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隆凹陷是东海陆架盆地主要沉积凹陷,凹陷构造演化经历了断陷、断坳、坳陷和被覆四个阶段。凹陷由西部缓坡断阶带、中央洼陷带和东部陡坡带组成,主要填充新生界沉积层系。始新统至中新统发育四套烃源岩,油气主要储存于始新统、渐新统和中新统地层中,存在四套有利油气成藏组合。2005年油气资源评价,西湖凹陷油气当量为15.6亿方,西湖与基隆凹陷为一个统一凹陷,只是在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时期被短暂分隔,石油地质条件应基本相同。油气地质分析表明基隆凹陷具有良好勘探前景,凹陷西部缓坡断阶带油气勘探潜力最大。  相似文献   

2.
东海陆架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东海陆架盆地为发育于克拉通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据区域地质,盆地充填序列和盆地结构研究。该盆地经历了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白垩纪弧前盆地和晚白垩世末-新生代弧后裂陷盆地等3个构造演化阶段。白垩纪以来,东海陆架盆地的演化受控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随着俯冲角度逐渐变陡,裂陷期由西向东逐渐变新,早白垩世岩浆弧位于浙闽东部,陆架盆地为弧前盆地,至晚白垩世末-早古新世,陆架盆地转变为弧后盆地,并先在西部坳陷带发育中新世裂陷,后在东部坳陷带发育始新世裂陷。  相似文献   

3.
东海陆架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东海陆架盆地为发育于克拉通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据区域地质、盆地充填序列和盆地结构研究 ,该盆地经历了晚三叠世 (?)—中侏罗世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白垩纪弧前盆地和晚白垩世末—新生代弧后裂陷盆地等 3个构造演化阶段。白垩纪以来 ,东海陆架盆地的演化受控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 ,随着俯冲角度逐渐变陡 ,裂陷期由西向东逐渐变新 ,早白垩世岩浆弧位于浙闽东部 ,陆架盆地为弧前盆地 ,至晚白垩世末—早古新世 ,陆架盆地转变为弧后盆地 ,并先在西部坳陷带发育古新世裂陷 ,后在东部坳陷带发育始新世裂陷  相似文献   

4.
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构造演化及油气地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丽水凹陷位于台北坳陷的西部,是在中生代残留盆地基础上发育起来的新生代断陷,其构造演化经历了裂陷阶段、裂后期沉降阶段、抬升阶段和区域沉降阶段,是东海陆架盆地油气勘探潜力较好的凹陷之一。分析了丽水凹陷的生油气条件,划分了含油气系统,认为该区生、储、盖条件良好,具有很好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5.
6.
为了精细刻画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构造演化历史,从北至南选取了丽水凹陷8条骨干地震测线剖面,运用平衡剖面技术,对其进行了构造演化剖面的恢复,测定了伸缩量、伸缩率、伸缩速率等参数,对丽水凹陷10个地质时期的伸缩特征进行了定量化、精细化研究,探讨了其阶段性、空间性伸缩特征。丽水凹陷构造演化阶划可分为断陷初期、断陷早期、断陷晚期、拗陷期、反转期和稳定沉降期6个阶段,古新统灵峰组下段沉积期(T90—T88)是断陷作用最强烈、断层活动性最强阶段,而不同演化阶段的伸缩特征在空间上存在差异。丽水凹陷的构造演化反映了东海陆架盆地晚中生代以来从早到晚、自西向东发生构造与沉积迁移的规律,其受控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后撤式俯冲的动力学背景,并与东海陆架盆地周围各大汇聚板块的相互作用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7.
东海陆架盆地的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东海陆架盆地中新生代构造背景及演化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从东海中生界的分布和闽浙东部岩浆构造事件来看,侏罗纪-早白垩世库拉-太平洋板块已对中国大陆有较强的俯冲作用,东海及其以南地区应为弧前盆地性质。晚白垩世晚期-始新世,火山岛弧向东移动,东海陆架盆地变为弧后盆地。古新世的断陷中心在东海陆架盆地西部的长江凹陷、瓯江凹陷。始新世时,断陷中心向东迁移,以陆架盆地东部的西湖凹陷为主。到了渐新世,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的改变以及菲律宾海板块的作用,东海陆架盆地发生坳陷,坳陷中心以东部为主。中新世晚期,冲绳海槽和疏球岛弧形成。晚中新世(约6Ma),吕宋岛弧在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发生碰撞,台湾岛上升露出水面,形成了台西盆地现今的面貌。  相似文献   

9.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剥蚀厚度恢复及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钻井少、勘探程度低的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利用丰富的地震资料,综合地层趋势对比法、泥岩声波时差法及沉积波动分析法,对其关键不整合面剥蚀厚度进行了计算,并在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及平衡剖面恢复的基础上,探讨了盆地充填结构及构造演化过程,结果显示:古新世末-早始新世时期剥蚀作用强,形成T40不整合面,椒江-丽水凹陷斜坡带和凸起带剥蚀量最高,达800~1000 m,福州凹陷较小,主要在200~400 m,而钓北凹陷则介于200~600 m;渐新世末—早中新世形成的T20不整合面剥蚀趋势变化较为平缓,钓北凹陷西斜坡、福州凹陷北部、雁荡低凸起以及椒江-丽水凹陷西斜坡南段剥蚀量较大,在500~600 m,其它区域分布较均匀;古新世,裂陷首先在西部坳陷带发育,形成“东断西超”的箕状结构。始新世,裂陷中心跃迁至东部坳陷带,钓北凹陷形成“双断结构”,西带则开始进入拗陷-反转阶段,随后的渐新世东带也进入拗陷-反转期,但反转作用均并不明显,钓北凹陷逐渐变为西向超覆的箕状盆地。中新世之后,东海陆架盆地自西向东逐步进入区域沉降阶段。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东海陆架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研究,分析了动力学机制控制下的盆地南部构造演化特征,提出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四个控制作用:(1)构造运动控制了盆地演化阶段与凹陷结构;(2)构造运动控制了盆地沉降中心迁移与地层分布;(3)构造运动决定了油气成藏关键时期和油气分带的差异性;(4)构造运动控制了油气聚集与分布.构造运动是盆...  相似文献   

11.
瓯江凹陷是东海盆地油气资源重要的分布区之一,其勘探程度仍较低,尚处在起步阶段,需要开展资源再评价,为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参考。根据钻井资料、不同沉积相烃源岩展布特征,结合前人的地球化学分析资料,利用多图叠合法,对研究区有效烃源岩的平面分布进行预测,得出有效烃源岩的分布面积从月桂峰组、灵峰组到明月峰组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在分析烃源岩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的地质实际设置参数,运用概率论的原理,采用蒙特卡罗法进行计算,得到研究区资源量的概率分布曲线。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各层组中,灵峰组资源量最大,月桂峰组次之,明月峰组最小;研究区总的基准资源量为5.73×108t,总资源量为(5.17~6.38)×108t。通过对研究区资源量进行敏感性分析,确定了影响研究区资源量计算的主要参数为地层厚度和氯仿沥青"A",面积对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我国海域地质调查和油气勘探表明 ,在陆架海域都不同程度地发育着中生代盆地 ,它们主要属于构造残留型和断陷型盆地 ,中生代盆地虽然石油地质条件复杂 ,找油找气的难度较大 ,但大多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潜力。其中东海陆架盆地油气勘探和研究表明 ,其除了新生界古近系为重点勘探目的层之外 ,中生界也为不可放弃的油气勘探新领域。文章通过对近几年来东海油气勘探有关中生界资料的总结研究 ,较系统地阐述了东海陆架盆地中西部地区中生代盆地的地质结构、构造格局、地层分布和岩相特征 ,进行了油气地质条件初步分析评价 ,指出盆地南部的福州凹陷存在着中下侏罗统含油气系统 ,其油气资源规模中等偏小 ,一般以形成中 -小型油气田为主 ,具备一定勘探价值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东海陆架盆地新生界地质结构特征及迁移规律研究,认为新生界盆地地质结构在平面上具有"早期南北分块、晚期东西分带"的特征;剖面上在西部主要表现为"东断西超"的箕状断陷结构,东部为双层结构,T03反射地震界面之下为地堑式结构,之上为"东断西超"的箕状结构。由于西部坳陷带箕状断陷结构之下的中生界也具双断结构,因此这种双层结构在盆地内部具有自西向东的迁移规律,这在整个东海地区的盆地中表现也较为明显。除此之外,盆内断裂、岩浆活动期次西早东晚,主要沉积地层西老东新,均表现出自西向东的迁移特征。盆地东界断裂控制沉积,盆地发生掀斜运动致使其西侧抬升剥蚀,成盆期(晚中生代)的原始西界已被剥蚀而向东缩移,盆地向东迁移至现今位置。  相似文献   

14.
东海陆架盆地长江凹陷生油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艳秋 《海洋石油》2003,23(Z1):40-44
长江凹陷沉积层巨厚 ,最大达 880 0m ,古近系以湖相沉积为主的暗色泥岩发育 ,具有良好的生烃条件 ,有机质丰度中 -较高 ,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 ,生油岩大部分处于生油高峰期。大观园深凹为长江凹陷主要的生烃中心 ,面积为 675 8.75km2 ,有效生油岩厚度大 ,分布面积广 ,新生代最大沉积厚度超过 5 0 0 0m ,生烃量为 7.2 1 9× 1 0 8t ,油气资源量为 1 .674× 1 0 8t ,且局部构造发育 ,最具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东海陆架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对烃源岩分布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海陆架盆地为发育于克拉通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该盆地经历了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白垩纪弧前盆地和晚白垩世末—新生代弧后裂陷盆地等3个构造演化阶段。侏罗纪盆地和白垩纪盆地主要残留在中央隆起带;新生代盆地演化在平面上表现出裂陷由西向东迁移的特征。不同时代盆地构造类型和大地构造位置控制了盆地烃源岩发育层位及平面分布:西部坳陷带以古新统月桂峰组湖相泥岩和灵峰组、明月峰组滨海相煤系地层为主要烃源岩;中央隆起带以上三叠统—中侏罗统福州组为主要烃源岩;东部坳陷带以始新统平湖组煤系地层为主要烃源岩,渐新统和中新统煤系地层为次要烃源岩。西湖凹陷天台斜坡带为中、新生代有利烃源岩的叠合区,具有“中生中储”和“新生中储”的优势,是东海陆架盆地天然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6.
以东海陆架盆南部的相关钻井资料为依据,标定经过攻关处理后的区域二维地震测线中生界的反射波组特征,通过解释后认为中生界在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分布相当广泛,面积超过10×10~4 km~2。沉积持续时间较长,部分中生代深凹残余沉积厚度可达5 000 m以上。受中生代后期火成岩和区域构造运动作用,一些区域抬升剥蚀,一些区域仍保留了较厚的沉积。研究区南东部中生界发育较全,并且发育较厚的、生烃条件较好的中下侏罗统,是寻找油气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7.
东海西湖凹陷新生代地质构造特征与演化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西湖凹陷油气勘探是东海重点勘探区域之一,二十五年勘探历程已证明该凹陷具有丰富的油气前景。本文通过对该区区域地震资料的研究,分析断裂和局部构造的特征、性质、成因机制和分布范围,阐述西湖凹陷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