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低压片状模塑料(LPMC)模压流动成型后玻纤在平面内发生取向,导致模压件呈各向异性。文中从成型后制品上取样烧尽树脂,由扫描仪获取纤维数值图像,用Photoshop软件将图像反相、增强,再利用MATLAB软件确定纤维取向分布。并讨论了纤维取向的影响因素、控制方法及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LPMC片材的黏度、加料面积及闭模速度是影响制品纤维分布的主要因素,增大片材黏度、增大加料面积及适当提高闭模速度都可以提高制品纤维分布的均匀性。LPMC制品的弯曲强度几乎不随试样的取样位置不同而改变,但在纤维平行取向方向上具有比垂直取向方向上更高的强度和模量。  相似文献   

2.
GMT流动成型纤维取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GMT材料流动成型后玻纤在平面内发生取向,导致模压件呈各向异性,本研究从成型后制品上取样烧尽树脂,由扫描仪获取纤维数值图像,用Photoshop软件将图像反相,增强,再利用MATLAB软件确定纤维取向分布,研究表明,GMT单向流动成型时纤维沿流动方向取向,随流动距离增大,取向趋向更为明显,而均匀双向拉伸流动纤维取向程度较小,与片材相比,材料力学性能沿取向方向增大,但垂直取向方向材料性能变差。  相似文献   

3.
采用晶体塑性有限元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无取向硅钢冷轧过程中不同初始织构组分的取向流动与形变储能累积。结果表明:冷轧后形成了较强的α,γ形变织构和较弱的λ形变织构。再结晶织构由γ,α,η和λ织构组成,其取向密度依赖于冷轧压下率。随冷轧压下率增大,λ再结晶织构逐渐增强,η织构先增强后减弱,γ织构先减弱后增强,α织构稍有弱化。冷轧过程中形变储能累积具有明显的初始取向依赖性,初始γ取向储能累积速率在低于50%压下率时与初始α取向接近,高于50%压下率时则明显大于后者,初始λ取向储能累积速率始终显著低于γ和α取向,转至同一形变取向的不同初始取向间的储能累积也会产生差异。冷轧过程中不同初始织构组分的取向流动与形变储能累积规律,决定了无取向硅钢再结晶织构组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近年来冷轧无取向硅钢再结晶组织和织构演变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快速加热条件下再结晶组织和织构的研究进展.快速加热抑制回复,使再结晶发生前的剩余形变储能增加,导致形核驱动力增加并促进大角晶界迁移,因而使形核率增加、晶粒细化.同时,快速加热降低了晶核择优位向,最终降低了<111>//ND再结晶织构组分强度.  相似文献   

5.
将以MnS为主要抑制剂的普通取向电工钢作为实验材料,检测并分析脱碳样品的宏观织构及脱碳和随后加热至925℃时样品的微观织构,统计分析了Goss与周围晶粒的取向差分布。根据取向差原理计算了脱碳样品主要织构组分内各取向晶粒的取向差环境。结果表明,取向电工钢脱碳退火后Goss晶粒与周围晶粒的取向差分布呈现大角度特征,主要取向差分布范围为30°-45°,而非Goss晶粒与周围晶粒的取向差分布则呈现更多小角度特征。二次再结晶后,Goss晶粒与周围晶粒的取向差分布仍然以大角度特征为主。  相似文献   

6.
用SEM、TEM、OM和SALS等技术研究了两种不同分子量的液晶共聚芳酯B-N的取向态织构。高分子量B_N的取向织构根据剪切速率大小可得到条带织构或细丝状织构,并对相应的微纤结构进行了讨论。低分子量B-N则能呈现多种取向织构,微区织构中晶片的排列暗示了分子指向矢的分布。此外还发现了Williams微区织构与大理石状织构有联系。  相似文献   

7.
NdFeB永磁体取向度的X射线测量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Nd-Fe-B合金的晶体学织构可以通过X射线衍射方法测量,但完整的定量织构分析,通常采用反极图法如取向度的测定法。对于试样局部区域的精确取向测量,可以采用EBSD方法,其取向度直接与永磁体加工过程微结构的变化相联系。介绍了NdFeB永磁体取向度的X射线测量方法,磁取向与晶体学织构关系(包括取向度的研究)分析对于NdFeB永磁体的研制与开发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Q235碳素钢应变强化相变中铁素体的取向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利用背散射电子衍射取向成像技术分析了在热模拟单向压缩条件下Q235碳素钢应变强化相变中铁素体晶粒的取向(差)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奥氏体的状态影响应变诱导出的铁素体的取向,奥氏体的动态再结晶使应变诱导出的铁素体的取向随机分布,在铁素体的内部基本上没有小角晶界,随着形变温度的降低和应变量的增大,铁素体取向的择优性变强,铁素体内部的小角晶界增加,这是细小铁素体动态再结晶的表现,相变,形变以及铁素体的动态再结晶都影响<111>方向线织构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以不同高斯取向度的取向硅钢成品板为初始原料,采用一次冷轧法制备0.06~0.12mm厚的取向硅钢薄带。利用EBSD取向成像技术研究冷轧压下率以及初始高斯晶粒取向度对超薄取向硅钢织构演变与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冷轧压下率增大和厚度减小,退火后再结晶织构增强,当压下率为70%时,再结晶织构中RD∥〈001〉织构最锋锐,磁性能最佳;初始样品高斯取向度越高,制备的薄带样品磁性能越好;因此,生产高性能的取向硅钢薄带应选用初始高斯晶粒取向度较高的成品板。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不同形变模式(同步轧制、异步轧制和双向异步轧制)对3104铝合金板微取向流变的影响.对各主要冷轧织构组分:Brass({110}〈112〉)、S({123}〈634〉)、R/S({124}〈211〉)、Goss({110}〈001〉)和Copper({112}〈111〉),在三维取向空间的取向密度ω(g)沿板厚的分布进行了定量测定.结果表明:同步轧制时,各层织构组分取向密度呈对称分布;异步轧制与双向异步轧制时,各织构组分与传统的同步轧制的织构组分相同,只是表层各织构组分的强度级别明显提高,沿着轧板的厚度方向呈非对称分布;双向异步轧制下,除各层的织构组分取向密度略有变化外,基本与异步轧制相同.这种巨大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异步轧制时,搓轧区剪切应力的大小和方向不同,造成金属微取向流变行为的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11.
无取向硅钢晶粒长大过程中应力对织构和晶界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EBSD技术研究了有、无拉应力作用下无取向硅钢在晶粒长大过程中织构转变及晶界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在晶粒生长期间,无应力作用下的硅钢中,{111}〈112〉,{111}〈110〉织构组分强化,而{100}〈001〉织构组分弱化;与无拉应力作用下的情况相比,施加5MPa的拉应力时,{111}〈112〉,{111}〈110〉织构组分强化的速率下降,{100}〈001〉织构组分变化不明显。对于在晶粒生长期间持续变化的{111}〈112〉,{111}〈110〉和{100}〈001〉织构组分而言,虽然有、无拉应力作用下硅钢的{111}〈112〉和{111}〈110〉织构组分的高取向差角度晶界频率均下降,而{100}〈001〉织构组分的高取向差角度晶界频率则上升,但当有拉应力作用后,{111}〈112〉和{111}〈110〉织构组分的高取向差角度晶界频率下降的速率变小,{100}〈001〉织构组分的高取向差角度晶界频率上升的速率稍有变小。通过对无取向硅钢在晶粒长大过程中织构转变及晶界变化规律的研究,分析了合金原子在晶界的偏聚行为。  相似文献   

12.
镁合金AZ31高温形变机制的织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X射线衍射和背散射电子衍射方法测定了镁合金AZ3l高温动态再结晶和超塑形变时的宏观和微观织构,分析了晶粒内部的形变机制.结果表明,在动态再结晶和超塑形变过程中,晶粒内部的滑移机制仍起重要作用,表现为再结晶晶粒出现择优取向以及一些晶粒可充分均匀形变成长条状.宏观织构的测定表明,具有不同初始织构的两类样品高温动态再结晶时,新晶粒有不同的取向择优过程,形成相似的织构;长条形变晶粒内部开动的滑移系也有一定的差异.分析了不同温度下相同的织构对应的不同塑变机理取向成像分析表明,基面织构取向的晶粒间总伴随着较高比例的小角晶界和30°(0001)的取向关系,这是六方结构的六次对称性限制了动态再结晶时(亚)晶粒间取向差的有效增大的缘故.  相似文献   

13.
利用EBSD技术对比分析了升温速率对冷轧超薄取向硅钢再结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冷轧超薄带中再结晶形核位置、再结晶织构类型受升温速率的影响不大,主要取决于形变组织;剪切带、{111}〈112〉取向晶粒晶界、形变带和形变不均匀区均为再结晶的形核位置,剪切带的再结晶形核优势更为明显;再结晶晶粒取向以Goss({110}〈001〉)取向为主,同时存在{210}〈001〉、{310}〈001〉以及一定比例的杂乱取向.然而,升温速率显著影响Goss织构的强度及退火样品的组织均匀性;慢速升温条件下,Goss织构比例和锋锐度降低,说明回复导致不同织构的形变组织储存能差异减小,降低了Goss取向的形核优势;快速升温条件下,剪切带内的Goss晶核具有更大的形核优势,吞并临近的形变组织完成再结晶,形成更强和锋锐的Goss织构.此外,快速升温可提高再结晶完成后的组织均匀性、降低平均晶粒尺寸.  相似文献   

14.
本工作旨在探讨超薄取向硅钢组织及织构与磁性能的关系,并从加工工艺角度揭示如何减少不利于磁性能的组织和织构的产生。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和X射线衍射(XRD)技术对两种磁性能不同的商业超薄取向硅钢带材的显微组织和织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二者组织、织构差异均比较明显。磁性能差的带材样品的组织尺寸不一,均匀性较差,η线织构(〈100〉//RD)所占比例偏低,非η线取向晶粒所占比例高且晶粒尺寸大,其取向特征主要表现为{210}〈001〉、{411}〈148〉及{111}〈110〉。这些不利组织的产生可能与轧制、退火工艺控制不当有关。因此,晶粒尺寸及η线取向晶粒所占比例的不同是造成两种带材性能差异的主要原因,在高性能取向硅钢超薄带材制备过程中,应精准控制轧制、退火制度等相关工艺,以避免非η线取向晶粒形成、长大。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含碳量约3.0×10-5的50W700型号冷轧无取向硅钢板织构与磁时效的关系。200℃、24h的时效实验表明,渗碳体的时效析出阻碍磁畴壁的移动,导致试样铁损升高。磁化时180°磁畴畴壁的驱动力与硅钢板织构有密切关系,〈100〉平行于外磁场方向的织构有利于减小磁时效导致的铁损增幅,降低钢板的磁时效效应。  相似文献   

16.
在不同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为0.1 s-1条件下研究了砂型铸造和离心铸造Q235B环坯的热压缩变形行为,并使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分析其晶粒取向和织构的演化特点。结果表明:Q235B环坯的晶粒在1000℃尺寸较小,有少量仍保持铸造状态的晶粒,组织演变的机理为动态回复和大应变几何动态再结晶;离心铸造环坯中有22%集中在20°-50°的大角度晶界。在1100℃再结晶充分,晶粒趋于等轴状;晶界取向差分布仍呈现典型的双峰特征,大角度晶界的比例为60%-75%。在1000℃砂型铸造Q235B的织构组态,为少量沿着001//ND取向线分布的{001}100立方织构和{001}110织构;在1100℃主要是高斯织构{110}001和沿着110//ND向{110}001方向移动并聚集的旋转立方织构{110}110。在1000℃离心铸造环坯的织构组态为旋转立方织构{110}110和铜型织构{112}111,Copper织构沿着ε-取向线分布;在1100℃主要为{001}110织构和沿着γ取向线由黄铜R{111}112向{111}110转变的织构,再结晶的程度高,取向密度大。  相似文献   

17.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常化退火处理对无取向硅钢热轧板和成品退火板显微组织和织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常化退火处理消除了热轧板中的变形组织,促使变形晶粒完成再结晶;常化退火处理使高斯织构和立方织构易通过再结晶在变形带内形核和长大,可显著降低成品退火板的{111}和{112}不利织构组分的占有率,提高{100}和{110}有利织构组分的占有率,从而有利于提高无取向硅钢成品板的磁性能。  相似文献   

18.
电工钢又称硅钢,是一种重要的特殊钢,常被称作特殊钢中的“艺术品”,这主要是因为其加工制备流程复杂、性能影响因素繁多。其中无取向硅钢主要应用于旋转电磁场环境,为了获得优良的软磁性能,需要形成较多的{100}等有利织构,为此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探索,近年来发现一些特殊制备技术在形成大量{100}等有利织构方面有显著效果。本文综述二次轧制、斜轧、异步轧制及双辊薄带连铸四种典型特殊制备技术对无取向硅钢再结晶织构的影响规律,发现二次轧制与双辊薄带连铸均能增强λ与高斯织构,并削弱γ织构,斜轧也会增强λ织构,但对γ织构影响不大,异速异步轧制能增强η织构,而异径异步轧制对再结晶织构却基本没有影响。最后,总结目前各项特殊制备技术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一些发展方向,如借助斜轧原理在常规冷轧中产生更多剪切带、利用异步轧制进行二次加工以均匀化磁感等,为后续无取向硅钢的工业生产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19.
深冲IF钢再结晶{111}纤维织构形成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深冲IF钢再结晶织构与退火温度之间的关系及{111}再结晶织构形成机制,采用X射线衍射三维取向(ODF)和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分析技术并结合金相组织观察,利用Gibbs-Thom son方程对冷轧IF钢在不同退火温度下的再结晶织构演变规律及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增加,再结晶量逐渐增多,γ纤维织构强度亦相应增强,同时,α纤维织构强度则逐渐降低;冷轧IF钢再结晶初期的织构转变主要发生在γ纤维织构之间.研究表明,再结晶核心的形成主要以"显微择优形核"为主,晶核的长大则主要以择优生长为主,而Σ重位点阵晶界在再结晶γ纤维织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多晶取向铁氧体有许多优点,它可用磁场取向成型、应力取向成型和拓扑反应来制造。本文着重论述多晶取向铁氧体制造工艺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