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智慧社区是未来城市社区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当前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近年来,智慧社区主要由相关部门和企业主导、以技术为导向自上而下地进行社区智能化建设,比较欠缺对居民社区参与需求的考虑。因此,本文以南京城区为例,主要利用社区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居民社区参与特征,从居民需求的角度提出智慧社区建设策略。分析发现:第一,当前南京居民的社区参与意愿较高,但总体参与程度不高;第二,社区参与方式呈现多样化,但各方式发展不均衡;第三,网络渗透进社区参与,但线上线下融合不足。最后,论文从提高居民社区参与程度、均衡发展社区参与方式、促进线上线下参与融合三个方面,为以人为本的智慧社区建设提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2.
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是影响社区生活品质的关键.当前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存在对社区异质化人口结构响应不足、与行政管理机制衔接不足以及缺乏与社区生活圈发展要求相匹配的开发建设机制等问题.广州市在2017年开展社区生活圈专项规划工作,对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规划路径进行了重点探索,提出应首先建立从规划、管理到实际使用的全链条统一的社区生活圈空间划分.其次,兼顾公平与异质化需求,构建"标准表单式"设施配置模式,并结合需求提出差异化引导.最后,优化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创新设施开发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3.
根据2018年12月1日实施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的规定,生活圈是城市居民日常出行范围对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将生活圈作为居住区公共资源配置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已经成为评价城市宜居程度的重要一环。其中社区生活圈便利度是评价宜居城市的重要影响因素,居民社区生活圈便利度主要指居民日常利用公共服务设施的便利程度。本次研究,以武汉市武昌区、汉口区、汉阳区这三个中心城区主要区域为研究范围,以三区的小区生活圈便利度为研究对象。基于开放POI数据,统计分析三区的小区15分钟生活圈内的设施点类型和数量,评价各片区内的生活圈便利程度,为设施的配套完善、社区生活品质的提升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城镇化的下半场,以人为本、存 量规划和集约发展成为当下城市的主旋律,作 为承载城市记忆的老城区社区生活圈亟待更新 优化。以宜宾市老城组团为例,采用连锁网络模 型和基于真实路网的设施可达性分析等方法,结 合10大类公服设施POI数据、当地居民对设施的 重要性评价数据,对研究区域进行了10分钟社 区生活圈的测度探索,并在测度结果的基础上, 以生活圈为视角提出了相应公服设施的优化及 择址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宜宾老城共可 划定出4个10分钟社区生活圈,平均用地规模较 小于平原、省会、特大型城市;第二,4个生活圈 整体都存在公园广场、社会福利、科教文化这3 类设施数量较为欠缺及覆盖范围较小的共性问 题;第三,各生活圈生活便利度差异明显,发展不均衡。未来宜侧重优化过渡区、边缘生活圈欠缺设施;第四,基于设施覆盖率及居民可达程度 考虑,每个生活圈宜提供中心度前三的地块中心点作为10分钟层级设施的推荐设置点。  相似文献   

5.
社区生活圈规划已成为学术研究与规划实践的热点议题和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从社区生活圈的概念和内涵界定、空间范围划分方法与设施评价和优化等3个方面对现有规划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社区生活圈规划研究在理论、技术方法和实证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对于居民日常行为的关注是社区生活圈规划的主要特点,因此梳理机器学习方法应用于时空行为研究的前沿与热点主题,包括时空行为预测、时空行为模式挖掘与时空行为和建成环境的非线性关系等。其次,提出机器学习方法在社区生活圈规划研究中的应用框架,以及在社区生活圈物质空间、社区交往生活圈和安全生活圈3个方面的创新议题。最后,以"基于时空行为需求预测的社区生活圈划分方法"及"基于非线性阈值效应的社区生活圈设施配置规划"两个研究案例阐释机器学习方法在社区生活圈物质空间规划研究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城市绿色共享发展诉求,多地相继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概念,强调15min步行范围内公共服务设施的均衡性及完备性。社区生活圈作为组织城乡居民社区活动的基本单元,是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主要发生空间,其街道步行环境质量应受关注。目前,各地社区生活圈导则中对街道步行网络规划设计要求集中在道路间距、人行道宽度等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街道绿色基础设施感知程度与城市居民步行意愿相关性较高的因素在已有的相关研究中尚未受到重视。本研究在提升社区生活圈步行环境质量目标下,以济南市西部新城社区生活圈为例,识别了街道绿色基础设施感知供给程度、城市居民对街道绿色基础设施感知需求程度及其供需的空间分异,并基于供给—需求匹配提出了空间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社区生活圈规划的 最小单位,也是城市建设、城市运营与城市居民 生活的最基本单元;社区绿地作为社区生活圈 公共服务的重要环节,在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 增进福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5分钟 社区生活圈与社区绿地建设的双重背景下,本文 以天津市新兴街道11个社区生活圈绿地为例, 通过因子分析与熵权计算确定主要因子与评价 指标,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建立主—客观绿地 质量研究模型,并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提升生活 圈绿地质量的优化策略。结果显示,因子类型可 划分为活动保障、景观要素与空间特征三大类; 多数5分钟社区生活圈绿地质量普遍较高,而永丰里生活圈和土山花园社区生活圈受社区公园绿地和游园绿地的影响,总体绿地质量较差;主— 客观分析模型显示,5分钟社区生活圈绿地中,活动保障与空间特征因子对5分钟社区生活圈绿 地质量具有较大影响,景观要素因子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社区公共空间是承载居民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现如今老城区公共空间在功能、环境、社会活力等层面均无法满足居民的日常活动需求。文章聚焦于老城区社区公共空间优化,探讨建成环境要素对居民日常行为活动特征的影响机制,得出高功能混合度、多样化的需求配置以及便捷的步行网络与感知体验丰富的空间品质对居民日常行为活动均有促进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更新策略,以提升老城区社区生活圈的组织。  相似文献   

9.
社区生活圈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单 元,从居民日常行为活动出发进行生活圈规划设 计,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提升居民生 活品质的重要途径。研究以主体建模、空间设计 相关理论为基础,在系统回顾国内外生活圈及 居民步行活动模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数据 获取、模型构建、模拟分析、结果应用四方面, 阐释基于居民步行活动模拟的社区生活圈研究 框架。提出基于主体建模的生活圈步行活动模 拟模型构建、多场景居民步行活动模式挖掘、居 民步行活动影响机制、生活圈空间设施精准规 划与动态规划四大关键议题,为实现以人为本 的生活圈规划提供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构建"15分钟生活圈"是从居民的切实需求出发,自下而上地对城市空间进行优化布局,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观念。本文基于收集到的POI数据,对于武汉市武昌区"15分钟生活圈"的覆盖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调查,期望为武昌区城市空间的优化提供数据上的支持。调查发现,武汉市武昌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覆盖度较高,商业购物、教育、医疗、交通等的发展都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休闲设施的规划与布局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文章最后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实施"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部分建议,并对此调查做出了总结。  相似文献   

11.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水平直接影响居民生活便利度.文章基于社区生活圈视角,从居民所需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率、可达性以及便利性综合测度广州市居民生活便利度,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及空间作用差异.研究发现:广州市社区间生活便利度有所差别,中心城区各社区设施覆盖面广、生活便利度高,而南沙、从化、增城3区整体偏低;乡村较...  相似文献   

12.
吕大伟  周东  邵莉  刘巍  崔晓光 《规划师》2023,(4):139-144
社区生活圈建设是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当前社区生活圈建设存在以下问题:对异质化的人口特征响应不足,其范围规模及要素配置的精准度有待提高;与城市建成环境不相匹配,对生活圈内空间组织形式的引导精细度有待加强;对整体建设统筹实施、市场居民多方参与的开发实施推动不足。因此,济南针对社区生活圈建设,探索建立“目标愿景—核心视角—调控手段—规划维度—行动计划”的整体治理框架,提出从时间、空间、人共享共融的视角出发,强调基于不同人群的出行特征及需求,划分生活圈单元、精准配置生活圈要素;基于不同建成环境空间特征及时空资源匹配,以多元生活圈要素类型引导、全生命周期实施管理为手段进行管控,有效指导了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13.
社区服务设施规划向社区生活圈转型,虽然已由过去片段化的概念提出到现阶段形成体系化的研究框架,但研究指导实践转化还有待提升。因此,文章基于文献梳理提出以下研究展望:探索可推广的社区生活圈精准识别方法,寻找与城市规划管控边界的拟合方式;关注居民多样化需求与多类型设施供给的匹配关系,提升社区生活圈的便利性;注重设施的可获得性需求,形成高链接度的社区生活圈服务体系;构建刚性约束与弹性鼓励的管控方法,实现共性发展与特性维护的差异化建设方式。  相似文献   

14.
朱里 《城市住宅》2022,29(2):176-178
社区是城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空间单位.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区生活圈已成为我国城市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完善公共配套设施的生命周期,优化公共空间,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率,逐步实现社区的自我更新.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对社区生活圈规划进行研究,分析社区生活圈规划的影响因素,从公共设施、交通路径、...  相似文献   

15.
正居住社区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与居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本文分析了限制配套设施发展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提高新建住宅社区配套设施建设水平,最终实现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目标。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均收入得到很大提高,人们逐渐将居住环境和配套设施纳入了购房所要考虑的问题。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居住社区配套设施仍然不完善,相应的管理规范也并不健全。对于现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在防灾生活圈规划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从邻里避难生活圈、社区防灾生活圈和城区防救单元三个层级,以及避难场所、防灾中心和应急道路三个方面,讨论城市防灾空间设施优化配置策略,并据此提出理想的城市防灾空间设施配置模型。该模型对于城市新建地区的防灾空间设施规划和已建成区域的防灾空间设施的提升改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梁启航 《城市住宅》2022,29(3):54-56
随着上海城市建设进入存量规划时期,居住社区人口的构成复杂多样、居民的生活需求各有不同、居住空间的环境要求愈来愈高等问题逐渐突出,通过分析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理念和实践建设经验,提出提高居民社区生活品质的城市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18.
从单位社区到城市社区的演替:北京同仁堂的案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北京同仁堂单位社区为例,考察转型期单位社区的演替过程.单位居民的迁出和非单位居民的迁入导致了单位社区人口构成的杂化过程.传统单位福利设施供给模式走向衰退,基于市场机制的城市生活服务网络为居民提供了更高品质的服务.单位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变已成必然.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北京同仁堂单位社区为例,考察转型期单位社区的演替过程。单位居民的迁出和非单位居民的迁入导致了单位社区人口构成的杂化过程。传统单位福利设施供给模式走向衰退,基于市场机制的城市生活服务网络为居民提供了更高品质的服务。单位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变已成必然。  相似文献   

20.
孔宇  甄峰  张姗琪  焦林申 《城市规划》2023,(1):15-24+114
中国社区的规划理念经历了从营造物质空间向满足居民需求转变的过程。面对新时代城市内涵式发展的要求与受智能技术的影响,社区居民的活动也变得更加多元和复杂,传统的社区规划难以达成满足居民生活及保障公共服务高质量的目标。本文从数字生活方式与社区类型、居民需求的精准感知、线上线下融合的生活圈、智慧赋能的社区营造与治理4方面总结了社区规划的新内涵,构建了包含居民、社区空间、社区治理与智能技术的社区规划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从感知与计算、分类与划定、分析与设计、治理与保障4方面对智能技术支撑的社区规划技术框架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未来的社区规划提供新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