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焦作地区太原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含灰岩8~11层。灰岩中含有丰富的牙形刺化石。笔者在刘庄西北沟剖面太原组九层灰岩中获得牙形刺7属16种。其中台型牙形刺占主要地位。其次为复合型。该区太原组牙形刺组合为:Streptognathodus elongatus-Strep.wabaunsensis-Strep.gracilis 一个组合。根据 Streptognathodus 属各种的共生关系的不同,可进一步划为三个亚组合。上述组合可与华北的太原西山、陵川、徐州、禹县等地及新疆地区相应层位的牙形刺组合进行对比。还可与北美阿帕拉契亚山脉中段等地及苏联莫斯科近郊等地相应层位的牙形刺组合(带)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3.
《焦作工学院学报》2016,(5):630-636
为探讨豫西地区石炭-二叠系太原组中遗迹化石与其沉积环境的演变特征,采用遗迹学和沉积学的研究方法,重点分析该研究区太原组灰岩中所含Zoophycos遗迹化石的个体大小和潜穴充填物颜色的变化、产状与分布特征以及宿主岩的沉积环境,取得3点认识:(1)密集分布的小型遗迹个体以及充填物为黑色的Zoophycos,与较深水环境和贫氧环境具有明显的相关性。(2)Zoophycos可作为古水深变化的判释标志,尤其是以小型个体和具黑色充填物的Zoophycos可作为较深水沉积层的对比标志,依此标志的区域对比分析表明,太原组沉积期经历过2次大的海侵,出现2次最大海泛面,并可作为全区等时界面。(3)基于沉积环境的时空对比分析,提出豫西地区太原组沉积期海水进退变化规律。研究区太原组自下而上由2次较大海侵与海退旋回组成,每个旋回的沉积环境演化的早期几乎都出现海湾瀉湖相带为主的沉积,间夹潮坪沼泽和砂质障壁岛相带的沉积,然后变为近岸-远岸-近岸的浅海相带沉积,间夹潮坪沼泽相带沉积,最后又变为海湾瀉湖相带和潮坪沼泽相带沉积。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焦作地区太原组几乎每层灰岩中均含有Zoophycos,但大小、形态、丰度、分异度和充填物颜色各异.对太原组L1L8灰岩层中Zoophycos的产状及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Zoophycos在个体形态与大小、产状、充填物颜色、丰度上均存在的差异与沉积层岩性及沉积背景有关.在纵剖面上,从L1灰岩到L8灰岩,Zoophycos遗迹化石的颜色呈现规律变化,这与水深、岩性性质密不可分,在浅水、氧化环境中,遗迹化石充填物为红色、褐色,随着水深加大,氧气减少,颜色变为灰白、浅灰色、灰色、深灰色,当水深最大时,形成了黑色充填的Zoophycos遗迹化石(仅发育在L4中上部、L7中部和L8中上部).总体看来,焦作太原组碳酸盐岩的形成共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海侵,其最大海侵分别位于L4与L8灰岩层.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40口钻井岩心的仔细观察和系统描述,在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中发现遗迹化石21个遗迹属,26个遗迹种.根据这些遗迹化石的组成、分布及围岩特征,可以划分出四个遗迹化石群落,即①Skolithos遗迹群落,主要由居住迹和进食迹组成,它们常被解释这形成于较强水动力条件下的滨湖、河道沉积和浊积扇的上扇部分;②Mermoides遗迹群落,以牧食迹或觅食拖迹为主,常含少量消化迹,该遗迹群落可被解释为产出于半深湖沉积环境;③Semirotundichnus遗迹群落,主要由觅食拖迹和耕作迹组成,它们均产出于深湖沉积环境;④Macaronichnus遗迹群落,由觅食迹、居住迹和古植物根迹等组成,反映了中等能量和低能水体交替变化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40口钻井岩心的仔细观察和系统描述,在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中发现遗迹化石21个遗迹属,26个遗迹种.根据这些遗迹化石的组成、分布及围岩特征, 可以划分出四个遗迹化石群落,即①Skolithos遗迹群落,主要由居住迹和进食迹组成,它们常被解释这形成于较强水动力条件下的滨湖、河道沉积和浊积扇的上扇部分; ②Mermoides遗迹群落,以牧食迹或觅食拖迹为主,常含少量消化迹,该遗迹群落可被解释为产出于半深湖沉积环境;③Semirotundichnus遗迹群落,主要由觅食拖迹和耕作迹组成,它们均产出于深湖沉积环境;④Macaronichnus遗迹群落,由觅食迹、居住迹和古植物根迹等组成,反映了中等能量和低能水体交替变化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焦作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9层灰岩中的显微观察和描述以及化石组分和岩性特征的分析,将太原组碳酸盐岩划分为15种微相类型进行系统分析,之后总结出焦作太原组碳酸盐岩微相演化特征.从太原组灰岩段中碳酸盐岩微相类型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该组灰岩段经历了从正常天气浪基面之上的近岸浅海相带(局限台地相)变为正常天气浪基面之下的远岸浅海相带(开阔台地相),再变到近岸浅海相带,最后变为海湾-潟湖相带的发展过程;显示太原组形成时期最大海侵的层位在L4上部和L8中部,沉积底层处于还原或弱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   

8.
河南鲁山汝阳群云梦山组遗迹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南鲁山中元古界汝阳群云梦山组发育有丰富的遗迹化石,包括沿层面分布的进食型水平潜穴Planolites,水平移迹Dydimaulichnus和倾斜分布的滤食型居住潜穴Palaeophycus.Palaeophycus是目前元古代所报道的最古老的居住潜穴,这些垂向潜穴的出现,为后生动物更好地适应环境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河南鲁山中元古界汝阳群云梦山组发育有丰富的遗迹化石,包括沿层面分布的进食型水平潜穴Planolites,水平移迹Dydimaulichnus和倾斜分布的滤食型居住潜穴Palaeophycus.Palaeophycus是目前元古代所报道的最古老的居住潜穴,这些垂向潜穴的出现,为后生动物更好地适应环境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页岩可压裂性特征,以南华北盆地海陆过渡相煤系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钻井、测井、录井和实验测试数据开展太原组页岩储层地质特征和可压性综合研究。结果表明:(1)太原组页岩具有低孔、低渗、有机质丰度高、脆性好、杨氏模量高、泊松比中等、应力差异适中、天然裂缝较发育等特点,具备压裂形成复杂裂缝基础;(2)页岩、砂岩、灰岩的新脆性指数均不同程度降低,灰岩降幅最大,新方法可更合理地计算出页岩最真实的脆性特征;(3)Y2井太原组6号层下部到3号层上部(2862.32~2887.64m)页岩段可压性最好,CFI指数为45.26%~64.65%,平均56.44%,高于页岩可压性评价标准(>50%)。Y2井上述井段实施直井分段压裂改造,试气后获得3 614 m3/d的稳定产气量,较邻井Y1井提高2倍,表明建立的可压性评价模型可有效指导压裂施工,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焦作工学院学报》2016,(2):194-201
为了研究寒武纪的食物网特征,采用沉积学及遗迹学特征,在豫西寒武系第二、三统馒头组共识别出了潮间环境中的遗迹化石14属18种,并在遗迹化石的基础上结合其造迹生物的营养类型,建立了基于遗迹化石的潮间食物网。总结出寒武纪潮间食物网的特征:(1)节肢动物在潮间环境中占主导地位;(2)寒武纪潮坪环境拥有丰富的食物资源;(3)较小的生存压力。寒武纪潮坪中大量丰富的节肢动物遗迹化石的出现,显示了节肢动物对潮坪环境的入侵,揭示了节肢动物对潮间环境的较早殖居,显示出了海洋生物典型的生态空间扩张趋势。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华北中部太原组含煤地层中火山事件层的岩石学识别标志和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含煤地层中广泛发育火山事件层.火山事件层的岩石类型以玻屑(沉)凝灰岩、玻屑晶屑(沉)凝灰岩和凝灰质中细粒砂岩为主.火山事件沉积的成因类型以空降-水携复合型和空降型为主.研究区由西向东,火山事件层的赋存层位有上迁的趋势;从东、西两个方向向峰峰地区均远离火山源.西部区和东部区分别对应一个火山源,东部区火山源位于河北康堡、围场一带,西部区火山源位于内蒙古达尔罕明安旗一带.  相似文献   

14.
华北板块太原组生物碎屑泥晶灰岩中夹有大量黑色层状、似层状、团块状和条带状的硅质岩,对其成因尚有较大争议。为了探讨其成因,选择焦作地区太原组硅质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不同层位和形态的硅质岩样品,采用岩石薄片观察、电镜扫描、能谱分析、XRD分析、差热分析等方法,对太原组硅质岩的矿物成分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太原组硅质岩的矿物成分主要为蛋白石,并普遍含有玉燧、微晶石英和方解石,在底部层状硅质岩中还见有大量的叶腊石;硅质岩中的硅质矿物是SiO2对方解石的交代作用形成的,方解石是未被硅质完全交代的残留矿物,叶腊石是由体系外部提供的活性Si与岩浆岩碎屑水解提供的活性Al在微裂隙中经过合成作用形成的。研究结果为华北板块太原组硅质岩的成因提供了矿物学方面的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15.
《焦作工学院学报》2016,(2):190-193
进一步确定太原组硅质岩中硅岩的种类以及所含的其他矿物成分,对于分析硅质岩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岩石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和差热等分析方法,在太原组下部层状硅质岩中新发现了大量的叶腊石矿物并确定硅质岩中硅岩的种类为蛋白石。新发现的叶腊石具有典型的叶腊石光性特征,X衍射特征峰清晰存在,差热曲线中具有明显的叶腊石吸热谷。硅质岩中的叶腊石赋存在具有两组方向的微裂隙中,并被硅质岩中主要矿物蛋白石所包裹。  相似文献   

16.
东濮盆地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湖泊沉积中的痕迹化石丰富.在所观察的十几口取芯井段中共采得痕迹化石14属19种,可归入六个组合.1)Skolithos SP.2—Muensteria SP.1组合,反映滨浅湖沉积和三角洲前缘沉积中的痕迹化石面貌;2)Arenicolites SP.—Skolithos SP.1组合,是水下扇中扇区席状砂沉积中的痕迹化石组合;3)Skolithos SP.3组合,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特有的痕迹化石组合:4)TrichichnusSP.——Muensteria SP.2——Gordia SP.组合,产于三角洲远端坝或水下扇席状砂沉积中;5)Helminthopsis SP.——Cruziana problematica——细分枝痕迹组合,反映了前三角洲至深湖泥岩中的痕迹化石特征;6)Chondrites SP.2组合,是咸化深湖沉积中特有的组合.  相似文献   

17.
洪湖地区的物源主要来自潜江凹陷东北部,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中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在区域沉积相研究基础上,以取心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录井、测井等资料通过各种相标志进行比较分析,结合砂体形态、类型,确定其沉积相、微相类型,建立了沉积微相模式。首次运用单砂层沉积微相划分技术对洪湖地区进行了沉积微相研究,指出了微相类型以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为主,其中发育在水下分流河道的砂体为该区最有利的储集砂体,河口坝和前缘席状砂次之。  相似文献   

18.
梨树断陷西丁家地区营城组地震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震反射波的各种地震反射特征,结合地震剖面上的各种地震相标志,总结划分出西丁家地区营城组发育的5种主要地震相类型.利用地震资料结合有限的钻井资料,测井解释成果,及各种地震相标志的指相意义,建立地震相一沉积相对应关系,恢复研究区营城组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华北中部太原组含煤地层中火山事件层的岩石学识别标志和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含煤地层中广泛发育火山事件层.火山事件层的岩石类型以玻屑(沉)凝灰岩、玻屑晶屑(沉)凝灰岩和凝灰质中细粒砂岩为主.火山事件沉积的成因类型以空降-水携复合型和空降型为主.研究区由西向东,火山事件层的赋存层位有上迁的趋势;从东、西两个方向向峰峰地区均远离火山源.西部区和东部区分别对应一个火山源,东部区火山源位于河北康堡、围场一带,西部区火山源位于内蒙古达尔罕明安旗一带.  相似文献   

20.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及物性测试等手段,认为高磨地区龙王庙组总体为低孔低渗型储层,局部为低孔高渗型储层。储集岩以砂屑云岩、鲕粒云岩、粉-细晶云岩和花斑状粉晶云岩为主。储集空间包括粒间溶孔、晶间(溶)孔、粒内溶孔及铸模孔、残余粒间孔、膏模孔、溶洞和裂缝。储层类型分为密集顺层溶洞型晶粒云岩储层(Ⅰ -1类)、溶洞型颗粒云岩储层(Ⅰ -2类)、针孔和孤立小洞型颗粒云岩储层(Ⅱ-1类)、针孔型晶粒云岩储层(Ⅱ -2类)、溶孔和零星小洞型“花斑状”晶粒云岩储层(Ⅲ类)(储层物性依次变差)。岩性、沉积微相、白云化作用和溶蚀作用是影响龙王庙组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滩核的砂屑云岩及云坪的粉晶云岩最有利于储层发育。第一期准同生白云化作用利于孔隙的保存。准同生期溶蚀作用和表生期岩溶作用是龙王庙组产生大量溶孔溶洞的关键因素。埋藏岩溶作用进一步改善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