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王克营 《采矿技术》2021,21(z1):38-41
采用地质调查及实验测试等手段,应用煤系气地质学理论,以湘中地区涟源凹陷煤系砂岩为对象,对其储层物性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煤系砂岩储层类型较为相似,以岩屑石英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为主;煤系砂岩储层孔隙度均较低,具有低孔低渗物性特点;煤系砂岩储层分选性相对较好,喉道分布较为均匀,主要为小孔-微喉组合的孔隙型储层,储集层发育较为致密,属于致密砂岩储层.  相似文献   

2.
吕恒宇  胡望水 《中州煤炭》2018,(12):108-112
为分析太二段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以岩心观察和分析化验资料为基础,对太二段砂岩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类型、孔隙结构、成岩作用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太二段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石英砂岩及岩屑质石英砂岩,颗粒分选性较好,但磨圆度较差;储层物性表现为特低孔—超低孔、特低渗—超低渗的特征,孔、渗相关性较好;孔隙类型以粒间溶蚀孔隙为主,次生粒内溶孔为辅,发育Ⅰ、Ⅱ、Ⅲ、Ⅳ四类孔隙结构类型;沉积作用是该区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之一,其中障壁砂坝物性最好,其次为砂坪和潮汐三角洲砂体;太二段经历了4种成岩作用类型,溶解作用使储层物性变好,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交代作用为破坏性成岩作用,使储层物性变差。  相似文献   

3.
龙西地区扶余油层的致密砂岩具有广阔的石油勘探前景。利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衍射及物性分析等方法,对致密砂岩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该区致密砂岩储层岩屑和填隙物含量较高,储层物性较差,物性受埋深影响显著;储层孔隙以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为主;发生了机械压实、胶结、交代及溶蚀等成岩作用;储层脆性指数主要分布在17.7%~69.2%之间,随着砂岩含量的增加,脆性指数增高。研究区纯油区主要分布在孔隙度小于12%、渗透率小于1m D的范围内。平面上研究区南部储层砂岩纵向层数多、厚度大,以Ⅰ类储层为主;北部储层砂岩单层厚度薄,Ⅰ、Ⅱ类储层均发育。  相似文献   

4.
罗熙康 《中州煤炭》2022,(11):96-101,106
储层特征不明确是目前制约研究区沙河子组油气突破的关键难题,通过综合运用薄片观察、扫描电镜、物性测试等多种手段,系统开展了研究区沙河子组储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岩石类型以长石质岩屑砂岩、岩屑质长石砂岩为主,不同区块存在差异;主要发育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和铸膜孔等孔隙类型。其中,徐东、徐西以粒间溶孔、微裂缝为主,安达地区以粒内溶孔、铸膜孔为主;物性差,属于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储层发育受埋深、沉积相类型、岩性、成岩作用控制。不同因素控制作用存在差异,埋深、沉积相控制作用更强,扇三角洲前缘席状砂、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砂物性最好;凝灰质含砾砂岩、凝灰质砂岩、凝灰质含砾砂岩岩性孔隙度最高。建立研究区储层评价标准,优选Ⅰ类储层,该研究成果为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下部勘探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5.
岩石学特征是判断油气储层性质的重要标志,也是进行有利储层划分的重要基础。通过岩芯观察和描述,结合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资料,对吉木萨尔凹陷东斜坡梧桐沟组吉7井区储层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根据研究区梧桐沟组吉7井区取芯段87块岩石薄片观察及统计得出研究区砂岩为岩屑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为主。胶结物中碳酸盐岩矿物组分以泥质、方解石、铁方解石和白云石组合为特征。胶结类型主要以接触-孔隙型、孔隙型、孔隙-压嵌型等胶结方式,胶结程度表现为致密和中等致密。支撑类型主要为颗粒支撑,颗粒间主要点接触为主。孔隙类型以剩余粒间孔为主。  相似文献   

6.
师晶  黄文辉  汪远征  王雅婷  吕晨航  梁飞 《煤炭学报》2018,43(12):3461-3470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上古生界盒8段-山1段砂岩储层中长石缺乏的现象,在野外露头与岩芯观察基础上,通过薄片的微观观察与定量统计,并结合XRD射线衍射分析及岩心物性资料等,对研究区次生孔隙发育情况、成因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本区主要发育溶蚀孔、高岭石晶间孔和破裂孔,其中溶蚀孔是本区最主要的孔隙类型。溶蚀孔主要是长石、岩屑等不稳定组分受煤系地层广覆式生烃排出的有机酸溶蚀造成。通过对本区广泛发育的高岭石特征进行剖析并结合长石溶蚀机理等发现有机酸结合晚古生代周缘火山活动造成的同沉积火山灰是造成研究区长石接近全部溶蚀的最根本原因。强水动力造成的中粗粒厚层砂岩,刚性岩屑,火山灰等为次生溶孔的发育提供了基础。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是储层致密化的原因,溶蚀作用有效改善了储层质量。沉积作用与成岩作用共同控制了研究区次生孔隙的发育。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物性和孔隙结构分析,对涠西南凹陷涠洲10-A油田及围区流三段储层特征和控制因素展开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流三段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石英砂岩,由含砾砂岩和细砂岩组成。储集空间以粒间孔、粒间溶孔为主,次为粒内溶孔,还见少量裂缝。砂砾岩储层主要为特低孔和中孔特低渗储层;储层物性受到岩性、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的共同控制。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流三段中以中粗砂岩为主,发育滨浅湖滩坝、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和河道沉积微相的储集砂体物性相对较好,可作为后续勘探开发研究目标。  相似文献   

8.
根据大量样品分析测试的结果,从普通薄片、铸体薄片、粘土矿物及重矿物分析的数据中,对虎林盆地HDF4井E2-3h^1层位储层岩矿学进行简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HDF4井E2-3h^1层位储层岩性以碎屑岩为主,局部混杂菱铁矿,自上而下总体显示粒度逐渐变粗再变细的过程;岩石孔隙发育较好,主要为原生粒间孔、次生的长石粒内溶孔和岩屑粒内溶孔,但是菱铁矿及方解石胶结作用破坏了储层储集空间的发育;粘土含量较高,但对储层孔隙发育影响较小;根据重矿物ZTR指数显示重矿物成熟度在650~700m处最低,表明砂岩离母岩源区距离由远及近,再由近变远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黑油山油砂露头区克拉玛依组可分为克上组与克下组,克下组岩性为以砾岩、砂砾岩为主的粗颗粒碎屑的洪积、泥石流充填沉积,反映为冲积扇相沉积;克上组下—中部是以砂岩、含砾砂岩夹泥岩、粉砂岩沉积为主,上部以厚层泥岩沉积为主,发育多种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及水平纹层,为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相沉积。薄片鉴定资料表明,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反映砂岩稳定性差、距物源较近。物性资料反映露头区克拉玛依组油砂岩总体为中孔、低渗储层;储层以原生孔隙为主,次生孔隙较少,原生孔隙中主要为原生粒间孔,而次生孔隙主要为粒内溶蚀孔、晶间孔;储层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储层物性条件较好,有利于油砂的富集与储存。重量含油率数据分析表明,冲积扇辫流水道、辫流沙岛的砂岩与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岩含油性较好,可作为下一步勘探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
通过国内外碎屑岩低渗透储层矿物岩石与储集空间特征相关研究调研,总结了低渗透储层矿物岩石组成的相似性及其储集空间特征的对应性,明确了不同矿物岩石组成低渗透储层的成因。不同研究区低渗透储层根据原始沉积矿物组分的相似性,可分为石英砂岩、长石/岩屑质长石砂岩、岩屑/长石质岩屑砂岩低渗透储层3类;成岩自生矿物是原始沉积矿物与成岩环境综合作用的产物,在3种不同原始沉积组合的储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储集空间表现出低渗储层的共性均为喉道细小的储集空间。成岩自生矿物及储集空间的演化是低渗透储层原始沉积作用与后期成岩作用耦合演化的动态过程,在沉积作用的基础上以原始沉积的储层矿物和储层原始孔隙为起点,伴随成岩环境的演化发生对应的成岩作用,形成成岩自生矿物,改造储集空间,形成现今的低渗透储层组构形貌。明确了3种低渗透储层的低渗成因机制,以石英砂岩为主的低渗透储层压实作用主控、硅质胶结主导、晚期碳酸盐胶结强化;以长石/岩屑质长石砂岩为主的低渗透储层压实作用主控,早期碳酸盐胶结主导,晚期粘土矿物保护;以岩屑/长石质岩屑砂岩为主的低渗透储层强压实、早期碳酸盐胶结主控,后期酸性溶蚀主导的低渗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煤系泥页岩黏土矿物对孔隙结构和甲烷吸附性能的影响,本文采用甲烷等温吸附试验、XRD实验和液氮吸附试验等方法对禹州煤田煤系泥页岩的矿物组成、孔隙结构及甲烷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黏土矿物含量与比表面积和孔体积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研究区泥页岩样品的甲烷最大吸附量介于0.2~3.39 m~3/t,平均值约为1.0m~3/t。黏土矿物对储层孔隙的影响主要发生在中孔范围;高岭石和伊/蒙混层提供了主要的孔比表面积和孔体积;高岭石对泥页岩的吸附性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观察鄂尔多斯煤系地层的镜下薄片,以苏里格地区山西组1段与石盒子组8段为例,对盆地南部煤系地层中致密砂岩的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成岩作用对储层特征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区主要岩石类型为岩屑石英砂岩,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是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等,结合区域成岩演化序列,认为研究层段已经进入到中成岩阶段B期。通过对砂岩的储层物性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不同的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特征有不同的影响作用,压实作用、压溶作用及胶结作用在成岩作用早期破坏了储层孔隙结构,使储集物性变差,进入成岩作用中期之后,溶蚀作用开始产生次生孔隙,储层物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3.
采用钨灯丝扫描电镜及场发射扫描电镜,并结合XRD分析、低温氮气吸附等试验对四川盆地富有机质页岩微观孔隙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富有机质页岩微观孔隙可分为有机质孔、无机孔和微裂隙,其中无机孔包括片状矿物层间孔、粒间孔和粒内溶孔等类型孔隙;2黏土矿物层间孔构成了微观孔隙的主体,晶间孔、微裂隙等孔隙对页岩气渗流起到积极作用;3页岩孔隙发育受TOC、Ro、黏土矿物含量等多因素控制,其中TOC、黏土矿物含量主要控制了微观孔隙比表面积发育,孔径则受Ro和TOC含量的双重控制。  相似文献   

14.
运用压汞法和氮气吸附法分别对延长组页岩储层纳米级孔隙进行测定,通过等温吸附线和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照片描述,对孔隙结构特征分类表征并结合页岩样品岩石矿物组分、成熟度和有机碳含量测试讨论控制纳米级孔隙结构的主因。结果表明:延长组页岩储层孔隙主要为纳米级孔隙,并以中孔为主,占总孔体积的66%~84%,孔径主要分布在1~25 nm。其中长7段、长8段页岩的比表面积主要是由孔径小于5 nm的孔隙所提供的,长9段页岩的比表面积主要是由孔径小于10 nm的孔隙所提供的。延长组页岩吸附回线特征表明纳米级孔隙多以开放型为特征,主要包括有机质内部孔隙、黄铁矿莓状体粒间孔和黏土矿物粒间孔,以及部分长石溶蚀孔,此外页岩中还存在大量微裂缝。其中有机质内部纳米级孔隙和黄铁矿莓状体粒间孔是筒柱状孔,锥形孔、楔状孔及细颈瓶状或墨水瓶状孔的主要来源;长石溶蚀孔大多为半球形孔;黏土矿物粒间孔可贡献一端封闭或两端开口的筒状孔;微裂缝以平行壁狭缝状、弯曲波浪状、夹板形楔状为特征。有机碳含量是控制延长组页岩储层中纳米级孔隙体积及其比表面积的主要内因,页岩成熟度、黏土矿物含量和脆性矿物含量对纳米级孔隙控制作用不明显,但莓状体黄铁矿的增加有助于页岩中孔隙的增加。  相似文献   

15.
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孔隙结构等分析资料,对白豹地区长6砂岩储层特征进行研究表明,该套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以溶孔-粒间孔组合为主,储层物性较差,排驱压力和中值压力较高,喉道半径小且分选性较差,孔隙结构总体较差。储层发育程度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综合影响,认为岩石类型,云母等组分含量,粒径是决定储层发育的基础,北部物源影响的砂岩物性较好。早期环边绿泥石胶结作用和后期较弱的溶蚀作用促进储层的进一步发育。硅质次生加大和碳酸盐矿物、粘土矿物的胶结作用使储层储集性能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姬塬油田西北部长91储集岩为研究对象,基于岩心及镜下薄片观察,测井资料分析等手段,通过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物性特征等方面对储层进行研究,分析其储集特征、主控因素并对其评价。结果表明:姬塬西北部长91储集岩主要孔隙类型为剩余原生粒间孔、粒间及粒内溶孔和黏土矿物微孔;其平均孔隙度为9.95%,平均渗透率为1.05mD,属低孔、低-特低渗储层。储层展布及物性主要受沉积环境及成岩作用的影响,分流河道是储层发育最有利相带;压实和胶结作用降低了储层物性,但绿泥石环边胶结对原生粒间孔隙起到保护作用,而长石和浊沸石的溶蚀改善了储层的储集性能。根据沉积特征、物性特征、储集空间等要素划分出五类储层,沿分流河道中心分布的I类和Ⅱ类储层为有利区,分布于分流河道边部的Ⅲ、Ⅳ类储层为较有利区。  相似文献   

17.
龙凤山气田是目前中石化在东北地区勘探发现的首个凝析油气藏。以龙凤山次凹营城组储层地质资料为基础,结合大量的分析化验数据,对该区储层的岩性、物性、孔隙结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龙凤山次凹凝析气藏营Ⅳ段储层属于特低孔、特低渗致密砂岩储层,成分成熟度偏低。岩石类型主要是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储集空间主要发育次生溶孔和微裂缝,是目前增储上产的主要层段。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顶部非岩溶储层的勘探潜力是现阶段探究的热点。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物性特征和成岩作用等研究表明,苏217井区奥陶系中组合白云岩的储集岩类型主要有晶粒白云岩和残余砂砾屑白云岩;储集空间类型以晶间孔、剩余粒间孔、溶孔和溶缝为主,属低孔低渗储层;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充填作用和重结晶作用是储层致密化的主控因素;潮缘滩微相的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及选择性白云岩化作用是相对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石油地质条件优越,区域内寒武系-奥陶系地层碳酸盐岩中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为了进一步梳理塔东碳酸盐岩储层特征,研究了塔东地区已钻井资料及分析实物样品,得出以下认识:白云岩和灰岩是主要的储层岩石类型,其中白云岩以结晶白云岩为主,灰岩以亮晶生屑灰岩、亮晶藻砂屑灰岩、泥—粉晶灰岩为主。碳酸盐岩孔隙类型多样,主要有粒内溶孔、粒间溶孔、晶间溶孔、晶间孔及晶间孔叠加晶间溶孔等。灰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粒内溶孔和粒间溶孔,白云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晶间孔。地层大量发育构造裂缝、压溶缝及溶蚀缝等,后期多被方解石、沥青等物质充填或半充填,裂缝的渗透性大大降低。总体上储层孔隙度较低,后期成岩作用对孔隙造成较大的破坏,渗透率多分布在(0.01~1.0)×10~(-3)μm~2之间,多为Ⅲ类储层。  相似文献   

20.
长芦油田沙三段为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储层埋藏深,开发效果差。利用岩芯观察、薄片鉴定、孔渗数据分析等技术方法对沙三段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岩性为岩屑长石砂岩,储集空间以次生粒间孔隙为主,其次为颗粒内溶孔、颗粒铸模孔;喉道类型以片状喉道为主,微观孔隙结构属低渗细喉型-特低渗细喉微喉型储层,储层物性平均孔隙度17.7%,平均渗透率23.1×10-3μm2,显示为中孔、低渗-特低渗储层。储层发育受沉积和成岩作用影响,河口坝和水下分流水道微相砂体物性相对较好,是相对优质储层。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明显,对物性影响最大的是压实作用,其次是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研究成果对开发中储层改造工艺优选和提高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