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发达地区乡村公共空间供需不平衡导致的设施不足与闲置并存的矛盾现象,以芹川古村为例,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法定量探究“空间供给-社会需求”的关系。按照“指标建立-网络建构-匹配追因-策略提出”的技术路线,依据“点-线”语义搭建客观公共空间网络模型、村民主观行为网络模型、游客主观行为网络模型,进行“村域-片区-单点”的多尺度解析与主客观网络匹配追因,由此提出乡村公共空间布点、节点筛选等精准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2.
社区公共空间的粗犷式设计导致居民在使用中产生诸多问题,文章旨在以科学方法探讨社区公共空间微观可达性的研究方法,就影响空间可达性的路网距离这一要素为例分析既有社区案例,构建居民行为网络与空间路径网络,通过拟合优度分析筛选符合居民行为习惯的路网距离数据,以量化指标评判公共空间的微观可达性,并以此为依据对特定空间提出相应优化...  相似文献   

3.
旧城更新的指导思想是,延续其原有社会网络以保持场所归属感。对经济落后时期城市居民自建形成的老街区进行改造是旧城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老街区是社区的一种形式;社区内的社会活动是现代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并且对维持社会网络具有重要意义。社区公共空间是居民社会活动的"行为容器"。该文基于社会网络角度,结合住区规划理论与空间句法相关理论,针对西安市八仙宫老街区的公共空间进行研究,从而指导老街区公共空间治理,促使其自我更新。  相似文献   

4.
社区公共空间是承载居民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现如今老城区公共空间在功能、环境、社会活力等层面均无法满足居民的日常活动需求。文章聚焦于老城区社区公共空间优化,探讨建成环境要素对居民日常行为活动特征的影响机制,得出高功能混合度、多样化的需求配置以及便捷的步行网络与感知体验丰富的空间品质对居民日常行为活动均有促进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更新策略,以提升老城区社区生活圈的组织。  相似文献   

5.
以广州市越秀区解放中路社区为例,运用网络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对社区内已被改造部分与周边保持原状部分的公共空间和居民行为网络进行关联性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社区内的社会网络形态是决定两者能否有效匹配的主导因素:并总结出在网络思维下,传统居住社区内的公共空间是人们从事各项活动的一个地域界限,此空间可产生和融合各种关系网络,在进行公共空间营造时须注意异质性、兼容性、引导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该文对空间句法的一些盲目应用作出反思.空间句法的轴线图解,虽然可以提供城市研究的量化参照形态,但是存在两点不足:首先,轴线图模型无法涵盖城市复杂动线;其次,模型缺乏实存社会活动的直接信息.该文针对其不足,尝试探讨:基于具体社群调研的场所网络图解方法.文章结合上海鞍山街道社区的老年社群调研的实例,从设施网络和社会网络两个方面入手,来描述步行社区的“设施网络的可达性能”与“场所网络的空间特征”;并通过比较二者来分析社区空间.  相似文献   

7.
魏萍  蔺宝钢  张斌  刘涛 《中国园林》2024,40(6):91-96
:针对城市周边乡村公共空间布局形态与村民需求不 匹配的现状,提出“两模型三层级”的乡村公共空间精准优化 方法。以西安周边乡村-车村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 (SNA)构建车村公共空间双层网络模型,即:物质网络模型与 村民行为网络模型(两模型)。从“聚落-片区-单点”3个层级 (三层级)设计衡量公共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的相关指标,并通过 双层网络模型指标的对比分析,精准定位车村公共空间需要优 化提升的要素。最后,基于“社会-空间”互动逻辑,以空间布 局形态与村民需求匹配为导向,从聚落布局优化、片区派系完 善、单点品质提升三方面提出精准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8.
基于哈尔滨市8个社区387位居民的问卷调研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基本需求、社会公平和社会资本3个维度对社会可持续性的影响,发现社会公平与社会资本能对城市社区的社会可持续性水平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地方性社会网络、社区归属感、公共空间平等性以及物业管理情况对构建可持续社区具有积极作用。最后,基于研究结果,从促进社会可持续性提升的角度提出城市社区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9.
社区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中心场所,能有效增进居民的社会交往。文章基于建成环境的主动式干预思路,梳理了社区公共空间增进居民交往的理论逻辑,尝试建立增进居民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环境研究框架,并提出研究重点:(1)探索居民交往行为规律及社区公共空间特征;(2)识别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导控要素;(3)研判适宜交往的社区公共空间环境特征;(4)构建促进人群交往的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增进居民社会交往的社区公共空间环境理论逻辑与实施框架可为建设社区健康支持性环境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于北京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公共空间系统优化和社区邻里活力恢复,上位规划中已提出相关要求。以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为典型案例,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以街巷建成环境为核心的“公共空间网络”和以居民社会活动为核心的“日常生活网络”之间的关系,探究大栅栏空间结构的网络结构特征,以及成为日常生活载体的公共空间位置和功能特征与产生社会隔离的公共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公共空间网络形态影响日常生活轨迹;空间公共性和多元性的培育是街区层面社区活力营造的关键;空间分异触发街区社会隔离。以期为下一阶段的街区更新规划提出以公共空间结构优化配置和社区邻里日常生活活力恢复为导向的更新建议。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使社会活动突破“位空间”限制,公共空间作为承载着各种社会生活的场所,开始转向现实空间之外的“域空间”。如何利用社会网络探究具有阈限性特征的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策略,成为空间研究的导向。研究通过构建和对比天津三岔河口重点地段公共空间和业态网络模型发现:空间网络表现出明显的层级性、结构化与非完备性特征。鉴于空间解析结果生成更新逻辑,提出时间、空间和社会三个维度更新策略,创新更新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2.
大城市建成区居民日常户外活动的多样性、丰富性和细微性,需要小尺度公共空间来承载和实现。小尺度公共空间与住宅地具有较好的邻近性,是日常社会生活的发生器。作为一种社区和邻里层面的平民化的公共空间,它体现了更多的社会公平性,其场所营造对于邻里交往、社区网络建构和社会资本再生产具有积极的作用。当前一些大城市更新改造拆旧建新的模式单一,使得不少建成区呈现出居住空间类型趋同、社会活动隔离的状态,导致既有的社会资本缺乏空间载体,社会网络解体,社区精神涣散。结合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展的"缤纷社区计划"规划实践,基于居民满意度和意愿的样本调研分析,探讨通过小尺度公共空间更新改造来实现社区功能再生的可能性,思考建立小尺度公共空间营造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关联,为当前"城市修补"提供前沿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社区作为城市重要构成和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承载,对其公共空间的更新和活力提升,为居民营造更宜居的空间环境成为城市更新中的重要工作。论文借鉴空间―行为互动理论,从人本角度结合人群大数据和传统调研数据对社区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因子展开研究,构建体系构成层面和要素构成层面的社区公共空间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北京市劲松街道既有社区为例进行案例分析。通过数据识别人群密度,结合实地调研观测等方法分析人群活动与空间使用,总结社区公共空间活力特征与突出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提升策略,为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提供科学引导。  相似文献   

14.
辛蕾  杨辰 《城乡规划》2022,(3):70-78
本研究将“社会资本”这一社会学理论引入社区规划研究,重点关注因动迁造成居民社会网络断裂、社会资本下降的大型居住社区,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顾村大型居住社区社会资本的六个维度进行测度,并通过相关性分析验证小区内外空间要素对不同维度社区社会资本的影响。研究表明,以社会资本提升为导向的大型居住社区规划、更新、管理策略有助于居民与社区的发展,例如控制建筑高度与容积率、优化小区内绿地空间与“15分钟生活圈”内步行绿道能够帮助居民重建社会网络;老年大学、中小学的建设促进多维度社会资本的提升;生活性商业设施的补充有助于居民社会参与度的提高;住在社区中心位置的居民更容易产生社交排斥心理,需要社区管理者给予特殊关怀。  相似文献   

15.
研究以杭州市上城区清波街道内一块0.7平方公里的老旧社区为例,对其中的公共空间网络与公共生活进行详实描述及系统梳理,发现社区微空间是居民日常公共生活的主要场所。进一步提取社区微空间中影响公共生活活力的主要因素及其在不同层级空间中的影响程度,从而为社区中消极公共空间的诊断及更新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社区公共空间作为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 载体,其内在结构体系的演变体现着不同时代 背景下居民的健康需求变化。研究基于“全面健 康”发展视角,追溯国外社区公共空间理论及实 践演化过程,对不同健康维度下社区公共空间 的体系结构进行关联性对比分析,将其总结为 三个阶段:生理健康满足的“单维”探索期、注 重人文思想的“双线”发展期、关注生活品质的 “多维”拓展期;探究了不同时期社区居民健康 诉求调整与社区公共空间结构体系演变的对应 关系,揭示了社区公共空间体系由单一物理空间 影响向心理、环境、社会等全面健康影响的发 展演化趋势和规律。  相似文献   

17.
:非正规绿地中居民自发的果蔬种植行为长期困扰社 区空间治理,个体种植行为影响社区公众利益构成焦点问题。 如何趋利避害,将非正规绿地中的自发种植空间转化为社区公 共服务产品产出场所,适应非正规绿地自发种植空间内在机理 与现实问题的空间设计策略值得研究。通过自发种植行为实地 调研,发现非正规绿地的“阈限性”特征和弱势群体的空间诉 求是引发非正规种植行为、产生负外部性影响的根本原因。进 而推倒得出“明确空间功能”,促进“多元化主体参与”和 “复合功能共享”的负外部性治理思路。借鉴食物森林理论, 通过理论调适应用于非正规绿地自发种植空间,从而形成适应 中国社区非正规绿地本底环境的“社区食物微森林”复合功能 公共产品输出路径,从“食物+生态、景观、休闲”复合功能 的微森林营造技术和长效治理机制两方面,有效回应了我国非 正规绿地的现状问题与社区本底环境诉求,对社区非正规绿地 自发种植空间治理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文化空间是非物质遗产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而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中文化空间最丰富的地区,如何对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空间进行保护和延续具有重要意义。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尝试以历史文化街区生活的主体“居民”作为文化空间的主体要素,进行居民之间以及居民与空间、文化之间关系的深入探究和表达,并从居民关系网络、空间网络和文化网络三个维度进行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空间的网络模型构建和网络特征相关测度的解析,基于此提出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空间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9.
刘悦来  潘达祺 《园林》2023,(4):26-33
以新冠疫情为背景探究社区花园对公共健康的促进实验。首先梳理社区花园及公共健康的研究进展,界定相关概念,总结现有关于社区花园健康促进的研究;再以疫情下的参与式社区花园实践SEEDING行动为案例,探讨个体参与行动的小微社区花园、社区自主营建的小微社区花园以及社会组织参与设计和营建的中大型社区花园等不同类型能够产生的健康促进以及行动方式;最后从这些案例中总结社区花园中包含的自然因素和物质空间、园艺行为以及所建立的社群网络是促进健康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空间结构是传统村落格局和空间要素分布的整体表现,合理有序的公共空间结构层次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研究以甘孜州丹巴县中路片区为例,以片区内公共空间为解译对象,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的相关指标,从“整体—节点”两个层级,定量分析村民行为需求下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区公共空间整体结构的派系组团模式、功能层次类型、各空间节点的层次特征及相关原因分析。最后以空间结构满足行为需求为导向,从填补网络空白、完善派系功能以及节点分类优化的角度提出差异化的公共空间结构优化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