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全球大油气田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通过对全球1021个大油气田的逐个解剖和统计分析,对大油气田的发现年代、油气属性及地理位置、储层地质时代、岩性、埋深、圈闭类型、储量规模、盆地类型等参数进行分析,探讨大油气田分布的主要特征,并应用含油气域的概念,阐述大油气田在全球8个含油气域中的分布特征。研究认为,全球大油田609个,主要分布于中东地区,全球大气田412个,主要分布于东欧、中亚及俄罗斯地区,大油田和大气田最富集的地区为亚洲和大洋洲及中东地区,其次为欧洲地区;全球大油气田发现高峰在1960—1990年,近20年来也陆续有重要的大油气田被发现;大油气田主要富集于中生界,其次为新生界;大油气田的储集岩性主要为砂岩,其次是碳酸盐岩,但在碳酸盐岩储层中油气储量丰度更大;大油气田主要集中在3km埋深以内;圈闭类型主要是构造圈闭。对最终可采储量分析得出,中东地区油气资源储量巨大,同时发现委内瑞拉的奥里诺科重油带的油气资源也极其丰富。大油气田所在的盆地类型主要是Bally分类模式下的Ⅱ类和Ⅰ类盆地,Klemme分类模式下的Ⅱ类盆地,Mann分类模式下的Ⅱ类和Ⅰ类盆地。在8个含油气域中,特提斯含油气域油气资源最为富集。根据大油气田的分布特征,在未来的大油气田勘探中应加强对北极含油气域、重油带、深水区及岩性圈闭的勘探,在这些领域将可能会有重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3.
4.
油气田的全球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世界各地的勘探实践表明,古老地台活动边缘的推覆体前缘逆冲带不但是最大的沉积区,而且是最大的油气聚集区。在古老地台边缘带最令人感兴趣的是被改造的碰撞型被动边缘,全球最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均分布在这里,42%的油气田发现于碰撞地台一褶皱盆地区。岩石圈板块边缘带在地球动力学营力的作用下,不但为沉积岩中所含的有机质向烃类的演化提供了热能,而且在水平挤压力的作用下,使岩石产生密集的裂缝形成次生储集层。控制着板块活动的大断裂是油气运移的通道,在断裂交汇处,巨大的压力降使流体的流动性提高,岩石圈板块的碰撞带,一方面促进了有机质的演化,另一方面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重新分配,从而最终导致次生大油气田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6.
全世界共有877个大油气田,它们的最终可采储量都达到或超过了5亿桶油当量。据估算,这些大油气田要占全球油气总储量的67%,但分布明显集中在大约仪为30%的地球陆地上。本文提供的图件将显示这877个大油气田在27个重要地区的构造背景和沉积盆地的分布。这些地区有关盆地的大地构造背景可简单地分为六类:(1)面向重要洋盆的被动大陆边缘(有304个大油气田);(2)大陆裂谷和上覆的坳陷或“牛头”盆地(有271个大油气田);(3)由两个大陆最终碰撞形成的碰撞边缘(有173个大油气田);(4)与地体增生、岛弧碰撞和/或浅部俯冲有关的碰撞边缘(有71个大油气田);走向滑动边缘(有50个大油气田);(6)未受重要岛弧或大陆碰撞影响的俯冲边缘(有8个大油气田)。对于具有多期发育史的盆地而言,本文试图识别对油气生成、运移和圈闭影响最大的单一大地构造事件或构造背景。我们的主要分类指标是大油气田形成时主导典型地层和构造特征的盆地类型。  相似文献   

7.
目前,主要含油气区的大部分油气田都处于枯竭及产量持续下降阶段。国家油气开采水平的稳定化则以大量已发表的专业文献来论述。其中首批勘探目标根据作者们的观点是能够补充正在下降的油气产量,甚至能使油气产量大大地增长,这就是在东西伯利亚、在远东地区北极及远东的陆棚区发现的油气田。  相似文献   

8.
作者从中国大油气田的现状、大油气田出现的条件和中国将会出现一批大油气田的依据出发,说明中国今后有可能发现大油气田的远景地区。全文概略地介绍了中国油气田分布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9.
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收集IHS、CC、USGS数据库最新的钻井、油气田资料,系统分析了南沙海域大中型油气田及其成藏要素的分布与油气地质特征。南沙海域已发现大中型油气田主要分布在文莱—沙巴盆地和曾母盆地,无论是油气田数量还是油气储量规模均集中于中新世地层。主要发育裂谷(漂移)期海陆交互相煤系烃源岩、后裂谷期前三角洲泥岩两期烃源岩。主要沉积盆地具有海相生气为主、海陆过渡相和湖相生油为主的烃源岩分布特征,这也是深水区富气、浅水区富油这一油气分布规律的物质基础。储集层受区域构造演化和沉积环境控制,具有分带特征,表现为外带老(上渐新统—下中新统)、内带新(中、上中新统)。大中型油气田分布具有外带以砂岩油气藏为主、内带以碳酸盐岩气藏为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平湖油气田油气分布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平湖油气田是在我国东海发现的第一个以天然气为主的复合型油气田,其油气层主要分布于平湖组和花港组。纵向上油气藏分带特征明显,自下而上可分为正常原油带、含油凝析气带和轻质原油带;平面上不同区块的油气分布组合特征也存在较大差异。分析发现,这种复杂的油气分布特征主要受控于盖层质量、构造(尤其是断层)分布以及不同期次油气充注所引起的蒸发分馏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全球碳酸盐岩大油气田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碳酸盐岩大油气田是以碳酸盐岩为主要储层的一类油气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底,世界上共发现了1021个大型油气田,其中碳酸盐岩大油气田321个。运用统计分析、资源评价、沉积学等方法理论分析了其中226个主要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地理位置、层系分布、储层规模与埋深及圈闭类型等。分析表明,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分布于波斯湾盆地、墨西哥湾盆地、锡尔特盆地、滨里海盆地、美国阿拉斯加北坡、二叠盆地、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等;其中的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上古生界、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类型主要为生物礁类、颗粒滩类、白云岩类和不整合与风化壳类,通常规模较大,埋深一般小于3000m,埋深较大的主要为白云岩和超压石灰岩。通过对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分布特征和成藏研究,发现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现今地理位置与垂向分布受控于碳酸盐岩的平面与地层分布,古气候、古纬度控制了烃源岩的生成和碳酸盐岩的发育,古构造及其演化控制了碳酸盐岩的储层规模及油气富集程度,沉积成岩作用控制了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储集性能,有利的生储盖配置是碳酸盐岩大油气田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北极含油气域大油气田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极含油气域包括了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具有非常丰富油气资源。根据北极地区的构造演化,结合区内地层特征、盆地分布及其发育特征,研究区内油气地质条件,通过剖析研究区大油气田的成藏要素和作用,并结合含油气系统的思想,探讨大油气田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北极地区的构造演化控制了北极含油气域的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其中巨型裂谷的发育、联合古陆的形成与裂解以及北大西洋的形成使北极含油气域具备了优越的油气地质条件。因此,中生界是区内含油气盆地烃源岩、储层和盖层发育的主要层位,其次是新生界。区内主要以大气田为主,大油气田的圈闭类型以构造圈闭为主,油气生成大多开始于侏罗纪,运移高峰则大多发生在白垩纪以后。在大油气田数量和可采储量上,区内白垩系是大油气田分布最多的地层,其次为侏罗系。研究区勘探程度很低,仍有大量的油气资源待开发或未开发,但由于不确定性因素多,区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风险大,因此对大油气田的分布规律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冀中坳陷油气储量分布特征及未来储量区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冀中坳陷位于渤海湾盆地西侧,油气储量丰富,资源探明率较低.从冀中坳陷探明油气储量入手,分析其在平面上及纵向上的分布特征,并结合前人的资源预测结果和近年来的油气勘探重点,对冀中坳陷未来的储量区带进行预测,指出围绕生油中心的任丘、岔河集-都州、大王庄-留西、柳泉-旧州、赵县、霸县二台阶、苏桥一文安斜坡、蠡县北、何庄-深西及赵兰庄等区带成藏条件优越,是未来储量增长的重点地区,为油田的储量研究及勘探部署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我国47个大中型气田以低储量丰度为主,其次是高和中等储量丰度,最少为特低储量丰度。通过利用费克定律建立了气藏天然气扩散散失量估算方法,对我国47个大中型气田天然气扩散散失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我国大中型气田天然气扩散散失量大小差异较大,最小的只有0.92×10^8m^3,最大的为2286.81×10^8m^3,二者相差2200余倍。通过我国47个大中型气田储量丰度与天然气扩散散失量之间关系研究发现,我国大中型气田储量丰度越低,天然气扩散散失量越大;反之则越小。天然气扩散散失是造成我国大中型气田储量丰度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北美地区油气资源丰富,全球有近1/5的大油气田分布其中。研究区限于落基山褶皱冲断带、马拉松—沃希托褶皱冲断带、阿巴拉契亚褶皱冲断带和因努伊特褶皱带所围限的北美克拉通以及北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地区北美部分,称之为北美含油气域。根据北美地区构造沉积特征,结合盆地分布及其地质结构特征,将北美含油气域划分为5个构造区带。通过深入剖析研究区大油气田的成藏要素和作用,结合含油气系统的思想,探讨大油气田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研究表明,研究区的构造沉积演化有泥盆纪、二叠纪和白垩纪3个重要时期,对区内大油气田的分布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大油气田分布在落基山前陆地区、马拉松—沃希托前陆地区和中陆地区、内克拉通地区以及北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地区,其中,在前陆地区最为集中。区内大油气田的烃源岩、储层和盖层主要位于泥盆系、二叠系和白垩系,圈闭类型主要是背斜圈闭、岩性圈闭和礁型圈闭以及构造和地层的复合圈闭。大油气田的产层深度主要在3km以上,其中泥盆系以大油田为主,二叠系大油田和大气田都较多,白垩系则以大气田为主。  相似文献   

16.
被动大陆边缘的油气勘探已成为世界热点,世界各被动大陆边缘的勘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大都以油为主,但是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是世界上经典的以天然气为主导资源的含油气地区,其中天然气资源高达82%,凝析油与原油资源仅占18%。至2009年,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共发现20个大气田,分布在3个盆地中。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不但油气资源丰富,而且勘探开发的程度也很低,因此具有很大的研究与勘探价值。从被动大陆边缘的构造沉积演化出发,结合大气田的地质资料,分析盆地内主要的生、储、盖层特征,研究盆地内大气田的形成条件,剖析大气田分布的主控因素。研究认为,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主要的烃源岩为倾向于生气的腐殖型,成熟度很高,烃源岩的特征决定了西北大陆架是一个产气区;主要的储层为同裂谷期广泛发育的海相三角洲砂岩,储集物性良好;白垩纪后稳定的被动大陆边缘沉积了一套有效的区域盖层;生、储、盖层垂向上联系紧密、局部高效组合是形成大气田的主要条件。大气田的地理分布差异明显,埃克斯茅斯台地与兰金台地区域大气田分布较为密集;大部分大气田的埋藏深度较大,储层时代主要为上三叠统与中—下侏罗统;大气田全部分布于白垩系区域盖层之下。  相似文献   

17.
北海盆地大油气田形成条件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海盆地为典型的中生代裂谷盆地,其油气的形成与分布具有较明显的特征,了解它们的形成与分布可以指导其他裂谷型盆地的勘探。根据IHS及C&C提供的相关数据,结合生油层、储层、盖层及圈闭特征方面的研究,对北海盆地及邻区已发现的57个大油气田进行分析,得出南北海盆地气源岩为上石炭统威斯特伐利亚阶煤系地层,北北海盆地主要油源岩为上侏罗统到下白垩统沉积的KimmeridgeClay组(英国)、Mandal组、Draupne组(挪威)和Farsund组(丹麦)泥页岩;主力储层分别为南北海盆地的赤底统砂岩,北北海盆地维京地堑内中侏罗统Brent群砂岩及中央地堑内的上白垩统白垩;南部区域盖层为上二叠统盐岩,北部区域盖层以泥灰岩为主。北海大油气田形成与分布的主要受控因素为:有效烃源岩分布及其成熟度;优质储集体的发育及其分布;盐运动及同裂谷期断裂作用产生的相关盐构造和断块背斜、掀斜断块圈闭的发育;区域性盐岩及泥灰岩盖层的有效封盖。这些有利条件共同作用下,北海大油气田在整个区域上具南部产气、北部以油为主的特点;局部上,受有利储层Brent群分布位置和中央地堑区域盐构造运动影响,大油田集中富集于维京地堑西北部与中央地堑中部挪威区域。  相似文献   

18.
火山作用与油气田的形成和分布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火山活动对油气生成、运移、储集、封盖、聚集和保存这六个形成油气田的重要因素有着重要影响。火山活动形成的火山岩,在岩浆迅速冷凝过程中会产生孔洞和缝隙,成为容留油气的空间;火山活动形成的火山灰沉积,具有遇水膨胀和分散的特点,地层孔隙被其它充填后而成为良好的封存盖层并能抗御新构造运动的破坏而有利于油气田的保.存;火山活动提供1 020~1 200C的岩浆和300~400C的热液流体携带的热能,为油气运移提供热动力条件,促进油气运移;火山活动在沉积盆地内形成的火山岩体与侵入岩体,为含油气盆地增加了一种非构造圈闭--火山岩岩性圈闭。火山活动与油气的储集、封盖、运移、聚集和保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构成一个完整的含油气系统。渤海湾盆地的济阳坳陷和黄骅坳陷就很好地反映了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19.
依据南里海盆地中15 个大油气田的资料,应用研究含油气系统的思路与方法,对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及油气地质条件进行剖析,探讨了大油气田的形成条件和分布特征。研究认为,南里海盆地主要发育麦考普组-红层组含油气系统,盆地北缘的大型走滑挤压构造带的油气地质条件最为优越,目前已发现的大油气田集中分布在该构造带上。里海东西两侧岸线附近的褶皱带也具备良好的生储盖条件,有望成为盆地今后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麦考普组-红层组含油气系统比较年轻,油气的生、运、聚活动仍然活跃,因此,即使是目前勘探程度较高的北缘构造带,仍然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