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不同油气勘探阶段的非地震勘探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磁、电等非地震勘探技术,在油气勘探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大量勘探实例,初步总结出一套在不同油气勘探阶段、不同地表及地质条件下的非地震勘探技术序列,对今后合理应用各类非地基技术进行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重、磁、电、地震联合解释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非地震勘探方法,尤其是重力法是最早应用于石油天然气勘探的方法,在早期勘探阶段,能够做到“定凹选带”作用,在地震勘探方法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今天,由于目前的勘探难度越来越大,在很多地区,地震方法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反射信噪比低、深层界面反射不清,甚至根本得不到反射油气勘探所遇到的诸多难点,问题,都要求我国走联合勘探,综合勘探之路,充分利用各种地球物理信息,本文从非地震资料处理,解释角度出发,探讨油气勘探中各种资料的联合处理。联合解释问题,并给出了一些实例,说明重,磁、电、地震资料联合解释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中国石油非地震勘探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近10年来,随着非地震勘探仪器设备观测精度的提高和数据处理解释技术的进步,非地震勘探在中国石油(PctroChina)的13个油田逐步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总结非地震勘探技术进步成果的基础上,介绍了非地震勘探技术在构造和地层岩性油气勘探中的几个应用实例。在综合10年来国内外非地震勘探技术研究动态和应用现状的基础上。预测了非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的四大趋势:高精度三维非地震勘探;非地震油气预测;非地震储集层描述与监测;联合勘探与综合处理解释。参30  相似文献   

4.
“十五”以来,随着非地震勘探技术在仪器精度、采集技术、解释软件方面的发展进步,中国石油初步形成针对中国东西部不同地质问题和勘探条件的五大非地震勘探技术系列:复杂地表、复杂地下构造的配套技术、深层(古潜山)构造配套技术、火山岩配套技术、中浅层油气藏检测配套技术和油田开发监测配套技术。介绍了塔西南山前构造勘探、辽河兴隆台低潜山构造勘探、松辽深层火山岩勘探、长庆黄土塬砂体岩性油藏检测、大港房19井区含油气预测和大庆喇嘛甸油田注水方向监测等6个非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实例,分析了非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条件和勘探效果。在综合国内外技术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展望三维非地震勘探、直接油气检测、剩余油气动态监测的发展趋势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对第65届EAEG年会上发表的20余篇讨论非地震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论文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概要了非地震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特别是电法在油气勘探应用方面的主要进展;介绍了垂直电流测深法、油气藏的直接探测与评价、高速层下成像、以及电法和重力勘探方法的应用史例等。  相似文献   

6.
非地震直接油气检测技术及其勘探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众所周知,常规地震勘探方法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油气勘探开发难度的增加(如复杂山地、前陆冲断带和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等),单一的纵波地震勘探难以满足油气勘探开发的需要。而与油气响应直接相关的非地震油气检测方法的研究和应用,也是降低复杂地区油气勘探风险和综合成本的有效途径。从非地震勘探技术进步和油气藏的物理化学属性特征出发,提出直接油气检测的非地震勘探思路,并通过一些勘探实例探讨直接油气检测的应用前提和条件。以此抛砖引玉,引起广大油气勘探开发科技工作者和各级领导的重新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深水海域油气资源丰富,已成为当前热门的油气勘探领域。深水油气产量及所占比重不断增长,全球深水油气产量从1996年的不足2×108bbl增长到2005年的14×108bbl,全球深水油气产量占海洋油气总产量的比重分别由2004年的10%和7%,将增至2015年的25%和12%。深水勘探是当前油气勘探成功率最高、效益最好的勘探领域。与此同时,随着深水油气勘探的逐渐深入,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各种难题,如油藏规模越来越小、油藏流体越来越复杂、作业海域环境越来越恶劣,以及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技术、四分量/四维(4C/4D)地震技术、大位移水平井及分支井技术、智能完井技术、各种深水作业平台以及越来越智能化的海底生产系统等,正日益广泛应用于深水油气的勘探开发中。我国深水区为浅水区的延伸,与已取得众多成功发现的浅水区油气地质条件相似,油气成藏条件优越,配套良好,具有良好的油气前景,最新的荔湾3-1-1井取得的重大发现亦证实了此点,因此,应加快勘探开发的步伐,充分利用深水区丰富的油气资源。  相似文献   

8.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智能化应用越来越成熟、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大规模应用日益临近,样本的分布式存储、高效采集及并行计算已成为油气勘探开发智能化应用的迫切需求.地震勘探的智能化是油气勘探开发智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地震勘探数据具有的单一文件数据量大、非结构化的特点,在分析地震勘探大数据样本采集需求的基础上,提出基于Hado...  相似文献   

9.
非地震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作用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非地震技术是指地震勘探以外的其它物探方法 ,一般只应用于新区及外围盆地的早期勘探 ,普查基底起伏、地层展布、盆山关系。近年来 ,随着技术的进步 ,低成本、高效率的非地震技术在新区、外围的普查导向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 ,而且开始转向目标勘探 ,主要是面对地震无反射或低信噪比的地区 ,起到镶嵌补充作用 ;在油气被发现之后 ,非地震技术可以从宏观规律出发对油气范围边界进行预测 ,对构造的含油气情况进行评价 ;在油田开发中应用非地震技术进行时移监测 ,研究蒸气前驱动态 ,可以指导油气开发 ,提高开采效率。图 4表 1参 2  相似文献   

10.
随着野外勘探采集技术的提高,资料处理技术的快速进步,综合勘探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单一非地震资料的多解性,增强了非地震解释成果的唯一性,为石油勘探提供了大量的可靠信息。并使得重,磁、电资料的综合解释成为现实,非地震勘探在焉耆盆地找到了有利的含油气局部构造,在此基础上,焉耆盆地石油勘探获得突破,该成果后经钻探证实,这充分显示非地震勘探在石油早期勘探中,可缩短石油勘探周期,并为提高勘探效益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复杂地区电磁法勘探远参采集系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连续电磁剖面法(CEMP)在西部复杂山区的油气勘探应用效果日益突出,特别是在地震勘探困难区,油气电磁法勘探技术已成为首选的非地震勘探技术之一。在复杂区开展电磁法勘探工作,主要得力于电磁法采集系统的发展和技术进步,特别是便携式采集系统的出现和GPS卫星同步控制技术的应用。该文主要介绍无线网络式CEMP远参采集系统,远参采集技术及应用。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山地地震勘探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探明复杂盆地边缘山前带和山地的油气资源,对于地球物理勘探而言,需要具备非地震勘探技术、地震采集技术、静校正技术、噪声压制技术和构造成像技术等。其中基于非地震的盆地断裂系统认识和有利区带划分、基于卫星照片、大比例地形图,并考虑地下复杂构造的山地地震采集设计;以及采集涉及到的激发、接收诸因素的解决方案BGP(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均具自己的特色。通过研究使静校正技术、噪声压制技术,以及构造成像技术等具有较好的针对性、系统性、适应性。本文将通过近几年BGP在库车山地地震勘探的实例介绍BGP的山地地震勘探能力和技术。  相似文献   

13.
对第 6 5届EAEG年会上发表的 2 0余篇讨论非地震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论文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概要了非地震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特别是电法在油气勘探应用方面的主要进展 ;介绍了垂直电流测深法、油气藏的直接探测与评价、高速层下成像、以及电法和重力勘探方法的应用史例等。  相似文献   

14.
对渤海海域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思考——以427构造带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于高成本的海上油气勘探来说,规模是制约隐蔽油气藏勘探的关键因素之一。对渤海海域而言,要寻找的不仅仅是隐蔽油气藏,而是有一定规模的隐蔽油气藏。储层特征是影响富生烃凹陷隐蔽油气藏规模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储层特征,即砂体特征就应该成为渤海隐蔽油气藏勘探研究的一个核心,而要研究这个核心,必须要有地质和地球物理技术两方面的结合,而且结合过程中对层序地层、沉积体系、构造三因素进行耦合分析所形成的地质模型至关重要,这就是“一核心、两结合、三因素”的研究思路。与此研究思路相配套的是三项技术包括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的储层预测技术、隐蔽圈闭识别技术和“三因素”框架下的成藏分析技术。以上述研究思路和技术对427构造带进行分析认为,区内已发现的小规模油藏为岩性油藏,不具商业开采价值,原因是其储集体为湖泛期扇三角洲,砂体分散、孤立、连通性差;而下坡寻找具一定规模且连通性好的低位域油气藏和下凹寻找高位域早期大型浊积扇岩性油气藏是在427构造带寻找规模型油气藏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部地区物探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35,自引:6,他引:29  
针对西部地区油气勘探工作,如何获得好的勘探效益,提出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西部地区油气勘探难度很大,要获得勘探的高效益,必须坚持科学的勘探程序,加强地质综合研究,加大勘探投入和新技术投入,十分注重勘探成效。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要做到物探先行。物探先行,不完全是一个勘探部署问题。要做到物探先行,除了要解决一些思想认识问题外,还必须根据西部地区具体情况,抓住几项影响物探工作勘探效果的关键技术,组织科技攻关。通过关键技术的突破,迎来勘探的大好场面和物探技术自身的大发展。西部地区地表条件恶劣,地下构造复杂,静校正、低信噪比和正确成像归位成为影响地震勘探效果的三项关键技术。文中 :对于前两个问题,从技术角度上得出了一些明确的结论 ;而第三个问题,它牵涉到速度场的研究和叠前深度偏移技术的推广应用,这里结合山地资料的处理和解释,隐含地对它们进行了讨论和分析,明确了技术攻关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地表放射性油气勘探技术经过80余年的发展,在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方面均取得了较高成就。通过对已知油气田区的广泛研究,确立了油气藏上方地表放射性基本异常模式(低值异常),优选出对油气响应较好的地表放射性指标,确定了油气藏边界断层、油、水边界或气、水边界处地表放射性异常标志;在异常形成机制方面,提出了基于深部来源说和地表来源说的多种观点;在干扰因素抑制方面也取得了新进展,提出了适合不同测区具体条件的放射性测量数据处理方法。现阶段,地表放射性测量技术在新探区含油气远景预测、成熟探区构造评价以及开采区油气田边界确定等方面,均已显示出初步应用成效,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油气地表勘探方法。  相似文献   

17.
简要介绍我国非地震物化探技术的发展历程。装备从简陋到世界先进;处理、解释从手工计算到计算机工作站;勘探领域从平原到各种复杂地形、从普查到详查细测、从新区到开发区。由国内外非地震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石油系统非地震物化探技术的发展前景和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