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液压胀接技术是核电蒸汽发生器管子和管板接头采用的关键制造工艺。介绍了液压胀接的原理,针对核电蒸汽发生器管板液压胀接后传热管内壁产生的压痕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并结合工程经验制订了改进措施,包括改进胀管器,改进胀接止环,对支撑圈使用控制,进行胀接过程控制。  相似文献   

2.
邹小清 《压力容器》2010,27(9):26-30
第三代AP1000核岛主设备蒸汽发生器管子直径更小、管板厚度更厚、管子排列更密集、管子管板全长度液压胀管难度更大。采用ANSYS软件模拟蒸汽发生器管子与管板液压胀管的方法,着重用瞬态分析方法研究胀管压力和保压时间对接触压应力的影响,从而确定使接触压应力最大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3.
马小明  张帅 《机械制造》2021,59(5):55-61
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蒸汽发生器管子管板的胀焊结合工艺过程,研究不同胀接压力下管子管板残余接触应力的分布情况、焊接温度场对管子管板残余接触应力的影响,以及未胀接区域长度对管子管板胀接区域残余接触应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胀接压力作用下,管子管板两端产生环向应力峰值,环向应力峰值随胀接压力的增大而增大,且管子过渡区域环向应...  相似文献   

4.
对单孔和多孔的管子管板的液压胀接进行理论计算和有限元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相同和不同胀接参数下,多孔胀接后和单孔胀接的残余接触压力有明显差异;选取不同布孔的管进行拉脱力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多孔胀接后,管子拉脱力数值与孔区布置具有相关性。模拟分析和试验结果对胀接评定试样的制作、多孔胀接性能的评价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核电站蒸汽发生器是将反应堆的热能传递给二回路介质以产生蒸汽的热交换设备,其中的传热管起着保障热通量变换和防泄漏的作用。但是在长期的高温高压与高腐蚀状态下,传热管也更易破损,给核电厂的安全性与经济性带来威胁。通过总结国内外衬管技术的应用并分析各种技术的优缺点,最终以液压胀接工艺为主要试验技术,对Inconel 690合金双管之间的胀管力计算和胀接试验过程进行研究,最终得出最佳液压胀接压力区间。  相似文献   

6.
蒸汽发生器中传热管与管板接头的泄漏是威胁核安全的主要原因。通过有限元软件ANSYS Workbench模拟了传热管与管板胀接与拉脱的过程,得到了残余接触压力的分布规律以及胀接压力与残余接触压力、拉脱力、壁厚减薄率的关系。并针对传热管的尺寸公差,研究了传热管直径与壁厚对于胀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胀接工艺中,胀接压力选取在260 MPa比较合适,能使核电蒸发器中全部10025根传热管达到较好的胀接质量,同时保证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7.
换热器管子与管板液压胀接连接的管槽尺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海峰  桑芝富 《压力容器》2003,20(12):23-26
采用有限元法,建立二维轴对称模型,模拟了不同胀槽尺寸结构的液压胀接过程,得到了换热器管子与管板连接接头的残余应力和残余变形。以接头平均残余接触压力为评价连接强度的指标,分析了管孔槽宽度、深度、位置和间距等几何尺寸对连接强度的影响,给出了推荐采用的理想管孔槽结构,为工程设计和制造规范的修订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压力容器》2019,(10):67-70
胀接是管壳类换热器管子管板连接的主要形式,机械胀接以胀接效率高、接头连接强度大、生产成本低等优点被广泛采用。但是对于大直径、厚壁管的胀接,因为胀接扭矩大,胀接操作过程中容易挤压管子管板焊缝,影响产品质量。通过改造机械胀管器,避免了对管子管板焊缝的损伤,并通过宏观、微观检测以及拉脱力检测,验证了改造方案的可靠性,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某新型换热器管子管板的连接形式为液压+机械重叠胀接,通过工艺试验分析了该种结构胀接接头的连接强度、密封性、管子变形等性能特点,并分析了该种胀接形式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王晓辉  韩君 《压力容器》2014,(11):67-73
全深度液压胀接技术是核电机组蒸汽发生器及其他换热器管子-管板接头普遍采用的制造工艺。液压胀接具有操作简单、胀后变形均匀、壁厚减薄率低、残余应力小等优点,但也会产生管内划伤、胀接长度超差等管内缺陷,薄壁管厚管板胀接时胀接过渡区的管子内部缺陷产生的几率更高。对液压胀接时管子长度缩短量、壁厚减薄率进行了理论计算和测量,对过渡区胀接芯轴和管子受力进行分析,表明过渡区管子内部缺陷是由于管子长度缩短效应及管子受力共同作用产生的,胀接区的划痕缺陷主要是由于芯轴损伤及金属颗粒残留引起的,未胀区胀接长度超差主要是由于芯轴设定失误引起的。通过改进胀接芯轴密封形式和限位止环的设计,证明采用芯轴保护套及非膨胀式的限位止环等工艺措施能够有效避免管内缺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管子管板焊接是核电站一回路主设备蒸汽发生器制造过程中的关键工序,管子管板焊接质量直接影响着蒸汽发生器的使用寿命和制造进度。分别对二代改进型压水堆和三代压水堆1000MW蒸汽发生器管子管板焊接工艺进行介绍,比较了RCC-M规范和ASME规范对管子管板焊接要求的异同,针对焊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了缺陷产生的根本原因,对焊接参数重新进行优化,同时加强了焊接过程控制,得到了质量稳定、焊缝形状和尺寸均满足设计要求的焊接接头。  相似文献   

12.
主要研究双相不锈钢管子与管板胀接工艺,选取液压胀管的方法进行胀接试验,并对胀前和胀后的管子分别进行尺寸检验、点腐蚀试验、金相观察、硬度测量等试验来验证胀接工艺的可行性,从而确定了最佳的胀管压力。  相似文献   

13.
常见的低碳钢换热管与低合金钢管板胀接为例,采用有限元法进行了管子与管板液压胀接的动态和静态分析,研究了材料应变率等动态效应对胀接接头接触压力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将液压胀管过程简化为静态过程处理,能够节省大量计算时间,而且对结果影响甚微,因此,在换热器管子与管板液压胀接过程中,材料加工的动态效应不显著,将其简化为静态过程是合理的。计算结果为换热器管子与管板液压胀接的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施锦超 《机械制造》2000,38(9):37-38
采用管子、管板来隔离介质的任何热交换设备,其管子、管板连接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热交换器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胀接是管子、管板联接的主要方法之一,传统管子、管板的胀接一般采用机械胀管的方式。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相继出现了橡胶胀管、液压胀管和爆炸胀管等新工艺,使热交换器的制造技术前进了一大步。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对管子管板进行胀接,其原理都是通过在管子内壁施加作用力来增大管子内径,使管子变形压向管孔并产生塑性变形,同时,管孔产生弹性变形 (或微量的塑性变形 )。在胀管结束卸去管内作用力后,由于管板的回弹,在管…  相似文献   

15.
换热管与管板接头是换热器中最容易发生失效的地方。换热管与管板连接接头的可靠性一直是管壳式换热器设计中受到重点关注的问题。目前常用的液压胀接技术是管壳式换热器换热管与管板连接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换热管与管板接头胀接的研究主要从理论分析、有限元分析和试验研究三个方面进行。其理论分析的模型主要有换热管是单管,管板是无限平板模型和单管套筒模型。有限元分析模型主要有平面应力模型或平面应变模型、2D轴对称模型和3D模型。实验研究包括拉脱实验(压脱试验)、密封实验、应力腐蚀试验、X光衍射试验和应变测量等。通过这些试验来分析不同结构参数下胀接接头的连接强度和密封性能和胀后残余应力,并与理论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6.
E1023蒸汽发生器管板裂纹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令新  唐春容  黄慧 《压力容器》2008,25(10):30-32
综述了某石化炼油厂馏分油加氢装置E1023蒸汽发生器管板裂纹的原因,对检验发现的问题和失效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设备运行状况提出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换热器管板胀接变形的原因分析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传宝 《压力容器》1998,15(6):51-52,64
本文针对材料为0Cr18Ni9Ti的换热管与材料为16Mn的管板强度胀接时管板产生较大的翘曲变形和椭圆度,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避免管板产生较大变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刘英东  郭飞  姜殿军 《压力容器》2014,(3):77-80,76
主要介绍换热器双相不锈钢换热管与管板之间的胀管工艺,采用液袋式超高压液压胀管机进行胀管试验,通过胀管后管外径与管板孔径之间的间隙值、胀管后检查以及拉脱力试验,从而确定最佳的胀接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9.
管子液压胀形工艺的缺陷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志平  黄特 《机械工程师》2005,(11):136-137
简单介绍了液压胀形工艺的基本原理及过程,通过动态显式有限元软件DYNAFORM模拟了管子液压胀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缺陷,对各缺陷的成因逐一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及预防措施,为液压胀形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换热器管子与管板液压胀合有限元ANSYS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液压胀合技术是七十年代后期由西德的Krips等人首先发展起来的。但要确定不同管子与管板的胀合压力却是胀合 质量好坏的关键,本文利用有限元ANSYS来确定不同管子与管板的胀接压力,是开发高效率高质量的连接技术的一个大有 作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