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铁场景具有业务量大、场景价值高的特点,基于地铁场景民用通信网络现状,从站厅站台和地铁隧道角度研究了地铁场景5G改造建设方案,并通过5G改造案例进行详细阐述,为后期地铁线路5G升级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查晏  查昊 《电信快报》2022,(5):20-23
地铁场景的深度覆盖一直是建设重点,存量地铁的覆盖手段有多种,如何快速地实现存量地铁5G覆盖,同时保障用户及业务体验,文章对此展开分析,介绍存量地铁场景的不同覆盖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参数优化,给出改造方案,通过对比指出存量改造最佳建设方式和最快速5G部署方案。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最快速5G部署方案的落地情况,为后续地铁场景低成本覆盖改造建设提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3.
苟坤 《电信快报》2021,(11):21-22
随着5G网络及地铁交通线网的快速发展,地铁将是各运营商5G的重要品牌窗口和高价值场景。从存量地铁隧道的覆盖现状来看,地铁隧道分布系统采用的传统馈线、器件不支持3.5 GHz 5G频段。在此基础上,结合隧道场景的特点,基于隧道空间、对现网的影响情况和可实施性等要素,探讨不同场景下实现5G网络覆盖的建设方案,总结各种方案的优缺点,为今后地铁隧道5G网络差异化覆盖设计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4.
地铁场景是运营商的重点口碑场景,必定会成为5G网络覆盖的重点场景.但5G高频段的应用、高容量的需求、多MIMO的部署及隧道环境的特殊性给网络的部署带来了新的挑战.首先分析了5G地铁隧道覆盖的挑战,然后对地铁隧道不同覆盖方案的验证结果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地铁不同场景的覆盖方案以及隧道场景的切换方案.  相似文献   

5.
祁超 《电信快报》2021,(11):17-20
对移动通信而言,地铁隧道是复杂而又十分重要的覆盖场景。文章回顾上海地铁隧道从2G到4G网络的建设和改造历程,并针对地铁隧道的5G网络建设方案进行探讨,对多路泄漏电缆建设方案和新型车地回传建设方案从网络性能、系统能耗和施工难易程度等方面予以分析、比较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析地铁场景的特点,从传统室分器件不支持5G频段范围,系统改造困难大、技术受限、施工难度高、3.5 GHz和1.8 GHz覆盖存在着较大差异等方面出发,针对地铁不同场景的覆盖要求,分析地铁覆盖的难点、痛点。并在此基础上给出5G地铁车站(站厅和站台)、隧道场景覆盖仍将以数字化室分方式+5/4漏缆或者特性天线统筹覆盖的方案,分别对3类场景展开解析,为后续5G室内轨道交通等特殊场景建设提供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5G网络的商用,作为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地铁已成为5G网络建设的重要场景之一,其覆盖建设是各运营商建设5G网络的重要工作。由于地铁场景的特殊性及重要性,前期在地铁车站及隧道区间内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尤为重要。文章主要是对地铁5G网络建设中的前期规划和设计工作进行探讨,以指导后期的5G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8.
魏意 《电信快报》2022,(7):28-33+37
在地铁公众移动通信网络中,地铁的4G分布系统建设工程、新建地铁的5G分布系统建设工程、存量地铁4G升级5G改造工程三种情况存在不同的问题,面临不同的重点难点。分别从无源器件、POI(多系统接入平台)、漏泄电缆(以下简称漏缆)等方面分析,提出新建地铁民用通信4G/5G覆盖和存量地铁4G升级5G的分布系统改造方案,并对各种解决方案的优劣势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9.
5G地铁覆盖解决方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铁无线覆盖是一种特殊场景的信号覆盖。针对地铁场景的覆盖要求,文章分析地铁覆盖的难点,指出地铁站台、站厅采用的传统室分器件,不支持5G频段,系统改造面临技术不可行、实施难、成本高的巨大挑战,而隧道场景在3.5 GHz和1.8 GHz覆盖中存在着巨大差异。在此基础上指出:5G地铁场景仍将以传统漏缆+DIS(室内数字系统)方式统筹覆盖,并对3类场景展开分析,为后续5G室内特殊场景建设提供必要的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地铁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开通运行,在满足旅客大量的地铁出行需求的同时,无线网络的需求激增,旅客对无线网络的速度、覆盖和容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5G网络建设开通后,其大带宽、广连接和低时延的技术特点完美符合地铁场景,但在2019年底之前投入运营的地铁线路基本没有5G网络覆盖。2020年初,国家发出了加大包括5G建设在内的新基建投入,赋能千行百业数智应用的号召,各电信运营商及铁塔公司均加大了5G建设力度,同时启动了5G网络未覆盖区域的升级工程。在此背景下,开展了地铁试点5G网络升级改造的工程,并探讨了基于安全、效率、成本等因素的最佳工程方案。  相似文献   

11.
地铁场景用户多,辐射范围广,其无线网络质量对中国电信打造5G品牌有着重要意义。存量地铁开断距离大,无源器件及漏缆质量不稳定,多运营商全频段信号合路后相互干扰,严重影响5G网络质量及用户感知。江苏电信组织技术攻关,制定技术改进方案,最终实现存量地铁5G全覆盖及5G高分流比。  相似文献   

12.
在5G网络建设未达全覆盖的过程中,容易出现5G用户在NSA网的下行弱信号或质差场景使用5G信号上网速率降低情况,严重影响了5G用户上网感知。针对这些场景,需要衡量4/5G上网的质量情况,灵活的引导终端使用5G或4G较优网络,以提高用户上网感知。根据4G质量负荷和5G干扰情况,研究了在“4G优&5G优、4G劣&5G优、5G劣”三大场景下,针对不同场景设置不同的5G NSA上下行智选功能参数。通过试验分析,验证了不同场景设置相对应的上下行智选参数能够有效提升网络质量及用户上网感知。因此,针对NSA网络,建议根据三大场景设置上、下行智选参数,提升用户感知。  相似文献   

13.
目前5G网络已正式商用,地铁作为人流密集区,必将成为5G网络的首发应用场景之一。文章从数字化室分、多类型漏缆、隧道天线、小型化基站组合的建设方式阐述了地铁站台站厅、区间隧道5G网络覆盖的规划与实现。  相似文献   

14.
对地铁公网引入5G后的建设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建设区域包括地铁轨行区、站厅层和站台层三个部分。针对存量地铁和新建地铁场景提出相应的5G建设思路:地铁轨行区存量地铁和新建地铁均采用POI+新建漏缆方式进行建设,漏缆数量视实际轨行区内可用资源情况而定;存量地铁站厅站台层根据原有系统进行5G改造,无源分布系统采用叠加5G PRRU或替换POI+室内E站的方式进行改造;有源分布系统直接替换为5G PRRU。新建地铁站厅站台层采用DAS(分布式天线系统)+室内E站或DIS(室内数字系统)+室内E站的方式进行建设。研究成果可为5G地铁覆盖建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潘毅  李晖晖  曾磊  蔡伟文 《电信科学》2020,36(7):168-174
随着数据业务的爆发式增长,室内覆盖成为5G时代的重要场景,部署5G室分系统是解决5G室内覆盖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室分系统部署面临两大场景:新建场景与改造场景。针对室内改造场景,如何保护投资、低成本建设5G网络,同时让用户获得5G多流MIMO体验是目前最关注的问题点。介绍了一种基于多通道收发技术的5G网络创新室分升级改造方案。该方案通过增加竖井线缆、合路器、耦合器等方式,在不改变平层传统室分网络结构的前提下,能够快速在单路馈线场景下实现2流、双路馈线场景下实现4流效果,激发了传统室分网络的5G潜能,从而实现低成本、高效的5G创新室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路笋 《电信快报》2021,(5):32-34
针对5G的业务需求和网络特点、详细分析5G MEC(移动边缘计算)网络架构和不同场景下的MEC部署策略及部署原则.并结合5G典型应用场景、网络架构演进、5G MEC融合架构等基础网络理论,探讨5G不同应用场景下MEC部署方案,给出典型场景下的MEC部署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供了一种基于手机传感器对地铁测试进行定位的算法,可以有效地对地铁场景测试进行定位,有助于对地铁网络的问题定位、排查以及GIS呈现,从而提升地铁网络优化的效率。通过现场验证,该方法定位准确率可达到90%以上。该方法可应用于目前的LTE网络优化和将来的5G NR网络优化。  相似文献   

18.
地铁是很多城市中重要的交通工具,地铁也是中国三大运营商无线网络覆盖聚焦的一个重要场景,该场景具有人流量大、高话务高流量等特点.当前5G是三大运营商无线网建设的重点,地铁5G覆盖也紧锣密鼓进行中,针对地铁场景的5G覆盖,对地铁中隧道、站厅站台等区域覆盖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移动通信发展,5G将会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更多能量,并对5G网络优化,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为更好优化5G网络、提升用户感知,5G引入了新的优化方式5G Pattern场景化优化方案。主要介绍5G Pattern寻优增强场景化覆盖的方案研究及应用。根据不同的覆盖场景,利用Pattern寻优场景化波束方案,提升目标区域覆盖,降低干扰,改善区域内性能指标,并给客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相似文献   

20.
随着5G网络的逐步建设,行业用户开始思考如何通过5G网络来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不同行业的业务场景对信息化需求的程度各不相同,端到端时延、最大可用带宽、安全、数据隔离度等的需求不同.通过部署5G定制专网产品,引入UL-CL分流技术,可以为行业客户提供端到端差异化保障的网络连接和应用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