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提高整车的振动性能,以某车型的排气系统为研究对象对排气系统吊钩位置进行优化。在整车开发设计阶段基于已有的排气系统实体建立有限元模型,运用试验和仿真两种不同方式得出的自由模态的振型和频率进行对比,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基于已建立的合理的排气系统有限元模型,通过自由模态的平均驱动自由度位移法对排气系统吊钩位置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原吊钩位置不在振动性能最优处,吊钩位置优化后整车的振动性能提高12%。  相似文献   

2.
排气系统中悬挂位置的选择和吊钩动刚度都是汽车NVH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有限元软件Hyperworks对汽车排气系统几何模型进行有限元建模和自由模态分析,采用平均驱动自由度位移(ADDOFD)方法对排气系统的悬挂位置进行设计,然后对排气系统进行约束模态、静力分析和吊钩的动刚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悬挂位置满足整体设计要求,成功地避开了发动机的激励频率,但第五个吊钩的动刚度不达标,故对第五个吊钩进行结构改进,优化后的吊钩经验证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3.
在均方值法与平均驱动自由度法理论的基础下,对某型汽车排气系统的吊钩位置进行了设计与分析,并得到了两种不同的设计方案.通过约束模态分析、静力分析与动力响应分析对两种方案进行设计验证.结果表明:方案二相比于方案一,在吊钩位置设计速度上更快,吊钩整体布置较为合理,系统最大位移较小,受力比较均匀,避开了发动机的共振激励频率,橡胶吊耳的疲劳寿命也满足设计要求,从而为后续系统的NVH性能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由于车身结构的限制,在布置汽车排气系统的吊钩悬挂时,其吊钩结构和强度对于整车的NVH有很大影响。因此,使用Hypermesh和Nastran软件对排气系统进行了有限元建模、系统模态分析和吊钩模态的分析,并采用试验验证的方法验证排气系统吊钩的模态。此研究对汽车排气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和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针对某款乘用车设计阶段的排气系统,以其振动特性为研究指标,利用有限元软件hyperworks对汽车排气系统整体约束模态进行有限元建模和分析,通过模态振型和应变能结果分析,对前消声器管路进行设计优化,从而使排气系统全约束模态避开怠速、起步频率段,避免了排气系统和发动机的共振。结合平均驱动自由度位移(ADDOFD)方法对排气系统的吊钩位置进行设计优化,从而使得排气吊钩布置位置更加合理,较少排气系统振动传递到车身上。  相似文献   

6.
乘用车排气系统挂钩位置的布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Hypermesh作为前处理软件对乘用车排气系统建立有限元模型;然后利用MSC.Nastran软件,根据模态分析理论与平均驱动自由度(ADDOFD)法计算出排气管系统的自由模态,在此基础上,将各阶模态振型加权后求和,得到ADDOFD最小位置点,作为挂钩潜在位置点;最后结合排气系统的实际位置对排气系统的挂钩位置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7.
借助Hypermesh得到了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对模型运用Nastran进行传递力谐响应分析,由分析可知传递力超出工程范围,不符合要求。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对橡胶吊耳Z方向的刚度进行优化,来减小吊钩传递到车身的传递力;以整个系统的约束模态频率和激励频率耦合最小为优化目标得到各吊耳最优刚度值;最后通过优化前后吊钩的传递力对比分析,验证了优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以某三轮摩托车排气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模态分析和挂钩位置优化。首先,利用有限元软件Hypermesh和Nastran建立三轮摩托车排气系统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模态分析;然后,应用平均驱动自由度位移法,优化了排气系统的挂钩位置,使得系统的固有频率避开发动机的激励频率;最后,对排气系统进行强度校核,分析优化后的排气系统在各种工况下的应力应变情况。  相似文献   

9.
排气系统吊钩的动刚度直接影响该处隔振系统的隔振效果,对车辆的NVH特性有重要影响。利用有限元方法对某正在开发的客车排气管被动侧吊钩进行了Mobility分析,结果表明设计方案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0.
以一种星型轮系人字齿轮传动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有限元节点法,建立了考虑轴-轴承-刚性转子-齿轮啮合作用的系统级动力学模型。基于轴承振动速度均方根值随转速的变化规律,分析了系统的动态特性;将理论分析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综合分析齿轮系统的振动特性和模态特性,对系统进行了共振定位和共振原因分析。研究表明,理论分析与试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研究为星型轮系人字齿轮传动系统的共振预测和共振原因分析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1.
针对某轿车在怠速工况下车身容易产生共振,采用有限元技术和模态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该轿车白车身进行模态分析,找出车身振动的根本原因。首先建立白车身有限元模型,重点研究点焊单元的模拟方法,通过模态分析得到该白车身模态参数;然后搭建白车身模型的模态测试系统,采用随机子空间法识别得到白车身模型的模态动态响应参数。通过对比计算模态和试验模态,误差在5.3%内。结果表明,发动机激励频率(23~25 Hz)与车身1阶试验模态频率(25.53 Hz)相近是导致怠速工况下车身振动的主要原因,应增强车身发动机盖和顶板强度,这为车身的动态和结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评价某轿车排气系统的动态特性,根据排气系统实物建立其三维实体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它进行约束模态分析,得到其前5阶模态参数,发现前两阶模态能很好地避开发动机激励,但是后3阶模态固有频率对应的发动机转速为常用发动机转速,容易产生共振。  相似文献   

13.
某轿车排气系统振动特性仿真及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献阳  李松波  张建武 《机械》2008,35(3):13-14,26
基于一维的BEAM单元对排气系统进行了有限元建模,并将有限元模态分析结果和实验模态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一维的排气系统数值模型可以准确描述真实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在此基础上,运用优化设计方法对排气系统的吊挂点位置进行了精细化优化设计,以达到通过调节排气系统固有频率而提高车辆NVH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为减小机组运行时冷却器的振动,提出一种新型的冷却器隔振设计。基于被动隔振系统模型,计算不同排布隔振系统的隔振效果,确定弹性支撑件数量及排布。利用有限单元法对具有新隔振设计系统的发电机本体进行建模与模态分析,以获取前20阶模态的固有频率和振型。通过动态系统建模与分析,得到结构模态参数。应用LMS振动及动态信号分析仪对冷却器进行了模态测试与分析,验证了有限元计算模型的正确性,并进一步验证了冷却器隔振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对某轿车白车身建立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模态和刚度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板件厚度为设计变量,在满足质量要求的条件下,以前风窗洞口变形量为优化目标对其进行优化分析,并验证了新模型进行模态和刚度,得到了符合设计要求的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16.
对轻量化低重心的新型车架结构进行了动态分析。在原车架模态试验的基础上,建立原车架三维模型与有限元模型,得到了有限元模态分析结果,比对了原车架有限元模态计算结果与模态试验结果,验证了有限元建模方式的有效性。用相同的建模方式对新车架进行建模,通过对比原车架与新车架的模态特性并结合发动机和路面激励,对新车架的动态性能进行了评价。分析表明新车架的动态特性要优于原车架结构,验证了新设计方案的可信性,为新车架的试制与设计改进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排气系统作为内燃机汽车的动力总成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汽车的排气污染、噪声、振动以及内燃机的输出功率。本文以某款轿车排气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排气系统的作用和布置,采用UG8.0对排气系统建立有限元模型,并对排气系统的主要部件进行模态分析,分析结果可为汽车的结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桁架结构有限元及试验模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ABAQUS软件中分别用梁单元和壳单元建立了桁架有限元模型,并利用有限元模态分析得到其低阶固有频率和振型。同时采用锤激法对中间节臂架进行了试验模态分析,利用LMS PolyMAX分析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处理,并与有限元模态分析结果比较。结果表明:两种简化模型的有限元模态分析与试验结果相吻合,频率误差均在10%以内,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确保了臂架系统有限元分析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星载电子设备宽频随机振动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讨论了星载电子设备有限元建模技术,包括机箱、电路板、元器件模型以及单元细化准则;然后进行模态分析,通过有效模态质量来确定提取模态数;最后进行随机振动响应分析,得到了整机的加速度均方根值分布云图和电路板上某点的加速度功率谱密度,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逆向工程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并依托某微客车排气系统的开发流程,具体阐述了逆向工程技术在排气系统主体弯管类结构设计过程中的设计思路与应用方法。在快速建立排气系统三维数据模型后,又运用有限元分析技术对排气系统进行了模态分析,得到了整个排气系统的模态频率,并找到了其相对较小的震点位置,为挂钩吊耳的放置提供了参考,减少了排气系统向地板的能量传递,提高了整车的NVH性能,并增加了排气系统挂钩和吊耳的寿命,达到了对排气系统的快速开发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