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秋里塔格构造带发育的新近系吉迪克组膏盐层,在库车组沉积时期以来的构造变形过程中起到了滑脱和调节地层变形的作用,地震剖面解释结果表明,盐上构造圈闭主要有盐上背斜、盐上逆冲断层遮挡圈闭等;盐层内部圈闭是由其中碳酸盐岩和砂岩夹层所形成的岩性和褶皱圈闭;盐下构造圈闭主要有盐下背冲断块圈闭等.结合研究区的成藏条件认为研究区具有以断裂和不整合为输导层的它源-侧向排烃油气成藏模式,主要构造活动期与阳霞凹陷的烃源岩演化有着很好的匹配关系,使研究区构造圈闭内聚集了大量来自阳霞凹陷的天然气.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四川盆地南缘赤水地区断层相关褶皱特征,利用地震剖面结合钻井资料以及平衡剖面方法分析了赤水地区构造及其演化。赤水地区构造变形及演化主要受中上寒武统膏盐岩滑脱层控制,形成滑脱层上下不同的构造变形样式;滑脱层之上构造形成晚且变形强,滑脱层之下的地层构造稳定变形弱,形成断滑和断展的复合构造。赤水地区的变形受东、南两个方向区域构造应力叠加作用,二者无明显的先后。滑脱层之上构造圈闭形成晚,为该区晚期油气成藏提供有利的圈闭条件;滑脱层之下构造具有持续性,为以下寒武统烃源的震旦系灯影组古气藏的持续保藏提供了条件;向斜区构造较缓,仅发育大断层,次级断层不发育,为页岩气的保藏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大巴山构造带是秦岭造山带南部发育的一个以逆冲推覆构造为特征的构造带。通过在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中段渔渡地区进行的详细构造解析发现,大巴山构造带在侏罗纪以来经历了至少两期变形叠加,变形地层三叠系嘉陵江组—侏罗系沙溪庙组。早期变形以与滑脱构造相关的轴向北西—北北西向箱状或隔挡状褶皱为主,并在深部发育顺层滑脱构造,变形时代为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晚期变形与北侧逆冲相关,导致右行走滑变形,主要形成右行走滑断层和北西—北北西向紧闭褶皱,变形时代比第一期稍晚,为晚侏罗世之后到早白垩世。两期变形形成的褶皱延伸方向一致,与区域构造线的方向协调,而且在远离北侧镇巴断裂的地区变形强度有减弱的趋势,两期变形叠加形成共轴或斜交叠加构造。研究表明,变形与大巴山冲断—推覆构造带向南逆冲有关。  相似文献   

4.
山西中条山铜矿区的剥离断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山西中条山铜矿区进行详细构造测量和显微构造观察,认为中条山地区早、中元古代经历了多期变形的叠加改造。三期伸展构造分别标志着剥离断层在地壳不同构造层次上的特征。在深部构造层次上表现为近水平的韧性剪切带;在中部构造层次以脆-韧性变形过渡性为标志;在浅部构造层次上以碎裂带及高角度正断层为主。  相似文献   

5.
帕米尔东北缘冲断带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及油气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表构造解析和地震剖面解释的基础上,分析了帕米尔东北缘冲断带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提出作为冲断带前锋断层的乌泊尔断裂在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底部滑脱层.地表踏勘和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证实:乌泊尔断裂在波孜塔格附近以西沿古新统膏泥岩层滑脱,而以东则沿上白垩统泥灰岩和古新统膏泥岩层滑脱;其控制了深部隐伏冲断体系和浅部第四纪背驮盆地的形成.研究结果表明,帕米尔北缘冲断带新生代构造变形活动开始于中新世末期—上新世早期,并持续至今,对油气聚集和晚期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浅部和深部工程区地应力场及断裂稳定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浅部和深部工程区构造应力场的差异,依据优化处理后的浅部376组和深部619组实测地应力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法和断裂摩擦滑动准则对浅部和深部的地应力场特征及断裂稳定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浅部相比,深部地应力场有从构造应力场向垂直应力场转变的趋势.深部的主应力与深度的线性相关程度比浅部的高.随着深度的增加,浅部的侧压系数K_(H1)、K_(h1)分别向1.54、0.85趋近,深部的侧压系数K_(H2)、K_(h2)分别向1.15、0.85趋近.浅部、深部的水平差应力η_1、η_2整体上随深度增加有增大的趋势.滑动摩擦系数μ取1.0时,浅部和深部断裂基本处于相对稳定状态;μ取0.6时,浅部逆断层有较大的滑动可能性,深部断裂滑动失稳的可能性较小;μ弱化到0.4、0.2时,浅部和深部断裂发生滑动失稳的可能性显著增加.浅部和深部断裂滑动失稳标准分别取μ为0.6~1.0、0.4~0.6较合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的滑动失稳标准可以分别取μ为0.6、0.4左右.  相似文献   

7.
塔西南拗陷甫沙构造带是西昆仑山前第一排冲断褶皱带.由于浅层覆盖第四系巨厚黄土及深层强烈冲断褶皱变形导致地震资料品质较低,构造解释具有多解性.通过综合分析区域构造背景、地面地质、钻井和地震资料,认为浅层是以上白垩统一古近系膏盐岩为滑脱层的盖层滑脱褶皱变形;深层是基底卷入的中一高角度区域性正反转断层,及在正反转断层下盘由叠瓦状分支逆冲断层组成的楔状叠瓦构造,深、浅构造层整体"分层收缩、垂向叠置"模型能合理解释现有的可靠构造信息.正反转断层在横向上分隔甫沙构造带与西昆仑褶皱造山带,膏盐岩塑性滑脱层在纵向上分隔浅层新生代与深层中生代构造变形.西昆仑山在新近纪一第四纪隆升,引发了自西昆仑山深层向塔西南拗陷斜向向上挤压,促使侏罗-白垩纪区域性先存正断层反转,并控制甫沙构造带的形成演化.  相似文献   

8.
四川盆地西部地区沉积了较厚的陆相碎屑岩,同时也是重要的勘探目的层系。根据地层平面展布特征以及剖面解释结果,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了四川盆地西部陆相碎屑岩层系的演变过程及其构造变形特征。结果表明:受周缘造山带在不同时期差异隆升的影响,四川盆地陆相碎屑岩层系的沉积中心发生了有规律的迁移,从晚三叠世时的川西前陆盆地迁移至早—中侏罗世时的川东北前陆盆地;四川盆地西部地区陆相碎屑岩层系遭受了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等多期构造事件的影响,盆地属性也随之发生改变,从陆相碎屑岩层系沉积前的克拉通内裂陷盆地转变为晚三叠世早期的大陆边缘盆地,并最终演变为现今的陆内前陆盆地;四川盆地西部陆相碎屑岩层系构造变形以逆冲推覆和褶皱变形为主,兼具弱走滑作用,主要发育叠瓦冲断带、背冲断块、断层相关褶皱、飞来峰等构造样式,同时表现出一定的横向分带性,并控制了圈闭发育的分带性。  相似文献   

9.
江苏黄桥CO2气田裂隙分布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Fn指标法研究构造裂隙发育部位的基本原理,并在有限元法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利用Fn指标法对黄桥地区LH2-3地震地质剖面的控气模式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构造裂隙是本区CO2气储集的主要部位,走滑断层的存在促成了深部和浅部裂隙带的相互连通,为浅部地层产CO2气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河南熊耳山地区的滑脱拆离带由浅部深部为一脆性-脆韧性-韧性的断裂带,浅部盖层由于未遭受高温热液变质作用。所受围压和孔隙压力较小,表现为脆性变形;深部基底遭受了强烈的高温热液变质作用,岩石中赋存汽水流体罗多,所受围压也较大,表现为韧性变形;而位于盖层与基底之间的拆离断层则由于高孔隙压力作用降低了部分围压效应,使之位于盖层与基底之间的拆离断层产生了脆性性变形,这样在不同围压、流体、孔隙压力和高温热液变  相似文献   

11.
八面河地区南斜坡是一个继承性抬升的古斜坡,沙河街组为一套滨浅湖-三角洲沉积体系,具有形成各类圈闭的构造、沉积背景,连续广布的砂体与断层以及剥蚀面构成了立体输导体系,形成了成片、成带分布的构造-岩性-地层复合油气藏,研究认为八面河地区南斜坡沙河街组油气成藏主要受圈闭和油气输导体系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刘战庆    裴先治    丁仨平    李佐臣    李瑞保    陈有    刘智刚    张晓飞    陈国超    王学良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54-63
在南大巴山西北段镇巴—下高川地区进行1:50000地质填图基础上,通过对地质构造现象野外的详细观测,运用持平投影的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等方法对主要断层面擦痕和断层两侧不对称褶皱枢纽以及褶皱两翼产状进行统计分析和构造解析,结合区域沉积资料和地质年代学资料,对该区构造进行构造序列分析,并探讨南大巴山构造带的变形时限、动力学机制及其演化。研究表明:南大巴山西北段镇巴—下高川地区断裂构造特征表现为高角度逆冲推覆兼有右行走滑性质的叠瓦式逆冲推覆构造;与逆冲推覆构造相关褶皱多为轴面东倾西倒的同斜褶皱和斜歪褶皱,而且由东向西褶皱紧闭程度逐渐减弱,表明逆冲推覆方向由东向西,扩展方式为前展式。该区是在印支期扬子地块与秦岭造山带全面碰撞造山作用基础上,在燕山期中—晚期整个大巴山构造系由北东向南西方向大规模的陆内造山,形成了现今的构造几何形态,其中右行走滑构造是燕山期中—晚期(J3-K2)逆冲推覆构造持续向西南推移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利用应力扰乱现象、微断裂擦痕、断层岩和变形标志物等进行应力及应变分析的结果表明:灌阳地区沉积盖层构造主要经历了印支构造运动阶段和燕山构造运动阶段,前者以褶皱构造作用为主,形成南北向灌阳复式向斜及其构造组合;后者以断裂构造作用为主,形成北东向大型走滑断层。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南部边缘玛扎塔格山地表构造为一倾向南的新近纪单斜地层,而中深部则为凸向北玛扎塔格背斜弧形构造带。根据该区构造展布特征,依据地震和钻井资料,对玛扎塔格构造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首先从平面上分析了该构造主挤压应力方向,然后建立起弧形构造不同部位构造接触关系,引进斜向逆冲断层褶皱概念,分析了所解释的地震剖面,并对其进行部分平衡恢复。结果表明:弧形构造主挤压应力方向垂直弧顶(中部),与弧形构造东、西两段斜交;弧形构造中部与东段之间发育撕裂断层——玛4井东走滑断层,弧形构造中部与西段之间的分界构造为玛7井西侧向断坡;无逆冲断层的部分恢复剖面显示弧形构造中部位移较为均衡,古生界地层从上到下缩短量基本一致,说明构造基本上为纯挤压作用形成的滑脱褶皱;弧形构造西段滑脱褶皱北翼的寒武系—奥陶系地层缩短量大于石炭系—二叠系地层缩短量,说明滑脱褶皱的北翼存在斜向剪切作用,其形成的构造可与混合剪切断层弯曲褶皱类比;而弧形构造东段的部分恢复剖面表明中上寒武统—中下奥陶统缩短量增加很快,而石炭系—二叠系缩短量逐渐减少,说明该构造存在斜向剪切作用,其形成的褶皱类似于简单剪切断层弯曲褶皱;玛扎塔格弧形构造属于旋转弧形构造类型,即早期平直构造被晚期挤压导致逐渐弯曲形成的弧形构造,这与剖面上观察到的生长地层得到变形时间认识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5.
针对潜山表层风化壳油藏研究较多,潜山内幕油气成藏规律研究较少状况.从油源条件、构造活动对储层发育、输导方式和封堵盖层的配置等角度研究了桩西潜山成藏条件和富集规律,孤北洼陷和桩东凹陷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油源,储层、盖层、圈闭的发育主要受控于褶皱和断裂构造,由此形成以裂缝为主的复杂圈闭组合.油气沿油源断层和褶皱-断裂-裂缝进入潜山内幕溶蚀带成藏.油气分布主要受控于裂缝发育程度,正断层尤其是油源断层对下古生界储层改造是油气运移指向区,逆断层下盘地层挠曲形成缝洞发育带可形成富集高产油藏.  相似文献   

16.
黑墩目标区是新疆三塘湖盆地的一个三级构造单元,在燕山晚期-喜山期遭受强烈挤压作用,地层变形强烈,构造复杂.搞清楚目标区的构造特征成为寻找油气的首要任务.通过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及可视化计算机技术对目标区三维地震数据体的解释,客观地认识到断层转折褶皱、生长断层转折褶皱及复合型三角构造楔是黑墩目标区的主要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17.
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南黄海盆地南部拗陷中深部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对于主控断层深部几何形态及其滑脱深度认识不清,从而导致对上盘深部地层产状、内部构造缺乏正确的认识.为了确定主控正断层在深部的几何形态,以研究区内2条典型的主控正断层为例,综合利用断层浅部资料、上盘当中对比标准层资料及倾斜剪切角,采用倾斜剪切法对断层深部的几何形态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倾斜剪切法模拟的主控断层深部几何形态与现实情况符合度高,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将该方法推广到南黄海盆地南部拗陷的地震解释中,可以提高解释准确度,加深对该地区构造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转动与变形的和分解定理以及最大转动角准则(MRAGC).考虑到无褶皱或褶皱不发育的沉积岩区的断层变形的特点,将断层面简化为连续变形的岩层面,从而将MRAGC引入到断层预测的研究中.并且从数值离散的角度探讨了度量断层构造的转动和形变的可能性,给出了一种新的恢复变形岩层初始位形的方法.这种新方法克服了其它方法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研究结果表明:用MRAGC进行断层构造预测的关键是:1)度量断层构造的转动和形变;2)恢复变形岩层的初始位形.  相似文献   

19.
单家村煤矿位于兖州煤田的东北隅,总体规律是:浅部较陡深部平缓,北部陡南部缓。井田内主要发育北西向、东西向和北东向三组断层。井田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且相互切割。大中型断层将井田割成呈现阶梯状块段展布的四个构造块段,块段内的小型构造发育。以高角度张性断裂构造为主,由于断裂构造的切割,使井田内的断层派生构造发育。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舞阳铁矿田构造控矿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构造角度探讨河南省舞阳铁矿田的控矿因素,包括断裂、褶皱、岩相古地理等方面.研究表明,太古宇太华群是舞阳铁矿田的矿源层,赵案庄组和铁山庙组控制着铁矿床的空间分布,断裂构造、褶皱构造、变质作用影响了矿床的后期改造,干燥炎热的气候、弱排水条件及岩相古地理(古构造面)特征决定了舞阳矿田为一贫铁的大型铁矿田.铁矿床主要分布于赵案庄组和铁山庙组中,位于褶皱轴部(特别是背斜轴部)及倾伏端和断层抬升矿体但未遭受破坏地段.对构造控矿规律的研究,为在舞阳铁矿田范围内寻找深部盲矿体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