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两起同地区连续发生的肠炎沙门菌食物中毒分离株之间的分子流行病学关系。方法参照GB 4789.4—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方法进行病原分离培养,对检出菌株进行表型鉴定;用VITEK-Ⅱ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检测菌株抗生素敏感性;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检出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共检出23株肠炎沙门菌,其中从25份患者肛拭样本中检出17株,8份从业人员肛拭样本中检出2株,8份留样食物中检出3株,厨具涂抹样本中检出1株。23株肠炎沙门菌血清抗原式均相同(9∶g,m∶-);生物学性状和药敏试验结果基本一致;PFGE图谱带型完全一致(相似度为100%),且与当地散发病例PFGE图谱带型相似。结论综合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检测和分子分型结果,证实这两起食物中毒是由同一来源的肠炎沙门菌污染所引起。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一起食物中毒事件中分离的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为查明事件原因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患者、食品加工人员和剩余食物样本进行病原分离及鉴定,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PFGE及耐药性分析。结果从采集的13份样本中检出4株纽波特沙门菌,其中1株来自病人样本,1株来自食品加工人员(厨师)样本,剩余牛肉、鸭肉各1株。4株菌株经PFGE分析,同源性为100%。4株分离菌株耐药谱相同。结论此次食物中毒由纽波特沙门菌引起,PFGE分型揭示菌株之间的流行病学联系,为事件的分析和溯源提供分子流行病学证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不同学校发生的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致病因子和污染来源,指导临床救治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通过调查病例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分布,结合实验室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不同来源的沙门菌进行同源性分析,同时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此次事件涉及不同区县的4所学校,共发现疑似病例37例,确诊19例,病例临床特征主要为腹泻(70.27%,26/37)、发热(54.05%,20/37)、腹痛(51.35%,19/37)、呕吐(37.84%,17/37)等。实验室共分离肠炎沙门菌24株,其中19株来自病例,5株来自可疑食品三明治及其原料肉松。经PFGE分型,24株肠炎沙门菌聚类结果为100.00%。经药敏显示,19株病例株对萘啶酸耐药率为100.00%,对头孢西丁和亚胺培南耐药率均为5.26%(1/19)。结论 结合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证实三明治原料肉松被肠炎沙门菌污染是导致本次事件的主要原因,建议监管部门加强对学校配餐公司的监督管理,提高公司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防范此类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查明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同时对致病菌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方法通过发病时间和用餐时间结合病例临床特征分析查找可疑餐次,采集可疑食物和病例等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食物及病例阳性标本做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同源性分析,同时对致病菌做耐药分析。结果共确认81例病例,症状主要为发热≥38℃(100.00%,81/81)、腹痛(97.53%,79/81)、腹泻≥3次(100.00%,81/81)、呕吐(69.14%,56/81)等,食用被鸡蛋壳污染的蛋炒饭是发病的危险因素,厨师在制作蛋炒饭时,附有肠炎沙门菌的鸡蛋壳没有清洗干净,炒饭是将蛋液浇到米饭上,加热不彻底,最后导致肠炎沙门菌污染蛋炒饭。病例粪便检测为肠炎沙门菌阳性,和食物蛋炒饭中分离的肠炎沙门菌PFGE图谱完全一致,且与生鸡蛋壳涂抹样品中分离的肠炎沙门菌相似度达96%。头孢噻肟、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TMP/SMZ)等对肠炎沙门菌具有较好的药物敏感性,萘啶酸耐药性强。结论食用被肠沙门菌污染的蛋炒饭是导致本次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强对餐饮机构厨师的监督管理,规范卫生操作流程,提高卫生安全意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2016年莆田市某区一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进行致病菌分离鉴定和溯源分析。方法将采集到的样品和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及血清学分型,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进行同源性分析,并对分离菌株进行毒力基因检测和药敏分析。结果共检出23株肠炎沙门菌,其中8株来源于留样食物,2株来源于厨师肛拭子,13株来源于患者肛拭子;所有菌株经BioNumerics软件聚类分析同源性为100%;所有菌株均携带沙门菌毒力基因invA,且具有相同的耐药谱。结论 PFGE技术有利于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溯源分析。该起食物中毒事件是由携带肠炎沙门菌的厨师进行冷盘制作和水果拼盘过程中污染食物所引起。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引起跨区域食物中毒的斯坦利沙门菌分离株进行耐药性检测和分子分型分析,追溯并明确病因食品,为该菌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15株斯坦利沙门菌进行18种抗生素敏感性试验,同时对菌株基因组DNA经限制性内切酶Xba I酶切后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并与数据库中其他沙门菌比较。结果此次疫情分离菌株中食品分离株和腹泻患者分离株血清型一致,耐药谱基本一致。经PFGE溯源分析后具有100%同源的PFGE带型,数据库中无相同带型的菌株。结论本起跨区域食物中毒是由斯坦利沙门菌污染的煮花生引起,分离菌株对红霉素耐药,对氯霉素处于中介,对其他抗生素敏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两起相距210多公里乡镇同期发生的肠炎沙门菌食物中毒分离株之间的分子流行病学关系.方法 将两起食物中毒事件患者和剩余食物分离到的8株肠炎沙门菌进一步鉴定培养,挑取单个菌落增菌,用限制性内切酶Xba I消化酶切后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获得的分子分型指纹图谱,运用Bionumerics 5.1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指纹图谱聚类显示8株肠炎沙门菌分为两个分子型,D乡食物中毒分离到的5株肠炎沙门菌有相同的指纹图谱;P镇的3株分离株图谱也一致;两起食物中毒分离株图谱之间有4个条带的差异.结论两起食物中毒的暴发虽然都是肠炎沙门菌引起的,但具有不同的分子型别,食物中毒不是由同一种污染的食物源引起;脉冲场凝胶电泳可有效应用于食物中毒溯源分析及肠炎沙门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相似文献   

8.
研究江西省食源性沙门菌的血清型,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对优势血清型进行分子分型,建立江西省食源性沙门菌PFGE指纹图谱资料库,为食源性疾病溯源提供数据。方法 对136株食源性沙门菌进行血清分型,对其中优势血清型德尔卑沙门菌菌株进行PFGE分型,获得分子分型指纹图谱,运用Bionumerics v6.6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136株沙门菌分离株血清群以B群为主,优势血清型主要是德尔卑沙门菌(49.26%),67株德尔卑沙门菌可分为41个型别的PFGE指纹图谱(相似值100%的为同一PFGE型别),主要集中在3个型别中。结论 江西省食源性沙门菌血清型分布呈多样性,优势血清型是德尔卑沙门菌,生肉制品是其主要的来源,同种血清型别的PFGE指纹图谱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分析市售活鸡及腹泻患者中非伤寒沙门菌的分子特征的相似性及耐药性,预防沙门菌的感染流行。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0月从1 054份腹泻患者粪便样品及440份农贸市场的活鸡肛拭子中分离出的非伤寒沙门菌株93株,进行血清分型,对常见的非伤寒沙门菌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分型、Bionumerisc v4.0进行聚类分析、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1 054份腹泻样品中共检出非伤寒沙门菌88株,分离率为8.35%,分为25种血清型,肠炎沙门菌居多。其中0~2岁的婴幼儿检出率较高,占52.27%(46/88)。PFGE结果:16株肠炎沙门菌分成14个PFGE型、12株斯坦利沙门菌分成11个PFGE型、14株鼠伤寒沙门菌分成14个PFGE型、6株德尔卑沙门菌分成5个PFGE型;对菌株间的相似性进行比较发现两个100%同源的肠炎沙门菌PFGE型,其他菌株的分子特征的相似性不大,鸡源菌株与人源菌株的分子特征相似性不大;对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在50%以下,不同的血清型耐药率各不相同,耐药较严重的为德尔卑沙门菌。440份活体鸡肛拭子分离出的非伤寒沙门菌5株,分离率为1.14%,共分得4种血清型,其中姆班达卡沙门菌病人中未检出。结论 该地区由非伤寒沙门菌引起腹泻的感染率高,尤以婴幼儿多见,患者与鸡未发现有同一克隆株,对常用抗生素有很好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佳木斯市优势血清型肠炎沙门菌的耐药状况及进化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来自食品和腹泻患者的沙门菌进行血清学分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分离的肠炎沙门菌进行16种抗生素药敏试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菌株之间的进化关系。结果 在108株沙门菌中,检出肠炎沙门菌55株(50.93%);49株肠炎沙门菌有耐药性,耐药率为89.09%,其中33株菌(67.35%)为多重耐药,对抗生素萘啶酸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81.82%和60.00%;55株肠炎沙门菌同源性为37%~100%。结论 佳木斯地区肠炎沙门菌多重耐药率高,菌株之间亲缘关系和耐药性存在密切关联性,来自食品和腹泻患者的肠炎沙门菌有交叉感染现象,依据本地区肠炎沙门菌耐药特征,制定有针对性诊疗方案和预防控制措施,对保障公共卫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引起食物中毒相关样品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耐药分析。方法参照GB 4789系列标准的方法流程对采集的食物样本进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副溶血弧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共5项致病菌指标检测,按照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敏实验。结果从食物中毒样品中检出肠炎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确定为二者混合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药敏结果显示肠炎沙门氏菌对多数抗生素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强,对链霉素、头孢噻肟、氯霉素、红霉素有一定的耐药性。结论本起事件是由肠炎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建议食品卫生监管人员应加强对餐饮环节的监督引导,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2.
对一起"瘦肉精"食品中毒案的查处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及时查明一起食物中毒的原因 ,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采用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的方法 ,对该起事故进行调查 ,并对可疑食品及病人的尿样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认是因食用了市售的含“瘦肉精”(克伦特罗 )的猪肝所引起。加强源头管理和及时掌握新的卫生信息、知识是预防、控制和查处此类食物中毒事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一起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本次食物中毒中毒原因及可疑食物污染来源.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并采集可疑食物及病例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共发生病例48例,症状主要为腹痛(100%)、腹泻(85%)、发热(40%)等.潜伏 期中位数为25 h,进食白切鸡是危险因素(OR=6.0,95% CI:2.0~17),且与发病呈剂量反应关系((x2趋势=4.5,P=0.03).白切鸡及病例粪便中检出嗜水气单胞菌.结论 进食被嗜水气单胞菌污染的白切鸡是本次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强农村游厨的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培训,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腹泻患者肛拭子标本和外环境样品的病原菌检测,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技术对一起多型别副溶血性弧菌引起农村喜宴食物中毒原因开展溯源分析。方法对采集的共20份肛拭子标本和外环境样品进行病原学检测,并对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分型、PFGE分型及tdh、trh、tlh、toxR基因检测。结果 20份样品/标本中15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1株为tdh+trh-tlh+toxR+基因型,4株为tdh-trh-tlh+toxR+基因型。其中12份患者肛拭子标本中有9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7份为O3∶K6血清型,2份为O2群;3份墩板涂抹样品中有2份检出O3∶K6血清型,1份为O1群;3份剩余食物样品中有2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分别为O1群和O10群;厨师肛拭子标本检出O11群副溶血性弧菌;PFGE聚类分析显示7份患者肛拭子标本和2份墩板涂抹样品中的O3∶K6型副溶血性弧菌带型高度同源,剩余食物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核酸降解未能显示PFGE条带。结论本次事件是可疑食物交叉污染切菜墩板引起的以O3∶K6血清型为主的多种血清型别副溶血性弧菌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一起农村婚宴聚餐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因子、致病食品及其污染来源,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件蔓延,预防今后类似事件的发生。方法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制定病例定义并主动搜索病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本次事件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通过个案调查访谈,对参加聚餐的108人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可能的致病食品。现场勘查和访谈厨师,了解婚宴菜品的制作过程、原料来源和所用水源等,并采集病例肛拭子、婚宴剩余食品、饮用水样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本次食物中毒罹患率为21.6%(138/640),临床表现以腹泻、腹痛、发热为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94.4%(51/54)的病例和66.7%(36/54)的对照食用过由灌肚、里脊肉片、炸排骨、萝卜丝四种食品组成的凉菜拼盘,食用凉菜拼盘增加发病风险(比值比=8.50, 95%置信区间:2.32~31.02)。叉生分析结果显示同时食用拼盘中两种以上凉菜将增加发病风险(比值比=9.25, 95%置信区间:2.46~34.82)。4份病例肛拭子和1份凉菜拼盘中灌肚均检出B群沙门菌。5株检出的沙门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指纹图谱为同一带型,提示病例和食品分离株在分子水平具有高度的同源性,为同一暴露源。结论本次事件是一起由B群沙门菌污染聚餐食品导致的食物中毒。凉菜拼盘是主要的致病食品,食品加工卫生环境与制作过程不规范操作是导致本次食物中毒发生的危险因素。当前农村自办宴席仍存在诸多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风险环节,应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6.
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致群体性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查明瑞昌市375人因食用熟制小龙虾中毒的病因,为今后预防类似群体性事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查,并对毒力(耐热相关溶血素)基因tdh和trh检测。结果本次食物中毒由冰冻小龙虾储存不当和蒸煮时间不充分造成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所致。PCR试验结果表明从熟的小龙虾、患者肛拭子和粪便中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均携带毒力基因。结论本次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警示,小龙虾加工企业应该严格按照食品贮存卫生管理制度的要求,做好小龙虾的储存,要高度重视加工时的食品安全,控制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同时,针对参与人数众多的群体性就餐活动应充分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加强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加大食品安全宣传,提高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查明发生在某工厂的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可疑食品、致病因子及危险因素等,并对事件调查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探讨,为今后类似事件的防控和调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病例定义为于2019年3月3日~3月4日期间在M工厂加班职工中发生腹痛、腹泻(≥3次/24 h)或呕吐症状之一者,运用描述性和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开展病例访谈和回顾性研究。收集病例的粪便标本、剩余食品和相关环境样品进行病原分离和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阳性菌株的毒素基因。结果检索到病例106名,罹患率为73.6%(106/144),临床症状以腹泻(78.3%,83/106)、腹痛(78.3%,83/106)为主,部分半腹部胀气、胀痛(9.4%,10/106),无发热;流行曲线为点源暴露模式,潜伏期为2~22 h,可疑餐次为2019年3月3日的午餐;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与红烧鱼块[相对危险度(RR)=1.55, 95%置信区间(95%CI):1.29~1.85]、蒜苗肉丝(RR=1.26, 95%CI:1.01~1.57)和雪菜烧鸭血(RR=1.47, 95%CI:1.16~1.87)有关;在3份肛拭子、3份环境样品中检出产气荚膜梭菌,菌株和2份剩余食品均检测出α毒素和产气荚膜梭菌肠毒素(CPE)基因。送餐的D企业在加工经营中存在着被细菌污染并繁殖的条件。结论本次事件是因食用某供餐企业提供的配送餐引起的产气荚膜梭菌食物中毒,外送餐做好后应迅速冷却、低温储存,不能立即进食的,在食前要充分加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