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茅海面向南海,背靠珠江三角洲,溯江而上,可直抵广西和云南、贵州;外出南海即为国际航道大西水道,可直通我国沿海和东南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是一个航运资源十分丰富的河口海湾。良好的建港条件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黄茅海具有巨大的航运开发价值。开发黄茅海航运资源可以为珠江三角洲经济新一轮的高速增长创造不可缺少的海运条件,它有利于珠江三角洲港口群布局的调整和完善,有利于促进整个珠江流域海河联运和江河直达运输的发展。为了实现黄茅海航运开发的战略目标,应有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开发建设,大致可按建立门户、打开口门、形成走廊等三步来进行。  相似文献   

2.
赵立坤 《水利发展研究》2012,12(4):45-47,72
海河流域地位特殊、位置重要,防洪安全关系重大。新中国成立后海河流域防洪体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现状防洪体系与防洪保安要求严重不相适应。本文分析了海河流域防洪体系现状和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加快流域防洪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珠江水运条件优越,目前货运量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位,且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珠江河道走势同货物流向一致,发展珠江水运有助于东西部优势互补,促进全流域的共同发展和繁荣。经对珠江水运大动脉——西江,以及北江、东江等河流水运现状及远景的分析,认为,水运是交通运输的重要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交通运输需求的不断增加,水运在某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是很有作为的;水运是资源,应尽量开发利用,并加强对航道的保护。航道是基础设施,应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航道建设,同时又要重实效,不要追求过高的标准;要积极开通西江航运干线及西江出海航道的建设,促进西江经济走廊的形成;水运的发展必须摆脱计划经济的模式,打破按行政区分段管理的运输管理模式,建立统一的运输市场,充分发挥水运的优势,加快水运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简要介绍海河南系“96·8”暴雨洪水状况基础上,阐述了毛泽东1963年11月“一定要根治海河”题词以来建设的防洪工程在抗御“96·8”洪水中发挥的巨大作用。针对海河流域政治、经济、人口、资源的巨大变化,从调整治水思路、完善防洪规划、健全工程体系和建设非工程体系4个方面提出了对海河流域防洪治理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曹颖  唐子文 《浙江水利科技》2013,41(2):44-46,52
嘉兴港由独山、乍浦、海盐3大港区组成,嘉兴港码头前沿水深条件虽然较好,但由于北岸深槽上段碍航段的存在,低潮位时水深严重不足,且近10 a来有着明显的淤积趋势,其中海盐港区仅能靠泊3 000~5 000 t船舶,且需乘潮通过碍航段,这一水深条件远不能满足规划建设1万~2万t泊位的需求。以水下地形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嘉兴港所在的杭州湾北岸深槽的容积及深槽最深点变化,以及其周边滩槽地貌,提出了嘉兴港维护对策的设想并进行了初步的论证。  相似文献   

6.
首先论证了深圳港东、西片总体自然条件比较。认为西片大鹏湾虽是水深港阔,具有深水岸线长和锚地充足的优势,但风浪较大,港区陆域狭窄,位置偏离珠江河网区;而西片伶仃洋东岸,地处矾石水道及东部浅滩区,是伶仃洋淤积量最小的区域,沿岸潮滩和陆域宽广,港用地充足,而且湾口有众多岛屿和浅滩屏障,风浪小,尤其是位地河海结合部,具有“水转水”的集疏运优势,总体自然条件西片估于东片。据此提出深圳港的发展重心应向妈湾以北  相似文献   

7.
为加强阿热勒托海河的防洪工程建设,对阿热勒托海河进行洪峰流量调查分析,得出阿热勒托海河各河沟断面的洪峰流量计算成果。提出要以像阿热勒托海河小流域为单元,加强全流域防洪体系建设和管理的研究,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具可操作性的防洪减灾河堤建设预案,协调好防洪减灾与国土治理、城镇规划、水资源保护、水电开发等方面的关系,建设全方位防洪减灾体系,为区域防洪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8.
海河流域农田水利建设历史悠久,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恢复和发展、根治海河、灌溉体系初步形成、改革发展转型、改革发展深化等阶段,流域农田水利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针对当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等对流域农田水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给出了加强流域农田水利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海河水利》2004,(4):4-4
6月28—30日,水利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海河流域防洪规划审查会议。会议分析了海河流域所面临的防洪形势、明确了流域防洪体系建设目标、落实了流域防洪体系建设的总体布局,一致通过了《海河流域防洪规划》。海河流域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流域水资源时空分布十分不均,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和水环境恶化等问题突出。特别是近年来,流域来水连年偏枯,多年未来大水,发生洪水的概率越来越高,而现有的防洪减灾体系距离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因此,迫切需要尽快审批《海河流域防洪规划…  相似文献   

10.
袁军 《海河水利》2003,(1):33-34
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海河流域初步构筑了防洪体系,形成了“分流入海、分区防守”的防洪格局。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恶化已成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注重洪水资源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举、抓紧项目前期工作和做好项目储备、多渠道落实建设资金、抓紧研究相关配套政策等是海河流域近期防洪体系建设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流域视角下京津冀水污染协同治理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志  牛桂敏 《人民长江》2019,50(9):6-12
京津冀协同治理水污染是海河流域建设的核心与立足点,探寻三地联防、联控、联治措施与协同机制是解决水污染问题的关键。在系统梳理三地分治水污染的局限性和区域协同治理的有效性的基础上,提出"扎实区域协同、迈向流域共治"的流域化治理理念。通过剖析海河流域治理瓶颈,发现瓶颈主要在于: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的双重水资源压力,流域权威机构和顶层立法缺失的管理矛盾,以及局部性工程和阶段性补偿的治理局限。针对上述问题,从流域资源保障、管理机制和治理模式方面提出一体化实现路径,即从统筹配置水资源量、制定流域水环境目标、重塑流域管理机构、确立统一流域法体系、发展一体化治理模式、深化多元长效补偿机制6个方面,解决跨区域水环境治理工作中合作不彻底的问题。流域一体化理念及其实现路径的研究可为海河及类似跨界流域的水环境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钮新强 《人民长江》2011,42(15):1-4
随着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以及江苏省沿江开发与沿海发展战略的实施,利用南通市濒江临海、淡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建设沟通长江和黄海洋口港的江海运河,对于江苏省乃至长江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其重要意义。从完善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带动苏中及苏北地区发展、实现江海联动、促进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分析了建设江海运河的意义,探讨了工程建设的可行性,并提出了设想方案。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水运建设规划和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运是浙江省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缓解全省水运的紧张状况,针对水运存在的航道等级低,通行能力差,港口设施简陋,内河船舶复杂、落后等主要问题,制定了全面提高航道等级,进一步完善沿海港口功能的水运发展规划,并提出了实施规划的措施,从政策、资金等各方面保证水运建设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4.
海河流域水系复杂,暴雨洪水集中,极易形成洪水灾害,防洪任务重。文章回顾了海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建设成就,分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以及水利高质量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对流域防洪减灾能力提出的新要求,结合“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等近年来洪水防御情况,全面检视了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存在的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提出了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思路举措。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海河流域规划设计和规划体系现状及其作用,分析了规划体系建设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和不足,提出了对今后规划体系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海河流域水生态治理体系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河湖水库与地下水水生态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形成流域水生态体系。以保持水系连通性、水体流动性、水质良好性、水生物多样性为目标,协调好水生态体系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是今后一个时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重要工作。以海河流域为例,分析了近年的水生态演变趋势,提出了海河流域水生态治理体系建设的相关建议及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7.
恩县洼滞洪区位于山东省武城县北部,海河流域卫运河下游右岸,是该河系最下游的一个滞洪区,是漳卫河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其下游京沪铁路、京福高速公路以及胜利油田、电厂、黄骅港等国家基础设施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多年来,恩县洼滞洪区管理委员会作为专职管理机构加强运行管理,工程建设和安全建设严格遵循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西江上游地区资源丰富,由于交通闭塞形成资源开发程度低,经济发展缓慢。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但自然资源特别是煤比较贫乏。为达到上、中、下游地区资源与经济互补,只有利用水运独特的优势才能实现。本文阐述了西江水系水运的优势及发展目标,强调了水利水电工程与航运建设相结合的重要性,提出了发展西江航运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突发性暴雨洪水和超标准洪水仍是海河流域的心腹之患。在分析海河流域防洪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人与水和谐共处、提高防洪标准、建设防洪非工程体系、搞好防守抢护等防洪对策。  相似文献   

20.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海河流域"五湖"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新要求。综合利用水质监测、生物监测、遥感影像解译等手段,全面评价了白洋淀、衡水湖、七里海、南大港、北大港的水生态现状。针对"五湖"水生态现状的问题和特点,从水质改善、水量保障和生境恢复等方面,提出了"五湖"生态修复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