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珠江口盆地白云西—开平凹陷油气聚集及勘探目标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应用三角洲沉积体系、凹陷类型比较、层序地层学及多种特殊处理等方法、手段对珠江口盆地南部坳陷带白云西-开平凹陷的石油地质条件进行综合研究。认为白云西-开平凹陷是始新世的断陷,文昌组三角洲沉积体系具有丰富的生烃潜力;始新统三角洲体系和中新统海相砂泥岩是主要的勘探目的层;油气生成较晚,以短距离运移为主;KP6-1、11-1等构造是极为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2.
珠江口盆地白云西-开平凹陷油气聚集及勘探目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三角洲沉积体系、凹陷类型比较、层序地层学及多种特殊处理等方法、手段对珠江口盆地南部坳陷带白云西-开平凹陷的石油地质条件进行综合研究.认为白云西-开平凹陷是始新世的断陷,文昌组三角洲沉积体系具有丰富的生烃潜力;始新统三角洲体系和中新统海相砂泥岩是主要的勘探目的层;油气生成较晚,以短距离运移为主;KP6-1、11-1等构造是极为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3.
珠江口盆地自新生代以来,曾先后受到不同方向张应力的作用,造成了不同时期构造体系的交叉叠合。中中新世以来构造运动强烈,并具有东强西弱的特点,对油气的运移与聚集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平凹陷的剧烈断裂和断裂活动始于新世,并在同期沉积了巨厚的文昌组。晚渐新世以后,由于断裂活动非常微弱,在成熟的烃源岩与其上地层之间缺乏有效的油源断层,因而自生自储、近距离运移可能是开平凹陷油气聚集的基本特征。在凹陷内部,因重力滑动和欠压实泥岩共同作用所形成的KP11-1构造带可能是该区最具有油气远景的地区。  相似文献   

4.
通常情况下埋深大于2 000 m的油藏中原油受次生改造作用影响较小,但珠江口盆地首次在开平凹陷埋深大于2 000 m的古近系发现了稠油油藏和大量沥青质砂岩层。为揭示该凹陷区稠油和砂岩储层沥青质的形成机制,开展了原油和岩石样品系统取样和地球化学测试分析,结合凹陷埋藏-热演化史、油藏地质特征等分析,对典型稠油油藏和沥青质砂岩层进行了深入解剖。研究表明,10 Ma左右开平主洼文昌组淡水中深湖相烃源岩生成的油气自深部向浅部依次充注到恩平组、珠海组圈闭中聚集成藏,成藏后遭受生物降解、水洗和汽油馏分烃散失等次生改造作用,使得原生成因的中质油藏原油变重变稠,从而形成了现今次生成因的稠油油藏和大量沥青质砂岩层。开平凹陷不具备生成原生成因稠油的石油地质条件,开平主洼文昌组淡水中深湖相烃源岩主要生成原生中质油和轻质油,因此洼陷内深部构造-地层圈闭具有中质原油和轻质原油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5.
通常情况下埋深大于2 000 m的油藏中原油受次生改造作用影响较小,但珠江口盆地首次在开平凹陷埋深大于2 000 m的古近系发现了稠油油藏和大量沥青质砂岩层。为揭示该凹陷区稠油和砂岩储层沥青质的形成机制,开展了原油和岩石样品系统取样和地球化学测试分析,结合凹陷埋藏-热演化史、油藏地质特征等分析,对典型稠油油藏和沥青质砂岩层进行了深入解剖。研究表明,10 Ma左右开平主洼文昌组淡水中深湖相烃源岩生成的油气自深部向浅部依次充注到恩平组、珠海组圈闭中聚集成藏,成藏后遭受生物降解、水洗和汽油馏分烃散失等次生改造作用,使得原生成因的中质油藏原油变重变稠,从而形成了现今次生成因的稠油油藏和大量沥青质砂岩层。开平凹陷不具备生成原生成因稠油的石油地质条件,开平主洼文昌组淡水中深湖相烃源岩主要生成原生中质油和轻质油,因此洼陷内深部构造-地层圈闭具有中质原油和轻质原油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6.
基于三维地震资料以及高精度曲率地震属性,对川东北开江地区地震剖面上茅口组凹陷异常体分布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凹陷异常体在开江地区广泛分布,且主要位于峨眉地裂时期形成的北西西—南东东向走滑断裂附近;走滑断裂为热液运移提供良好的渗流通道,可对茅口组灰岩进行改造,形成良好储集体。通过地震、地质联合分析,认为热液溶蚀是茅口组凹陷异常体形成的主要原因。明确热液溶蚀凹陷异常体的分布特征和成因,对扩大川东北地区油气勘探、增储上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引起重力异常的地质因素非常复杂,要对其做出合理地质解释,不仅需要精细分离重力异常,而且需要与其他资料结合。从重力正演模拟出发,分析了可能产生重力异常的地质因素,以及不同地质体的重力响应形态。在此基础上,利用垂向二阶导数及其他信息增强技术,有效提取东营凹陷南部地区局部重力异常,结合地震、钻井资料,进行了地质成因推断分析,认为影响该区重力局部正异常的地质因素主要是古潜山(包括断块山和残丘山)、盖层构造以及其他如陡坡带砂砾岩体等,古潜山的分布多受大断裂控制,平面上成带连片分布;而区域重力异常则反映了该区的区域构造特征。应用效果表明,在地震成熟勘探区,高精度重力不仅可以发现一些新的地质目标,而且与地震相结合,在诸如深层构造、潜山、有规模的隐蔽性断裂等目标的落实方面,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白云凹陷是南海北部深水区已证实的地质条件最优越的富生烃凹陷,但前人对白云凹陷的研究在构造、沉积和成因机制上存在争议。近年来采集的高品质地震资料有效提高了白云凹陷地震反射界面识别、结构特征、沉积充填和构造演化研究的可靠性。选取白云凹陷为研究对象,将均匀岩石圈塑性变形的伸展拆离作用应用于白云凹陷的构造解析,在地震资料解释基础上,以拆离断层的厘定、理论模型与动力学分析为主要工作思路,进而阐明构造演化及其油气地质意义。白云凹陷11条控洼断层可厘定为拆离断层系,剖面上表现为多期正断层呈铲状,向下合并为一条大规模低角度正断层,晚期被差异抬升作用改造的特征;平面上具有波瓦状构造特征。拆离作用控制了白云凹陷的构造演化和沉积充填,白云凹陷经历拆离断陷期、断拗复合期和区域沉降期3个阶段构造演化;拆离作用及其之后的持续性区域沉降作用,使白云凹陷成为南海北部深水区面积最大、沉积最厚的凹陷;同时也控制了文昌组和恩平组主要烃源岩的分布和演化。  相似文献   

9.
以惠民凹陷北部边界大断裂的地质构造特征研究为切入点,分析了新生代孔店组—沙四段发育时期陵县—阳信断裂幕式发育演化历程及其对湖盆沉积充填的控制作用。综合区域地质、重磁及探井资料,着重探讨了惠民凹陷内正向构造带的发育与区域应力场变化及深部物质上涌之间的内在成因关系。研究发现,岩浆底辟作用直接导致了控凹断裂深部构造变形,进而揭示了坡坪式断裂时空变形的内在控制因素。利用航磁异常资料勾勒出岩浆物质侵入体分布范围,重塑了惠民凹陷新生代沉积基底地质构造时空格架。  相似文献   

10.
西湖凹陷中部西斜坡地区超压成因机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侯志强  张书平  李军  赵靖舟  刘云  田连辉  仲晓  陈梦娜  徐泽阳 《石油学报》2019,40(9):1059-1068,1124
沉积盆地超压成因研究已取得了重要进展,关于超压主要成因的认识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以往一些被普遍认为属于典型不均衡压实成因的超压已被部分或完全否定,生烃作用作为超压成因的普遍性得到愈来愈多的证实。西湖凹陷多个构造带的不同层位均发育超压,目前认为超压的形成仍然离不开不均衡压实(欠压实作用)的贡献。根据异常压力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和异常压力产生的地质、地球物理效应两方面因素,利用测井曲线组合分析法、鲍尔斯法(加载-卸载曲线法)、声波速度-密度交会图法、孔隙度对比法、压力计算反推法以及综合分析法系统解剖分析了西湖凹陷中部西斜坡地区平湖组不同岩性异常压力成因。研究结果表明:西湖凹陷中部西斜坡泥岩中烃源岩超压主要为自源生烃增压,非烃源岩超压为邻源压力传导成因。储层中至少存在常压-超压型和常压-超压-常压型两种压力结构类型,异常压力自南向北顶界面逐渐变深,主要为油气在生烃增压驱动下向储层运移过程中的压力传导所致。  相似文献   

11.
开平凹陷是珠江口盆地地质条件最复杂的凹陷之一,也是重要的深水油气勘探区,由于洼陷结构、烃源分布及成藏规律认识不清,长期制约勘探进程。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开展成盆机制、烃源发育、源汇体系及成藏主控因素等研究,近期在开平南获得了大型轻质油田勘探发现。为进一步指导勘探,分析了开平凹陷油气成藏条件,总结了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1)开平凹陷是南海北部强伸展陆缘背景下发育的“拆离-核杂岩”型凹陷,裂陷期经历“断陷—拆离—断拗”3幕演化过程;(2)开平凹陷发育文昌组优质湖相烃源岩,分布范围广、生烃潜力大,总体处于成熟至高成熟阶段;(3)开平凹陷油气运移受“源-断-脊”耦合控制,开平凹陷南部3大鼻状构造带是油气有利汇聚区,总体具有“近源强势充注-断脊差异运聚-晚期快速成藏”的模式。开平南古近系大型轻质油田的发现实现了开平凹陷勘探重大突破,开辟了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油气勘探的新区、新领域,同时为“拆离-核杂岩”型含油气盆地的勘探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是东海陆架盆地反转构造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也是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利用地震资料解释结果和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发育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并解剖了宁波背斜构造带的形成过程。依据变形特征将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由北向南划分为嘉兴、宁波、黄岩和天台4个构造段,对应构造带形态由紧闭背斜逐渐变为比较宽缓的背斜,且反转构造带的发育范围也逐渐扩大。西湖凹陷基底的不均一性和东部边界断层产状的变化对中央反转构造带的发育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基底刚性异常体的位置影响了中央反转构造带的背斜分布,东部边界断层的产状及其与基底刚性异常体之间的距离影响了背斜形态及反转强度。受基底刚性异常体的影响,宁波背斜的发育具有递进式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东营凹陷深层构造剖析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东营凹陷中、古生界构造特征为研究对象,依托高精度三维地震反射资料,通过地震反射界面确认、构造形迹精细解剖,重构了东营凹陷轴向基岩推覆褶皱带,发现了南北向走滑带,分析了剪切带的几何学特征,探讨了东营凹陷深层构造的动力成因机制。该项研究对深化东营凹陷深层勘探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4.
准南地区异常地层压力发育特征及形成机理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根据实测渗透层压力数据、计算的泥岩压力纵向分布、预测的不同层位异常压力分布,分析了准噶尔盆地南部砂、泥岩地层异常高压的分布特征。在综合压实曲线的对比基础上,分析了异常地层压力的成因。凹陷内渗透层异常高压非常发育,泥岩的地层压力分布既可与砂岩的实测压力相似,也可出现小于砂岩实测压力的现象,说明砂岩中的异常压力并非全由泥岩的欠压实作用引起。通过综合压实曲线的对比,可以确认不同井处的超压是否主要由压实作用引起。研究区异常压力的成因主要有压实与排水不平衡、构造挤压、高流体势承压、断层对水动力的垂向贯通,在不同地区,这4个因素所起的作用大小有所差别。概括而言,西部地区超压的成因以压实作用为主,东部则与构造挤压、断层活动导致的水动力贯通等有关。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异常高压分布和形成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三叠系及其以下中—深部地层异常高压发育,为分析其形成机理,利用实测地层压力、声波时差和地震等资料,结合沉积和构造背景,借助单井压实曲线分析、单井地层压力预测和盆地模拟技术,研究了玛湖凹陷地层压力的分布特征、成因机理和保存条件。研究表明,玛湖凹陷不同地区超压顶面出现的层位不同,凹陷西北部侏罗系及以上地层多未出现超压,凹陷东南部和达巴松凸起地区侏罗系已经开始出现超压;异常高压的主要成因是快速沉积欠压实作用,生烃增压作用贡献小,凹陷边缘断裂带附近异常高压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断裂活动引起的他源超高压;三叠纪至今剩余压力演化可以分为4个阶段:无剩余压力段、剩余压力缓慢增加段、剩余压力快速增加段和剩余压力缓慢递减段;玛湖凹陷独特的构造和沉积演化,具备了异常高压流体封存箱的顶板、底板和边板条件,异常高压得以保存至今。  相似文献   

16.
惠民凹陷两种构造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民凹陷构造复杂,油气勘探程度较低。本文在研究大量地球物理资料和区域地质基础上,分析了新生代构造特征,深化惠民凹陷南斜坡立体构造解释,发现并提出NWW基底剪切带和其伴生构造,初步探讨了其成因机制,认为该区深、浅构造差异性明显。  相似文献   

17.
苏北盆地扭动构造油气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苏北盆地构造圈闭主要为断鼻、断块,构造圈闭的成因与区域性伸展一走滑作用有关,按成因可以划分为4种类型:①凹陷及斜坡地区所形成的断鼻、断块群;②扭动断裂带伴生的张性断块;③扭动断裂带转换部位的断鼻、断块;④以伸展作用为主的断阶带复杂断块。扭动构造对苏北盆地的油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图11参11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胶莱盆地莱阳凹陷莱西断层的断裂性质及成因机制,利用莱阳凹陷重力资料及新采集处理二维地震资料,对莱西断层进行识别与描述,并对其几何学特征和形成机理进行分析。莱西断层发育带状展布、花状构造、海豚效应等构造样式,并且断层两侧地质体沿断层走向左行错开约4.4km,是一条典型的左行走滑断层。晚白垩世末期-古新世时期,研究区构造应力场为NEE-SWW向挤压,牟平-即墨断裂带由晚白垩世早期的伸展作用转换成右行走滑,而莱西断层剪切方向与其相反,是牟平-即墨断裂带的共轭左行走滑断层。莱西断层并不控制白垩纪地层的沉积,因此不是莱阳凹陷的西部控凹断层,而是凹陷内部的一条分带断层,在其切割作用下莱阳凹陷被分成东西2部分。   相似文献   

19.
为加深对廊固凹陷中深层沙河街组优质储层分布情况的了解,依据大量物性资料、铸体薄片、阴极发光薄片、扫描电镜、流体包裹体温度测试、黏土矿物X衍射以及其他相关的分析化验数据,分析了廊固凹陷沙河街组砂岩储层异常孔隙带分布和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纵向上发育3个异常孔隙带,由浅至深依次为2400~2600m,2750~3250m和3800~4500m。第Ⅰ、Ⅱ异常高孔带,凹陷内3个主要构造单元均有发育;第Ⅲ异常高孔带只在旧州-固安陡坡带和柳泉-曹家务洼槽带发育。研究认为,异常孔隙带的成因主要是烃类充注、大气淡水淋滤、有机酸溶蚀及超压对储层孔隙的保护作用。研究成果指出了廊固凹陷异常孔隙带分布情况及成因,对廊固凹陷中深层油气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压力封闭层的类型及成因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压力封闭层是维持异常压力存在的必要条件。将压力封闭层定义为在某一地质时间内,能够维持异常流体压力存在的地质体和地质作用的总和。压力封闭层的成因类型包括成岩封闭、构造封闭、毛细管封闭和充填封闭。成岩作用、构造作用、毛细管力作用、差异渗透作用和充填作用等是压力封闭层形成的主要机制。对压力封闭层的研究改变了对封存箱本来的看法——它们当中有许多可能是开放的系统。因此,对于超压流体活动的认识,不应仅仅停留于周期性的或幕式的释放——它们可能表现为连续的和缓慢的差异渗透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