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氨基甲酸乙酯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氨基甲酸乙酯的危害和目前国内外的检测方法,如对薄层分析法、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气相二维或多维色谱-稳定同位素稀释质谱联用技术、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法的特点及应用进行了阐述。并对氨基甲酸乙酯检测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关于酿造酱油中氨基甲酸乙酯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氨基甲酸乙酯是一种致癌物质,研究发现,不仅酒类饮料中含有氨基甲酸乙酯,而且在大豆发酵制品等不含酒精的食品中同样不同程度的含有此类物质。该文论述了我国传统的大豆发酵制品-酱油中氨基甲酸乙酯存在的事实和检测方法,并初步分析了其可能的形成途径。  相似文献   

3.
Ethyl carbamate (EC) is a potential human carcinogen widely existing in fermented foods and alcoholic beverages. The solid‐phase extraction (SPE) coupled to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is a widely‐used method to determine EC levels, but the accuracy varies with sample matrix and the effects of operation parameters are rarely examined. In this study, the influence factors involved in EC determination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Chinese liquor as sample matrix, and the improved method was further applied. Three types of SPE columns, including diatomite, Florisil, and primary‐secondary amine, were compared in extraction efficiency, and the diatomite column exhibited the highest extraction efficiency. The optimal volumes of elution solvents with diatomite column were 15 mL for 3‐mL samples solution loaded. In addition, the alcoholic strength for EC determination should be diluted below 20% (v/v) to avoid the enhancement of matrix‐induced chromatographic response. Moreover, the pH neutralization could help improve EC recovery and peak resolution, reducing interfering effects. Based on these results, the improved method showed that the limit of detection, the limit of quantification, and average recoveries were 1.10 μg/L, 3.65 μg/L, and 93.06%, respectively. To further elucidate the underlying factors related to EC accumulation, partial least square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conducted, and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EC levels had the closest relationship with alcoholic strength among the remaining precursors.  相似文献   

4.
酱油是一种营养丰富的中国传统调味品,为检测其中的谷氨酸钠含量,本研究利用配有谷氨酸氧化酶酶膜的SBA-40酶电极型生物传感分析仪,建立了快速准确测定酱油中谷氨酸钠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在20 s内完成酱油中的谷氨酸钠含量测定,结果重复性好,加样回收率为99.3%~101.7%,并可用于酱油的质量监控。  相似文献   

5.
以蛋白质丰富的豆类或豆粕等为主要原料,经发酵制得的发酵豆制品,具有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价值。然而,传统发酵豆制品的原料和加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也备受关注。研究表明,发酵豆制品中普遍存在胺(氨)类代谢物,尤其是生物胺与氨基甲酸乙酯污染且含量较高。目前,通过筛选原料及发酵剂,优化发酵工艺,添加抑制剂及采用生化方法降解,是控制生物胺与氨基甲酸乙酯污染的主要途径。本文综述近年来不同发酵豆制品中生物胺与氨基甲酸乙酯的污染情况,阐明其形成规律与机制,重点分析发酵豆制品中氨基甲酸乙酯与生物胺控制策略及其对品质和风味的影响。由于大部分发酵豆制品采用半敞开式发酵,因此工艺优化与添加抑制剂是减少有害氨(胺)积累的低成本且可操作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焦志华  陈启和 《食品科学》2016,37(23):260-266
氨基甲酸乙酯(ethyl carbamate,EC)又称脲烷,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发酵酒精饮品中的氨基甲酰类物质。由于EC目前被证实能对实验动物造成多位点致癌,并且对人类具有潜在致癌性,因此其对发酵食品安全的影响是目前发酵工业中面临的重要问题。EC主要由氨基甲酰类物质和乙醇自发作用形成,其中重要的前体物包括尿素和瓜氨酸,并且二者均来源于精氨酸的分解代谢,因此对这三者代谢调控机制的研究能够为EC抑制途径的探索提供新的思路,本文主要就尿素、瓜氨酸及精氨酸分别在酿酒酵母及乳酸菌中的代谢调控机制进行系统的概述,并对未来EC的相关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酱油是厨房中不可或缺的发酵调味品,在餐饮和食品工业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酱油起源于中国,拥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传统发酵食品的重要代表。该研究通过对酱油(主要为豆酱油)的历史、技术和产品形式的发展进行介绍,分析出自北魏以来酱油一直以大豆为主要原料,它是酱油独特风味物质的主要来源,说明酱油“美味来自原料”的特性。此外,对酿造酱油和配置酱油的定义进行了说明,并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区别,引出原酿造酱油的定义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原酿造酱油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微生物选育、混菌发酵以及新型酶制剂开发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和展望,以期为我国酱油产业的健康发展指明方向和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建立并使用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两种白酒样品中EC的检测方法,两种方法定量分析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在0.997以上。其中HPLC法检出限为4.0μg/L,回收率在84.9%~105.1%之间,RSD<6.84%;GC-MS法检出限为1.3μg/L,GC-MS检测回收率在95.3%~104.7%之间,RSD<4.26%。结果显示,两种方法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均符合实验要求。其中HPLC法具有前处理操作方便,且试剂毒性相对较低的优点,但GC-MS方法的精确性和稳定性则比HPLC法更高,且检出限更低、总体处理及进样时间更短,单位时间内能更快、更精确地对酒样中氨基甲酸乙酯进行检测。结合产业实际发展情况,白酒的氨基甲酸乙酯检测量日益增多,检测限要求更低,故使用GC-MS法检测白酒中的氨基甲酸乙酯更能满足今后的检测工作需求。  相似文献   

9.
优化氨基甲酸乙酯(ethyl carbamate,EC)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方法,跟踪崇明老白酒在酿造、加工及贮存过程中EC含量的变化,为控制米酒中EC的产生提供依据。样品前处理的最佳参数为:加入内标物EC后,调节pH值至9.0,分别加入3 次10 mL二氯甲烷作为直接萃取剂。在检测范围5~400 μg/L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大于0.999,检出限为2 μg/L,定量限为5 μg/L。当添加水平分别为0.1、0.2、0.3 μg时,平均回收率为90.0%~97.5%,相对标准偏差为1.040%~2.778%。老白酒酿造过程中EC含量的增长缓慢,在煎酒灭菌后增长快速;常温条件下贮存样品的EC增长速率明显高于4 ℃条件下贮存样品,老白酒在室温条件下贮存1 a后EC含量为99.2 μg/L,低于蒸馏酒、清酒的最高限量。高温和长时间贮存会促进EC的产生,在老白酒生产流通环节中有必要优化灭菌条件,改善贮存条件。  相似文献   

10.
根据国标GB 4789.3对酱油中大肠菌群进行长期检测的结果表明:酱油生产过程中即使带入大肠菌,在成品里也检测不到大肠菌群.通过对大肠菌的培养试验发现,大肠菌只能在食盐浓度低于8 g/dL的水溶液中生存,在通常的酱油成品中,常温下存储时间超过48 h,大肠菌就检测不出了.因此,国标GB 2717酱油卫生标准中,对大肠菌群的指标要求是没有意义的,应该修改该指标以更好地反映出酱油生产过程中的卫生情况.  相似文献   

11.
配制酱油中酿造酱油添加比例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勇  倪永年  朱惠芳 《食品科学》2007,28(6):116-119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测定配制酱油中乙酰丙酸的方法,并提出了测定配制酱油中酿造酱油含量(以总氮计)的公式。对测定酱油中乙酰丙酸含量的两种液相色谱法进行了比较,有机酸柱法在线性范围、回收率、精密度和样品前处理的简便性等方面均优于C18柱法。利用计算公式对市售配制酱油中酿造酱油的含量(以总氮计)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2.
毛细管电泳间接紫外检测酱油中的游离氨基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崇岗  杨冬芝  王立新 《食品科学》2005,26(12):196-198
以三羟甲基氨摹甲烷(Tris)(pH=10.50)为缓冲液,苯甲酸为背景吸收添加剂,利用毛细管电泳-间接紫外检测方法分离测定了酱油中的丙氨酸、丝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谷氨酸及天冬氨酸。在优化条件下,上述六种氨基酸于5min内实现了摹线分离,各物质吸光度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5%。线性范围为10~1000μmol/L,检测限(S/N=3)分别为2.0、3.5、4.0、5.0、3.5、5.01μmol/L,六种氨基酸的加标回收率均在95.9%~104.2%范围内。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一种液-液萃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GC-MS)快速测定酱香型白酒中氨基甲酸乙酯(EC)的方法,并对酱香成品酒中的EC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在10~400 ng/mL范围内,该方法线性良好,EC的线性相关系数r2=1.000,检出限为1.2μg/L;加标回收率为92.5%~100.23%,RSD<3.64%,方法准确性良好;不同酒样的EC含量测定结果的RSD<2.91%,方法精密度良好。326份酱香成品酒中EC的检出率为99.4%,平均含量为86.9μg/L,其中10.4%的EC含量超出了国际常用蒸馏酒标准(150μg/L)。采用暴露边界比(MOE)对酱香成品酒中EC进行风险评估,MOE值为35088,致癌风险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4.
为构建高盐稀态酱油二次沉淀预测模型,该研究对比分析了与酱油二次沉淀形成相关的理化指标,包括p H值及铁离子、亚铁离子、多酚、多糖、氯化钠、乙醇、谷氨酸和温度等指标。利用SPSS软件分析了酱油二次沉淀生成量与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与二次沉淀相关的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高盐稀态酱油二次沉淀生成量(Y,g/L)与pH值(X1)极显著相关(p<0.01)、与铁离子(X2,mg/L)、多酚(X4,g/100 mL)和氯化钠含量(X6,g/100 mL)均显著相关(p<0.05),并成功构建了它们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验证实验结果表明,高盐稀态酱油二次沉淀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预测值与存放3个月后的实测值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2=0.8517)。该预测模型有助于提前发现会产生严重二次沉淀的酱油,避免其流入市场和给企业造成经济和声誉损失,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质色谱连用(GC-MS)的方法研究酱油酵母在酱油生产中的应用效果,主要从香气角度阐述了酱油酵母在酱油生产中的贡献,分别从对香气主体影响、乙醇浓度、4-乙基愈创木酚、4-乙基苯酚等香型物质的含量变化来体现人工添加(补充)酵母在酱油生产中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酱油的成分除食盐外,还有多种氨基酸、糖类、有机酸、色素及食品添加剂等.因为近年来“化学酱油”引发了人们对酱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因此研究酱油中各种物质的检测方法,有利于更好的制定行业标准,更有效地控制食品安全.研究综述了酱油中氨基酸、甜味剂、防腐剂、重金属、有机酸以及风味物质的检测方法,为学者和有关部门进行酱油中各种物质的检测提供参考.同时指出今后对酱油中成分的检测技术应向着高效、快速、准确、普适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杨明泉  曾亚丽  刘占 《现代食品科技》2011,27(12):1533-1535
选用十七烷酸甲酯等为内标,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酱油中各种防腐剂:苯甲酸、山梨酸、脱氢乙酸、对羟基苯甲酸酯类等.结果表明,各组分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较小,在1.8~5.0%之间,回收率在94.0~ 102.0%之间,方法简便、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18.
谭文渊  袁东  付大友  李艳清  王蓉 《食品科学》2011,32(16):305-307
建立一种测定白酒中的氨基甲酸甲酯和氨基甲酸乙酯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方法。GC-MS条件为:色谱柱HP-55%苯甲基硅氧烷(30.0m×0.25mm,0.25μm),进样1μL(分流比50:1),柱温170℃,质谱离子源温度230℃,四极杆温度150℃,全扫描方式的质量扫描范围m/z 30~500,溶剂延迟3min。样品采用氨基固相小柱萃取净化、氮吹浓缩定容。结果表明:氨基甲酸甲酯和氨基甲酸乙酯在2~3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23和0.9811,平均回收率为76.10%和75.43%,RSD为4.48%和4.00%。该方法可应用于白酒检测。  相似文献   

19.
NaFeEDTA在酱油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论述了铁强化剂的选择、载体的选择、添加量的控制、添加工艺以及检测等几个方面。试验结果表明,50℃以下在酱油中添加176mg/100mL~254mg/100mL的NaFeEDTA,既可确保营养效应又不影响酱油的感官指标。  相似文献   

20.
该文阐述了酱油、食醋保持澄清的重要性 ,分析了浑浊的原因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