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追求高物质生活的同时,人们开始逐渐的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在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中,人们最关心的便是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以及有害物质残留等,因此配套的检验技术便成为了食品质量安全检查技术研究人员所关注的重点。文章主要针对目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以及有害物质进行了介绍,同时着重介绍了HPLC法在食品质量安全检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无损检测为手段、食品为对象、典型案例为导向, 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无损检测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本文案例多取自国内专家和学者的研究内容。共涉及12个具体技术, 其中包括了最新的太赫兹、近红外显微、高光谱等技术。  相似文献   

3.
在人们的生活品质得到提升的同时,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关注。为了保障人们的食品安全,确保人们的日常生活品质不受影响,政府部门逐步加大了食品检测工作力度。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中,计量控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租作用。本文重点针对计量控制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食品质量安全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食品质量的关注也在增加。目前,国内食品质量监督和检测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因此,加强食品质量监督和检测的分析和研究,并就改进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有助于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5.
邢倩倩 《食品与机械》2023,39(11):229-234
现代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耐用性,并可与质谱联用。超临界流体色谱具有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和短时性等特点,既适合于高通量分析,又适合于复杂样品中的微量化合物的分析。文章针对超临界流体色谱在食品质量和安全检测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论述,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现阶段仍然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而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食品管理部门能够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对食品的加工以及食品安全检测与运输管理等多方面进行监督调控.本文介绍了食品安全控制和检测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分析了计...  相似文献   

7.
食品质量安全与人们的饮食健康息息相关.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目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及监督工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进一步完善与提升.因此,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督工作的分析与研究,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全面把控食品的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8.
快速蒸发电离质谱技术(rapid evaporation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REIMS)是环境电离-质谱技术迅速发展的最新成果, 也是近几年质谱检测领域的热点。通过电离切割组织或其他生物样品产生的含丰富特定区域生物特征的气溶胶, 借助高分辨率质谱对其进行原位、在线、实时、快速分析。随后进行计算机数据建模与可视化, 实现目标物质的快速检测。本文综述了REIMS技术的发展概况、主要结构组成、检测原理、采用的常规数据处理方法及其在食品检测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包括肉品掺假鉴别、风味物质检测、品种鉴别、干果真实性评估、果汁风味物质鉴别等。主要通过对当前快速蒸发电离质谱技术在不同食品检测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等相关研究领域科研工作者提供一定的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其在各个领域中的普及和应用,近年来,其在煤矿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备受关注,这是由于计算机技术在煤矿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不仅实现了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系统从单一化逐步向多元网络化方面的过渡,还实现了其从静态化向动态化方面的过渡。鉴于此,本文重点就计算机技术在煤矿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就煤矿企业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推动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和信息化。  相似文献   

10.
现有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存在检测时间较长、精准度较低等问题,已经无法满足检测的需求。本文对无损检测技术、拉曼光谱检测技术以及原位电离质谱技术三种食品质量检测新技术梳理和分析。研究认为,可见光无损检测技术可用于透射比较大的食品检测。以柿子为例,透射光波处于480~520nm和600~670nm区间内时,对柿子检测具有良好的效果;近红外无损检测技术具有无污染、不破坏样品等优点,适用于对带有包装膜类样品的无损检测;拉曼光谱检测技术具有检测速度快、质量高的优点,适用于食用植物油检测;原位电离质谱技术具有操作便捷,所需检测材料少的优点,适用于食品中的非添加物质检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相关部门需要采用相应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最大程度地保障食品的质量安全。本文概述了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中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应用的重要意义,并讨论了具体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应用,以期在食品质量安全保障工作中,能够为充分发挥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优势,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计算机技术是如今各个行业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因为计算机技术已经应用到了各个行业之中了,并且对各个行业的发展都起到了促进作用,所以计算机技术的安全也就显的非常重要了。因此本文主通过分析我国安全项目实施在计算机技术中进行应用,来提高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食品的安全性也给予了很高的重视度。为了确保人们能够食用健康食品、放心食品,相关部门就要采取针对性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来对市场中出售的各类食品安全进行全面的检测,以便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从而最大化提升食品的质量安全,满足人们的健康饮食需求。本文重点分析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并根据当前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安全检测技术措施,以便有关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人们也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所以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食品的检测力度,从而使食品安全得到保障。本文通过探究计量控制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的具体应用过程,希望能够提高检测的效率,保障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不断提高,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水平,保证食品安全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计量控制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的应用逐渐得到重视,必须通过计量控制提升食品质量安全的检测效果,保证食品生产和食品消费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食品安全历来是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重点,而当下各类食品安全相关的问题仍然频繁可见,更加严格地管控食品质量安全情况逐渐成为社会公众的普遍诉求.而标准化进行状况是体现食品工业发展程度的重要衡量标准,通过制定食品安全相关标准规范食品产品的生产过程、加工过程和包装过程等具体流程中的操作,进而从根本层面出发逐渐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取...  相似文献   

17.
计算机技术在烟叶检测与分级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介绍了计算机技术在烟叶检测与分级领域的主要研究现状和应用成果,通过对人工分级的分析,说明了实现烟叶检测与分级自动化的重要意义,并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开始关注食品安全。生物检测技术在现代食品检验检测中的应用,具有良好的效果,不仅可提升我国食品安全质量,还能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基于此,本文主要阐述生物检测技术应用在现代食品检验检测中的意义以及生物检测技术的类型,探讨生物检测技术在现代食品检验检测中的实际应用,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9.
食品安全与民生息息相关,组织开展食品检测工作,不仅能够保障食品安全,也是推广整个行业质量管理工作规范化发展的必要手段。近年来科技工艺的创新发展为各行业领域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便利的技术条件,也为食品检测工作的优化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将多样化的检测技术运用到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管理工作中,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食品检测水平,为食品质量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谷物加工、果蔬加工、肉类加工、乳制品加工四个研究领域对酶学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及其进展,从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与酶生物传感器法两个研究领域对酶学技术在食品质量检测中的应用及其进展进行了归纳和评述。糖苷酶类可应用于生产以抗性糊精、低聚果糖为代表的新型谷物营养食品,果胶酶及其复合酶制剂可以提高果汁的产量和质量,纤维素酶辅助提取技术提取果蔬中功能性成分,蛋白酶、脂肪酶应用于改良传统的肉制品、乳制品,以及制造更加营养均衡,符合保健需求的功能性肉制品、乳制品。酶联免疫分析法可以用于果蔬中农药残留以及食品中毒素的检测,可靠性更好、灵敏度更高的酶联免疫试剂盒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以酶电极为代表的酶生物传感器在食品中的有毒物、致癌物检测中也已经初步取得成功。同时,针对酶学技术在食品加工与食品质量检测中的应用存在的不足,本文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比如通过固定化酶来降低酶制剂的使用成本,保证酶联免疫分析法的准确性,提高酶生物传感器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