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城市规划实践,从人居环境的概念入手,分析阐述了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并对现代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及从城市、社区和居住层面对如何以人居环境理念指导城市规划,促进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与总结。  相似文献   

2.
吴琦 《四川建材》2009,35(3):116-117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城市规划实践,从人居环境的概念入手,分析阐述了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并对现代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及从城市、社区和居住层面对如何以人居环境理念指导城市规划,促进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与总结。  相似文献   

3.
王纪武 《规划师》2007,23(5):67-70
地域性作为人居环境的基本属性之一,是人类聚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地域自然及社会人文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自然生态环境、社会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下,重庆在簇群格局、建筑形态、建筑结构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征.设计师应充分发掘城市的地域特征,创造出既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又富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规划转型的新常态时期,人居环境建设成为工作重点之一。在物质环境与人居环境共同营造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文章以人居环境视角,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归纳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形成原因、发展类型及研究方法,总结当前研究进展,思考不足之处,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人居环境的概念入手,分析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研究人居环境建设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并着重从城市、社区和居住层面,探讨如何以人居环境理念指导城市规划,促进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人居环境的概念入手,分析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研究人居环境建设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并着重从城市、社区和居住层面,探讨如何以人居环境理念指导城市规划,促进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伊玛德 《华中建筑》2006,24(10):188-193
地域性建筑是不同社会历史阶段文化积淀的综合纪实,建筑设计要良好结合地域性气候和基地的自然环境。建筑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一方面基于各种社会理念的内部互动,另一方面则是地域气候条件影响的结果。客观上.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与建筑设计均反映了一定地域气候的特征。阿拉伯干热地区为适应当地的气候、反映地域环境与文化,构成了较独特的建筑空间与形态。  相似文献   

8.
结合自然生态环境的空间结构形态是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生态环境尚且原真的欠发达山区,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结合点——小城镇的空间结构形态遂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在研究地理环境与人居环境关系的基础上。分析陇南山区小城镇空间结构形态的构成模式、特征和演化方式,认识自然带来的限制和机遇,并探求陇南山区小城镇空间结构形态的合理模式。这是引导其向着可持续方向发展的基础,是建立和谐人居环境的基本前提,是缓解地域内人地关系矛盾、促进空间组织优化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人居环境学理论的研究,结合玉树八吉村灾后重建项目实例,介绍该项目特色为:在保护人居背景的前提下,体现人居活动的文化特色,通过规划、建筑和景观设计这三个层面进行全方位的人居建设,提升农村整体人居环境;总结出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分别通过以下途径:保护资源环境,体现生态文明;挖掘地域特色,传承历史文化;运用新技术,解决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0.
龙潭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研究之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龙潭古镇的保护与发展课题的研究,包括古镇建成环境的调查、保护与发展的规划及建筑空间的整合三个方面。该文在总结该课题的基础上,阐明了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应是古镇山水格局、建筑空间形态和民俗生活风情等方面的全方位保护;新时期古镇的发展应立足于地域文化的再造人居环境的建设两个方面;同时,认为古镇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应是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1.
《新建筑》2012,(5):156
主办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协会议题当代山地"城市-建筑-风景园林"三位一体理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山地人居环境资源利用与发展保护山地人居环境建设防灾减灾与工程技术方法山地人居环境研究的历史、人文、社会学途径等  相似文献   

12.
《新建筑》2012,(4):45-45
2012年5月11~13日,第一届重庆大学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会议——第三届山地人居科学国际论坛在重庆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共同主办,主要讨论四大议题:当代山地"城市—建筑—风景园林"三位一体理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山地人居环境资源利用与发展保护;山地人居环境建设防灾减灾与工程技术方法;山地人居环境研究的历史、人文、社会学途径等。  相似文献   

13.
郁枫 《华中建筑》2004,22(2):115-118
对传统聚落的保护,应涵盖其人居环境形态、生活习俗、地域文化等诸多方面。我们以浙江柯桥“三桥四水”历史地段保护与利用规划为例,试图寻求保护与发展的协调,并探索一种物质环境保护与生活习俗保护并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哥本哈根人居环境变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哥本哈根人居环境变迁的历程与策略,基本结论是:区域生态与人文和谐共存价值观主导下的"手掌规划"、保障公共利益为核心的旧城改造与设计模式、连接历史与未来的街区保护与更新措施,是哥本哈根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基本上把握了人居环境变迁过程中自然时空架构人工化、资本化规律,坚持日常生活延续的规划理念并突出人居环境建设的特殊社会构成与文化语境,采取严格限定城市规划设计实施领域以促进历史街区步行化进而降低日常生活速度等相关对策是哥本哈根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成功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5.
刘芳 《规划师》2012,(6):5-6
2012年5月11日~13日,由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共同主办的第一届重庆大学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山地人居科学国际论坛在重庆大学隆重召开.此次会议主要围绕四大议题展开:当代山地"城市—建筑—风景园林"三位一体理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山地人居环境资源利用与发展保护;山地人居环境建设防灾减灾与工程技术方法;山地人居环境研究的历史、人文、社会学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影响的分析,指出了古代优秀的城市规划理论。从“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等方面,结合“天人合一”的理念与美丽人居环境,探讨了中国传统哲学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启示,认为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西南山地城市规划适应性理论研究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全国2/3的土地、森林、矿产、水能等资源集中于山地。西南地区是人口、民族、资源、地域文化丰富而多样的典型山地区域。国家统筹区域发展和城镇化西部推进战略的实施,西南山地城市(镇)规划与建设显露出理论指导乏力和基础研究薄弱,导致惯性走入“建设性破坏”的误区,造成城乡环境资源、地域文化特色、物质空间形态极大损失。进入新世纪以来,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发展逐步跃上台阶,“重庆-成都”城市密集的经济发展成为了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创新研究西南山地城市(镇)规划适应性理论与方法,业已成为具有国家高度和重要学术价值的科学问题。论文针对西南山地土地资源稀缺性与生态环境脆弱性的人居建设,城市、建筑空间多维性和自然、人文内涵丰富性的人居环境品质追求,提出指导西南地区城市(镇)规划与建设的适应理论研究目标:山地城镇化适应性理论及发展模式,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的生态理论及减灾防灾,山地城市(镇)有机更新理论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山地城市(镇)建设适应性新技术支撑体系。论文拟建立对西南山地城市(镇)规划理论研究的思考并对我国山地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工作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18.
周庆华 《城市规划》2006,30(2):39-45
基于对陕北黄土高原人居环境空间形态演化历程的分析,深入认识密集河谷地貌独特自然生态环境特征,解析自然生态环境对人居环境空间形态演化的动力作用,探讨人居环境空间形态演化方式,并提出陕北黄土高原城乡空间统筹模式构想,表明不同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条件下,城市化途径应该具有不同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9.
建筑信息     
钱丹丹 《华中建筑》2012,(7):182-183
第三届山地人居科学国际论坛在重庆大学召开 2012年5月11-13日,第一届重庆大学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会议——第三届山地人居科学国际论坛(2012年)在重庆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共同主办,主要讨论四大议题:当代山地“城市-建筑-风景园林”三位一体理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山地人居环境资源利用与发展保护;山地人居环境建设防灾减灾与工程技术方法;山地人居环境研究的历史、人文、社会学途径等。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全国2/3的土地、森林、矿产、水能等资源集中于山地.西南地区是人口、民族、资源、地域文化丰富而多样的典型山地区域.国家统筹区域发展和城镇化西部推进战略的实施,西南山地城市(镇)规划与建设显露出理论指导乏力和基础研究薄弱,导致惯性走入“建设性破坏“的误区,造成城乡环境资源、地域文化特色、物质空间形态极大损失.进入新世纪以来,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发展逐步跃上台阶,“重庆成都“城市密集的经济发展成为了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创新研究西南山地城市(镇)规划适应性理论与方法,业已成为具有国家高度和重要学术价值的科学问题.论文针对西南山地土地资源稀缺性与生态环境脆弱性的人居建设,城市、建筑空间多维性和自然、人文内涵丰富性的人居环境品质追求,提出指导西南地区城市(镇)规划与建设的适应理论研究目标:山地城镇化适应性理论及发展模式,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的生态理论及减灾防灾,山地城市(镇)有机更新理论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山地城市(镇)建设适应性新技术支撑体系.论文拟建立对西南山地城市(镇)规划理论研究的思考并对我国山地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工作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