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当代中国建筑教育中一些基本的问题往往被忽视,"建筑形式问题"便是明显的一例.大学里建筑设计的入门教育多数从"建筑功能"开始讲起,所谓设计讲课,通常是解释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建筑的建设规范,基本上都是围绕<建筑设计资料集>来讲述有关建筑知识和经验,很少涉及"建筑形式"自身的生成问题;将"形式"视为艺术创作问题,完全由学生自己去摸索与感觉.因为,多数教育者潜在的思想前提仍然是"形式随功能".高年级之后,学生有能力接触并理解各种媒体引介的观念,比如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这些观念多数在批判所谓现代主义的单调、呆板与千篇一律的形式的基础上,从人类历史、社会、文化价值上探讨建筑形式问题.因此,无论是建筑设计的入门教育,还是提高教育,都忽视建筑形式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2.
周剑云 《世界建筑》2003,(12):80-81
本文介绍了德国慕尼黑工业技术大学的托马斯·史密特教授的《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一书,探讨建筑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建筑形式的问题,为我们的建筑设计和建筑教育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周榕  周南 《时代建筑》2014,(6):22-27
文章指出《建筑学报》和《时代建筑》的封面项目可被视为不同建筑专业媒体所推崇的建筑样板,数据统计显示这两份刊物的封面样板取向呈现出"京派"与"海派"之间的巨大差异,并通过对两刊封面"缺席者"和"撞图"现象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中国当代"媒体—建筑"生态共同体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以及媒体对于当代中国建筑生产的组织协调与范式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信息综述     
《新建筑》2010,(5):139-139
<正>第二届中国建筑传媒奖启动由《南方都市报》、《南都周刊》主办,《建筑师》、《时代建筑》、《世界建筑》、《Domus》国际中文版、《新建筑》、《世界建筑导报》、ABBS建筑网、《住区》等国内主要建筑媒体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建筑传媒奖8月11日全面启动。中国建筑传媒奖是中国首个侧重建筑的社会评价,实现公民参与,体现公民视角,以"建筑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为评奖标准。该奖项的口号为"走向公民建筑"。大奖用以表彰那些关心各种民生问题,如居住、社区、环境、公共空间等,  相似文献   

5.
刘东洋 《新建筑》2003,(4):75-77
通过研读《形而上学》,探讨了亚里士多德学说中四个跟建筑相关的基本概念。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作者对《北京宪章》的学习与思考,从历史、现状、未来的角度在以下几方面对当代中国建筑的理论与创作作了一些探索:从建筑本体到建筑环境;从建筑感悟到建筑方法学;从建筑哲学到建筑实践。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context"概念为着眼点,梳理了历史上的相关理论,并结合罗伯特·文丘里的《论建筑构图中的情境》《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向拉斯维加斯学习》3本重要著述,探讨了文丘里建筑理论中"context"概念的提出、拓展和深化的过程,其中也反映了文丘里对于西方人文主义文化传统的延续,为当今建筑创作留下了启示。  相似文献   

8.
反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别具一格的建筑和连续排布的空间形态特征,究其缘由,一方面,归于类型化建筑单元的复制与重叠;另外一方面,在尺度、形制接近的不同建筑类型之间,产生了多种形式的共生和衍生的效应。对此类现象进行观察,不仅能了解基础性的地域建筑形式,还有利于深层次挖掘传统空间组合关系的更多内在原因。文章旨在从象山校区建筑共生与衍生现象出发,以符号学、建筑形式类型化角度,对象山校区设计中如何做到"民族性"与"现代化"的交融及建筑"形"与"意"的当代表达进行分析,以期为城市建筑设计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刘文文 《山西建筑》2009,35(4):36-37
指出文化人类学为建筑历史与理论和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维度与视界,尝试以拉普卜的《住屋形式与文化》为背景,通过连贯阅读来理清建筑、整体环境和城市三个层级上文化模式与建筑形式、文化特性与环境设计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10)
我国古代建筑的建筑思想博大精深,与古代传统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其中焦循著的《群经宫室图》是系统阐述我国古代传统建筑原理的书籍,其中对建筑的形制以及建筑思想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尤其与古代"礼制"的结合,更加突出了我国传统建筑的建筑精妙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罗汉军 《华中建筑》2003,21(1):22-24
在揭示传统文化尚中观念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中庸》理论思维的思想文化意义;试图通过传统建筑木框架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传统建筑单体的形成与变化,传统建筑类型的分化与发展,传统建筑群体组合的变化与发展,特别是中国建筑的现代重建与发展,揭示中国建筑以人为本的尚中观念和中国建筑道不远人、高雅文化与世俗文化相融合、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2.
玄峰  蔡军 《华中建筑》2009,27(11):166-167
该文根据"中国建筑史"的学科内容及其特点结合教育实践,从教育形式的角度对中国建筑史教育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玄峰  蔡军 《华中建筑》2009,27(9):190-191
该文根据“中国建筑史”的学科内容及其特点结合教育实践,从教育形式的角度对中国建筑史教育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建筑人类学研究框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晓春 《新建筑》1999,(6):24-28
将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建筑学领域,从建筑学科自身角度对建筑人类学进行了深入论述。建筑学研究中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建筑的形式创作、城市形态与城市生活等三个方面,都分别可以借鉴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刘昆 《华中建筑》2012,(1):14-17
要建筑表皮与室内设计一体化已经成为建筑师不容回避的问题。该文从建筑形式、空间及建筑表皮的角度,解析了当前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探讨了建筑表皮与室内的共生关系及一种整体和谐的设计思路。呼吁建筑师与室内设计师形成设计联合体,为创造和谐的人居环境而努力。  相似文献   

16.
裴胜兴 《华中建筑》2014,(10):41-46
类型学是分析建筑的重要方式,也是指导建筑形式设计的有效方法。类型学方法强调探索规律,从历史环境中抽取原型,通过转换,创新建筑新形式,以实现建筑文化的延续和体现建筑存在的意义。遗址博物馆建筑作为遗址保护的手段,应当运用发掘遗址本体文化特征、尊重遗址环境、遗址主题阐释和延续城市文脉等类型学方法,遗址博物馆建筑形式就会在满足遗址保护要求的同时,表现出更加丰富多彩并具有深层次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7.
欧晓斌 《华中建筑》2008,26(1):30-32
该文简要剖析了“形式追随气候”的科学内涵,提出在当前建筑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具有地域特征的建筑形式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并结合工程实践与分析研究对“形式追随气候”作出了新的诠释,认为把握地域性,坚持功能性,重视形式性,考虑经济性是建筑创作的核心所在,并对今后中国建筑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和谐美,应在建筑与周围大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前提之下,去追求建筑与建筑之间以及自身的和谐美.该文通过对洛阳艺术中心的设计创作的分析,阐述如何寻找一种建筑形式,使之成为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达到和谐与统一.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上马小办公楼的建筑设计作为思考的具象形式,从大众对"家型"和"巢箱"的误读入手来探讨,被日常的社会意识渗透之后,建筑的"形"被赋予了意义的问题。文章试图揭示当现代建筑的"形"被意识化之后,其本身所具有的真正意义已经无从可循。如何将建筑从日常束缚中解脱,还原"形"的本真,这正是作为"个体"的建筑师或者建筑对于现代社会的真正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0.
任书斌 《华中建筑》2005,23(1):70-71,80
在世界建筑不断探索前进的今天,一些建筑师利用先进的建筑工业技术,在立面形式上采用了一些特殊的处理手段,给建筑创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但从本质上分析,这些变化决不仅仅是建筑形式单方面的变化,更牵扯到建筑技术的进步、建筑师的人文精神、符合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大趋势。中国建筑师应该全面的分析这些变化,决不能以偏概全,只关注外部形式,不讲究创作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