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朱海波  黄亚平 《规划师》2013,29(8):86-91
研究利用1984~2008年湖北省76个市县单元的人口、GDP等统计数据,综合运用相应的空间分析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对湖北省城市化空间演化过程和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进入了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该阶段城市化空间发展具有非均衡极化特征,人口、经济加速向特定地域集聚极化发展的特征日益显著,并在局部地区形成了连绵发展的态势;与此同时,湖北省城市化空间演化过程中具有城市化要素集聚不对称性和社会经济不平衡发展等突出问题。要实现健康城市化的发展目标,湖北省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特点选择差异化的城市化政策。  相似文献   

2.
北京城市近10年人口分布演变态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引言城市人口在空间上的集聚和扩散始终伴随着城市的发展演化过程,城市人口在不同阶段的空间分布演变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时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3.
赵原野 《城市建筑》2022,(22):22-25
城中村是城乡二元体制下独特的空间要素,快速城市化下的聚落形态与演变特征研究有助于增强城市与城中村形态的维度认知,促进村城融合。本文聚焦动态演变,基于中微观维度,绘制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60个典型的城中村的平面,归纳总结出深圳坂田街道城中村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6种形态演变特征,展现了村城空间萌芽、蔓延、稳定阶段中村、田、城、厂、路等元素的互动状态,阐释了动态共生体系下演变特征的驱动因素,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拓展与补充。发掘村城体系的形态价值,为城中村改造与城市设计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同时也为下一步进行城市环境对城中村形态影响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2000年前后杭州市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以期在更大的范围内优化配置空间资源。随后"一主三副六组团"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思路的提出,则实质上暗含通过多中心空间结构引导老城人口疏解以及促进人口空间分布优化的内在要求。本文基于区划调整后近10年来的人口统计数据,对新时期杭州市区的人口发展特点进行分析,并从市区和主城两个层面对杭州人口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实证研究,据此提出引导杭州市区人口空间合理分布的规划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探索,如何发展小城镇越来越受到我国政府重视。本文从三个发展阶段分析了小城镇政策的演变特征,并基于地方小城镇政策的考察,总结了当前小城镇政策的三个重要方面:特色转型、生态宜居和强镇扩权。  相似文献   

6.
功能与形式视角下的乡村公共空间演变及其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功能与形式的视角,以历史的维度分析我国乡村公共空间的演进脉络,探讨其背后生长的动力机制,总结各个时期乡村公共空间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关系与特征.研究发现,传统乡村公共空间生成的内在基本规律是“使用功能驱使一交往的形成一公共空间”;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共存一特殊一脱节一分离”的变化.通过实地勘察与访谈,进一步论述改革后传统乡村公共空间弱化的原因,认为村民所发生的公共活动已由“必需性”转变成“自发性”;诸多社会变化因素构成“合力”,“催化”了传统公共空间走向衰亡的道路.最后,审视当前乡村公共空间建设实践,并提出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商业互动开发是引导城市空间演变与土地高效利用的重要动力。选取成都市中心城区代表性地铁站点,利用平均最近邻法、核密度分析法、标准差椭圆法对比分析站域商业集聚与演变特征,建立回归模型初步探讨影响站域商业集聚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1)轨道交通的介入推动站域商业布局向多中心、网络化发展,并促进商业设施总量增长与集聚加速,且对于城市级站点的加速作用更为显著;(2)以购物类业态为主的商业开发在轨道交通介入下日益提升,体现了乘客日渐增长的消费需求。站点周边餐饮服务类业态的集聚分布,反映出乘客在其周边快速消费的行为特征;(3)轨道交通的介入是站域商业集聚的重要影响因素,站点日均客流量和出入口数量与商业集聚呈显著正向关联。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经济学和规划学领域中,针对城市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层面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城市工业用地的划分等,对于具体企业空间特征研究的案例较少,理论基础相对薄弱。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查、地图比较等方法,分析了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原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发展历程,总结出其空间演变特征:企业规模、基地面积持续扩大;企业基地由郊区型过渡到老厂区基地内城型、新厂区基地郊区型,且靠近主要交通干线;从企业基地发展到以基地为依托向城市西南拓展形成汽车产业开发区;从企业办社会过渡到政府办社会、企业生活区变成城市社区等。空间演变特征的影响机制包括政策制度、市场与产业集聚效应、规划等因素。  相似文献   

9.
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通过空间治理来促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关于旅游城市类型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思考也正在有序推进。文章以旅游人口视角切入,聚焦区域尺度下“人—地—经济”关系协同问题,以旅游大省云南为例,通过分析各县级行政单元常住人口、旅游人口、建设用地的空间错位问题,揭示大尺度国土空间的人地关系分异的空间格局。建议省级国土空间编制考虑地区属性的差异性,通过划定原生态旅游单元、特色旅游单元和州府强县单元等特殊政策区等方式采取差异化的规划对策,统筹全省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资源配置,达到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0.
乡村公共空间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乡村公共空间变迁的动力机制为主线,对建国后不同时期乡村公共空间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乡村公共空间变迁的原因。经过研究认为,计划经济以来,乡村社会的变迁中国家力量呈现"全面渗透→退场→弱化→回归"的转向,乡村公共空间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异化",改革开放时期逐渐走向"复兴",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日趋"衰亡",新时期乡村建设中对村民需求的忽视以及乡村文化的丢失,导致乡村公共空间的"迷失"。最后,对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现状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1.
北京地区的人口规模、人口增长和空间分布既是影响甚至是决定当前北京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的重要因素,更深刻地影响和决定着北京未来的空间布局、空间品质及城市目标的实现.从全国的城市化进程、京津走廊地区的经济活力等角度,京津走廊地区未来人口不可避免地会大规模的膨胀.从城市建设和规划的角度,需要关注的问题?一方面是未来的人口规模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这些增长的人口在空间上怎样分配,带来怎样的社会、经济、环境和空间等诸多方面的效应等.基于此,本文将主要的研究重点放在未来北京及其周边地区人口增长的可能性模拟上,研究意义在于:据此我们可以进一步通过其他的模拟来进行不同人口空间增长和分布模式下对社会、经济、环境造成的可能影响和效应,最后为城市规划对策及政府干预进行指导.事实上,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人口规模、结构,分布、迁移等一直是关注的前提和重点,在此,我们试图通过情景分析的方法来进行大区域的中长期人口增长和空间分布的可能性预测(吴良镛,吴唯佳等,2012;吴唯佳,2012).  相似文献   

12.
13.
文章以浙江诸暨市为例,探讨了城市与水系的关系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运用历史地图解译和文献研究等方法,分析了滨水空间断面的形态变化。文章发现,诸暨市滨水空间从以经济发展为主导,逐渐转向以人为本、生态可持续的导向,反映了城市发展理念和目标的变化,也展示了城市对水资源和景观的价值认知和利用方式的变化。文章为诸暨市后续空间发展和其他同等规模的滨水城市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上海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从地理学角度对上海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进行探讨,根据行业类型的不同对上海的创意产业集聚区进行分类,认为上海的创意产业中设计类行业空间集聚最明显。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区位特征表现在,集聚区集中分布在市中心区域,内紧外松、内小外大行业集聚的空间分异明显,高校创意产业集聚群已显现。本文还为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马晓晴  陈飞 《城市建筑》2023,(14):12-15
城市规模扩张背景下,多种复合风险频发,城市韧性提升应从动态角度关注生态、生产与生活用地间的匹配关系。基于土地利用分类栅格数据,采用“源—汇”景观距离指数方法分析上海市2000—2020年的三生空间韧性水平演变特征。结果显示,上海市生态—生活空间韧性与生产—生活空间韧性均存在明显等级分化特征,且后者呈明显下降趋势,该特征与资源禀赋与发展模式高度相关,建议采取生态融合式建设和新城人口导入政策,同时加强耕地保护以实现韧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分析建设用地结构演变特征可以有助于揭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建设用地结构演变规律,统筹区域内建设用地布局。利用偏移—份额模型分别从建设用地类型演变和空间演变两个维度定量分析建设用地结构演变特征,找出结构演变动因。结果表明烟台市建设用地面积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不同建设用地增长能力不同、不同区域建设用地竞争优势不同的主要动因是经济和区域政策的综合作用。偏移—份额模型可以为管理者制定建设用地政策提供数据分析依据,为未来建设用地的空间配置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小城镇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主体之一,合理的人口规模聚集是促进小城镇良性发展的关键。国内外小城镇的设置标准大多以人口规模作为参照。在现行的设镇标准下,我国小城镇的特征表现为数量众多、人口规模偏小,而且小城镇的人口集聚性受地理环境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本文结合小城镇的设置标准、国内外小城镇人口规模的比较研究以及小城镇人口集聚的影响因素与分析方法,对我国小城镇的人口集聚及其合理规模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叶怡君  龚克 《城市建筑》2022,(18):160-162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是乡土记忆的重要载体,记录着村落的兴衰与蜕变,同时也是村民日常生活和节假日的重要集聚场所。本文从历史维度出发,从自组织和他组织两方面分析我国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演变特征及机制。通过研究发现,从1949年到现在,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特征分别是自组织起主导地位—他组织出现,自组织开始弱化—他组织地位凸显,自组织进一步弱化—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衰落。其原因主要是随着他组织对乡村的逐渐干预,以及城镇化进程加快后乡村的地缘社会逐渐弱化,乡村凝聚力减弱,导致公共空间走向衰弱。  相似文献   

19.
采用最新各类上海人口统计数据,对上海人口城镇化及社会空间特征进行分析.首先,在宏观市辖区层面,2000—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增减不大、郊区人口快速上升,2010年后上海市全域人口变动较小.其次,从中观街道层面来看,中圈层的街道数量快速上升、人口空间梯度变缓.与郊区新城相比,中心城区仍是人口密度高值聚集区,市域人口...  相似文献   

20.
滨海城市受到海洋空间的限制,城市发展演化呈现出自身独有的规律特征,本文通过研究1987年、1999年、2012年以及2018年的4个不同时期的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并基于ArcGIS技术平台,分析了青岛市过去30年城市外部空间的形态特征,并探究了城市发展演化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从城市外部形态的角度出发,青岛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