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慧眼识翡翠——经验鉴定翡翠B货的几个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慧眼识翡翠──经验鉴定翡翠B货的几个要点莫开毅翡翠B货常指用强酸洗去内部杂质,再回填环氧树脂,以增加颜色的艳丽和提高透明度的翡翠。实际中,我们常常遇到被强酸洗过,再回填铅玻璃、油、蜡等物质甚至只洗不回填任何物质的翡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为提高美... 相似文献
4.
翡翠A,B,C货的鉴定需要综合性的考虑,单一方法易出差错,翡翠鉴定首要任务是确定矿物组成,从而确定是否翡翠及翡翠的类型,其次确定是否有人工充填物及人工加色,从而区别A,B,C货。 相似文献
5.
对自制3组A翡翠、酸处理充填B货翡翠和酸处理末充填B货翡翠样品进行了显微硬度手抗压性分析测试。结果表明,A货翡翠的显微硬度远比B货翡翠的高,一般在700~1300kg/mm^2之间,平均在1100kg/mm^2左右;酸处理末充填B货翡翠的硬度最小,一般在230~672kg/mm^2之间,平均在490kg/mm^2左右;酸处理充填B货翡翠的硬度介于两者之间,一般在500~900kg/mm^2之间,平 相似文献
6.
翡翠的A货和B货的鉴定一直是珠宝消费者,商家,珠宝专家关注的问题,如何有效地鉴别翡翠A货和B货,内地与港台的珠宝专家都进行了许多研究。其中,台湾翡翠珠宝专家郑永镇先生通过大量地观察,试验和论证,得出:“晶界疑审翡翠A货和B货鉴定的关键”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7.
翡翠玉石经过浸漂褪色处理之后,虽然除了漂褪玉石裂隙中的氧化物之外,还溶蚀出了存在于矿物晶体结构中的部分TFeO、Cr_2O_3等离子。但是不同颜色、不同成因的翡翠其微量过渡元素离子的含量不尽相同,同时浸漂的程 相似文献
8.
用显微镜鉴定翡翠A,B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显微镜鉴定翡翠A、B货侯舜瑜,曹姝旻天然宝石与合成宝石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宝石的内部结构及包裹物,这些是宝石特征的标记。研究宝石内部结构的最有效L具是显微镜。翡翠A货是指未经任何人工处理的天然翡翠,它是以辉石类中硬玉矿物为主体的微晶集合体,是一种变质岩...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阴极显微发光下识别翡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在阴极发光下翡翠的主要矿物成分硬玉通常发暗-中亮绿一黄绿色光;光硬 玉成分较纯时发亮紫红色光;当硬玉中不含铁而含钙和锰时往往发中-亮紫蓝色和白 色光。在阴极显微镜下翡翠的结构清楚可鉴;A、B、C货各有其明显的区别特征;依据CL图像能较好地区分翡翠和其它相似玉或仿制品。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玉文化博大而精深,在国内外都享有声誉,深入地研究其演变轨迹和相关的社会文化体系,对于促进玉文化的发扬光大有着深远的意义。通过对诸多出土文物和历史资料的系统考证和分析,对史前玉文化的壮观、礼仪文明的起源及夏-商代宗教活动由巫到儒的演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认为中国玉文化走过了一段理论化和规范化的过程,走向了独立的、完整的文化体系,最终又由巫观们携带着走向儒教的理论范畴,并逐步汇入统治理论。接着,通过对玉在周礼沿袭殷商礼仪文化中的作用的分析,论证了玉文化理论成为国家统治理论的原因。再通过对“三礼”中关于用玉的论述和规定的辨析,最后认为中国远古玉文化之源是华夏礼仪和中华儒学。 相似文献
15.
翡翠结构类型及其成因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欧阳秋眉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0,2(2):1-5
翡翠的种质变化多端是由于翡翠的结构多种多样造成的。悲翠的结构是影响翡翠工艺价值的极其重要的因素。翡翠的透光性(水头)、抛光性能等直以决于翡翠颗粒的粗细及颗粒之间的结合方式。翡翠的结构按成因类型可划分为变晶结构、交代结构、碎裂结构,反映了变质作用的多阶段性。但从翡翠的重叠、交代结构的普遍存在等,可以反映出翡翠的形成过了多期的和复杂的地质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疆和田玉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点阐述了新疆和田玉的矿物成分及其分类,并通过对和田玉的主要化学成分与透闪石理论值相比较以及由其化学成分计算Mg^2 /(Mg^2 Fe^2 )的特征值,确定和田玉的主要成分是透闪石矿物,同时指出FeO含量的变化对玉石颜色及玉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了振兴阳美玉器业,使阳美玉器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如何坚持诚信、着力特色经营及提升市场竞争力等方面,阐述阳美玉器市场管理的新理念。在阳美玉器业的硬件设施实现了质的飞跃基础上,建议当地政府和行业协会,在软环境上营造规范、有序、宽松的市场氛围,打造“阳美玉器”的品牌新形象。 相似文献
18.
论三代一体的玉器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商、周三代文化上的一体性决定了三代玉器的总体特征,并且必定是共同点大于异同点,可谓之:“三代一体的玉器体系”。以三代玉器共同的时代特征为主线,阐述了三代玉器在神权政治、国家礼仪及生活实用方面的三大共性特征,并以更翔实的资料分别分析了夏、商、周三代文化遗存中玉器类的典型特征。指出:中国古代玉器自诞生以来走过了漫长而光辉的道路,而三代玉器逐达顶峰之盛,其为后代玉器的发展积聚了巨大的潜力,并在客观上规定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