是我国东部高成熟油田精细化油藏评价的重要方向。基于扭张断裂几何学特征及构造演化特征的分析,开展了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扭张断裂成因模式的研究,建立了东营凹陷扭张断裂控藏模式。研究表明,东营凹陷扭张断裂可划分为帚状、侧接及雁列3种类型。帚状扭张断裂表现为先张后扭的特征,由单条断裂逐渐向帚状演化;侧接扭张断裂表现为先扭后张的特征,由雁列式向侧接演化;雁列扭张断裂表现为边扭边张的特征,由早期单条断裂向雁列式扭张断裂演化。扭张断裂的差异演化形成了启闭耦合的控藏模式,为扭张型盆地内的精细油藏勘探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研究了雅克拉断凸断裂差异活动特征,探讨其控制因素。受控于白垩系厚层泥岩和新近系吉迪克组膏盐岩,雅克拉断裂构造的发育具有明显的分层性:下构造层发育大型的基底卷入型逆冲断裂,中构造层发育呈雁列式密集分布的张扭性断层,上构造层发育盖层滑脱型逆冲断层。自下而上断裂构造变形强度逐渐减弱。雅克拉断凸断裂构造的演化经历了晚古生代逆冲断裂发育阶段、中生代逆冲断裂复活调整阶段、新近纪早期张扭性断裂发育阶段、新近纪晚期滑脱型逆冲断裂发育阶段等4个关键阶段。晚古生代的断裂活动与北昆仑洋和南天山洋闭合引起的周缘地体与塔里木地块的碰撞拼合相关,中生代和新生代的断裂活动是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在塔里木盆地内的构造响应。  相似文献   

8.
郯庐断裂带新构造运动对渤海东部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郯庐断裂带控制了渤海东部凹陷、凸起的形成、演化 ,也控制了烃源岩、储盖层及圈闭的展布。郯庐断裂的力学性质早第三纪为张性 ,晚第三纪为张扭性。上新世后期 ,郯庐断裂强烈的活动形成了张扭性断裂背斜圈闭、压扭性断裂背斜圈闭、塑性拱张 -底辟背斜圈闭 ,并改造加大了披覆背斜圈闭的面积和幅度。晚期形成的这些圈闭丰富了渤海湾盆地油气藏类型 ,扩展了勘探领域。与晚期构造相匹配 ,晚期强烈的断层活动促进了油气的运移和再分配 ,形成了一系列丰度高、储量大的油田 ,使本区成为我国近年来石油储量增长最大的地区  相似文献   

9.
塔中东部断裂带发育北北东(NNE)、北东东(NEE)和北西西(NWW)向3组直立走滑断裂,断穿了寒武系—石炭系地层,具有明显上拱或下弯地震反射特征。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发现,断裂带地层上拱下弯与断裂带厚度和两侧厚度差异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据此可以判断断裂古应力场性质。断裂带地层的下弯与张扭活动有关,与断裂带地层厚度的同生增大相对应;断裂带地层的上拱则与压扭活动有关,与断裂带地层厚度的同生减薄相对应。据此得出三组走滑断裂的活动期:NNE向断裂形成于晚奥陶世桑塔木组沉积期,经历了左行压扭—左行张扭—静止—张扭4个阶段;NEE和NWW向断裂均以共轭张扭性质开始于中寒武世,NWW向断裂在中寒武世以后停止活动,NEE向断裂则在良里塔格组沉积期停止活动。3组走滑断裂对奥陶系蓬莱坝组、鹰山组及一间房组碳酸盐岩中广泛分布热液岩溶储层的形成及油气聚集都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结合琼东南盆地区域构造背景、构造解析及盆地动力学理论方法,对琼东南盆地长昌凹陷分带进行了断裂组合形态、构造样式及特点的详细研究,总结了三大断裂体系:西部右行张扭走滑断裂体系、东部伸展断裂体系、早—中中新世浅层小断裂体系,揭示了各断裂带构造样式及力学成因机制。并综合区域层序地层研究资料,提出了长昌凹陷张扭走滑形成的负花状断裂带及伸展背景下逆牵引构造带为2个有利的油气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1.
北部湾盆地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北部湾盆地主要发育早期伸展断裂、中期走滑伸展断裂、晚期伸展断裂和长期活动断裂等4种断裂类型。盆地演化总体经历了古近系裂陷期和新近系坳陷期两大演化阶段。盆地伸展裂陷期主要有3期断裂活动,在古新世-始新世形成NE向、NEE向伸展断裂;渐新世在走滑伸展作用下形成了NEE向走滑伸展断层和近EW向次级断层。断裂的形成和演化控制了生烃洼陷的分布和促进了烃源岩的热演化,形成多种类型圈闭,为油气垂向运移提供了主要的运移通道。与生油洼陷相邻且长期继承性活动的断裂带和凹陷中央的隆起带是油气聚集的最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2.
泌阳凹陷在区域性引张作用下形成了典型的伸展构造样式——被不同层次断层切割成的一系列复杂断鼻、断块。通过对不同地区复杂断鼻、断块构造特征的研究,总结出地堑和阶梯状两种断块群模式类型,并对其控油机制进行分析,指出继承性的鼻状构造不仅控制了泌阳凹陷油气聚集的方向,也控制着各区的油气富集程度;断层是复杂断鼻构造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既可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又可阻挡油气的运移而聚集成藏。因此泌阳凹陷复杂断鼻构造具备形成大面积油气富集区的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13.
塔木察格盆地是大庆油田海外重要的油气资源生产基地。基于盆地构造运动的动力学性质及构造演化特征,自下而上将盆地划分为断陷层、断-坳转换层和坳陷层3个构造层,断陷阶段的被动裂陷作用使地层发生掀斜隆起,从而形成大量与地层倾向相反的反向断层;伊敏组沉积末期,在区域压扭应力场作用下,盆地发生强烈反转,形成了大量早期伸展中期压扭晚期反转的断层。分析已钻探的油气藏类型及其分布规律,认为反向断层和反转断层对油气藏的形成具有控制作用。根据生储盖组合的配置关系,盆地纵向上划分为上、中、下3套含油气系统,不同含油气系统间油气呈互补分布,其中以南一段为主的下部含油气系统是最重要的产油层系,油藏类型以反向断层遮挡的油气藏为主;平面上受控于控藏断层,下部油气主要沿反向断层呈条带状分布,上部油气大多靠近反转断层聚集。分析反向断层和反转断层的控藏机理,认为研究区发育反向断层背靠低隆起油气成藏和反转断层控制次生油气成藏2种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4.
伊通地堑二号断层几何学特征及其与油气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伊通地堑二号断层是依通地堑一条重要的断层,分隔鹿乡断陷及岔路河断陷,断层两侧发育有梁家和五星两个重要的含油气构造带。本文通过高质量的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研究了二号断层的几何学特征,分析了其空间变化特征、动态演化特征及其与油气运聚关系,认为二号断层不仅横切伊通地堑,而且具有控盆作用,向东与岔路河断陷的东部边界断层连为一体,其演化经历了早期张扭作用及晚期压扭作用,对两侧构造带发育具有明显控制作用,同时认为该断层是一条重要的油源断层,对油气成藏有重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复杂断块群油田以断鼻、断块及断层+岩性油气藏为主,垂向含油层系多,平面上叠合连片,油气主要富集在鼻状构造主体部位的断鼻断块内。通过对研究区油气控制因素的分析,指出继承性的鼻状构造控制了油气聚集方向和富集程度,油气藏含油范围和油气藏高度则主要受断层封闭性和封闭程度的控制,油气分布规律受伸展构造所伴生的各种断块群构造型式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断裂控烃理论的概念、原理、模式与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论述中国陆相盆地大地构造背景、断裂活动基本特征及其与成盆成烃成藏关系基础上,系统介绍了断裂控烃理论提出的背景及断裂控烃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主要内容、科学依据和基于断裂控烃理论的勘探思路,并指出断裂控烃理论与其他断裂控油观点认识的不同之处,最后指出了断裂控烃理论的意义。研究表明,三面受挤、陆相为主、东张西压、断裂发育、运动频繁的地质构造背景决定了断裂是控制中国含油气盆地各种地质作用和油气生、运、聚、散、分布的根本因素。基于断裂控烃理论的勘探思路是以断裂(尤其是深大断裂)为主要控制因素和基本线索,寻找控源断裂、控圈断裂、油源断裂及遮挡断裂等控烃断裂,分析断控圈闭和与断裂相关圈闭的油气运聚成藏条件,进行含油气性评价,以确定有利的勘探目标。图5参25  相似文献   

17.
渤海海域郯庐断裂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渤海海域,靠近郯庐断裂带的渤南和辽东湾探区的油气较富集,而远离郯庐断裂带的渤西探区油气相对较贫,油气藏主要围绕郯庐断裂带分布,这些都说明了郯庐断裂带附近具有很大的油气勘探潜力.平衡剖面分析表明,郯庐断裂带在渤海海域主要表现为古近纪伸展、新近纪走滑的构造特征,古近纪伸展活动控制了生烃凹陷的形成,并促进烃源岩的快速演化;新近纪的强烈走滑作用形成了大量的构造圈闭,并促进了油气的运移及晚期成藏.渤海海域的油气资源勘探前景乐观,只是现今的探明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8.
松辽盆地深层断陷发育特征与油气富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松辽盆地断陷层系由70多个彼此分割、规模大小不一的断陷组成,不同的断陷发育程度与油气富集程度差异很大。通过对断陷特征及伴生火山岩的研究,发现由于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太平洋板块以不同方向、不同速度向东北亚板块的俯冲作用,松辽盆地断陷在发育阶段受不同区域构造作用的影响,造成了不同断陷发育时期和发育规模。晚侏罗世东北亚板块受太平洋板块的正向俯冲,松辽盆地区地幔上隆、地壳减薄,形成类似"三联点"的断陷分布特征。由于受构造应力传递的滞后效益的影响,在三联点附近的断陷发育早、伸展作用强、断陷规模大、断陷沉积厚,而远离三联点的断陷发育特征则相反。在早白垩世,控制断陷发育的区域构造应力场由拉张作用转变为张扭作用,且作用范围仅限于东部断陷区和古中央隆起带两侧断陷,这一区域的断陷持续的裂陷,而其他区域断陷则停止发育,从而进一步扩大不同断陷发育的不均衡性。持续发育型断陷规模大、断陷层厚、发育多套烃源岩层系,油气富集程度高,勘探潜力大;晚期发育型断陷次之,早期发育型断陷因断陷规模小、断陷层厚度薄,勘探潜力极小。  相似文献   

19.
东尼日尔Termit盆地构造演化及古近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尼日尔Termit盆地是中西非裂谷系中典型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盆地主要有早白垩世和古近纪两期断层:前者分布于盆地边界,走向NW-SE;后者在盆地边界和内部均有分布,在边界走向主要与早白垩世断层一致,在内部大多走向NNW-SSE。基于区域构造背景、沉积充填特征及盆地构造特征与前人砂箱模拟实验结果的对比研究认为,盆地经历了早白垩世正向引张作用和古近纪斜向引张作用,且正向-斜向引张作用对盆地构造特征和演化有重要控制作用。早期正向引张作用形成与基底前泛非期变质带近平行的早期断层,晚期斜向引张作用使后期断层特征主要受先存构造和伸展方向的控制,表现为:在盆地边界,后期断层受早白垩世断层影响较大,走向与先存构造近平行;在盆地内部和早期断层不发育的构造区域,后期断层主要受伸展方向控制,走向与其近垂直。通过对古近系油气分布特征和断层活动性研究,分析了该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Sokor2组区域性盖层控制油气垂向分布,断块圈闭的岩性侧向封堵条件控制圈闭有效性,古近纪裂陷期的断裂活动控制油气平面和含油气层系分布。在明确成藏主控因素基础上,建立了古近系油气跨世代聚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