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丁烯酸异丁酯阴离子聚合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引发剂结构、添加盐(LiBr)、聚合温度对2-丁烯醚异丁酯阴离子聚合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使用立体阻碍作用大的1,1'-二苯基己基锂作引发剂,在与其等摩尔量的LiBr存在下,于-40℃聚合,为SBC的最佳聚合条件。另外,通过DSC及特性粘度的测定,得到聚2-T烯酸异丁酯的Tg=445℃,[η]=KMα中的α=0.77。  相似文献   

2.
以AlCl_3、BF_3·OEt_2、TiCl_4和AlBr_3等Lewis酸为引发剂,在不同溶剂中(正己烷、二氯甲烷、甲苯)于30℃引发1,3-戊二烯阳离子聚合。实验结果表明,AlCl_3和BF_3·OEt_2显示出较高的催化活性,AlCl_3引发的聚合反应得到的聚合物具有较高的分子量,但聚合反应过程中总是伴随交联产物的生成。用甲苯作溶剂时交联反应可以被抑制。IR和 ̄1HNMR结果表明,甲苯作为聚合反应的链转移剂参与了链转移反应。  相似文献   

3.
Lewis酸引发的1,3—戊二烯阳离子聚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AlCl3,BF3.OEt2,TiCl4和AlB3等Lewis酸为引发剂,在不同溶剂中于30℃引发1,3-戊二烯阳离子聚合。实验结果表明,AlCl3和BF3.OEt2显示出较高的催化活性,AlCl3引发的聚合反应得到的聚合物具有较高的分子量,但聚合反应过程中总是伴随交联产物的生成。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由多种Lewis酸(FeCl3、AlCl3、TiCl4、BF3·OEt2等)与SOCl2配制成的一类新型聚合引发剂,比较了它们对α-蒎烯的引发复合性能。结果表明复合引发体系的活性比之单独的Lewis酸均大幅度提高,活性大小顺序为:BF3·OEt2/SOCl2>TiCl4/SOCl2≈AlCl3/SOCl2>FeCl3/SOCl2,与它们的配位能力大小顺序一致。系统考察了TiCl4/SOCl2体系的聚合性能,研究了复合引发剂组分比、溶剂、活泼单体苯乙烯、外加Lewis碱以及聚合条件等对α-蒎烯聚合动力学、产物分子量及其分子结构的影响,据之讨论了该复合引发剂的作用机制,提出了活性种本质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SOCl2/TiCl4引发体系的α-蒎烯(M1)/苯乙烯(M2)共聚产物进行GPC、1HNMR以及微臭氧化-薄层层析法等分析表征,证明该引发体系能在宽广的单体投料比范围内实现有效共聚。在确认仅生成共聚物的反应条件下,采用Mayo-Lewis式积分法测得该体系在-30℃、[SOCl2]=20mmol/L、[TiCl4]=60mmol/L、CH2Cl2溶剂中的竞聚率分别为苯乙烯r2=2.31±0.15;α-蒎烯r1=0.52±0.06。  相似文献   

6.
以三氟甲基磺酸铝(CF_3SO_3)_3Al为引发剂,正己烷为溶剂,通过阳离子聚合,合成了1,3-戊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用IR、 ̄1HNMR对共聚物结构进行了分析,并用SEC(GPC)对共聚物分子量进行了表征,对共聚物的环化度也进行了研究,用Kelen-Tudos方法测定的共聚合反应体系苯乙烯(M_1)和1,3-戊二烯(M_2)的竞聚率分别为γ_1=2.1,γ_2=0.6。  相似文献   

7.
吡啶对异丁烯阳离子聚合反应活性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t-BuOAc/TiCl4作引发体系,研究了吡啶对异丁烯阳离子聚合反应活性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本聚合体系中加入吡啶,能控制聚合物的分子量,降低分子量分布,当PY/t-BuOAc=2时,得到MWD=1.2,M=6750的聚合物,Conv=95%。  相似文献   

8.
叙述了热电池的发展过程,以及Ca/CaCrO4和LiMx/FeS2电池体系的电化学性能,着重介绍了LiMx/FeS2热电池阳极材料的结构与电极性能,指出Li-B合金是一种最有应用前景的阳极材料。  相似文献   

9.
掺杂BaCeO3和SrCeO3在氧,氢及水气气氛下的电导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掺杂碱土金属铈酸盐系统:MCe1-xRxO3-x/2(M=Ba,Sr;R=Yb,Y,Gd,La;x=0.01~0.10)可由固相反应制得单相化合物,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掺杂元素及掺杂量对掺杂BaCeO3和SrCeO3的晶体结构影响不大。用复数阻抗谱研究了在氧、氢、水气气氛下的电导性能。在各种气氛下MCe0.95Yb0.05O2.975(M=Ba,Sr)的电导率最大。根据测试结果,结合缺陷化学理论讨  相似文献   

10.
Li1+2x+yAlxNdyTi2-x-ySixP3-xO12系统的锂快离子导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i1+2x+yAlxNdyTi2-x-ySixP3-xO12锂快离子导体可以用精选的天然高岭石Al4「Si4O10」(OH)8为起始原料,经与Li2Co3、TiO2、NH4H2PO4进行高温(800-1000℃固相反应约20h而制得,一个空间群属于R3C的固溶体导电相可在y=0.5,x≤0.3和y=1.0,x≤0.4的组成范围内发现,该盯具有较好的电导性较低的活化能,起始组成y=1.0,x=0.  相似文献   

11.
掺Li对SrB4O7的性能有一定的影响,本工作用X射线粉末衍射结构分析方法研究了掺Li的SrB4O7的晶体结构和微结构。空间群为Pmn21,晶胞参数为a=10.741(5)A,b=4.245(1)A,c=4.437(1)A;参杂的SrB4O^晶胞参数较纯SrB4O7的略有增大;阐述了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在该晶体结构中,Li进入SrB4O7晶格空隙,成为间隙离子;这种结构有利于提高晶体的非线性光学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次应用三苯膦引发丙炔醇光聚合,制得黄色粉末状、具有共轭双键结构的聚丙炔醇。研究了该光聚合反应的动力学行为及机理。发现三苯膦与丙炔醇C≡C叁键能形成基态电荷转移络合物,在光照下引发自由基聚合。聚合速率方程为Rp=kp[OHP](0.5)[PPh3](0.7),表观速率常数kp=2.90×10(-5)L(0.2)·mol(-0.2)·s(-1),聚合活化能Ea=21.78kJ/mol。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异丁基乙烯基醚(IBVE)/Cl2/TiCl4聚合反应的影响及其反应活性。在低于-70℃的CH2Cl2中,或在较高温度并添加给电子试剂,均实现了活性阳离子聚合。  相似文献   

14.
甲基丙烯酸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MMA和C7~9MA的阴离子共聚合,得到了A-B型嵌段共聚物。讨论了嵌段顺序、温度、引发剂及PC7~9MA-活性链长对MMA嵌段共聚的影响,认为,当第一嵌段单体为C7~9MA,T=-20℃,[I]=5.0~5.4×10-2mol/L,Mn(PC7~9MA-)<1.6×104时,有利于PC7~9MA-b-PMMA嵌段共聚物的合成;采用GPC、IR、NMR对所得嵌段共聚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两类阳离子聚合催化体系即SbCl3/AlCl3复合体系和高分子负载体系PS-188-SbCl3/AlCl3,交联PS-SbCl3/AlCl3对α-蒎烯(M1)/苯乙烯(M2)的共聚反应性能。测定了竞聚率,考察了反应条件、催化剂组分特别是PS-188-SbCl3、交联PS-188-SbCl3组分等对竞聚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两类催化体系对M1/M2均具有良好的共聚合性能,r2和r2/r1大幅度降低;并可通过温度、组分比进行调控;特别是高分子负载催化体系,不但共聚活性比Sb-Cl3/AlCl3更高,r1特别是r2大幅度降低,而且共聚反应可在0~20℃的高温下进行,共聚产物分子量大幅度提高,分布变窄。  相似文献   

16.
无Co混合导电型陶瓷透氧膜的制备和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思温  丛铀 《膜科学与技术》1997,17(6):16-19,33
首次合成了Sr10-n/2BinFe20Om(n=2,4,6,8,10等)系列氧化物透氧膜,它们具有较高的透氧能力,其中,样品n=10在1100K时的透氧率为0.90ml(STD)/(cm2·min),比Sr1-xBixFeO3高约两倍.Sr1-xBixFeO3(x=0.1,0.3,0.5)系列的透氧率随Bi含量增加而增大.通过两个系列氧化物的XRD和化学组成的对比,发现Bi离子含量和晶格空位浓度对透氧能力大小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液膜分离富集和测定锤液中的微量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二环己基-18-王冠-6(DC-18-C-6)、表面活性剂SPAN80、中性油SIOON-1和溶剂三氯甲烷乳状液膜体系,研究了Pb^2+的迁移行为。在适宜条件下,8min内Pb^2+的迁移率达99.4%以上,相同条件下,许多金属离子(如Ni^2+、Li^+、K^+、Na^+、Ca^2+、Mg^2+、Sr^2+、Ba^2+、Fe^3+、AL^3+、Cu^2+、Zn^2+和Co^2+等)均不被迁移,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异丁基乙烯基醚(IBVE)/Cl2/TiCl4聚合反应的影响及其反应活性,在低一70℃的CH2Cl2中,呈在较高温度并添加给电子试剂,均实现了活性阳离子聚合。  相似文献   

19.
采用以三氟甲基磺酸铝((CF3SO3)3Al)为引发剂,二氯甲烷为溶剂的阳离子聚合方法制备了聚(1,3-戊二烯)。  相似文献   

20.
借助QMS诊断技术,完成了HL-1M装置B化,Si化与Li化壁的出气特性的对比实验研究。GDC期间,H2出气占支配地位,杂质分压与H2分压成正比,GDC后的本底放气率较同时间烘烤去气后低;GDC(He+H2)是去除膜的有效方法;B化、Si化和Li化壁相比,托卡马了放电后的H2出量绋1:0.13:0.21。其中B化壁H2出气量主于ss壁,Si化和Li化壁则低于ss壁,出H2量/送H2量,ss壁为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