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从复杂的实际废水中选择性地分离重金属离子,以生物质甘蔗渣为基质,通过环氧氯丙烷将聚乙烯亚胺键合到甘蔗渣表面,以铜(Ⅱ)为模板离子,戊二醛为交联剂,利用表面印迹技术,制备了铜(Ⅱ)离子印迹聚合物。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和Zeta电位法对其进行了表征,并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其等温吸附和动力学吸附行为,探讨了pH和共存离子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pH 4时,印迹聚合物对铜(Ⅱ)的吸附在40 min内达到吸附平衡,最大吸附量为36.10 mg·g-1,且该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选择性吸附实验结果表明,表面铜离子印迹聚合物对铜(Ⅱ)具有很好的选择性。这为从复杂的实际废水体系中选择性地分离重金属离子铜(Ⅱ)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松树锯末为吸附剂,研究其对水中Pb(II)和Ni(II)的吸附性能,研究了锯末用量、搅拌速度、溶液初始pH值等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及其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锯末对Pb(II)和Ni(II)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锯末对Pb(II)和Ni(II)吸附过程均符合拟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R2≥0.997 7),锯末吸附Pb(II)和Ni(II)的活化能分别为9.808 7 kJ/mol和2.859 4 kJ/mol;锯末对Pb(II)和Ni(II)等温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R2≥0.999 2)。热力学研究表明,锯末对Pb(II)和Ni(II)的吸附是自发的放热过程。  相似文献   

3.
以自制的壳聚糖树脂生成装置,采用改进的滴加成球法,以环氧氯丙烷做交联剂,合成新型壳聚糖交联树脂.研究树脂对Pb(Ⅱ)的吸附效果,探讨了溶液pH、吸附时间、温度、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及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结果表明,pH对树脂吸附Pb(Ⅱ)的影响较大;在pH=6,温度30℃,吸附4.5 h时,最大吸附容量可达105.0 mg/g;用Temkin等温线模型和Pseudo second-order动力学模型对树脂的吸附过程进行线性拟合,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9 5和0.992 6,表明新型交联树脂对Pb(Ⅱ)的吸附是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以钛酸四丁酯为钛源,采用水热法制备钛酸盐纳米线.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对钛酸盐纳米线的物化性能进行表征.通过对水中Fe(Ⅱ)和Mn(Ⅱ)的静态吸附试验,考察钛酸盐纳米线的吸附活性.结果表明,水热法制备的钛酸盐纳米线直径分布在50~400 nm,长度可达几微米甚至几十微米.在温度为25℃、溶液pH为6.68的条件下,钛酸盐纳米线对水中Fe(Ⅱ)和Mn(Ⅱ)的饱和吸附量分别达到39.89和34.67 mg/g,吸附过程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采用Lagergren一级吸附动力学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钛酸盐纳米线的吸附动力学.此外,在本实验条件下,钛酸盐纳米线对水中Fe(Ⅱ)和Mn(Ⅱ)的吸附去除率随溶液pH值及吸附剂投加量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5.
主要研究了Na-RPFC-Ⅰ纤维和H-RPFC-Ⅰ纤维对Pb(Ⅱ)的吸附性能。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对吸附前后的H-RPFC-Ⅰ纤维和Na-RPFC-Ⅰ纤维进行表征,结果表明,RPFC-Ⅰ纤维对Pb(Ⅱ)的吸附是羧基和氨基共同作用的结果,羧基占主导地位。通过实验研究了pH值和温度对两种纤维吸附Pb(Ⅱ)的影响;利用实验数据模拟了吸附动力学方程和吸附等温模型;探讨了Na-RPFC-Ⅰ纤维和H-RPFC-Ⅰ纤维的再生性能。结果表明,H-RPFC-Ⅰ纤维和Na-RPFC-Ⅰ纤维吸附Pb(Ⅱ)的最佳pH值分别为4.0~9.0和3.0~9.0,适宜温度范围分别为25~40℃和10~40℃;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iur吸附等温线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RPFC-Ⅰ纤维吸附Pb(Ⅱ)的过程;此外,RPFC-Ⅰ纤维还具有良好的再生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6.
通过批式吸附试验,考察球黏土对Cu(Ⅱ)的吸附效果,重点分析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pH值以及初始质量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Cu(Ⅱ)在球黏土上的吸附是一个先快速而后缓慢的过程,在60 min基本达到吸附平衡,且吸附量和吸附率随球黏土用量和Cu(Ⅱ)初始质量浓度的升高而提高。pH值对球黏土的吸附量有较大的影响,当pH值为6时,球黏土的吸附量可达97.93 mg/g。球黏土对Cu(Ⅱ)的吸附符合Langmiur等温吸附模型,拟合得到的最大吸附量为202.383 mg/g,准二阶动力学模型更适合描述球黏土对Cu(Ⅱ)的吸附过程,说明控制吸附速率的主要是化学吸附。与其他常见的黏土吸附剂材料相比,球黏土对Cu(Ⅱ)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可以作为天然矿物吸附剂来处理含Cu(Ⅱ)废水。  相似文献   

7.
研究Hg(Ⅱ)在黑曲霉表面的吸附行为,考察pH值、黑曲霉用量、吸附时间以及初始汞浓度对吸附的影响,并用FTIR探讨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实验pH范围内,Hg(Ⅱ)在黑曲霉表面的吸附量随体系初始pH值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随着黑曲霉用量的增加,其吸附量逐渐增加最后达到最大值;黑曲霉对Hg(Ⅱ)的吸附是一个先快后慢的过程,1 h吸附可达到平衡.用动力学方程对Hg(Ⅱ)的吸附过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的拟合性最好,其相关度R2>0.999.分别用Langmuir、Freundlich和Temkin方程拟合等温吸附过程,其中Temkin方程为最佳模型.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图分析,黑曲霉吸附Hg(Ⅱ)废水前后,其主要结构和成分保持完整.  相似文献   

8.
利用稻壳作为吸附剂,进行稻壳对废水中Cr(Ⅵ)吸附效果的实验究,通过对稻壳的粒度、溶液的pH、吸附时间、温度及稻壳用量等因素对铬吸附去除率的影响,确定了稻壳对废水中铬的吸附去除的最优条件为:温度为35℃,pH值=2,稻壳的粒径为80-100目,吸附振荡时间控制在3h,投加量(稻壳和铬的质量比)为30g/0.2g.在这个条件下,稻壳对废水中的铬的去除率能达到91%左右.  相似文献   

9.
用香蕉皮作吸附剂,对含有Cr(VI)的模拟重金属废水进行了吸附研究.分别考察了温度、pH、吸附剂粒径、吸附剂量、溶液初始浓度及震荡时间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0.1g香蕉皮在pH为2左右、温度30℃、吸附7h、初始浓度为30mg/L的Cr(Ⅵ)溶液,吸附量可达20mg/g.吸附可以用Langmuir等温线很好的描述,且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热力学数据表明,该吸附反应为吸热过程,且以物理吸附为主.香蕉皮处理含铬废水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以常见柳条为生物炭原料,通过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MAC)进行阳离子表面活化,与零价铁、海藻酸钠混合制备了零价铁/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生物炭(Fe0?MBC)凝胶微球,探讨了其对水体Cr(VI)的吸附能力。借助XRF、FTIR、XRD以及Zeta电位等分析手段,对Fe0?MBC凝胶微球的结构与性能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反应时间、环境温度及pH对吸附的影响,在吸附动力学、等温线模型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吸附机制。通过吸附?解析循环实验,研究了Fe0?MBC凝胶微球的再生性能。结果表明,Fe0?MBC凝胶微球对Cr(VI)的吸附与准一级动力学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拟合度较高;Cr初始质量浓度100 mg/L、负载质量分数分别为5%和10%的零价铁的CTMAC活化生物炭对Cr(VI)的去除率在2 h时分别为89%、97%,最大饱和吸附量分别为33.777 9、42.562 0 mg/g;Fe0?MBC凝胶微球作为一种成本低、效率高的环境功能材料,对去除废水中的Cr(VI)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以粉碎松树枝粉末为原料高温热解制备生物炭,然后采用水热方法与Fe3O4和壳聚糖复合,制备复合吸附剂,并将其用于水中Cu(Ⅱ)的吸附去除。研究发现复合吸附剂可有效去除Cu(Ⅱ),反应1.5h后可达到吸附平衡,其最大平衡吸附量为74.83mg·g-1。对其吸附机理研究表明,Cu(Ⅱ)在复合吸附剂表面的吸附过程包括表面扩散、颗粒内部扩散和吸附平衡扩散三个阶段,其吸附反应动力学可采用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拟合,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对其反应热力学研究表明Cu(Ⅱ)在复合生物炭表面的吸附主要为物理吸附。  相似文献   

12.
采用酸性水钠锰矿对水中Mn(Ⅱ)的吸附和催化氧化性能进行了研究.吸附试验结果表明:酸性水钠锰矿对水中Mn(Ⅱ)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方程,该吸附是单分子层吸附;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吸附过程更符合Lagergren准二级动力学方程,酸性水钠锰矿对水中Mn(Ⅱ)的吸附饱和吸附量约为146.37mg/g.pH对酸性水钠锰矿对水中Mn(Ⅱ)的吸附的影响较大,随着pH的增加,酸性水钠锰矿对水中Mn(Ⅱ)的吸附量增加;对于初始浓度为10mg/L,体积为100mL的含锰溶液,要达到最大去除效果,酸性水钠锰矿的最适投加量为15mg.氧化实验结果表明:在曝气的条件下,酸性水钠锰矿可以促进水中溶解氧对Mn(Ⅱ)的氧化,最大氧化量为46.79mg/g.pH对酸性水钠锰矿对水中Mn(Ⅱ)的氧化的影响较大,随着pH的增加,酸性水钠锰矿对水中Mn(Ⅱ)的氧化量增加,pH的最佳范围为9-10.  相似文献   

13.
以硝酸铁为铁源,通过浸渍法制备Fe?C3N4复合材料。采用FT?IR对Fe?C3N4材料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Fe掺杂不改变g?C3N4的骨架结构,可以增加g?C3N4材料的光催化性能。以橙黄II为目标污染物,在可见光下Fe?C3N4催化活化过硫酸钠降解偶氮染料,考察了过硫酸钠物质的量、Fe?C3N4质量浓度、橙黄II质量浓度及pH对降解效果的影响,并对反应进行了动力学研究,分析了所制备的催化材料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Fe?C3N4质量浓度为2.0 g/L、过硫酸钠与污染物物质的量比为1 200∶1和pH=3的条件下,降解效果最好,降解率为77.8%;Fe?C3N4/过硫酸钠体系对偶氮染料的降解满足准二级动力学方程;Fe?C3N4材料具有可重复利用性。  相似文献   

14.
以生物质复合燃料焚烧灰为原料制备陶粒并应用于处置含铅废水。结果表明,混烧灰、原污泥与高岭土掺配比例为70%∶20%∶10%时,1 050℃烧制的陶粒性能较好。陶粒内部结构主要由气孔和孔间壁组成。陶粒对100mg/L的Pb(Ⅱ)的吸附平衡时间约为13h,吸附去除率超过99.9%。随着吸附质初始浓度的增大,陶粒吸附剂对Pb(Ⅱ)的吸附能力增幅逐渐平缓。吸附剂的量大于5g/L时,Pb(Ⅱ)的吸附去除率趋于平衡,且当吸附剂粒径小于2.36mm或者溶液pH值大于6时,陶粒吸附剂对100mg/L的Pb(Ⅱ)的吸附去除率普遍可以达到99%。等温吸附研究表明陶粒对Pb(Ⅱ)的吸附更符合Langmuir模型;准一级模型适合用于描述其吸附动力学行为。升高温度有利于增加陶粒对pb(Ⅱ)的吸附能力,并且有利于吸附过程的自发进行。  相似文献   

15.
在pH=9的NH_3—NH_4Cl缓冲溶液中,Zn(Ⅱ)的还原电位为—1.27V.加入等摩尔的胆红素后,Zn(Ⅱ)的电位变为—1.23V.此现象说明,加入胆红素后,Zn(Ⅱ)在电极上还原的反应机理有所改变。紫外吸收曲线也证明Zn(Ⅱ)和胆红素间形成了配合物。用等摩尔系列法测定其组成,用极谱法测定其配位数及累积稳定常数,测得配合物组成为1∶1,配位数P为2,累积稳定常数为2.59×10~(11)。本工作还测试了Zn(Ⅱ)—胆红素配合物极谱波的性质,实验表明该波具有吸附性质。循环伏安曲线在阴极支及阳极支均有波,说明配合物的极谱波为可逆波。  相似文献   

16.
自来水原水中新兴污染物的存在对饮用水水质安全提出新的挑战。采用氯消毒对典型磺胺类抗生素磺胺二甲氧嗪(Sulfadimethoxine,SDM)进行降解研究,考察余氯初始浓度、pH值、氨氮(NH4-N)等因素对降解的影响,探究SDM氯氧化降解机理,评估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在SDM初始浓度为15μmol/L、余氯初始浓度为60μmol/L的条件下,120 s内SDM去除率达到95.9%,降解过程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反应速率常数随着余氯初始浓度增大而增大,随着NH4+-N浓度增大而减小,背景阴离子Cl-、NO3-、SO42-对反应影响甚微,HCO3-、CO32-对反应有抑制作用,中性条件下有利于SDM氯氧化反应。基于高分辨质谱HRMS Orbitrap解析出9种降解中间产物,降解过程中发生氯代反应、脱甲基反应和羟基加成反应等。在...  相似文献   

17.
通过批试验研究了天然菱锌矿(ZnCO3)在不同水环境中的溶解作用。结果表明:菱锌矿在纯净水、空气饱和水、 CO2饱和水、初始pH值分别为3和9的溶液中溶解时,Zn浓度随着溶解时间的增加逐渐升高,在2 640 h(110 d)后达到溶解平衡或稳定状态,浓度分别为0.093~0.097 mmol/L、 0.090~0.093 mmol/L、 0.102~0.105 mmol/L、 0.599和0.083 mmol/L;菱锌矿的溶度积(Ksp)为10-10.91±0.21~10-11.11±0.13,吉布斯生成自由能(ΔGnf)在(-737.18±1.18)~(-738.30±0.74)kJ/mol。在地表水和地下水中溶解时,Zn浓度随着溶解时间的增加初始时呈上升趋势,随后逐渐下降,并且远低于在实验室配水中的浓度;溶解过程中方解石、文石、白云石和菱镁矿等的沉淀会抑制菱锌矿在天然水体中的溶解,降低水中Zn的浓度。  相似文献   

18.
开展了离子浮选法分离酸性水溶液中铀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作为捕收剂及起泡剂,随着溶液pH值从3升高到7,铀的去除率先增加后减少,且Na2CO3的添加对铀的去除率有显著的提高。在pH值大于5时,铀酰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开始转变为UO2(CO3)22-及UO2(CO3)34-,而这些络合阴离子可与溶液中的CTA+相互作用。使用阳离子活性剂作为捕收剂,可防止难形成络合阴离子的其它金属离子混入,有利于提高溶液中铀分离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仿贻贝机理,选用三种多胺单体、邻苯二酚及合成交联剂反应,按照相同比例制备了三种胺基交联酚胺树脂,并用于去除溶液中Pb(Ⅱ)的比较研究。对材料进行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FTIR)、热失重分析(TGA)、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表征后发现,三种吸附剂聚(邻苯二酚-丁二胺)(PBA)、聚(邻苯二酚-二乙烯三胺)(PDA)和聚(邻苯二酚-三乙烯四胺)(PTA)具有类似的结构,而PBA的构造较好,且PBA在pH=5时吸附量最大。经过动力学计算表明,三种吸附剂对Pb(Ⅱ)的去除能力大小顺序为PBAPTAPDA,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其R~2值大于0.99,且PBA的理论计算吸附量最大(34.28 mg·g~(-1)),并分析了相应的Pb(Ⅱ)吸附机理。  相似文献   

20.
Fe3O4是较典型的n型半导体,被广泛应用于光催化领域,但现阶段制备多面体Fe3O4的步骤比较复杂.本文创新性地采用硫酸亚铁和钼酸钠通过水热法制备磁性多面体Fe3O4,与双氧水构建类芬顿体系,以罗丹明B(RhB)模拟污染废水,在可见金卤灯下进行光催化去除RhB实验.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磁性能测试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充分表征,并探究了不同的pH值、样品浓度、双氧水浓度、RhB初始浓度对RhB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样品为结晶度较高的Fe3O4晶体,粒径在300 nm左右;在pH=3、质量浓度为60 mg·L-1、双氧水浓度为100 mmol·L-1、RhB初始质量浓度为20 mg·L-1时,在室温下反应60 min对RhB的去除率可达到94%以上;经反应动力学拟合发现该体系符合一级反应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