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疆汉水泉地区地下水环境背景值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新疆汉水泉地区为研究区,依据其水文地质条件,将其划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库木苏洼地和汉水泉洼地,采集该地区39组地下水水样,研究该地区的地下水环境背景值。采用格鲁布斯检验法剔除采集样本中的异常数据,库木苏洼地剔除异常指标1个,汉水泉洼地剔除异常指标13个。采用夏皮洛—威尔克检验法判断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频数分布类型,结果表明:库木苏洼地和汉水泉洼地以正态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居多,偏态分布较少。通过对整个汉水泉地区地下水组分含量的分析,得出汉水泉地区地下水环境的背景值,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微量元素的检出率不高,表示其受污染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延河泉域岩溶地下水动态长观孔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对泉域岩溶地下水动态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和研究,得出了不同区域岩溶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并据此提出了促进岩溶地下水系统良性循环、止降促升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3.
江西省赣州地区地下水资源的赋存特征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文水资源》1999,20(3):22-25
  相似文献   

4.
碘作为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缺碘或过多摄入碘都会导致甲状腺肿大疾病。相较于缺碘,高碘地下水对人体的危害更加难以控制。针对我国典型的水源型高碘地区,通过对高碘地下水环境的对比研究,分析了我国不同高碘地区高碘地下水的水环境特征及碘的赋存环境。结果表明:我国浅层高碘地下水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平原区以及中西部的山前冲洪积平原的中下游地区;高碘地下水的赋存环境与沉积环境、地下径流条件和气候类型相关,人类活动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浅层高碘地下水研究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为今后浅层高碘地下水的系统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地下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结合鄂尔多斯地质构造特点,分别对4类不同的含水岩组的地下水分布特征进行了简述。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龙江县区域地层、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重点扇形平原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北部后陵区基岩裂隙水的赋存条件和分布规律进行了仔细分析,找出地下水开采利用条件,为今后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依据,确保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7.
柳林泉域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演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柳林泉域水文地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柳林泉域岩溶水水化学类型及分带规律,并对其形成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柳林泉域岩溶地下水是矿化度较低的优质淡水,水中优势阳离子为Ca2+、Mg2+,优势阴离子为HCO3-;水化学类型从补给区到深埋区经历了HCO3-Ca·Mg、HCO3-Ca→SO4·HCO3-Ca、HCO3.SO4-Ca·Mg→Cl.SO4-Na·Ca、Cl·SO4-Na的变化过程,具有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化学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人民黄河》2015,(12):58-61
通过对曲果岗泉的实地调查和水样测试,总结其水化学和氢氧同位素特征,并结合当地地质、气象、水文资料分析其发育特征和成因机制,掌握内陆高寒条件下断裂型成因泉发育规律,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提供参考。研究表明:曲果岗泉补给源为远程高山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高原隆升形成的大量断裂为地下水富集和运移提供了良好通道,地下水循环周期长,具典型断裂型成因的承压泉水特征。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湖泊分布特征及与全国湖泊比较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我国青藏高原分布着地球上海拔最高、数量最多、面积最大,以盐湖和咸水湖集中为特色的高原湖群区,形成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稠密淡水湖群区遥相呼应之势。据统计,仅西藏和青海两省(区)面积大于1 0km2的湖泊就有1091个,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49 4%。其中,面积大于10 0km2的湖泊有346个,占两省(区)湖泊总面积的95 2%。在区域气温不断升高、冰川融解退缩的情况下,通江和依赖冰川补给的湖泊扩张淡化。另一方面,众多的降水径流补给的湖泊退缩、咸化及至消亡。青藏高原环境变化趋势,既是响应全球气候变化的结果,又是其通过自身调整寻求新的动态平衡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对影响山西省地下水资源形成及时空分布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重点归纳了山西省地下水资源分布变化特点,可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科学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对于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郑凡 《水资源保护》2005,21(6):66-68
太原市兰村泉域是山西省省级重点保护泉域,近年来,由于水资源利用量不断加大,泉域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甚至干枯,同时废污水排放量与日俱增,水体污染范围在扩大,污染程度有所加重。通过对兰村泉域地下水污染的分析,指出了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是影响该区地下水的主要因素,为保证兰村泉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几点泉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措施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福州市中心城区蕴藏着丰富的地下热水资源,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在地下热水需求不断增长且无计划的强烈开采状况下,大部分自流泉已消失,地下热水水位已成明显下降趋势。针对这一状况,从开采量及热水水位时空分布的角度,对比分析了第四系热储层及基岩热储层中水位的动态波动特征及漏斗展布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地下热水位随季节变化呈现有规律的波动,不同部位波动幅度各异;多年的开采,已使得地热水位在持续性下降,漏斗中心水位在逐年加深,热资源在逐渐流失。指出加强地热资源开采量监控及建立比较完善的地热资源管理系统的迫切性,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2013年在陕北定靖中部地区采集的62组地下水水样的全分析测试结果为数据基础,分别用单指标评价法、内梅罗指数评价法、层级阶梯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地下水进行质量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加权平均,以期得到更加可靠的质量评价结果,旨在为该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依据。评价结果显示,Ⅰ、Ⅱ、Ⅲ、Ⅳ、Ⅴ类水所占比例分别为3.23%、11.29%、9.68%、24.19%、51.61%,约75%的地下水不适合直接饮用;该区地下水质量较差。水质整体分布规律为:东北部沙漠—平原地区水质较好,西南部黄土丘陵地区水质差;在局部,油气井开采较密集和芦河周围地区水质较差,说明原生环境和人类活动是造成该区地下水质量差的两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李炳华  彭博  祁生林 《北京水务》2012,(6):35-37,44
通过系统对比20世纪60年代以来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监测资料,确定了以特征污染物: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和硝酸盐氮等为分析对象,探讨了3种特征组分多年来的变化规律,并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岩性结构、地下水开采及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研究了3种特征组分分布及成因。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下水质量评价(Ⅰ)——平原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根据全国水资源第二次调查评价初步结果,对我国地下水水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论述了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地下水以重碳酸型为主,但硬度和总矿化度较大,成为影响天然水质的主要因素。地下水总体上属于中性偏碱类型。地下水水化学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地下水水质先天不足,地下水水质保护工作要重视对天然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舒卡列夫分类法、Piper三线图、Person相关性、Gibbs图以及离子比值图等对大连地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l-Ca2+型和HCO3-·Cl-Na·Ca2+型,占比为41.9%,并且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布特点;研究区Ca2+和Cl-为优势阴阳离子,HCO3-次之,碳酸岩盐是Ca2+和HCO3-的主要来源,而Cl-主要来源于海水入侵;地下水化学组成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控制,主要水岩作用为碳酸盐岩溶解,并受海水入侵影响发生显著阳离子交换作用。该研究结果可为沿海山地丘陵地区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野外现场调查,对赣州兴国盆地及周边303处地下水中氟浓度进行了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了整理。通过绘制氟浓度等值线图和氟富集模式图对其地下水中的氟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展开研究,确定了兴国盆地浅层地下水中氟的主要来源是含氟矿物溶解,受水动力条件影响,其含量普遍较低,溶解到地下水中的氟离子随地下水径流进行迁移。研究结果可为当地饮用水合理开发提供氟浓度方面的参考,对居民饮水安全和水环境保护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受季节性人工灌溉的影响,干旱扬水灌区不同运移带的地下水具有独特的时空动态特性。以甘肃省景电一期灌区为研究区,利用其1982~2011年地下水位实时监测数据,分析灌区地下水时空变化规律,探索干旱扬黄灌区不同地下水运动带的地下水动态特性。研究表明,灌区内的潜水汇聚带与潜水运移带年际地下水位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地势比较低洼的潜水汇聚带甚至出现地下水出露现象,而灌溉水入渗带与潜水排泄带地下水位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灌区内不同地下水运动带年内的地下水位变化过程具有显著差异性,这种差异主要是受灌溉过程及区域局部开采共同作用影响;灌区地下水空间动态以自西南向东北运移为主。  相似文献   

19.
利用云南高原岩溶区9个气象站1960-2017年逐日降水量数据,通过MATLAB软件计算了6个极端降水指数,基于反距离加权插值、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突变检验以及Morlet连续小波变换等技术方法,探讨了云南高原岩溶区极端降水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云南高原岩溶区1960-2017年各极端降水指数中,CDD、RX1day、RX5day、SDII主要呈缓慢的上升趋势,CWD呈显著的下降趋势,PRCPTOT整体减少趋势不显著;1960-2017年间仅有CDD和PRCPTOT发生了显著突变,突变年份分别为2006年以及2000年,其余4个指数CWD、RX1day、RX5day、SDII无明显突变现象;各极端降水指数周期性震荡较为明显,CDD、CWD、RX1day、RX5day分别存在28~30a、26~30a、27~30a、27~30a的主周期,SDII与PRCPTOT在27~30a时间尺度上周期最为明显;1960-2017年云南高原岩溶区各极端降水指数空间差异较为明显,除CDD表现为由南向北逐渐递增趋势外,其余5个指数表现为由北向南逐渐递增的相反趋势;1960-2017年间,CDD、CWD、RX1day、RX5day以及SDII均与PRCPTOT呈一致的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均达0.98以上。极端降水的这些变化可为未来岩溶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Lipid biomarkers and carbon isotopes of n-alkanes, n-fatty acids, and n-alkan-2-one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organic carbon sources to surface sediments in lakes Erhai and Gahai on the Tibetan Plateau. All sediment samples contained n-fatty acids with lower concentrations of n-alkanes and n-alkan-2-ones. Long chain n-alkanes in lake sediments were characteristic of a source mixture of epicuticular waxes of higher plants and submerged littoral zone plants while n-fatty acids sources were bacteria and floating and/or submergent macrophytes; the n-alkan-2-ones had a possible source in epicuticular waxes of higher plants and/or grass from catchment which entered the lake and were reworked by the microorganisms. Sediment samples examined from Lake Erhai had heavier δ13C values of bulk organic carbon and specific carbon compounds than samples from Lake Gahai and meadow soil. This heavier isotopic composition can be best interpreted by the enhanced productivity occurring in Lake Erhai due to its lower salinity and possibly to limited CO2 concentrations; for the latter, this may have enriched 13C in the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pool of the lake wa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