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小断面隧道塌方处理,以往多采用注浆锚固法、大管棚注浆超前支护、小导管注浆预固结等传统方法。结合TRT法诊断塌方体实际情况,提出改进的“双排小导管注浆预固结+小导管钢支撑未扰动岩层组合体+预留核心土”处理措施,对洞内塌方体的松散渣体进行加固处理,通过在引水隧道工程的现场实际应用,验证了该方法具有技术简单、操作性强、成本较低、安全有效的特点,能有效降低施工风险,提高施工进度,尤其适用于小断面隧道软弱破碎围岩严重塌方段。  相似文献   

2.
管棚支护是隧洞施工中对软弱围岩超前支护的一种重要形式。简要介绍了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隧洞进出口围岩较破碎的情况下,施工中采用长管棚及注浆的施工方法,有效地加固了洞口破碎带,确保了隧洞施工安全进洞。  相似文献   

3.
依托岢临高速某黄土公路隧道,采用三维数值模型对管棚预支护条件下洞口段施工过程中围岩的变形规律进行了研究。同时,对管棚预加固参数(打设角度和间距)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黄土隧道洞口段的施工过程中采用管棚注浆加固措施能显著改善黄土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减小施工过程中的应力集中,提高软弱地层的整体性;管棚注浆措施对拱顶沉降的控制效果最显著,其次是水平变形,对仰拱隆起的控制作用不明显;依托工程中优化后的管棚打设角度为0°,管棚间距为40cm时,对围岩变形的控制作用较好。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4.
在类似不良地质条件下修筑隧道等地下工程,采用管棚超前支护注浆施工,可以克服插板法、锚杆法和小导管注浆等传统工法存在的缺点,特别是在自稳能力极差的软弱围岩中,较长的管棚支护能够很好的支撑保护掌子面破裂角范围内的不稳定土(岩)体.  相似文献   

5.
安康至毛坝高速公路天生桥隧道塌方处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安康至毛坝高速公路天生桥隧道进口的塌方,在现场勘察基础上,首先对受塌方影响的初期支护裂缝洞段进行了回填封闭和拱架支护加固,对塌方体进行了注浆处理。在此基础上根据补勘地质资料,制定了洞内加固、地表注浆,洞内洞外相结合的塌方处理方案;塌方段采取弧形导坑法掘进,施工中加强了洞内的地表监测,确保了塌方段施工的安全。实践表明,对天生桥这类软弱围岩段的隧道塌方,施工时采取支护快封闭成环和二次衬砌紧跟的工程措施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长管棚在小洞径隧洞中的应用。针对塌方量大、塌腔位置未知、塌方体松散的实际情况,采用塌方堆积体固结、长管棚超前支护、小导管超前预注浆、开挖采用超前小钢管的施工方法,使隧洞塌方的处理得以顺利解决,所采用的方法可供同类工程进行施工方法比选时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针对某深埋隧洞工程富水强蚀变岩TBM洞段存在的塌方、挤压大变形和流沙等问题,通过选取强蚀变岩为试验材料进行注浆模拟试验,研究了浆液在围岩中的扩散范围和固结强度特征,以及注浆方位对注浆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强蚀变岩块状渣体含量越高,浆液扩散越容易,围岩固结效果越好;距离注浆管越近处的围岩固结性能越好,灌浆材料发泡倍数越低,围岩固结强度越高;不论何种注浆方位,侧面取样强度要高于顶面取样强度。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场情况对富水强蚀变岩TBM洞段护盾部位和掌子面部位的注浆参数及支护设计进行了优化,达到了预期的止水和围岩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8.
针对潼湖隧道围岩等级较低,开挖易失稳的问题,采用管棚支护技术进行围岩注浆加固处理,分析了管棚支护技术的设计与施工方法,并对隧道开挖进行监控量测,监测结果显示该处治方法保障了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的稳定性,满足隧道安全运营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深埋长大隧道工程在施工时常遇到许多不利地质条件,四川松潘隧道出口工程地处岷江断裂下盘南段右侧,穿越泥石流、滑坡和软质岩大变形等高地应力不良地质带。该工程通过对活动断裂带软弱围岩的变形监控,采用超前小导管注浆支护。围岩开挖采用台阶法加临时仰拱施工,拱部采用组合中空锚杆,边墙采用黏结型砂浆锚杆等施工工艺,变形得到有效控制。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软弱围岩平顶拱洞口施工难度较大,色尔古水电站引水隧洞进口段平顶拱进洞采用了大管棚与小导管联合超前支护的方案,通过注浆将松散的围岩固结起来,利用大管棚支护洞口围岩,小导管支护每循环进尺,注浆体和管棚连成一个整体而受力,在开挖轮廓线外形成了一个环向支撑体,有效的阻止了松动圈出现坍塌,达到了安全、快捷进洞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1.
对乐园隧道大变形的特征进行了总结,结合工程地质条件,认为诱发大变形的主要原因是围岩软弱,地下水对围岩的劣化以及对衬砌的静水压力、台阶长度过大,断面封面成环时间长,支护强度和刚度低。提出缩短台阶长度、尽快封闭成环,加强支护强度和刚度,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围岩,左右断面差异支护以及治理地表水和地下水等措施。采用数值计算进行验证,表明超前支护和初期支护能减缓围岩变形速率,有效稳定围岩,二衬能进一步遏制围岩变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挪威隧道施工法提出的加筋喷混凝土拱肋支护在国内外工程实践中被证明是一种经济、高效的软弱围岩支护结构。为更好地分析加筋喷混凝土拱肋对软弱围岩的支护效应,以挪威Finnfast海底隧道软弱围岩段为工程实例,结合围岩质量Q系统分类方法,利用有限差分法对比研究了采用和不采用加筋喷混凝土拱肋2种方案下软弱围岩的变形、应力分布规律及屈服区体积。研究结果表明加筋喷混凝土拱肋对软弱围岩具有良好的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13.
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时,较易发生地质灾害,针对该问题,采用超前小导管注浆的方式对围岩进行预加固处理,并在支护完成后对隧道处治效果进行监控量测,监测结果显示该处治方法保障了隧道开挖支护过程中围岩的稳定性,变形量满足隧道安全运营的初期支护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4.
1990年9月发生在引大入秦工程盘道岭隧洞进口掌子面的泥流滑移塌方,约200m3,一台S—200型悬臂式掘进机被掩埋。这次塌方是由于拱顶的疏松饱水砂岩层突破了掌子面顶板薄隔水层,使地下水夹带泥砂涌入洞内所致。采取喷砼封闭塌方区,排水堵砂,注浆回填,固结塌落砂土体,开挖顶部导坑,设置密集钢拱架,喷砼支护以及管棚注浆加固顶拱围岩等综合措施,方得奏效。  相似文献   

15.
复杂层状岩层隧道塌方原因分析及其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围岩呈薄层状、支护结构-围岩未耦合和施工不当导致复杂层状岩层的新扎沟隧道塌方,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提出双排超前注浆小导管+钢拱架+喷射钢纤维混凝土联合治理塌方区域,在塌方影响区域设置监测站。监测数据显示,围岩变形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趋于稳定,表明该方案治理复杂层状岩层隧道塌方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6.
引水隧洞在穿越砂砾石层塌方段时,通过注浆将松散的砂砾石层固结,利用大管棚支护围岩,注浆体和管棚连成整体受力,在隧洞开挖轮廓线外形成一个环向的支撑体,有效地阻止了松散体的坍塌,为隧道洞身安全、顺利施工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7.
成都地铁18号线太平隧道为单线隧道,全隧岩体为V级围岩,隧道为进口向出口单向施工,采用矿山法施工,出口端为缓坡出洞,埋深5~10 m,洞段岩体为软弱土质围岩。在隧道施工到出口浅埋段时,左右线均出现沉降变形且变形较大,造成部分初期支护侵限二衬,现场对变形侵限部位的拱架进行了更换与加固处理。浅埋隧道软弱围岩初期支护侵限换拱加固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最终监控量测结果证明:在进行初期支护支护换拱后,结构稳定,达到了结构安全要求,保证了隧道净空和二衬混凝土厚度。针对太平隧道软弱围岩段初期支护变形侵限换拱技术进行了阐述,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紫坪铺水利枢纽两条导流洞均跨越地质条件极其恶劣的F3断层,上半洞开挖过程中不断遇到塌方,探硐及旧煤洞,出口段外覆岩体单薄,临时衬砌后沉陷,收敛变形较大,运用新奥法施工原理,对塌方体采用大管棚超前预支护施工技术,对上半洞拱脚采用自钻式锁脚锚杆,洞身施加径向自钻式悬挂锚杆,围岩进行灌浆加固处理,对拱座软弱基础施加钢管桩,对导流洞出口段强卸荷区施加锚筋束进行加固处理,在以煤质页岩,泥质粉砂岩及塌方松散体为特征的条件下对围岩支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基本实现了对不良地质段的加固,确保了隧洞开挖过程中的稳定。  相似文献   

19.
关山特长隧道高地应力下硬岩大变形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守刚 《人民长江》2015,46(12):48-52
高地应力下隧道的围岩变形是岩体力学的关键问题之一,甘肃关山隧道埋深较大,在穿越高地应力区域时极易出现围岩失稳、塌方及支护结构大变形等现象。选取隧道典型试验段,通过数值计算及数据监测,对其大变形规律和防控技术进行了研究,进而得到了隧道围岩的变形和应力分布规律。根据分析结果,建议隧道衬砌施工时采用柔性支护的理念进行设计,优化边墙曲率,加大预留变形量,采取径向注浆加固及降低扰动。实践表明,一系列防控措施有效控制了围岩变形,降低了隧道施工风险,可为以后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在黑河水库工程泄洪洞兼导流洞,简称导泄洞的施工开挖中,对极不稳定的Ⅴ类围岩,先后采用了管棚、断层带固结灌浆、地面钻孔向洞周围固结灌浆等加固处理方法.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影响因素较多,其效果都不理想.后通过对导泄洞塌方支护加固处理方案比较,摸索出采用喷锚、挂网、支护,结合钢拱架支护一套完整的加固支护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