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当前库区城镇快速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汲取三峡小城镇传统地域空间形态的内涵,通过对库区当代小城镇街道与院落空间再创造的设计构想,探索库区小城镇建设“渐进”式城市设计与实施建设思路,丰富库区城镇旧城改造与新城迁建中的城市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山地城市作为一种特殊地理形态下的城镇空间,其空间形态、规划设计与城镇地形地貌、竖向设计等息息相关,联动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巴东县高铁新区规划及竖向设计为例,结合作者参与“巴东县高铁新区城市设计”及“巴东县高铁新区竖向专项规划”等项目的经验,对巴东县高铁新区地形地貌、现状概况及相关规划进行分析,探讨山地城市影响竖向设计的可能因素,以及竖向规划中所运用的方法策略,进而对道路网规划、竖向设计、场地及土石方平衡等方面进行研究,力争总结目前山地城市竖向设计过程中存在的技术要点及难点,希望能对同类型的山地城市规划及竖向设计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后三峡时代库区小城镇发展特征的识别是认知城镇化状态、探析发展问题、优化发展方向的重要基础。基于问卷访谈对后三峡时代以来昭君镇在空间、经济、社会三个主要方面的发展特征进行总结,进而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库区小城镇当下规划实施成效显著、产业发展逐渐明晰、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其中配套设施与居住环境最为重要,产业发展与就业机会效应初显,人口的可持续性存在严重风险。最后提出城镇空间精致化与景区化、积极培育特色与新兴产业以及持续加快推进城镇化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是一个以丘陵地貌为主的国家和当前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的实际,围绕控规编制的基本原理,结合邵阳市桃花新城控规编制的实例,从“区域分析”、“用地评价”、“用地布局”、“道路体系”、“竖向规划”、“用地指标”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加强不同地形地貌条件下控规编制方式和方法,推动我国城市建设集约节约用地。  相似文献   

5.
基于甘南州10个城镇总体规划的图文数据,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甘南州10个城镇的现状建设用地和规划建设用地的规模和空间形态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了城镇总体规划中城镇规划者开拓城镇建设用地常用的6种模式,并对城镇建设用地的空间拓展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城镇建设用地的空间拓展必须考虑"内部增长",而不是继续向外扩张的观点,以期为城镇规划工作和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建设用地相对于非建设性用地而存在,后者构成广义上的城镇环境区,对前者具有生态支撑作用,并深刻影响或制约着城镇的空间格局与环境品质.保护重要的环境资源区域已被列为"强制性规划内容",如何将强制性保护引向自觉维护,加强非建设性用地的规划与控制十分重要.共生共荣是促进强制保护向自觉维护行为转变的基础,这即道出非建设性用地规划的目标指向--保护环境资源、塑造城镇空间特色和发掘环境关联效益.笔者从城镇地域内非建设性用地的生态特性及其与建设用地的生态关系研究入手,结合工程实践提出其规划思路与方法:①解析相关建设与非建设性用地组成,搭建植根于自然环境的城镇空间结构:②制订耦合两大用地系统的土地利用整体规划:③结合环境保护合理布局基于环境效应的生态产业:④发掘环境区关联边缘效应并塑造城镇空间特色:⑤制订非建设用地控制图则与相关建设用地土地使用导引.  相似文献   

7.
王敏  王云才 《中国园林》2013,(12):60-66
快速城市化阶段,城镇剧烈的空间增长态势和紧张的建设用地形势使得非建设性用地面临日益严峻的保护与利用的现实压力。以吉林长白县龙岗重点生态片区规划实践为例,通过生态要素识别、生态干扰分析以及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融合生态本底、生态过程、生态后果的非建设性用地生态风险评价与空间管制决策模型,阐述以空间管制策略为核心、以生态格局构建为目标、以生态风险评价作为准入机制的非建设性用地保护与利用规划的技术路线与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生态文明背景下,西南山地城镇 面临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的要求。基于 对西南地区资源环境特征的认识,结合在重 庆、贵州等地的规划实践,探讨生态约束下的 西南山地城镇规划策略,提出以生态约束为 前提、以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导向、以空间用途 管制和规划布局优化为核心的规划框架,并 从用地条件和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生态— 产业”、“生态—人口”、“生态—城镇”协同 发展,以及生态空间管控和城镇建设布局等 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三调”的完成、“三区三线”划定要求的提出及城乡建设用地低效扩张的持续,基于“三调”数据的城乡建设用地分区管控研究成为新热点。文章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城乡建设用地管控历史脉络的梳理,阐述了基于“三调”数据的城乡建设用地分区管控的理论基础与可行性,并构建了四级分区管控体系;在此基础上,以浙江省J区为例,通过“三调”数据的分析,总结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分区内城乡建设用地的发展特征,进而提出分区管控策略,即城镇空间实行以“指标+规模”为主的管控,农业空间实行以“提质+减量”为主的管控,生态空间实行以“拆减+修复”为主的管控。  相似文献   

10.
三峡库区城镇形态的演变与迁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山、江河和地质问题是三峡地区城镇发展中主要的环境制约因素。移民迁建前;库区城镇的结构形态从集中紧凑的“团状”演变为集中紧凑的“带状”,它是最常见的城市形态。迁建后城市建设用地的地形条件普遍有所恶化,但地质问题大多得以改善;长江大桥的建设使库区城市能够突破江河的制约;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带状”组团式是城镇迁建后最普遍的城市形态。新城市日后的空间形态将受到新的环境的影响,“团状”和松散“组团式”是两种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GIS及相关统计分析软件,对流域的水系、地形地貌、城镇斑块等进行叠加分析,归纳了3种基本城镇类型:川道型、塬面型和黄土阶地平原型,并且完成了泾河流域城镇空间分布格局的定量研究,探明了川道城镇、塬面城镇与地形地貌、水系的内在联系和城镇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建立了泾河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体系和模型,确定了人居环境适宜性指数,并分析了泾河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等级及空间分布特征。针对城镇体系存在的问题,根据泾河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指数及生态空间环境的空间分异特征、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顺应未来的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需求,采用大分散、小聚集的基本模式,提出泾河流域城镇空间体系——"五区、九水系廊道、四板块"的主体结构,以解决泾河流域地区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为区域自然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指导,促进城镇科学有序的发展,为在生态安全格局的目标下调整城镇体系规划提供了全流域整体化解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乔柳 《室内设计》2010,(2):58-61
在归纳总结山地城市特点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山地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的规划重点,综合用地生态敏感性评价、建设适宜性评价和禁限建要素等分析了如何对规划区空间管制用地进行有效组织、进而制定空间管制用地分区和管制导引,并依托ArcGIS9.3的空间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功能提出了一种可操作性较强的山地城市空间管制研究方法,以重庆市长寿区城乡总体规划空间管制规划为例,探讨了此方法的实际应用过程及结果。  相似文献   

13.
付飞  刘雯雯  方翰 《室内设计》2021,(5):138-144
“多规合一”背景下的土地利用演 变及生态优化研究,对于构建完善的国土空 间规划体系,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有着极 其重要的推动意义。以县域城镇绵竹市为样 本,在“多规合一”国家级试点平台的规划背 景下,对2008—2019年的生态承载力进行量 化评价,耦合土地利用阻力-潜力适宜性模型 和CA-Markov模拟模型,对绵竹市城镇用地 开发适宜性及城镇建设用地演变发展进行 探索,针对生态承载力评价、土地开发适宜性 评价及城镇建设用地未来发展模拟结果,结 合“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平台,分别提 出以生态为导向的土地利用优化策略,以期 为国内县域城镇“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 体系构建提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4.
彭静  张鹰 《建筑与文化》2023,(11):100-102
丘陵区乡镇受山地地形制限,形成的既有乡镇域建设用地多呈散布状态且存在各种与地形、生态环境的空间冲突问题。因此,有必要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对乡镇域既有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为探索乡镇域建设用地集约调整和空间优化路径提供评价方法。研究以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林坊镇为例,从地形地貌、自然生态、社会人文三大类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因子加权评价模型,开展乡镇域既有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并基于适宜性评价结果识别冲突空间,评估建设用地布局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生态方面入手,分析划定的刚性空间适用于传统型农业县,为长岭县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提供参考.基于底线思维,通过构建长岭县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以此界定长岭县未来城镇的扩张发展空间.结果显示:长岭县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中较适宜建设的区域与建成区高度吻合,包含了长岭镇、太平川镇等大部分区域;建设用地适宜性为限建区和禁建区...  相似文献   

16.
研究通过对南宁市周边城镇进行分析评价,确定适宜作为卫星城发展的城镇,并根据各卫星城镇自身的条件和基础,提出了卫星城镇发展的功能定位;综合考虑区域城镇分布格局、城镇化背景及与中心城的空间关系,提出了南宁市卫星城镇规划的空间结构组织模式、整体空间结构规划方案及主导功能用地规划布局思路。  相似文献   

17.
“非典”过后,居住环境的问题更引起人们的关注。对城镇的规划建设有了更高更新的企望。“以人为本”的城镇建设规划理念逐渐为人们所共识。 “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从本质上说就是构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生态花园城市。在城镇规划编制上,要改变过去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城镇建筑密度过大,绿化面积过小,休闲空间过窄,甚至不规划休闲空间,建筑间距不能满足日照、通风要求的规划观念。“以人为本”的生态花园城市,它的着眼点是人的身心健康,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而不是单纯的经济效益。因此,城镇规划应该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尽可能利用…  相似文献   

18.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要求明确划定“四区”,即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和已经建设区。本文通过对基本生态理论的解读和各类生态空间要素的分析,在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和用地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了中心城区"四区"划定方法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9.
在回溯非建设用地规划研究渊源的基础上,对我国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及其“图一底”思想方法在范围、标准、空间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城市非建设用地乃是一种依附性地域空间,单从生态安全本身出发的“图-底反转”分析方法无法解决城市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的空间关系;规划过程中的“图”(建设用地)和“底”(非建设用地)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存在相当数量有待划定的“灰色”区域,规划的本质即在于通过对两者统筹考虑,消除灰色区域,明确用地功能亦即图底格局.  相似文献   

20.
空间管制区划是规划转型期中有别于传统用地布局规划的一种政策性空间管理手段,而非简单的用地评价分区,其对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由技术型向政策型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岚皋县城中心城区为例,通过构建空间管制区划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IS技术得到土地建设适宜性分区,并在此基础上以“规划主干路网和中观用地格局”为核心,结合地形条件进行区划归并和修正,将中心城区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以及高强度、中强度、低强度三类适建区,并单独划出已建区,同时,在各分区之间划出一定宽度的缓冲区,从而得到最终的区划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