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煤-水”矛盾已成为制约榆神府矿区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的主要因素。为缓解区内煤炭开采与水资源保护之间矛盾,切实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以榆神府矿区内典型煤矿为例,研究揭示了煤水赋存特点,构建了采动含水层失水模式,初步探讨了水资源保护整体思路和技术。研究成果表明:榆神府矿区内存在地表水和地下水2大类水资源。地表水以海子、地表径流以及泉的形式赋存,地下水则有萨拉乌苏组潜水、烧变岩水和风化基岩水3种重要类型。按照含水层与导水裂隙带的位置关系,将其分为低位含水层和高位含水层2类。低位含水层失水模式为导通漏失型,高位含水层存在非导通垂向渗失和渗流溢出蒸发散失型2种失水模式,前者发生于高位承压含水层中,后者则主要是高位潜水含水层的失水模式。低位含水层可通过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控制技术、采后顶板注浆加固技术实现水资源保护,高位含水层可通过人工隔水层再造、离层注浆以及协调开采技术实现水资源保护。对于无法实施原位保护流入采空区的水则可通过地下水库存储、净化循环利用和深部回灌等矿井水综合利用技术处理间接实现水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2.
榆神府矿区含水层富水特征及保水采煤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榆神府矿区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的接壤地带,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匮乏,区内各主要含水层分布与富水性不均,含水层富水性及矿井涌水对煤矿生产影响差异较大,因此矿井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含水层的有效保护对煤矿生产与地区生态建设意义重大。通过分析萨拉乌苏组、烧变岩、风化基岩层等各主要含水层的形成、分布及富水特征,结合矿井首采煤层上覆基岩厚度与矿井目前涌水量情况,将区内生产矿井及待规划区域从"水资源保护与矿井水利用"角度划分为水量贫乏型、水量较丰富型、水量丰富型及地表水体型4种类型,并根据不同类型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区。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水资源保护与矿井水利用类型,分别提出了采空区存储净化、工业利用、农业灌溉、湿地建设和人工湖泊等具体的水资源保护与矿井水利用途径和措施。讨论了"保水采煤"的科学内涵,认为"保水采煤"的基本措施应当包括保护浅部主要含水层和矿井水资源利用两部分,即将"保水"与"用水"相结合,拓展了"保水采煤"的科学含义;建议在矿井规划时,应综合考虑开采损害影响与环境自身修复能力,在满足能源开采经济利益的同时,保证生态环境不发生质的破坏;提出了利用经济效益"反哺"当地生态和"绿色经济"建设的一点猜想,为矿区未来的规划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针对我国西部榆神府矿区大规模煤炭开采与脆弱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对榆神府矿区尤其是重点煤矿的保水采煤受保护含水层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萨拉乌苏组是该区的主要含水层,是矿区保水采煤的目标保护层,同时还是煤矿水害的主要水源。萨拉乌苏组含水层适合沙生植被生长发育,是生态潜水。萨拉乌苏组含水层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以下降泉的形式排泄。这些泉是窟野河、秃尾河、榆溪河(无定河)的主要补给来源,并是黄河中游约18%的补给来源。受高强度采煤影响,部分萨拉乌苏组的自然排泄受到干扰,如泉流量衰减甚至干涸、河流断流等,影响了区域生态环境。应采取保水采煤技术,确保开采后生态水位在15 m以内。  相似文献   

4.
榆神府区煤炭开采强度与地质灾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炭资源开采强度与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具有明显的关系,调查了高强度开采区地质灾害发育现状,提出了煤炭资源开采强度的概念、开采强度划分标准,以平面上开采面积占比大、空间上开采尺寸大、时间上开采速度快(推进速度)为特点的开采区域和开采方式定义为高强度开采。按照单位面积范围内开采区占比,可划分为极高、高、中、低强度开采区。划分了榆神府区煤炭资源开采强度分区,认为神东、神南、新民矿区及榆神矿区一、二期规划区开采强度过大,榆神矿区三期规划区开发强度过大,提出了适度开发的建议,对于区域内未开工的井田,暂缓开发建设,调查了高强度开采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  相似文献   

5.
神府榆矿区采煤排水对地下水资源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神府榆矿区采煤排水对地下水资源量的影响,以研究区矿井排水情况为基础,利用1980—2014年研究区内地下水位观测资料,计算了大气降雨入渗补给量,并分析其与煤炭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00年之前,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比较稳定,2000年之后入渗补给量开始逐年下降。主要原因是煤矿开采的大量排水,引起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局部地区超过降雨对地下水补给的最佳埋深,从而增加了降雨入渗过程中蒸发等无效损耗量,减少了有效入渗补给量,最终导致地下水资源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6.
《煤矿安全》2017,(9):182-185
在地下采掘活动的影响下,导水断裂带未能贯穿含水层时,大井法计算的涌水量误差较大。针对这种情况,对复杂地质条件合理概化,建立导水断裂带未能贯穿含水层的水文地质概化模型,对大井法进行改进,将含水层概化为垂直方向上互不影响的两元结构,提出倒置非完整大井法,可以分别计算顶部和侧向的水量,使其更贴近实际情况;并结合相关理论进行推导,得出相应的数学模型。结合彬长矿区亭南矿和胡家河矿2个工作面的现场实测地质资料,应用该方法计算涌水量,并与实际涌水量进行对比,结果较为准确,验证了顶板巨厚基岩含水层采动影响下,倒置非完整大井法计算涌水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八五”期间,在徐州矿务局进行了高潜水位就地重建村庄下采煤技术大型工业性试验研究,采用了预垫矸石地基,就地重建抗震抗采动结构房屋。文章对矸石地基情况下,抗震抗采动房屋的结构及其受力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李义昌 《煤炭学报》1997,22(1):22-26
通过水动力学,土力学及井筒热效应分析,论述了我国一些煤矿近年来发生的井筒破裂及地面沉降形成机理。井筒破裂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采矿工上起地质环境及力学机制产生的综合环境效应。研究区深部土体失水压缩变形与渗透变形所产生的地面沉降,与浅部土失水压缩变形所产生的地面沉降具有不同的形成机理,主压轴层不在浅部粘土类土层,而在底含的砂、砂砾石类土层中,而深部粘土地不失水压缩变夺主压轴  相似文献   

9.
地下采煤活动显著影响,甚至改变地下水系环境,对区域生态环境和矿井安全生产极为不利;研究实施促进采损含水层恢复其生态赋存状态的修复技术和方法对实现煤矿绿色开采意义重大。受采煤扰动程度差异的影响,不同采损条件对应其含水层的生态功能修复策略也不同。含水层未受采动裂隙或破坏带沟通时,其赋水仅发生区域富集和流场变迁,不出现水体流失,但易出现地下潜水出露地表形成积水的不利局面,多以景观改造对其开展生态治理。含水层受采动破坏时,则形成了注浆封堵采动含水层导水通道以阻隔水源补给或流失路径的修复技术与方法,成功实现了底板采动含水层的加固与改造,但应用顶板采动含水层注浆修复时,常面临注不进、堵不住、成本高等问题;据此利用采动岩体导水裂隙易呈现水渗流能力自然降低的"自修复"特性和规律,探索提出了人工引导裂隙自修复的含水层生态恢复方法。针对已有修复手段侧重以"改造"或"防治"思路,从近自然生态修复角度对采动含水层生态功能修复尚需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利用裂隙自修复特性开展含水层引导恢复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结合南桐矿务局特种水泥厂的采动保护设计与运行维护,根据水泥厂设备及厂房特点,给出了大型水泥生产设备的保护及调节方法以及地表变形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赵固一矿底板突水严重问题,根据其水文地质条件,分别利用经验公式、理论计算及UDEC离散元数值模拟对11111工作面开采引起的底板破坏深度进行预计,采用突水系数法对底板L_8灰、L_2灰和奥灰承压含水层的突水性做出评估,针对有突水危险的含水层提出底板注浆加固方案,并对加固后底板的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1111工作面综采时底板破坏深度最大24.05m,接近L_8灰岩与二1煤层的平均距离26.16m;L_8灰含水层有向工作面突水的危险性,采前需对底板进行注浆加固;注浆加固后底板破坏减小,突水危险性明显降低。通过现场实测11111工作面涌水量变化可看出,工作面回采过程中最大涌水量为44.6m~3/h,未发生突水事故。  相似文献   

12.
张红  王海清 《陕西煤炭》2012,31(2):84-86
通过对榆神府区地质特点、地震地质条件及地震的作用进行综合性分析,结合综合勘探的经验,确定了不同于现行规模但适合本区地质特点,经济合理可行的地震地质任务及勘探网度。在本区地震主要用于查明落差〉15 m以上的断层、较大波状起伏、分岔变落带、古冲刷带,解释上覆主要可采煤层厚度,各主要煤层底板标高及潜水位。  相似文献   

13.
路林芳 《中州煤炭》2002,(6):14-14,16
介绍了采动影响区地基变形特点及作为建筑场地基本标准 ,提出了抗采动影响建筑设计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采动影响区地基变形特点及作为建筑场地的基本标准,提出抗采动影响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王斌 《中州煤炭》2014,(5):81-82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大量的高压输电工程线路穿过煤矿采动影响区,然而地下采矿活动势必会引起输电线路塔基的倾斜和移动,有必要在对其变形进行模拟预测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其变形规律和沉降变形机理,对线路和塔基的设计作出相应改进,采取调整塔基距离、杆和基础的连接方式、采用大板基础等措施,保证输电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7.
陈陆望  刘鑫  殷晓曦  桂和荣 《煤炭学报》2012,37(Z2):362-367
为了揭示采动影响下井田主要充水含水层水化学的时空演化规律,运用多元统计学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淮北矿区任楼井田不同时期的“四含”、“煤系”、“太灰”与“奥灰”水样的常规水化学数据(K ++Na +,Mg 2+,Ca 2+,Cl -,SO2-4,HCO-3与CO 2-3)进行分析,确定了方差贡献率较大的第一与第二主成分,分别代表“脱硫酸”作用和“硬化”作用,并揭示包含于其中的“咸化”过程,进而得到各主要充水含水层水样主成分得分的时空分布。研究成果表明:任楼井田“四含”水化学环境受控于基岩面,采动影响大;“煤系”水化学环境受断层与岩溶陷落柱控制,采动对其影响不大;“太灰”水化学环境受断层与岩溶陷落柱控制,采动影响大;“奥灰”水流交替快,水化学环境受采动影响小。井田主要充水含水层水化学环境的时空演化除了与自身所处的地质背景有关外,采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垂向重复采动情况下对地表沉陷的影响,基于对煤矿安全生产的考虑,探讨了垂向重复采动条件下采煤沉陷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厚煤层的分层开采会加剧地表下沉值,增大沉陷盆地的范围,抑制裂隙带的发育高度,并用RFPA2D数值模拟软件验证了这一分析。最后将垂向重复采动情况下的预计模块添加加入到基于地质观点的采煤沉陷动态预计系统(MSPS)中,实现了采煤沉陷的预计。通过对某矿的应用表明精度满足要求,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采动区地表变形对砌体结构的影响规律,结合实际工程,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某煤矿3105工作面1号宿舍楼进行模拟,分析砌体结构在地表变形作用下的应力状态、受力机理及易损部位,为采动区砌体结构抗变形加固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倾斜变形对砌体结构影响最小,曲率变形影响最大。曲率变形作用下,结构损伤较严重且主要集中在结构中部和两端;地表水平拉伸变形对砌体结构影响大于压缩变形,两者对底层墙体影响显著,对上层墙体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采动影响区建筑物的地基概念;结合现行的规程和规范,对采动影响区与建筑物地基的稳定性有关的工程地质条件、地基变形的动态发展、地表裂缝、地表移动活跃期与地表移动活跃等评价内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