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研究北京市电力部门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利用2000—2012年北京市电力生产和消费数据,从电力生产和消费角度,建立电力部门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模型,并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分析方法测算这些因素对碳排放影响的方向和程度。从生产角度来看,正向驱动因素主要有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排放强度效应,贡献率分别为1040.47%、109.80%,负向驱动因素主要是产出规模效应,贡献率为-1228.16%,产出规模效应是使得电力碳排放减少的最主要因素,而能源强度效应是增加碳排放的最大力量。从消费角度来看,正向驱动因素主要是配输电损失,贡献率为11.37%,负向驱动因素主要有火电份额和火力发电能耗,贡献率分别为-61.99%、-37.99%,火电份额是电力碳排放减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为探寻安徽省碳排放总量变动的影响因素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基于安徽省1995~2009年能源碳排放量,利用Kaya恒等式和Laspeyres指数分解方法,分析了碳排放强度、能源强度、人均GDP和常住人口规模对碳排放变动的贡献。结果表明,人均产出效应是促进碳排放增加的主要拉动因素,累积贡献率为149.03%;能源强度效应是唯一抑制碳排放增加的因素,累积贡献率为-100.12%;其他两因素对碳排放增加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并从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重点关注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的发展定位与碳排放驱动要素分解,提出有针对性的区域差异化低碳发展路径是推进主体功能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调研资料,分析了广东省各主体功能区自2010年以来的碳排放演变特征,从人口效应、经济效应、能源强度效应、产业结构效应以及碳排放因子效应五个因素对造成不同主体功能区碳排放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要素分解发现,经济规模和人口数量增长对优化开发区碳排放量增长的贡献率最大;产业结构的优化从2012年开始成为使优化开发区碳排放量降低的影响因素,对重点开发区和生态发展区碳排放量降低的作用仍不明显;产业能源强度变动均使三类功能区碳排放量降低,但是贡献率呈现明显差异。建议:(1)加快发展优化开发区服务业,积极推动实施居民碳排放管理;(2)重点开发区应以提高能效和推进低碳技术为主实施低碳转型;(3)生态发展区要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促使农业低碳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四川省2000~2009年能源消费资料,对全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三项碳排放指标进行了测算,并采用Laspeyres完全分解方法对三项碳排放指标进行了因素分解,分析测算了各影响因素对分解目标的贡献值和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人均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起主导作用,能源强度对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化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城市达峰值的规律以及峰值研究方法进行了梳理,研究广州市碳排放峰值时先对广州市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分析,随后基于相关规划对广州市的碳排放峰值进行了情景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和人口规模是促进广州市碳排放的两个主要因素。经济增长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未来人口增长将不会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碳排放系数都是减缓广州市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其中能源强度的减排贡献度最大。未来广州市能源消费总量将持续增加,在高经济增速的情况下,广州市至2030年仍未达到碳排放峰值;在较低经济增速的情况下,广州市在2020年左右便可实现碳排放峰值。要实现碳排放达峰,必须引导合理的能源消费需求,加大节能力度;加快产业转型,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大力发展天然气和新能源。
关键词:能源消费量;碳排放;峰值目标;广州市  相似文献   

6.
本文参考IPCC的方法,测算了2005—2015年北京市交通运输业化石能源消费及其CO2排放总量,并对其总体变化趋势进行探讨;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LMDI)将北京市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因素分解为人口效应、经济增长、产业规模、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5个因素,并对其贡献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交通运输业需要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研究期内其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速处于波动下降态势,但总量仍在增加;北京市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增量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经济增长、人口效应、能源结构,减量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产业规模和能源强度。本文基于分析结果,为北京市交通运输业碳减排政策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2005~2013年广东省能源平衡表为数据源,采用IPCC推荐方法计算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结合LMDI方法,分析了人口规模、经济发展、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对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得出了:1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呈现"快速增长—稳定"转变的态势,碳排放强度呈现较稳定的线性下降态势;2经济发展是促使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长的主导因素,能源强度的降低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重要因素。此研究结果对掌握广东能源消费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制定碳减排政策和实现低碳省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相伴随的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化石能源消费规模和碳排放总量的不断增加。选取1965~2014年我国碳排放与历年经济数据,运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揭示我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构成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单向因果关系;反之,碳排放增长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即碳排放的增长或减少并不意味着经济的增长或放缓。我国化石能源消费占据了能源消费总量的90%以上,经济增长必然靠化石能源消费增长来推动,相应带动了碳排放量的增加。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化石能源仍将占据我国能源消费的绝大部分。鉴于此,要加强政策扶持,促进节能环保和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加强结构调整,实现低碳生产和能源多元化发展;开展国际合作,引进低碳技术。  相似文献   

9.
2020年我国能源电力消费及碳排放强度情景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张斌 《中国能源》2009,31(3):28-31
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我国能源和电力消费都将快速增长,且用电量的增速更快于能源消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应以不断降低碳排放强度为目标,从优化产业结构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2方面同时着手实施,情景分析表明,我国2020年碳排放强度有望比2007年降低33%~37%。  相似文献   

10.
胡静  赵敏 《上海节能》2012,(12):8-14
本研究利用对数平均指数法(LMDI),定量分析了上海市近十年来能耗强度下降、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规模和人口增长及生活水平改善等影响因素对全市能源消费导致的CO2排放变化的贡献率,在此基础上,结合上海市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大幅上升,以及由此导致的能耗及碳排放快速增加的现状,提出了将全市能源消费及碳排放控制策略从主要依赖供应侧及过程控制逐步过渡到"需求管理为先、过程控制为重、源头及末端管理并举"的综合管控策略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2005~2010年昆明市能源消费及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分析,得出各年单位GDP能耗及能耗水平变动情况,在此基础上利用结构分解法对2005~2010年影响昆明市能耗变动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2005年以来昆明市能耗下降得益于三次产业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但第二产业比重的回升阻碍了能耗的进一步下降。"十二五"期间,昆明市亟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才能完成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  相似文献   

12.
低碳发展下的大气污染物和CO2排放情景分析-上海案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国民经济正在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由于能源技术相对落后,能源加工及利用效率相对较低,使得我国能源供应面临巨大压力。为探索低碳发展对能源环境的影响,以上海为例,利用LEAP模型对“零方案”情景(BAU)和低碳发展情景下的能源消费及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实施低碳发展不仅可有效缓解能源供应压力,明显遏止本地大气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而且可减缓CO2排放增长速度。上海案例研究结果显示,低碳发展与末端治理相结合,2020年上海市的能源消费总量将比基础情景减少18%,常规大气污染物和碳排放状况也得到改善,CO2、SO2和PM的排放总量分别比基础情景下2020年的排放量减少了20%、72%和78%。低碳发展对我国中长期能源环境建设具有显著的多重正效应。  相似文献   

13.
为推行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并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分析影响碳排放量的因素是关键环节。以东莞市为例,采用IPCC碳排放估算方法测算了2005~2010年工业各部门的碳排放量,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31个工业部门经济发展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城市的碳排放量与工业结构密切相关,必须优化结构并提高清洁能源比重。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athways of peaking CO2 emissions of Dezhou city in China, by employing a bottom-up sector analysis model and considering future economic growth, the adjustment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trend of energy intensity. Two scenarios (a business-as-usual (BAU) scenario and a CO2 mitigation scenario (CMS)) are set up.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BAU scenario, the final energy consumption will peak at 25.93 million tons of coal equivalent (Mtce) (16% growth versus 2014) in 2030. In the CMS scenario, the final energy will peak in 2020 at 23.47 Mtce (9% lower versus peak in the BAU scenario). The total primary energy consumption will increase by 12% (BAU scenario) and decrease by 3% (CMS scenario) in 2030,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that in 2014. In the BAU scenario, CO2 emission will peak in 2025 at 70 million tons of carbon dioxide (MtCO2), and subsequently decrease gradually in 2030. In the CMS scenario, the peak has occurred in 2014, and 60 MtCO2 will be emitted in 2030. Active policies including restructuring the economy, improving energy efficiency, capping coal consumption, and using more low-carbon /carbon free fuel are recommended in Dezhou city peaked CO2 emission as early as possible.  相似文献   

15.
构建城市低碳能源体系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行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构建城市低碳能源体系的理论基础,提出生态经济学是重要的理论支撑。随后,以英国、丹麦和日本等先行发展低碳经济国家为例,介绍了国际上构建低碳城市的有益经验,包括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的经验。论文最后提出了中国构建城市低碳能源体系的三大行动:1)最大限度地利用"零排放"的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推进能源结构低碳化;2)常规能源开发、输送、加工转换过程的低碳化;3)立足于能源供给端与能源需求端主动配合,加强节能减排的监管。  相似文献   

16.
中国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将对全社会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带来深刻的变革。通过构建广东省气候-经济-环境-健康综合评估模型(ICEEH-GD),设计了如期达峰(2030年达峰)和率先达峰(2025年达峰)两个情景,研究不同碳达峰时点下的投资结构变化和经济社会影响。结果表明,率先达峰情景促进全社会投资从电力、水泥、油品开采、焦炭、钢铁等低增加值高碳排放部门转向服务业、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建筑业、化工业等高增加值低碳排放部门,投资量总计转移了819亿元,带动相关部门的增加值增长135亿元。率先达峰情景强化对电力、水泥、钢铁、陶瓷等高碳排放行业的限制,在2030年全社会就业岗位比如期达峰情景增加82 000人,但全省国内生产总值(GDP)比如期达峰情景减少424亿元,占届时全省GDP总量的0.242%。到2030年,率先达峰情景比如期达峰情景降低CO2排放7 610万t和节约能源消费2 535万t标准煤,其中碳减排和节能贡献部门主要来自电力、水泥、钢铁、石油开采、陶瓷行业,分别占全社会碳减排量和节能量的65.0%和74.3%。从投资与增加值、就业、碳排放的关系来看,建议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业这些单位投资增加值高、就业较高且单位投资碳排放较低的部门;鼓励对电力、水泥、钢铁、陶瓷单位投资增加值较低且单位投资碳排放较高的部门进行绿色化改造和行业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7.
工业炉窑是建材、冶金、化工等流程工业中至关重要的用能装备,也是化石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工业炉窑燃料中煤炭占70%,存在着能耗高排放大的问题,需要研发高能效低排放的新技术.对于典型的工业炉窑,其生产过程具有多工艺目标、多品种交叉生产,以及大负荷调节比、宽阈度负荷变化的复杂工艺特点.通过综述在节能管控、富氧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