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东省古近纪煤系地层赋煤特征与聚煤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山东省古近纪煤系地层赋煤特征及聚煤规律,以层序地层学、煤田地质学为指导,结合构造地质学、沉积学的相关理论,对其赋煤特征、层序地层及聚煤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古近纪煤系地层为五图群李家崖组,其赋存于受断裂控制的新生代断陷盆地中,为煤层与油页岩互层的沉积建造;盆缘断裂构造活动主控黄县聚煤断陷盆地的充填沉积和演化,断陷盆地为陆相扇三角洲-湖泊沉积,沉积体系可划分出扇三角洲体系、辫状河-水下扇体系、滨浅湖-深湖浊积扇体系,以辫状河体系聚煤最为强烈,盆地水域体制的变化控制聚煤作用的发生,聚煤易发生在盆缘断裂活动比较稳定,地形差异较小,盆地水域扩张时期的滨湖地带.  相似文献   

2.
为了在东海陆架盆地中寻找煤炭和油气资源,以层序地层学、煤田地质学为指导,结合构造地质学、沉积学的相关理论,探讨了东海陆架断陷盆地形成过程中的聚煤模式.结果表明:东海陆架盆地含煤建造的沉积类型众多,沉积环境具有多样性.总体上北部以陆相含煤建造为主;南部以滨海相和海陆过渡相为主.煤层具有多相带,多煤层中心展布的格局.区域构造格架、构造背景控制着断陷盆地形成发展过程的聚煤作用,沉积构造控制着聚煤盆地的构造格架与聚煤作用.  相似文献   

3.
成煤期前加里东构造运动为晚古生代的成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煤期同沉积构造阶段,盆地基底在持续缓慢沉降的同时,河流搬运碎屑物质充填盆地而接受沉积补偿,基本上是一个补偿型盆地,沉积了石炭、二叠纪煤系;中生代晚三叠世开始到新生代第四纪止,先后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早期、燕山晚期、喜山早期、喜山晚期5次构造运动,决定了剥蚀无煤区和赋煤区分布、不同赋煤块段埋深的差异、煤层赋存状态和产状、煤层塑性流变和煤厚等煤层在三维空间中展布规律.通过对大地构造演化及区域动力学背景分析,为煤田预测和勘查规划提供必要的地质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龙永煤田早二叠世煤层分布规律、聚煤环境及其演化特征,认为该煤田的沉积体系为障壁岛-泻湖沉积组合、潮坪一潮道沉积组合和滨岸湖泊沉积组合,相应的成煤模式有障壁岛-泻湖、潮坪一潮道和滨岸湖泊3种主要成煤模式,形成了主要的可采煤层;对煤层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为基底沉降和沉积环境因素,其中基底沉降包括压实差异的影响,沉积环境包括海水进退和盆地水体深浅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曹大文 《煤》2014,(11):47-50
宁中矿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同沉积构造背斜与向斜的鉴定主要根据同一沉积期沉积厚度的分析来判断,通过中侏罗世延安期延安组厚度、煤层厚度、煤层间距等方面分析得出结论,同沉积构造贯穿整个成煤过程,所揭示煤层厚度和间距变化规律为正确对比煤层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可为其他含煤盆地构造和聚煤作用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焦养泉  吴立群  荣辉  张帆 《煤炭学报》2021,46(7):2331-2345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含煤岩系不限于延安组,其始于富县组沉积末期(Toarcian晚期),终于直罗组沉积早中期(Bathonian期)。关注侏罗纪含煤岩系衰退演化阶段的直罗组聚煤特征与发育演化规律研究,不仅有助于阐明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含煤岩系的地层结构,重塑Bathonian期古气候变化和迁移的细节过程,还有助于从外部还原介质的角度剖析砂岩型铀矿的成矿环境。结合区域露头调查并通过大范围钻孔资料的地层对比发现,在直罗组下段下亚段沉积时期,全盆地具有较大范围的聚煤作用,聚煤区围绕盆地沉降中心呈环带状展布,说明此时的古气候尚处于潮湿环境。但是,聚煤规模却远不如延安组,以发育薄煤层、煤线和碳质泥岩为特征,说明Bathonian期鄂尔多斯盆地总体处于由潮湿向干旱转变的古气候背景中。调查发现,从直罗组下段上亚段沉积期开始,全盆地聚煤作用步调不尽一致。此阶段,盆地南部、中部和东部聚煤作用终结,预示古气候已转变为干旱型。而在盆地北部和西部,聚煤作用持续发育,自东向西聚煤层位逐渐抬升,目前见到最高的聚煤层位位于贺兰山二道岭地区的直罗组中上段,煤层最厚可达6.60 m。这预示着,始于Toarcian晚期开始形...  相似文献   

7.
基于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为得出哆嗦公马矿区的聚煤规律,通过实测野外地层剖面及钻孔岩心观察,运用沉积学、煤田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及方法,研究了哆嗦公马矿区中侏罗世含煤岩系的岩相类型、沉积环境及煤层展布规律。结果表明,该区含煤岩系发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三种沉积环境类型,区域上的厚煤层主要形成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环境中。聚煤作用明显受古构造及沉积环境的控制,印支运动控制了侏罗系沉积基底的演化,燕山运动则影响了整个湖盆的发育,此时沿湖泊边缘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聚煤环境较为发育,从而形成了该区主采煤层下2煤及下1煤。富煤带呈北西-南东向的条带状展布,聚煤中心位于研究区东南部的ZK0-3及ZK11-3钻孔附近。  相似文献   

8.
根据含煤地层的单井岩性、沉积构造以及煤岩煤质特点,对贵州省威宁县阳关寨背斜整装勘查区宣威组进行了沉积特征、沉积序列、沉积环境和聚煤规律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宣威组以16号煤层为界,可分为曲流河河道和河岸沉积以及曲流河洪泛盆地沉积两种聚煤环境,聚煤作用主要发生在16号煤层底界—煤系顶界的曲流河洪泛盆地沉积环境,形成的煤层厚度较稳定~稳定,分布范围较广,为区内具有工业价值的主要煤层。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新义井田深部二1煤层厚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其主要因素是聚煤后三角洲分流河道的冲刷作用对煤厚影响,造成局部无煤带、薄煤带的主要原因;沉积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煤层的原生厚度,而后期构造运动对煤层影响较大,改变了煤层的原始沉积厚度。  相似文献   

10.
华蓥山北段处于四川前陆盆地东部隆后沉积区,笔者根据钻孔岩芯、野外露头、测井等资料,对该区金刚矿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含煤岩系的岩石类型、沉积环境以及聚煤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区须家河组从下到上划分为7段,须一、三、五、七段为含煤段,二、四、六段为砂岩段,共识别出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等5种岩石类型,区内主要发育河流相和三角洲相,物源主要来自江南古陆。构造作用、沉积环境和古气候等因素影响该区聚煤作用,经历了3次逆冲推覆作用、2次推覆后静止期及最终构造稳定的均衡回弹期,煤层主要形成于推覆后的静止期(须三段和须五段)和均衡回弹期(须七段),四川盆地东部聚煤作用有自西向东、自下而上逐步增强的趋势,华蓥山北段则成为晚三叠世末重要富煤区,可采煤层主要赋存在须五段和须七段,须五段聚煤环境为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湾,聚煤作用相对较差,须七段聚煤环境主要为曲流河泛滥盆地,聚煤作用较好。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揭示克拉通陆表海盆地层序界面形成机制及等时地层格架内古地理背景下煤层聚集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为例开展了本溪组-山西组层序地层和聚煤作用研究.识别出区域不整合面、盆地基底沉降差异形成的海侵方向转换面(BTR)、正常海退形成的冲刷面(NSS)和暴露面(NES)及其对应的整合面(NCC)、强制性海退形成的河流侵蚀面(FEU)和暴露面(FES)及对应的整合面(FCC)4种层序界面类型,将研究煤系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6个四级层序.认为基准面周期性变化控制了沉积体系的演化、废弃和聚煤作用的发生,而聚煤基底沉积环境和聚煤期盆地基底沉降速率控制了煤层厚度及其平面上的稳定性,提出了等时地层格架内古地理背景下的综合聚煤模式.结果表明:区域广泛分布的厚煤层形成于Ⅱ型层序界面及Ⅰ型层序最大海退面(初始海泛面)附近;澙湖-潮坪为主的沉积背景下有利聚煤中心位于剩余可容空间相对较低的潮坪环境,潮坪-三角洲-澙湖为主的沉积背景下有利聚煤中心位于基底沉降速率快、剩余可容空间中等的潮坪环境,浅水河流三角洲沉积背景下有利聚煤中心位于基底沉降速率快、剩余可容空间相对较高的三角洲平原间湾湖泊和局限海环境。  相似文献   

12.
王乾 《煤炭技术》2014,(6):77-79
通过实地探测皖南地区煤层剖面及进行的粒度分析,并综合利用煤沉积学及地质学相关知识,结合皖南地区各煤田的沉积环境、沉积基底、成煤条件、地质构造和聚煤特征,分析了地面水赋存条件下皖南地区龙潭组的沉积环境及演化规律,同时,对地下煤层聚集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东海西湖凹陷花港组煤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西湖凹陷花港组煤层发育特征,探讨煤层发育主要控制因素,运用研究区测井、录井数据统计分析及沉积学图件分析等方法,研究煤层形成环境及发育特征,结果表明:西湖凹陷花港组煤层具有分布广泛,厚度变化大,煤层沿盆地延伸方向上对称分布,煤层分布不均匀,南北分带明显的特点。西湖凹陷花港组沉积时期,西湖凹陷处于坳陷期,发育河流相-三角洲相-湖泊相沉积环境,易于成煤。煤层分布特点受基底特征及沉积环境控制影响,同时指出沉积环境为煤层发育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4.
古环境和古构造结合分析是盆地分析的基本内容,因为在盆地范围内古环境和古构造是控制聚煤作用的两个基本因素。其它因素如植物演化、古气候条件等在同一盆地、同一含煤岩系中往往没有显著改变。由于沉积环境直接决定着有利于形成泥炭沼泽的部位,所以盆地分析的大量工作是古环境的重建。沉积环境和煤聚积又受控于古构造因素,因此,只有古环境分析和古构造分析密切结合才能有效阐明煤聚积的规律性。古构造因素在断陷盆地中似乎比在其它类型盆地中有更为重要的影响,另外,除了盆缘控制性断裂之外,盆地内部基底上的断裂也常造成明显的差异沉降,并导致沉积厚度(包括煤层厚度)和岩相的剧烈分异,这种情况有时在几百米内就有明显表现,而在其它类型盆地,如近海的地台型盆地,有时要跨越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才能显现古构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盆地地层格架、构造格局、盆地充填序列、含煤岩系沉积特征及聚煤环境等的分析,总结盆地煤层分布特征及富煤带的展布规律,预测盆地找煤方向。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西山窑组聚煤规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以准噶尔盆地西山窑组含煤地层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构造资料,分析了含煤地层沉积环境,总结了含煤地层发育特征及煤层分布规律。其中西山窑组下段煤层发育于湖退时期,煤层发育好。从古环境、沉积微相、湖盆水平面变化及构造4个方面分析了煤层聚集规律,在温暖湿润气候中大量生长的植被为聚煤提供了物质基础;泥炭沼泽环境为聚煤提供了有利场所,并控制着煤层的平面分布;湖盆水平面上升期是聚煤的有利时期,湖盆沉积速率和有机质堆积速度动态平衡是是煤层持续发育的条件。埋藏后的构造运动决定了煤层的形成及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制作徐州某矿7煤煤厚等值线图及其他分析图件,探讨了7煤煤厚变化规律,分析了聚煤沉积环境、后期构造等煤厚变化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该井田沉积环境属于近海湖泊沼泽沉积类型,地壳的不均衡振荡运动和古地理环境的不断变迁,使煤层出现了不同部位的变薄和缺失,后期构造运动使局部煤层厚度发生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部地台的构造运动对含煤建造具有深刻的影响. 由于构造的控造,中生代聚煤盆地的分布,含煤建造的岩相控制、岩浆活动对煤质的影响均有显著的规律性.建造类型较古生代多样化,一般以断裂凹陷型为最普遍.整个聚煤历史表明由于地壳运动不均一、沉降幅度不同等因素影响了沉积环境,从而使聚煤作用发生空间方面迁移的现象,而气候影响则为次要的因素. 中生代广泛的折皱和块断运动不断加深了大陆地形的变化,地貌景观益加复杂,不同的古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含煤建造,因而聚煤古地理类型繁多.中生代含煤岩系既具有海陆交替相沉积也有各式各样的陆相沉积,每一类型的岩性、岩相及含煤性均有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大杨树盆地煤层赋存状态复杂,煤田勘探一直没有突破。为了确定有利找煤区域,应用沉积学基本原理,结合钻孔资料,沉积构造及组合,并编绘砾岩、砂岩、泥岩厚度等值线,对大杨树盆地中部九峰山组上段的沉积环境和聚煤模式进行分析。认为研究区内沉积环境主要为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湖泊。研究发现,煤层主要分布于扇三角洲平原和滨浅湖沉积环境内并围绕半深湖-深湖沉积区呈带状分布,并且区域内发育有两种类型的聚煤模式:大杨树-达尔滨含煤区属于进积型聚煤模式,马尾山-春林沟含煤区为退积型聚煤模式。虽然两含煤区具有不同的聚煤模式,但发育有类似的聚煤环境,综合煤层的聚集模式与分布规律认为马尾山-春林沟含煤区是理想的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20.
白冰  牛然  汪师逵 《煤》2022,(12):5-8
基于地质勘探钻孔及实际生产资料,应用地质学相关基础理论,阐述康苏煤矿M7煤层厚度变化规律及煤层结构特征,主要从沉积环境和构造作用两个方面对影响M7煤层厚度变化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构造作用对M7煤层厚度变化影响较大,而沉积环境、夹矸厚度对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