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农药》2021,60(9):654-658
[目的]评估虫螨腈和噻虫嗪在芦笋中的残留对人体的膳食摄入风险。[方法]通过规范田间残留试验,检测芦笋中虫螨腈、溴代吡咯腈、噻虫嗪和噻虫胺的残留量,结合药剂每日允许摄入量和膳食消费量数据,评估虫螨腈和噻虫嗪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结果]虫螨腈和噻虫嗪分别按照180、150 g a.i./hm2用量,喷雾施药1次,施药后间隔3 d采集的芦笋样品中虫螨腈、噻虫嗪和噻虫胺残留量最大值分别为0.14、0.053、0.02 mg/kg,均低于日本制定的芦笋中虫螨腈、噻虫嗪和噻虫胺的最大残留限量(0.5、0.1、0.7 mg/kg)。膳食风险评估表明:虫螨腈、噻虫嗪和噻虫胺在芦笋中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商分别为0.66、0.13、0.077,均低于1。[结论]按照推荐剂量使用,虫螨腈和噻虫嗪在芦笋中残留不会对我国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黄玉贵  林绍霞  龚会琴  何钰  何伟 《农药》2020,59(1):24-26
[目的]采用HPLC-MS/MS建立检测30%虫螨腈·茚虫威悬浮剂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以5 mmol/L乙酸铵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使用以Poroshell 120 EC-C18柱和MSD检测器,对试样中的虫螨腈、茚虫威进行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该分析方法虫螨腈、茚虫威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3、0.998,变异系数分别为1.42%、1.27%,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02%、103.96%。[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精密度、准确度和灵敏度均满足要求,可用于30%虫螨腈·茚虫威悬浮剂含量检测。  相似文献   

3.
《农药》2021,(6)
[目的]评估35%咯菌腈·咪鲜胺·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FS)对水稻蓟马和水稻恶苗病的田间防治效果。[方法]以35%咯菌腈·咪鲜胺·噻虫嗪FS 3个有效成分用量和25 g/L咯菌腈FS等3种对照药剂各1个有效成分用量,进行田间药效对比试验。[结果]35%咯菌腈·咪鲜胺·噻虫嗪FS对水稻蓟马的田间防效为91.76%~97.30%,对水稻恶苗病的田间防效为56.11%~82.14%。[结论]35%咯菌腈·咪鲜胺·噻虫嗪FS防治水稻蓟马推荐使用有效成分量为77.7~100 g/100kg种子,防治水稻恶苗病推荐使用有效成分量为87.5~100 g/100kg种子。  相似文献   

4.
徐勇  徐清华  姜雯  张欣悦  王斌  魏琨  余仲东 《农药》2023,(6):458-460+463
[目的]比较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21%噻虫嗪悬浮剂和25 g/L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对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 (Forster)的防治效果。[方法]通过室内点滴法和室外喷雾法比较了各药剂对天牛成虫的触杀效果和毒杀效果。[结果]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对成虫具有更好的触杀效果和毒杀效果,分别在施药2、3 d后成虫全部死亡。[结论]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对星天牛成虫防治效果表现出明显的增益效果,建议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甲醇+水=80+20(V/V)为流动相,使用C18色谱柱,在220nm波长下对1%二嗪磷·噻虫嗪颗粒剂样品中的噻虫嗪和二嗪磷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噻虫嗪和二嗪磷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4、0.9997;标准偏差分别为0.49%、0.34%;变异系数分别为2.36%、0.42%;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73%、99.84%。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准确,适用于1%二嗪磷·噻虫嗪颗粒剂样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4种成分和含量不同的种衣剂55%旱地龙·噻虫嗪·苯醚·烯肟悬浮剂、37%旱地龙·噻虫嗪·苯醚·烯肟悬浮剂、45%噻虫嗪·苯醚·烯肟悬浮剂和27%噻虫嗪·苯醚·烯肟悬浮剂对小麦增产效果及主要病虫害的防效。[方法]在临汾市旱地小麦田进行种子包衣剂处理小麦的发育和增产及病虫害防效试验。[结果] 4种种衣剂均可显著增加小麦分蘖数、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其中抗旱性种衣剂处理小麦的分蘖数、穗粒数和产量显著高于非抗旱性种衣剂的处理。4种种衣剂对纹枯病防效高于48.76%、病情指数低于2.76、对蚜虫防效高于83.87%。[结论] 37%旱地龙·噻虫嗪·苯醚·烯肟悬浮剂可以作为抗旱和防治主要病虫害的种衣剂在山西省中南部冬小麦旱区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7.
《农药》2015,(11)
[目的]评估咯菌腈·精甲霜灵·噻虫嗪悬浮种衣剂(FSC)对棉花猝倒病、棉花立枯病、棉花蚜虫及玉米灰飞虱、玉米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方法]以咯·精甲·噻FSC 4个有效成分量和25 g/L咯菌腈FSC等4种对照药剂各1个有效成分量,进行田间药效对比试验。[结果]咯·精甲·噻FSC对棉花、玉米病害的防效为53.22%~80.22%,对蚜虫、飞虱的防效为63.62%~92.68%。[结论]287.4 g/L咯·精甲·噻FSC防治棉花病虫害推荐使用有效成分量172.5~258.75 g/100kg种子。361.68 g/L咯·精甲·噻FSC防治玉米病虫害推荐使用有效成分量108.5~162.8 g/100kg种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27%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对小麦散黑穗病的防治效果及推荐用药量。[方法]采用拌种法测定其对小麦散黑穗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该悬浮种衣剂对小麦散黑穗病的防治效果和小区增产效果显著高于同等有效剂量下的30 g/L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和25 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结论]27%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嗪悬浮种衣剂最佳使用量为54~108 g a.i./100kg种子,能够有效地防治小麦散黑穗病,适合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了30%嘧·咪·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对花生出苗率的影响,以及对花生根茎腐病、蚜虫和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30%嘧·咪·噻虫嗪悬浮种衣剂能提高花生出苗率(9.89%~12.38%),对根茎腐病防效为75.89%~80.85%,对蚜虫防效为62.24%~72.45%,对地下害虫防效为70.59%~79.41%。此外,其对花生有增产作用,增产率最高达到40.13%。  相似文献   

10.
陈美航  鲁道旺  罗海荣  唐红  刘鹏 《农药》2023,(2):151-153+156
[目的]筛选出有效防治天麻地下害虫的药剂。[方法]将2%吡虫啉颗粒剂、1%噻虫胺颗粒剂、3%辛硫磷颗粒剂、5%二嗪磷颗粒剂、1%氟氯氰菊酯颗粒剂、2%联苯菊酯·噻虫胺颗粒剂、25%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胺微囊悬浮剂、2%噻虫胺·氟氯氰菊酯颗粒剂、5亿PIB/g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颗粒剂、10亿孢子/g金龟子绿僵菌颗粒剂这10种药剂对天麻地下害虫进行田间试验。[结果]供试的10种药剂对天麻地下害虫都有好的防治效果,其中25%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胺微囊悬浮剂的剂量为18.0 kg/hm2时,对天麻地下害虫防治效果最好(90.13%),产量为6.4 kg/m2,增产率为28.0%;当剂量为30.0 kg/hm2时,联苯菊酯·噻虫胺颗粒剂和2%噻虫胺·氟氯氰菊酯颗粒剂对天麻地下害虫防治效果次之,产量分别为6.0、6.2 kg/m2,增产率分别为20.0%和24.0%。其他药剂对天麻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均较差。[结论]25%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胺微囊悬浮剂是防治天麻地下害虫的理想药剂,不仅能有效防治天麻地下害虫的为害,还可以提高其产量。  相似文献   

11.
土壤中噻虫嗪和氯虫苯甲酰胺的残留分析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土壤中噻虫嗪和氯虫苯甲酰胺的多残留分析方法。[方法]样品用乙腈和二氯甲烷提取,弗罗里硅土固相萃取小柱净化,液相色谱分离,紫外254 nm分别检测噻虫嗪和氯虫苯甲酰胺,外标法定量。[结果]对土壤中的噻虫嗪、氯虫苯甲酰胺进行不同水平的添加回收率实验,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77.18%-107.27%,相对标准偏差为1.50%-8.83%。噻虫嗪和氯虫苯甲酰胺在土壤中的最低检测质量分数为0.01 mg/kg。[结论]该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精密度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适合大批量样品的检测。  相似文献   

12.
5种杀虫剂对小麦蚜虫的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兰  李新杰  袁忠林 《农药》2014,(10):756-758
[目的]筛选出防治小麦蚜虫的药剂。[方法]采用玻片浸渍法和喷雾法测定5种药剂对麦蚜的毒力和田间防效。[结果]10%氯氰菊酯EC、10%吡虫啉WP、3.6%烟碱·苦参碱CS、22%氟啶虫胺腈SC和25%噻虫嗪SG对麦长管蚜的LC50值分别为30.34、19.30、3.93、11.22、21.63 mg/L。田间药效试验表明:25%噻虫嗪SG和10%吡虫啉WP速效性好,药后1 d的防效均大于80%;22%氟啶虫胺腈SC、25%噻虫嗪SG和3.6%烟碱·苦参碱CS持效性好,药后7 d的防效达87.6%~92.8%。[结论]3.6%烟碱·苦参碱CS、22%氟啶虫胺腈SC、25%噻虫嗪SG和10%吡虫啉WP可用于防治小麦蚜虫。  相似文献   

13.
《农药》2017,(12)
[目的]制备25%噻虫·咯·精甲悬浮种衣剂(FSC),确定最优配方,并用于花生种子包衣,防治花生根腐病和蚜虫。[方法]通过湿法研磨加工工艺对25%噻虫·咯·精甲悬浮种衣剂配方中各个组分进行筛选和优化。通过室内生测试验考察该产品的药效和安全性。[结果]较优配方为噻虫嗪22%、咯菌腈1%、精甲霜灵2%、YUS-SC3 2%、Morwet D-425 2%、NNO 4%、黄原胶0.2%、有机膨润土1%、SYFMA001 8%、RED571 3%、卡松0.5%,去离子水补足至100%。[结论]该制剂各项指标均符合悬浮种衣剂的相关标准。室内生测试验结果表明,其对花生根腐病和蚜虫具有良好的防效,对花生种子安全,该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农药》2018,(11)
[目的]建立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噻虫嗪·咯菌腈·精甲霜灵种子处理悬浮剂(FS)的分析方法。[方法]以乙腈-水为流动相,使用ODS-C18反相柱,在220 nm的检测波长下,对噻虫·咯·精甲FS进行分析。以正己烷-乙醇为流动相,使用CHIRALPAK OD-H手性柱,在225 nm下对精甲霜灵中R-对映体的比例进行分析。[结果]噻虫嗪、咯菌腈和精甲霜灵的标准偏差分别为0.02、0、0,变异系数分别为0.09%、0%、0%,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44%、99.57%、99.59%,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5、0.9998、0.9991。[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度和精密度高、线性关系好,是噻虫·咯·精甲FS合适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韭菜中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的多残留分析方法。[方法]样品用乙腈提取,石墨化炭黑固相萃取小柱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分离,三重四级杆质谱检测,基质匹配标准溶液的外标法定量。[结果]对韭菜中的噻虫嗪、噻虫胺进行0.01~0.2 mg/kg的添加回收率试验,噻虫嗪在韭菜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3.7%~98.6%,相对标准偏差2.9%~4.5%;噻虫胺在韭菜中的平均回收率72.4%~80.6%,相对标准偏差为2.1%~7.1%。噻虫嗪和噻虫胺在韭菜中的最小检出质量分数均为0.01 mg/kg。[结论]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精密度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适合大批量韭菜样品的检测。  相似文献   

16.
《农药》2019,(12)
[目的]为了探究螺螨酯、噻虫嗪桶混矿物油对柑橘全爪螨和柑橘木虱的增效和减量作用,为农药减量增效使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螺螨酯、噻虫嗪常量、减量30%桶混矿物油助剂田间测试其增效作用、减量作用。[结果]添加助剂矿物油后,螺螨酯速效性、持效性增强,药后1、3 d,螺螨酯减量30%的防效高于单剂减量和单剂常量,其他各调查时段添加助剂防效均显著高于单剂。添加矿物油后,药后3 d,噻虫嗪常量防效可提高3%,减量的防效可提高约6%。[结论]添加矿物油可以减少螺螨酯、噻虫嗪的使用量,具有减量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不同药剂防控稻水象甲幼虫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药》2016,(8)
[目的]试验研究5种杀虫剂不同剂量对稻水象甲幼虫的防治效果,筛选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的替代药剂。[方法]进行盆栽、田间小区试验。[结果]20%呋虫胺可溶粒剂90.00、120.00、150.00 g a.i./hm~2,0.5%噻虫胺颗粒剂225.00、300.00 g a.i./hm~2,4%吡虫·毒死蜱颗粒剂2400.00 g a.i./hm~2,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150.00、187.50 g a.i./hm~2处理防控稻水象甲幼虫,药后15 d防效均在70%以上。[结论]20%呋虫胺可溶粒剂、0.5%噻虫胺颗粒剂、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4%吡虫·毒死蜱颗粒剂可以作为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的替代药剂,防控稻水象甲幼虫,建议在生产中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旋转包衣法研制1%二嗪磷·噻虫嗪颗粒剂,并通过优化组合法对助剂和填料进行实验筛选和优化,确定了最优配方为:二嗪磷0.8%;噻虫嗪0.2%;稳定剂1,2丁二醇2.0%;黏结剂黄原胶(XG)0.3%;吸附剂白碳黑3.0%;染色剂玫瑰金0.3%;填料砂补足100%。用该配方配制的样品产品质量稳定合格,流动性好,热贮(54±2℃,14d)分解率二嗪磷≤5%,噻虫嗪≤4%,脱落率≤3%,各项指标符合颗粒剂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现代农药》2020,(1):35-39
为提高对韭蛆的田间防效,采用湿法研磨法,通过对润湿剂、分散剂、增稠剂进行筛选和优化,得到28%虫螨腈·噻虫胺悬浮剂的优化配方。确定最佳配方为虫螨腈8%、噻虫胺20%、黄原胶0.09%、硅酸镁铝0.9%、SP-2728 3%、SP-SC3 1.0%、DP-50 1.0%、GY-S07 1.5%、丙二醇3%、消泡剂0.2%、卡松0.1%,水补足至100%。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该配方在第7 d对韭蛆的校正防效和虫口减退率均大于90%。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寻找高效、低毒的花蓟马防治药剂。[方法]滤纸药膜加浸叶法及喷雾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室内毒力和田间试验。[结果]虫螨腈和噻嗪酮以1:2混配时增效作用最明显,共毒系数达194.36。30%虫螨腈·噻嗪酮SC对蓟马有较好防效,且防效与质量浓度呈正相关,用量0.89 mL/L防效略优于60 g/L乙基多杀菌素SC,0.78 mL/L防效与240 g/L虫螨腈SC相当,0.67 mL/L防效明显优于25%噻嗪酮WP。各药剂对豇豆安全。[结论]30%虫螨腈·噻嗪酮SC防治花蓟马推荐使用剂量0.67~0.89 m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