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延迟焦化装置加热炉的工艺设计进行了说明 ,重点分析了单面辐射炉炉管结焦的原因以及在设计中针对炉管结焦原因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对新设计的双面辐射加热炉的特点进行了简要说明 ,并将单面辐射炉和双面辐射炉的工艺设计参数进行了比较 ,表明双面辐射加热炉是焦化加热炉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对陕西东鑫垣化工有限责任公司50万t/a延迟焦化装置的加热炉进行了改造,将辐射段单根炉管延长至20.893 m,并在炉底新增2根炉管,考察了增加炉管对加热炉运行的影响。结果表明:改造后加热炉炉管延长139.572 m,外表面积增加55.7 m~2,辐射换热面积增大至366.7 m~2;与改造前相比,在加热炉加工负荷及炉出口温度基本相近的条件下,液体收率稳定在74%~77%,辐射室顶部、底部的温度最高可分别降低62,30℃,炉管未发生严重结焦。  相似文献   

3.
焦化装置在第51周期生产中三台加热炉多次因严重结焦单炉停工,根据检修时发现的一系列问题,从加工原料组分的变化、炉子用材等方面对焦化炉辐射管结焦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今后生产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4.
乙烯裂解炉辐射炉管的施工比较复杂,文章结合吉林石化分公司15万t/a乙烯装置节能改造项目的施工实践,介绍了辐射盘管系统施工的准备工作、辐射盘管组装顺序、集管箱开孔及组焊、猪尾管预制安装、辐射盘管吊装等方面的施工经验。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大连石化二蒸馏装置加热炉技术改造情况,探讨了改造的思路和原则,针对加热炉辐射室炉外壁温度高、空气预热器失效及热效率低等问题,采取了更换辐射室衬里及对空气预热系统进行技术改造等措施,提高了加热炉热效率,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为加热炉节能技术改造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6.
由于原中压加氢装置改造为加氢精制-临氢降凝一段串联工艺,反应进料热负荷的大幅增加,对加氢反应加热炉进行了扩能改造。通过对加热炉辐射段、对流段、钢结构及衬里、燃烧器及仪表的改造,使加热炉热负荷由2.9MW提高到4.1MW,装置处理能力比改造前提高了61%,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水平管双面辐射炉中的辐射管架,既承担辐射炉管的质量和炉管热胀冷缩的推拉力,又承受炉内火焰和烟气的直接辐射,操作条件苛刻,而其本身热胀冷缩又牵涉炉管出、入口的位移。综述了常用的上支撑式和下支撑式辐射管架的应用实例,分析了直梯式辐射管架面临的问题,介绍了新发明的导轨式辐射管架的结构和优势:导轨式辐射管架采用上支撑立柱和下支撑管托,管托和立柱脱离,立柱作为导轨,其热胀冷缩不牵涉管托,使出、入口炉管的位移不受立柱影响;且各管托之间设置瓦楞芯纸,瓦楞芯纸高温碳化后减薄,使管托的总膨胀量减小,实现辐射管架与管系膨胀的最佳匹配,降低了炉管出、入口配管的应力;上支撑立柱不承重,其安全性、可靠性显著提高。导轨式辐射管架有可能成为未来辐射管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武汉分公司 0 .4Mt/a延迟焦化装置拟扩能改造为 1.0Mt/a ,该装置原加热炉为卧管单排单面辐射式 ,运行周期短 ,热效率较低 ,不能满足扩能要求。针对该装置原料性质差的情况 ,在进行了工艺参数及性能对比后 ,论证了采用卧管双排双面辐射加热炉替代原加热炉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改造后的中国石化广州分公司蒸馏装置存在加热炉炉管表面积灰、结垢严重的问题,为此使用炉管表面除垢剂对加热炉辐射段炉管进行在线清灰处理。结果表明,采用除垢剂后,加热炉的炉膛温度降幅达到70~110℃,2台常压加热炉负荷共提高60~86 t/h,装置处理量增加1 400~2 100 t/d。  相似文献   

10.
叙述了“减缓辐射炉管结焦速率 ,延长焦化炉开工周期”技术在延迟焦化装置上的应用情况。大量数据表明 ,该技术通过对加热炉辐射段进料流程及注水流程的改进 ,解决了延迟焦化装置在扩能改造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 ,提高了加热炉的热效率 ,提高了装置处理能力 ,延长了开工周期  相似文献   

11.
国外油田注氮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外油田已开始应用注氮代替注天然气和二氧化碳。许多油田,特别是在逆掩断层油藏中,正在大量注氮提高原油采收率。本文通过天然气、二氧化碳、氮气在现场注气压力下每立方米气体的成本、长期供气的可能性和可靠性、物理和化学特性、防腐和产出气体净化增加的成本及暴利税法影响的对比,得出采用氮气的相对优势。最后,列举了美国落基山地区四个大型项目的注氮情况和早期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12.
利用文献[1]所编制的注蒸汽井温度场计算程序ISTAP,对热采井在不同注汽工艺参数下的井筒温度和蒸汽参数进行了计算,并考虑了注汽管下入深度对井筒温度的影响;提出了在井下工艺要求许可的情况下,加快蒸汽注入速度,缩短蒸汽注入时间是缩短井筒升温过程、减少蒸汽升温破坏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新型综合增注剂LJ系列的增注机理、性能、作用及其在克拉玛依油田、彩南油田等新老区块各类欠注井上的应用情况。现场施工57井次,有效率达98%以上。现场应用表明,LJ系列综合增注剂解除了吸水层堵塞,满足了地质配注要求,与压裂增注相比,具有解堵厚度大,适应于多个吸水层的特点。LJ系列综合增注剂有两大部分组成:预处理剂LJ-2具有很好的渗透分散作用;主处理剂LJ-3起到了防止粘土颗粒运移、膨胀及溶解水中微生物菌体、机械杂质的作用,达到疏通孔道之目的。  相似文献   

14.
易龙  生丽敏  刘清友  袁新生 《钻采工艺》2003,26(2):44-45,49
国内外进入衰竭期的油田,边内注水和边外注水方法是主要的增产措施,它能提高油田水驱油效率,获得较高的采收率。而分层注水却是最有效的符合大多数地质状况的注水方案之一,新疆油田目前应用的分层注水工艺技术主要有:偏心配水器分注技术,液力投捞井下定量分注技术,轮流注水工艺技术,同心管分注技术,油套分注技术,稠油分层注热水工艺技术。另外还研制了2种可洗井管柱技术,可反洗井注水管柱技术,可保护套管、可多次正、反洗井的深井超深井污水回注管柱技术。文中主要就新疆油田的分注工艺现状和技术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15.
多层砂岩油田水驱开发的合理注水压力   总被引:18,自引:9,他引:9  
基于系统、信息与管制的观点,认为对于水驱多层砂岩油田系统来说,注水是系统主要控制因素,并且具有不可间断的连续性(周期注水是以注水量的平衡保证连续注入的效果)。由于注水压力的高低、注水量的多少所引起的地层中孔隙水压的大小与套管安危是密切相关的,于是人们注意并致力于合理注水压力的研究,寻求对油田系统的最佳控制。然而,由于人对水驱多层砂岩油田合理注水压力要领的理解与定义上的差别,实践表明其控制效果差别也很大。重新定义了油田合理注水压力,强调保证油田生产设备(套管)的安全是确定合理注水压力的重前提。同时根据对大庆油田驱开发过程中注水压力、原始地层压力与套管损坏速度关系研究。认为油田合理注水压力应保持在原始地层压力水平,低于原始地层压力不利于获得最大产液量,高于原始地层压力容易导致套管损坏,从长远观点看更不于利于系统获得最大产液量。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新疆油田公司中、低渗油藏注水井的堵塞机理及解决的方法,通过室内试验和研究,找出了适合中、低渗油藏使用的缓速酸酸液配方,并研制了无污染的层内转向剂,使得在进行化学增注时不同渗透性的目的层均能得到解堵增注的效果。通过两年来在新疆油田公司采油三厂和宝浪油田的使用,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7.
大型注水系统的优化运行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提出了油田大型注水系统优化运行的数学模型,即在保证注水系统动态地精确实现配注方案的条件下,使注水系统能耗达到最小。文中给出这个优化问题的严格数学模型,这是一个带有等式和不等式约束的含有整数规划部分的非线性优化的复杂问题,常规方法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给出了求解这个优化问题的一种大系统分解协调原理和计算步骤,并且给出了子系统优化的通用模型和通用计算方法。上述理论和方法已经用C语言编成软件。油田应用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能在保证注水系统动态精确地跟踪配注量的条件下有效节省注水能耗。  相似文献   

18.
矿化度梯度注水工艺新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注水是保持地层压力、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主要措施之一。对含有敏感性矿物的砂岩储层,注水引起的水敏伤害是导致注水井吸水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荣兴屯油田储层含敏感性矿物较高的特点,开发了将注入水矿化度逐级从地层水矿化度降至水源水矿化度的梯度注水工艺新技术。为加强增注效果并便于现场实施再辅以投加粘土稳定剂。室内试验及现场应用表明,该工艺较常规的措施适应性强,增产增注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述了注入水在注水井系统中的运动规律,编制了注水井节点系统分析软件。通过笼统注水和分层注水两个实例,阐述了该软件的应用,指出了注水井节点系统分析方法是分析和管理注水井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水气交替注入(WAG)是两种传统采油方法的综合,是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中颇具潜力的一种方法。由于高粘度的水趋向于在高渗层形成屏蔽,而使气体进入油气藏基岩层或低渗层,提高了气体的驱扫效率。通过层状二维剖面模型的模拟研究,证明了在层状凝析气藏中水气交替注入的采收率比循环注气的采收率高,根据全组分模拟器模拟结果可知:水气比、不同的注入采塞、渗透率和残余气饱和度对凝析渍打收率的影响非常明显;崦注入次序、注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