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大高铁对区域可达性影响及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博  初楠臣 《城市规划》2015,(11):92-98
东北地区首条高速铁路开通前后,其空间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空间重组与区域联动日益加深。利用可达性模型,选取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经济潜力和日常可达性作为主要评价指标,测度了哈大高铁运营前后沿线城市可达性的动态变化,进而探讨这种变化对东北地区空间格局的影响,研究表明:哈大高铁的运营使沿线城市的可达性得到明显改善,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减少程度均在60%左右,城市经济潜力值提升幅度均在115%以上,铁岭、四平与沈阳的提升幅度最为显著,城际日常可达性则由于时间距离的高度压缩而日趋紧密。城市可达性的变化加速了东北地区空间格局的渐变与重塑,哈大高铁轴带的空间极化现象将进一步提升,新的"中心—边缘"格局体系初露端倪,传统的区域空间格局被打破,空间分化与组合日趋复杂;近域大城市空间整合与同城效应显现,偏居一隅的高铁新城带来城市空间结构的"离心化"与"多中心"网络化。  相似文献   

2.
长三角城市群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格局经历着由"单核引导"的点轴结构向"单核+多中心支撑"的网络状结构的转变,支撑其演变的市场力和调控力的力量对比也在发生着变化.长三角城市群已有部分协作机制和内容,但区域一体化过程推动缓慢.目前,国家和区域空间管治制度和财税制度正在逐步优化改革的过程中,并且有世博会和高速...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我国的高速铁路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四横四纵"的高铁布局。高铁的发展有效地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加强了各大城市的联系,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才的快速转移和流动,也使各个城市的分工更加明确。依托这样的高铁时代以及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各大城市群都希望能搭上这个时代列车促进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章以中原城市群为例,探究高铁对中原城市群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深刻把握城市数字化系统内部耦合协调机制,是数字中国战略下激发长三角城市群数字活力、提升数字经济竞争力的核心问题。文章以长三角2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及引力模型,对城市数字化建设和数字经济耦合协调空间状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区域数字化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一超多强”、阶梯式发展,以上海市为中心带动周边地区辐射状发展;上海、苏州、杭州、宁波地区耦合协调度较高,表明系统结构发展平衡有序,而安徽省内城市发展存在落差,相比其他城市差距较大;长三角地区空间集聚特征较明显,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局部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城市群之间已形成良好的闭合网络结构,且无锡和苏州空间城市联系引力最强。  相似文献   

5.
以"八纵八横"高铁网络为例,借助ArcGIS栅格分析法构建全国31个中心城市日可达性、加权平均旅行时间与可达性系数等指标,对比分析了中国现状及规划高铁对城市等时圈及可达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等时圈在空间上以"中心一外围"模式沿着高铁线路延伸,预计"八纵八横"高铁网络全部建成以后,相邻中心城市(除乌鲁木齐、拉萨外)3小时圈连接形成紧密的网状;规划高铁对沿线城市等时圈及可达性的影响显著且差异明显,其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最大,中部次之,东部最小;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等级差异化和空间集聚化特征,其最优区域将向西部拓展;除乌鲁木齐、拉萨外,其余城市可达性水平在空间上趋向均衡化。  相似文献   

6.
"十二五"规划行将收官之际,国家将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应对经济新常态提升到下一个五年规划的重要位置。"双新"背景下,我国的城市群除了要继续担负好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的责任外,以城市群引领和优化重组区域经济格局也将成为其重要职责。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在空间发展阶段梳理、现状及趋势研判的基础上,提出"双新"背景下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协同格局的总体思路与变革方向,以建立适应新时代要求、加快释放改革红利的城市群空间载体,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城市群建设的发展导向做出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数字城市是现代城市的一个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城市群已成为区域协同、共赢发展的必然结果。2010年5月,《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正式批复,进一步明确了长三角地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这将更加有力地推动长三角城市群的交流、互动和协作。面对资源短缺、能源危机、土地瓶颈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诸多瓶颈和难题,迫切要求更加突出各类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体现区域一体化、推动共赢发展。从数字城市群的建设视角,提出了推进长三角数字城市群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辽中城市群规划的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翀 《城市规划》2007,31(10):44-47,62
基于实证分析,将辽宁中部城市群规划的空间格局归纳为巨型城市区、都市区、网络城市、边缘城市等四类空间,并进一步就各类空间的结构、特征和演化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2018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兰西 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首 次从国家层面提出在我国西北地区建设区域 性城市群。运用基于“流动空间”理论的城市 网络方法,从客流、货流和信息流三个角度 分析兰西城市群的城市网络结构特征,结合 统计数据与“规划”相关要求,探讨兰西城市 群的区域空间格局优化路径。三个角度的城 市网络特征分析均表明,兰西城市群的空间 结构呈以兰州、西宁为主、副中心,东强西弱 的格局,其城市网络还处于初期构建阶段, “规划”现阶段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兰西地区 向成熟“城市群”迈进。构建兰西城市群空间 格局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当地的自然条件,正 确把握其战略定位,高度重视生态优先的基 本原则;近期应重点发展兰州—白银都市圈和西宁—海东都市圈,注重次级节点城市的培育,逐步形成兰西城市群网络化格局,以确保其在 西部大开发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生态空间不仅是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屏 障,也兼具重要的游憩服务功能,若孤立处理2种功能的关 系,必然会导致过度开发或被动保护。揭示区域生态空间游 憩服务的供需匹配特征及空间格局,对优化区域生态空间游 憩服务的总体布局,推动生态空间合理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空间游憩服务的总体格 局、省级层次供需特征、市县级层次供需关系3个层次,对区 域生态空间游憩服务的供需平衡状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 长三角城市群人均生态空间资源较高,但生态空间游憩服务 的供需错位现象突出。不同出行半径范围内生态空间游憩服 务显现出较为明显的供需失配现象,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南 北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仅依赖优化区域交通网络扩大 生态空间服务半径,北部城市的供需失衡现象会更加恶化。 长三角城市群各市县应采取差异化策略,加强生态游憩服务 跨区域供需协同网络:南部生态资源富足区应延展其游憩服 务辐射范围,填补供应空白;城市近郊区应关注连续性游憩 廊道建设,整体提升供应水平;北部连片供给失衡区则应进 一步挖掘农林复合空间的生态游憩潜力。  相似文献   

11.
车鑫  程世丹 《华中建筑》2020,38(8):85-90
校园空间承载了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是师生校园生活和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学校校园的各个功能空间中,教学空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学空间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教学空间也是校园空间之中较为重要的公共空间。因为容纳的人数之多、受众面之广,教学空间的可达性与其功能的发挥有着重要的联系。该文利用空间句法原理,以武汉大学工学部教学楼为研究对象,采用了Depthmap为分析软件,选取轴线方法来分析教学空间的整体特征与局部特征,定量分析出武汉大学工学部其他空间与教学楼空间之间的可达性,并结合问卷调查的形式,得出其活力特征结论以及在规划角度下的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12.
空间可达性决定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空间句法理论能够将空间关系与人的行为活动联系起来,理性地分析和评价空间,对空间的布局规划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文章以福建农林大学(金山校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和方法,从全局集成度、局域集成度、可理解度这三个方面对其公共空间可达性进行解构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空间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作为人居环境的中国城市群——空间格局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群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同时也是主要的人居环境。从人居的角度来看,中国城市群的发展将受制于在相对狭小的宜居空间内集聚大规模人口的特殊国情,同时受到区域快速交通网络发展的影响。将城市群视为不同尺度空间之叠合,一是在国家/区域尺度上以快速交通网络为骨架的城市节点网络空间;二是在区域/地方尺度上以不同等级城市组成的中心地体系。基于"网络"与"中心地体系"的空间特征,提出了模拟城市群空间格局的"递归近邻搜索法",模拟了快速铁路网络条件下由3个世界级城市群、5个国家重点城市群、以及若干个区域性城市群组成的中国城市群新格局。对城市群的未来格局进行展望,并提出优化我国城市群的人居环境的建议,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群规划和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区域内部可达性的增强使得对区域系统的研究从方法上更强调流动视角下的网络模型应用,内容上则集中在地域组织结构演化的探讨。缺少连续、稳定的观测数据是长期以来研究的瓶颈所在。社交网络位置数据作为网络技术发展下的一类新型数据源,它为实现区域流动空间的观测创造了机会。通过采集社交网络上的位置数据来模拟区域内的人流情况,构造了以城市节点和人流构成的区域流动空间模型,并对其结构特征展开了实证分析。分析表明,长三角地区流动空间具有流动强度层级结构明显、城市牵引力规模依赖、空间形态的多中心、行政区划限制区域流动等特征,这些特征表明尽管局部上表现出了网络特征,但是在区域尺度上,长三角地区的区域流动空间仍然受中心地范式的主导。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群已经成为城市参与竞争的重要平台.西北地区与东、中部地区城市群相比,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空间中位于胡焕庸线西侧,人口密度较低.文章首先对城市群空间演变的一般规律进行探讨,进一步结合西北地区城市群特殊性对其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其次以呼包鄂榆城市群为例,通过空间演变特征分析发现其呈现出从"多节点"到...  相似文献   

16.
身为力场的区域经济空间包含着不同方向不同大小的离心力和向心力,也意味着不同要素的最终组合将形成位势的差异,最终决定空间内部单位的布局选择和经济空间的发展方向。新兴产业是指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出现的新部门和行业,其发展与布局对区域经济空间起到深刻而长远的的影响。在新兴产业中,IC产业的发展壮大与创新升级都显得尤为突出。台湾IC产业在世界IC产业生产网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中国大陆的IC产业发展也受到它的巨大推动与影响,从而突破保守落后的发展局面,逐步跻身中高端生产环节。在经济位势、市场位势、技术位势的综合作用下,作为台湾IC产业在中国大陆的主要布局重点,长三角的区域经济空间也相应受到了强烈影响。不仅改变了区域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环境,而且促使了区域节点城市的跨越式升级和壮大。  相似文献   

17.
城市群空间发展演化态势研究--以福厦城市群为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阐述了目前国内外对于城市群的空间演变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的一般认识。在此基础上,以辐厦城市群为例,对其发展条件、形成机制与空间范围的界定及发展阶段作了简要的分析,并探讨了其未来空间发展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19.
金波  李文驹 《建筑与文化》2021,(11):126-128
文章将大数据核心技术应用于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研究上,采用多源数据、多视角展开的形式,结合熵权法、主成分分析、间断点分析等分析方法,以此反映长三角地区多元视角下的发展边界,并对其中的典型边界地区给予现状评估和发展建议.在宏观层面,若没有政策引导,优势资源将向几大都市圈聚集;在微观层面,安徽省的边界效应较强,江苏与上海边界协调度较高,浙江形成杭金甬强联系结构.尽管内部地域间差异明显,但随着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边界城市在政策推动下得到基础设施建设等发展红利,例如南京都市圈的滁州、马鞍山在教育、医疗体系方面的互助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中国高速铁路可达性的研究:以长三角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是关于长三角高速铁路可达性的比较研究。文章共包含四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高铁在国内外发展情况以及研究背景的概述。第二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中国高铁可达性的基本方法。第三部分是对长三角城市在高铁网络中的外部可达性以及高铁站在城市内部可达性的比较分析。最后一部分是研究结论综述以及相关建议的提出。研究发现,高铁可以显著改善城市的外部可达性环境,但这种改善的地区分布并不均匀。大城市和小城市的获益要明显高于中等城市。外部可达性的提升使得高铁站的城市内部可达性变得更加重要。数据显示,相比于常规铁路,高铁出行的总行程中更多的时间被消耗在铁路系统之外,即城市交通中。此外,高铁站的区位选择对其城市内部可达性有着巨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不同交通模式之间的分配同样存在差异性,相比而言,公共交通更易受到车站区位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