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活 《模具工业》1989,(12):56-59
<正> 使用凸凹模(有时加压边圈)的一般拉延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用一副模具进行连续多次拉延的方法也为人们认识已久。近来发展了一种压边圈作用下的再拉延工艺,在压板圈的作用下,工件的成形极限  相似文献   

2.
李东君 《锻压技术》2016,(4):151-156
详细分析了某汽车外板拉延件的成形工艺,利用Dynaform分析软件对拉延件的成形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获得了坯料流入量分布、拉延结果、板料厚度变化及FLD图等模拟结果.通过对模拟的结果分析,提出了减少成形缺陷的措施.根据分析结果进行拉延模具设计,确定了拉延模具结构及压力中心,设计了上模、压边圈及下模,详细阐述了其工作原理,并进行了实际冲压试验.结果显示,借助数值模拟技术实现了拉延模的结构优化、提高了模具设计效率与可靠性,并最终通过实际实验调试获得满足质量要求的汽车外板零件.  相似文献   

3.
板料拉深成形过程中的变压边力技术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压边力是板料成形过程中的重要参数之一。在概述压边力在生产中的主要用途和意义的基础上,从压边力的加载模式、理论模型、实验研究变压边力技术与拉延筋、人工智能技术的交叉应用等方面,比较全面的综述了压边力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探讨压边力技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汽车顶盖拉延成形件质量,采用板料成形分析软件Dynaform对其成形过程进行有限元模拟仿真,研究了凸凹模间隙、摩擦系数、压边力及拉深筋条数对顶盖拉延成形质量的影响规律;通过CAE分析和正交试验相结合优化了该产品的成形工艺参数,确定了影响其拉延成形质量的关键因数值,减少了实际试模次数,提高了模具制造效率。通过试验对顶盖成形的关键因素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顶盖CAE数值模拟分析能较好地预测其拉延成形缺陷,模拟情况和试验产品质量相符,误差都在允许范围之内,用模拟得到的工艺制备出了符合质量要求的零件。  相似文献   

5.
在汽车大型板件冲压工艺设计时,通常采用的冲压工艺为单动拉延成形,即模具结构采用单压边圈的形式。双动拉延成形是拉延成形的另一种方式,通过增加上型一个压边圈及相应压力源等结构,改善零件成形性,降低材料尺寸。介绍了双动拉延成形的原理及模具结构,结合实际生产案例,通过对双动拉延工艺的特点分析,阐述如何通过双动拉延工艺降低零件的制造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林泉  刘驰 《锻压技术》2015,40(4):45-48
汽车前副车架上板料厚3.5 mm,型面变化复杂,有多处凹凸面,装配孔与其他零件装配精度要求高,零件成形难度较大。制定了五工序的冲压工作内容,其中拉延为最重要的成形工序。其工艺方案的关键技术是采用工艺凸包,防止转角在拉延时开裂。针对前副车架上板的材料厚度大、形状复杂、材料流入困难的问题,在内外压边圈均不设拉延筋,使成形得以顺利进行。应用Auto Form软件对前副车架上板进行成形仿真分析,通过多次调整压料面、工艺补充面、圆角、板料外形、压边力,得到了优化后的拉延工艺数模,并生产出质量合格的产品,验证了冲压工艺改进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左前门防撞梁冲压成形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可以在模具设计初期预测产品的成形质量,从而优化工艺参数以便获得高质量的成品。以eta/DYNAFORM有限元分析软件为平台,对某轿车左前门防撞梁不同工艺参数下的拉延成形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了相应的成形极限图。重点探讨了压边力和拉延筋的设置对起皱和未充分拉深区域的影响,得出了较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以汽车前门窗框加强板为研究对象,利用Dynaform软件对加强板的拉延成形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模拟产品在设置不同压边力数值及有无拉延筋情况下成形性能,预测板料成形中可能出现如起皱、拉裂、变薄、回弹等缺陷。通过模拟结果的研究分析,确定汽车前门窗框加强板成形所需工艺过程和技术参数,为实际产品冲压成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汽车覆盖件拉延成形的结果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针对汽车发动机前内盖板的拉延成形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利用田口方法,以减小板料厚度的最大减薄率为目标,对摩擦系数、压边力和拉延筋的凸筋高度及凹筋的圆角半径4个参数进行优化,并试验验证了优化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压边力对成形后板料的最大减薄率的贡献率最大,达到85.35%;最优的参数组合是摩擦系数μ=0.1、压边力F=150kN、凸筋高H=4mm、凹筋圆角半径R=4mm。选取优化后的参数,成品的最大减薄率为17.5%,符合实际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0.
以某型号微型面包车的前地板拉延成形过程为例,对材料特性进行分析,并建立数学建模后,进行冲压模拟分析。选取冲压成形工艺参数中的压边力、凸凹模间隙和拉延筋高度3个因数进行正交试验分析,以坯料的局部最小厚度为优化目标值,以防止产生拉裂现象。冲压数值模拟分析表明,压边力最显著,拉延筋高度为其次,凸凹模间隙为最次。为保证前地板冲压成形的均匀性,最佳工艺参数为压边力950 k N、凸凹模间隙0.84 mm、拉延筋高度6 mm,并对前地板零件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成形表面较为光顺,且无裂纹,虽在曲率变化较大的区域有少量褶皱外,但冲压质量完全符合前地板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冲压拉延模具模芯、压边圈及凹模三大部件的研配要点,着重介绍了压边圈和凹模具体研配顺序,另外也介绍了相关过程中工具的正确使用,以期使大家了解拉延模研配关键点,加快模具调试进度,缩短整车调试周期.  相似文献   

12.
本文总结了影响板料成形性能的因素并指出相应改善方法 ,重点研究了压边圈形变对板料成形性能的影响 ,并指出考虑BH形变的BHF控制是压边力控制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主要介绍板料在拉深成形过程中单位压边力值对板料成形性能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仿真技术,指出板料在成形过程中如按最初设定的单位压边力值进行成形,那么,板料成形过程中单位压边力值将逐渐增大,严重影响板料成形极限。如果采用控制板料在成形过程中压边圈下坯料的单位压边力值,将提高板料成形极限。其结论为生产现场提高板料成形性能和表面质量提供了一种可实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夏江梅  张黎  文琍 《热加工工艺》2012,41(17):103-105
利用有限元模拟预测了拉延筋和压边力对双焊缝差厚拼焊板汽车纵梁成形回弹的影响.找出了成形中减少回弹的方法.结果显示,设置拉延筋或增大压边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回弹量.在设置拉延筋和总压边力不变的条件下,在不同厚度板料部分施加不同的压边力使回弹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5.
汽车顶盖前横梁零件的拉延成形容易出现大面积成形不足、局部起皱和破裂。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Dynaform对零件拉延成形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该零件拉延成形不足、起皱和破裂的原因及解决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拉延筋设置和压边力调整可以解决零件拉延成形不足、起皱和破裂的问题;汽车顶盖前横梁的拉延成形最佳模具设计参数及成形参数组合为:压边力1000 k N,并需设置半圆形拉延筋,摩擦系数取0.13,凸凹模间隙取0.88。最后通过生产实际结果验证了模拟参数组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带凸缘锥形零件的成形特点,根据金属薄板冲压成形原理及生产实验进行工艺计算与分析,找出该类型零件拉延成形时废品率高的原因。选用成本相对较低的08Al带凸缘锥形零件,选用液压成形设备,将压边力调整在195~260kN之间,通过在模具压边圈上加工环形槽、增加塑料布润滑等措施,将两次成形改进为一次成形,取得较好的成形效果。通过近3年的批量生产验证,对于宽凸缘中等深度锥形件,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只要保证拉延系数或相对高度的其中一个指标符合要求,即可以有效提高该零件的产品合格率。  相似文献   

17.
矩形盒拉延件的压边力计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压边力是板料拉延成形过程的重要工艺参数之一,合理控制压边力的大小,可避免起皱或破裂缺陷,采用多点压边的压边力控制拉延过程,可提高成形极限及提高拉延件质量,文章对矩形盒形拉延件分段压边的压边力随凸模行程(时间)变化曲线的计算提出了见解,为实现拉延过程中变压边力控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压边圈结构对改善拉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总结了影响板料成形性能的因素并指出相应改善方法,重点研究了压边圈形变对板料成形性能的影响,并指出考虑BH变形的BHF控制是压边力控制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拉深过程中压边力分布实验测量方法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了压边圈结构对冲压成形过程中压边应力分布的影响,建立埋入式压边应力测量系统,对冲压过程中压边圈与板料之间的接触应力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压边圈结构的变化对压边圈和板料之间的接触应力有显著影响,通过合理设计压边圈结构,可以实现在压边圈不同部位施加不同的压边应力,从而改善冲压件的成形性能.  相似文献   

20.
周雄新  欧笛声 《锻压技术》2013,38(1):133-137
应用CAE分析技术模拟板料成形全过程,预测板料在成形过程中出现的起皱、变形不良等缺陷,修改冲压工艺方案后通过仿真计算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在压料面增设拉延筋后,有效地控制了起皱的发生,且零件各部分变形充分,达到加工硬化及提高表面质量目的;利用Pro-E软件、采用自上而下设计的方法进行模具体的结构设计,介绍了总体设计思路、工作零件的详细设计及模具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