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3 毫秒
1.
吸入式给药既要求药物微粒有合适的平均粒径,又要求粒径分布在较小的范围内。利用近两年提出的超临界流体膨胀减压过程,以四环素-水+乙醇-二氧化碳系统为研究对象,成功制备了适于吸入式给药的四环素超细微粒,系统分析了混合器压力和温度、溶液浓度及进液速率对微粒形态,粒径和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超临界膨胀减压过程,以水和乙醇的混合溶液为溶剂,可制备出粒径在1~3μm的四环素超细微粒,且大部分微粒形态呈完好的球形;各影响因素对微粒粒径及其分布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混合器压力和溶液浓度对微粒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最明显,进液速率和混合器温度的影响较小。在研究操作范围内,较为理想的操作条件为混合器压力12MPa、温度60℃,溶液浓度15mg·mL-1,进液速度5mL·min-1。  相似文献   

2.
超临界反溶剂法制备超细微粒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学武  李志义  韩冰  金良安 《现代化工》2003,23(Z1):242-244
对超临界反溶剂法制备超细微粒的工艺原理、实验装置及研究现状作了介绍,详细分析了该工艺在含能材料、药品及催化剂等领域的应用、工艺及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超临界流体辅助雾化(SAA)过程,发现饱和器内超临界二氧化碳与溶液的混合是SAA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由此引入了水力空化混合器以强化饱和器内两相间的传质。在自行组建的引入水力空化混合器的超临界流体辅助雾化(SAA-HCM)装置上,以罗红霉素为模型药物,考察了混合器压力、沉淀器温度、溶剂、进料中CO2与液体溶液流量比(R)和溶液浓度对微粒形态和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力空化混合器能有效地强化两相间的传质,SAA-HCM工艺可制备出罗红霉素超细微粒,大部分微粒形态呈球形,通过改变操作参数可制得粒径在1~3 μm的适于吸入式给药的气溶胶药物微粒和粒径小于1 μm的超细微粒。  相似文献   

4.
超临界反溶剂过程制备BaCl2和NH4Cl超细颗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一套连续的超临界反溶剂实验装置。以无机物BaCl2和NH4Cl、DMSO(二甲基亚砜)及二氧化碳物系为研究对象,利用超临界反溶剂过程制备了BaCl2和NH4Cl超细颗粒,并将其结果与文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利用此装置制备超细颗粒是可行的。同时实验研究了不同压力、温度及溶液浓度、溶液流量对结晶颗粒形貌与尺寸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超临界反溶剂过程制备灰黄霉素超细微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超临界反溶剂过程(SAS)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制备纳微米粉体的新方法。通过一套超临界反溶剂过程间歇式实验装置,以灰黄霉素、丙酮和二氧化碳系统为研究对象,实验研究了SAS过程参数对制备的微粒形态及其尺寸的影响。当操作条件为10 MPa,40℃,溶液浓度13.3 mg/mL和溶液流速1.5 mL/min时,制备了较为理想的灰黄霉素微粒,粒径分布均匀、形状基本呈球状;当8 MPa,42℃,溶液浓度15 mg/mL和溶液流速4.0 mL/min时,微粒粒径分布比较均一、主要呈细小针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丙酮作为有机溶剂,可制备出不同大小和形态的灰黄霉素超细微粒。这为改变灰黄霉素传统制剂做了前期准备工作,为制成可持缓释药物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超临界辅助雾化法制备红霉素超细微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超临界辅助雾化(SAA)过程是近两年才提出的一种制备纳、微米粉体微粒的新方法,是一种高效的超细粉体制备技术,在药物超细化处理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自建的超临界辅助雾化过程实验装置上,以红霉素-乙醇-二氧化碳系统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混合器压力和温度、溶液浓度及进液速率对微粒形态和粒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选用乙醇做溶剂可制备出粒径在1~3 μm的红霉素超细微粒,大部分微粒形态呈完整的球形;各影响因素对微粒粒径及粒径分布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混合器压力对微粒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最明显,混合器温度的影响最小,微粒粒径及粒径分布可通过改变操作参数进行控制;在本研究范围内,最优操作条件为混合器压力10.5 MPa,混合器温度70℃,溶液浓度15 mg·min-1,进液速度9 mL·min-1.实验制得的微粒适用于吸入式给药.  相似文献   

7.
快速膨胀工艺是利用超临界流体制备超细微粒的重要方法。本文以含二氧化硅98.3%的石英砂为原料,在超临界CO_2环境中,采用RESS工艺,在一定条件下制备了二氧化硅超细粉,并对其物理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二氧化硅超细粉的平均粒度为0.6μm,二氧化硅的含量为99.99%。  相似文献   

8.
采用超临界乳液萃取法(SFEE)制得载槲皮素微胶囊,系统考察了制备过程中萃取温度、压力、CO2流速、配制乳液参数对溶剂残留与微胶囊粒径的影响。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场发射扫描电镜、Zeta电位、FTIR对溶剂残留与微胶囊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313 K、9 MPa、CO2流速为0.4 L/min的条件下,处理40 min,溶剂残留可低至59 mg/L。壁材质量浓度从10 g/L增加至100 g/L时,微胶囊粒径由0.9μm升至3.7μm。与溶剂蒸发法相比,SFEE法可在短时间内有效去除有机溶剂,所制备的微胶囊球形度高,界面清晰,在水中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超临界流体制备超细微粒、超临界流体中的酶催化反应、超临界水氧化等新型超临界流体技术及应用。  相似文献   

10.
超临界重结晶过程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柯遵成 《火炸药》1997,20(1):45-46
超临界重结晶指有超临界流体参与的重结晶过程。本文介绍了超临界重结晶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其在生化药物、无机盐、高聚物、炸药等物质的分离提纯或制备超细微粒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王巍 《四川化工》2007,10(2):38-39
以水作分散介质,用激光粒度测定仪测定了氧化锆催化剂粉末粒度及粒度分布,测试方法快速、准确,测试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2.
大粒径硅溶胶在涂料、化学机械抛光、催化剂载体等工业领域中都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添加适量催化剂的条件下,采用单质硅粉氧化法制备了大粒径溶胶。重点介绍了大粒径硅溶胶的分类、性质及应用,通过研究不同条件下大粒径硅溶胶的粒径增长过程分析了大粒径硅溶胶制备过程中的粒径增长机理。在添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条件下,采用浓缩蒸馏实验研究了大粒径硅溶胶粒径增长与其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大粒径硅溶胶浓度的增大,大粒径硅溶胶的粒径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最后提出了制备大粒径硅溶胶的粒径控制工艺。  相似文献   

13.
激光粒度仪法测定HDPE粉末粒度及粒度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营 《云南化工》2006,33(1):46-48
将HDPE粉末分散在乙醇-水介质中,用激光粒度仪动态测定其粒度及粒度分布。  相似文献   

14.
激光粒度仪测定PTA粒径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激光粒度仪测定PTA粒径分布的分析方法 ,通过试验确定了分析条件 ,并与筛分法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该方法简捷、快速、重现性好 ,适用于PTA产品的粒度分析。  相似文献   

15.
李景娆  黄卫平  劳玉香 《广州化工》2012,40(13):109-111
采用激光粒度仪快速分析催化剂的粒度,利用激光光束对样品池内的样品颗粒进行衍射,散射光的角度与颗粒的粒度成反比,散射光的强度与颗粒的浓度成正比,所有测量由计算机分析测量并计算。该方法分析速度极快,测量范围广,操作简单、快捷,可以很好的满足对各种催化剂、粉尘的粒度分析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合成得到了含环氧基、羧基和胺基的室温自交联乳液,研究了聚合工艺和乳胶粒结构及组成对乳液粒径及其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温度对乳液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较小,加大乳化剂用量和乳化单体滴加速率使乳液粒径减小,粒径分布变窄;壳层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用量增加,致仗乳液粒径增大和粒径分布变宽;在合适的中间层分率下获得粒径较小和粒径分布较均匀的乳液;中间层引入(甲基)丙烯酸可减小乳胶粒径,并使粒径分布更均匀。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涂料工业中常用的几种测量粒度及粒度分布的方法及适用范围,并从几个方面阐述了激光衍射粒度测试法作为一种新颖的颗粒粒度测量技术在涂料工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超细粉体粒度测试方法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超细粉体粒度测试的几种主要方法(激光衍射散射法、离心沉降法、颗粒图像处理仪和库尔特颗粒计数器)的测试原理及性能特点,并进行了比较。讨论了粒度测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重点分析了测试条件不同对粒度测定的影响,得出分散介质、分散剂、超声功率及超声时间等是影响粒度测定的最主要的因素;指出了重复性、真实性、易操作性、量程和动态范围是评价粒度仪测试性能的几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现代颗粒粒度测量技术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颗粒粒度的测定已成为现代测量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介绍了筛分法、显微镜法、沉降分析法、电感应法等传统颗粒粒度测量技术的方法和原理 ,并着重介绍了光散射法、质谱法、基于布朗运动的粒度测量法等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颗粒粒度测量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基于PCI总线的图像采集卡,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对颗粒的定量分析。详细阐述了颗粒定量分析技术及原理、系统组成和软件设计。测试结果表明,该法操作简便、测试速度快、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