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变得越来越商业化,不少传统历史街区逐渐被改造为新城从而发生巨大变化,许多设施以及景观的营造都与交互设计进行融合。本文以南京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中心广场改造为例,对现有不合理结构进行调整,挖掘老门东特有的文化特色结合交互设计,对老门东中心广场进行再设计,以期将老门东打造成南京旅游的一张名片。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世界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激烈的城市文化竞争过程中,城市内部产生多种类型的文化空间,而自下而上的跨国文化消费空间是城市独特文化的空间载体。本文以柏林"贫困但性感"的克洛伊茨贝格街区为例,探究具有丰富跨国亚文化特征的文化消费空间的演化过程与机制。该街区原本具有深厚的跨国文化积淀,新世纪以来,其在柏林经济文化转型与后现代文化消费转型双重作用下,形成了跨国文化消费空间。具体的空间作用机制包括:以全球个性文化体验消费为先导;由多级政府政策引导、国内外资本投入以及社区协调为支撑;最终得以激活街区经济、文化与社会活力,从而使得该街区成为柏林对外宣传与全球营销的城市文化热点。本研究丰富了对世界城市文化动力的认识,也对城市内部跨国、跨地方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多方互动协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消费主义和消费文化在城市的兴起,各种消费空间在城市中扩张,将历史空间打造成全新的消费空间成为很多大都市进行空间生产的重要手段。基于这一背景,以成都远洋太古里为例,运用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相关理论,对基于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而成的城市新型消费空间进行政治经济学分析。认为在城市新型消费空间的生产过程中,政府主要通过行政权力对制度空间进行规训,而开发商主要通过资本对物质与经济空间进行打造和控制,城市新型消费空间的生产由权力与资本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在此基础上,对此类空间的生产模式进行批判性反思,如空间打造和使用过程中存在本土文化的表面化、空间的排他性以及缺乏公众参与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不少城市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大刀阔斧般的改造导致历史文化街区商业化程度严重,本土文化不断衰落,如何将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微更新使地域文化融人现代化生活成为关键一环.本文以南京老门东为例,分析了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所存在的问题,基于微更新视角提供相应策略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借助城市营销的概念和视角,从旅游营销、文化营销、商业营销三个目标入手,使城市空间、建筑空间成为实现营销目标的介质和方法,应用建筑策划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在尊重上位规划的同时提出分层次的空间策划,以对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十里长街"历史街区的更新进行空间策划和城市设计。以城市营销的目标结合借鉴国内外已有经验进行建筑策划,让历史街区现存模式与新的设计模式相互融合、有机更新并增加城市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当代社会已进入体验经济时代,在旅游和休闲、文化消费的推动下,以体验消费为目的消费活动成为消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蕴涵着丰富社会与历史文化变迁的历史街区作为城市历史风貌和民俗文化的集中展示场所,也成为了可供人们消费和体验的商品。通过对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街区更新改造过程中体验营造的分析和总结,从体验消费视角探讨影响历史街区空间体验营造的相关要素及其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7.
<正>引言在城市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正从增量规划逐步向存量规划转变。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文脉的重要空间载体,各地也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更新保护实践。随着大数据、云智能、虚拟技术的普及,智慧化、数字化的建设逐渐成为城市更新发展的新途径。智慧化城市建设在为城市更新、发展建设上提供了多元主体的数据共享平台,可以更好地在城市设计领域构建使用群体与空间的多维度互动。这种数字化建设模式将有利于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与保护,形成城市更新发展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8.
城市商业消费空间与城市历史文化街区融合形成城市新型的商业消费空间已成为当代城市旧城历史街区更新的重要途径。分析德阳市文庙新天地商业消费空间的由来及运营现状,在肯定此类空间对带动城市历史文化区域发展、增加历史街区活力等方面优势的同时,对文庙新天地商业消费空间的实质从文化符号表面化、商业业态单一化、公众参与度低三方面进行了反思,力求倡导在今后的城市商业消费空间的规划建设中,对该方面的问题有所回答、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步入新时期,历史街区业态组织和提升成为历史传承与发展以及街区活力提升的关键。本文利用POI数据,以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各类商业密度空间分布的相关性,结合网络分析方法和业态对应的消费群体,对业态模式进行整合归纳;通过量化街区活力指标识别街区空间特征,进而探讨业态模式与街区活力特征的相关性。从街区层面探索各类商业布局模式及集聚特征,为历史街区更新商业组织、空间布局及商业动态管理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周翔  苏继会  朱强 《住宅产业》2022,(11):26-30
在当今存量规划背景下,旧城更新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头戏,其中历史文化街区对于城市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更合理地处理好黄池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更新的关系,打造一个“守得住乡愁”和“留得住游客”的历史文化街区,本文基于城市意象理论,以“个性、结构、意蕴”三大意象为切入点,提出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保护和意象营造的途径和策略,并提出以下观点:(1)黄池镇历史文化街区具有一定的可意向性,但是各类资源未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利用,街区的空间意象混乱;(2)基于城市意象研究方法,从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空间、局部物质和行为三个方面逐次推进,是创建整体街区认知和文化认同的捷径。  相似文献   

11.
李博韬 《福建建筑》2012,(12):11-13,4
针对现阶段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面临的困境,本文探索了消费视角下历史街区保护的可能性。以消费视角分析城市历史街区的改造过程,跳出了传统的以物质环境为改造主体的局限性,主张从分析城市历史街区综合价值入手,以旅游业、商业、住宅建设为媒介,依托城市参与城市及区域竞争,充分实现历史街区自身价值,进而实现历史街区的振兴。  相似文献   

12.
历史街区作为地方历史文化延续的载体,其更新改造是存量规划时代下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但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历史街区更新往往采取市场经济主导下的商业性改造模式,大量传统居住空间转变为现代消费空间,此种方式有助于短期内快速提升街区活力和经济效益,但长远来看易引发街区空心化、文化同质化、商住矛盾等一系列问题。在此背景下,文章以广州新河浦历史街区为例,运用康泽恩学派城市形态学相关理论,从道路交通、建筑组合、功能布局三个维度剖析居住空间形态演变特征,并探讨其背后的作用机制。这对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历史街区住区建设以及探索社会形态与居住形式的互适性等新型人居环境思维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消费文化以及全球建筑文化的适应性再利用热潮的影响下,许多城市空间被商品化(被改造成消费空间),其中不乏一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空间。以杭州湖滨和宁波老外滩两个都市改造项目为实例.探讨了有关城市旧地段的复兴:消费主义与城市空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说明在此背景下.城市里一些衰败的空间可以通过商品化改造(一种适应性再利用),以达到复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在资本主义与全球化浪潮的裹挟中,文化成为引诱资本之物。该文将视觉焦点集中于成都市传统历史街区宽窄巷子中的胡里酒吧这一微观空间上。该空间实为"文化消费空间",即通过以传统历史街区为代表的"本土文化"和以酒吧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杂糅所产生,是"文化结合资本"的空间产物。该文化消费空间是在消费导向下生产出的商品化的空间,具有商品美学化和商品符号化的特质。在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双重影响下,"文化消费空间"的商品符号化和商品美学等商品特质正逐渐影响消费者的感知与认同。  相似文献   

15.
城市特色街区的当代研究与城市文化精神内核的复兴需求、悠闲旅游业的发展、城市人文环境和商业消费空间的多样化需求密不可分。研究如何在特定城市街区或地段以空间体验手段介入,营造城市空间特色,可持续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独具意义的城市学科综合课题。该文选取苏州独具特色的平江路历史街区为例,基于环境行为视角进行空间结构整体性分析。研究搭建"空间体验"与"序列场景"理论模型,分析街区空间结构层级要素,提出优化空间形态的更新思路,并探究新时期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在对历史街区商业建筑进行改造时,经济转型与消费心理改变了业态运营模式。文化逐渐作为消费的同时,也为改造更新提供了整合城市文脉,形成地域特征的可能。以南昌万寿宫商城立面改造实践为例,面对城市更新与历史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如何实现经济和文化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方案基于城市整体的视野,分别以传承建筑风貌、历史街区修复、城市空间激活为导向,采用消隐、拼贴、整合等手法进行改造。从点、线、面三种不同的空间层次,分析研究当前国内历史街区商业建筑立面改造策略与方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进程的推进,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成为了我国城市发展新的热点。文章提出了历史文化街区商业化更新的原则和目标,并以“南京1912街区”为例,具体阐述了历史街区的主题定位、空间设计策略和基于空间消费的游客体验,引发了对目前更新现状存在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王苑  邓峰 《现代城市研究》2009,24(11):60-64
历史街区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空间类型,其更新过程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难题之一。文章从空间生产理论入手,以苏州山塘历史街区为例,分析了更新前后社会结构以及街区空间类型的变迁过程,认为这一过程在消解了街区原有传统社会关系的同时,构建了另一种开放的社会结构体系,由此产生新的空间生产需求并反映在空间景观的改造之中,这在本质上无法实现历史街区的文化传承。最后提出控制空间使用主体的替代,促进街区的渐进式更新是一种较适宜的历史街区更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规划师》2017,(11)
历史文化街区既是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及风貌特色的空间载体,又是体现城市空间品质及活力特色的重要场所,而以原住民为活力主体的空间提升是活化历史文化街区的根本内在动力。文章基于原住民空间融合的理念,通过对街道空间活力影响因子的分析与筛选,构建街道空间活力因子体系,并以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探讨基于原住民空间融合的街道空间活力提升策略,以期从提升空间活力角度实现历史文化街区原住民社会融合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主要以经济发展与资本增值为导向,在这一过程中忽视了对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对文化空间保护与消费的需求日益增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已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构成之一。文章将从形态学的视角出发,以成都市历史文化街区——宽窄巷子为例,基于现状调研与问题的分析,从土地权属划分、街巷体系、街区肌理、空间结构、建筑密度与尺度等形态学要素层面,以及"时间—空间"的维度探讨城市更新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从而形成"街区形态+院落空间+传统建筑"的策略体系,为历史街区的保护与修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