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车身接附点动刚度在汽车NVH控制中起着关键作用。首先利用hypermesh建立某微型客车白车身有限元模型,然后将其提交给NASTRAN对不同接附点分别进行动刚度仿真分析,得到相应的加速度频率响应函数(IPI)曲线。依据相关理论绘制出目标值动刚度曲线并与IPI曲线进行对比,根据对比结果利用直接频响分析找出某些点峰值过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材料厚度和焊点改进的优化方案,优化后的接附点动刚度得到较大提升,为白车身后续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某国产纯电动汽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整车加速工况振动噪声试验,分析动力总成产生的振动和噪声激励对车内噪声的影响。根据纯电动汽车动力总成结构特性和振动噪声特点,运用阶次分析方法,识别动力总成驱动电机、减速器振动和噪声源,以及动力总成的振动噪声激励对车内噪声的影响,适用于纯电动汽车动力总成噪声源识别以及车内噪声源分析,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动力总成悬置振动对车内噪声的影响,以某国产轿车为研究对象,在怠速工况下对动力总成悬置振动和车内噪声进行测试.基于相干性理论,对动力总成悬置振动频谱图和车内驾驶员右耳位置噪声频谱图比较分析,找出影响车内噪声的悬置及其对车内噪声影响较大的传递方向.结果表明,动力总成悬置隔振性能与车内噪声相干性很好,尤其是左侧悬置Z方向的振动对车内噪声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4.
通过整车和悬置系统振动噪声试验,确定影响车内怠速噪声的主要频谱成分和悬置系统的减振特性,从而确定了需要优化车身振动传递来降低车内噪声。  相似文献   

5.
以实际工况下的测试数据为基础,建立了简化的车内振动传递路径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以发动机悬置刚度为设计变量,综合考虑悬置系统能量解耦和车内振动,建立了基于灰色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并以某型卡车为例,进行了多目标优化求解。实验和优化结果表明,在得到较好能量解耦的同时,降低了车内振动,实现了能量解耦和车内低振动的优化匹配。  相似文献   

6.
车内噪声是评价汽车NVH特性的重要指标。随着现代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驾驶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对车内噪声的控制越来越严格。本文针对某轿车在研发过程中出现冷启动车内噪声嘈杂的问题,对其进行试验分析和诊断,最终确定机油泵、液压转向泵及排气系统是造成车内噪声嘈杂的主要原因,其中排气噪声对车内噪声的大小影响比重较大。  相似文献   

7.
某款后驱MPV车型在加速工况时车内发动机噪声明显,严重影响车内的乘坐舒适性。文中根据隔声理论,采用ATF测试、FTA分析、SEA分析等方法对车内发动机噪声明显的原因进行研究,确定该车车内的高噪声是由于整车混响时间长、前围厚度不够、覆盖面积不足及泄漏等原因所致;通过优化顶棚吸音性能、变更前围结构等方法,车内噪声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建立白车身有限元模型,利用实验模态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声腔模型和结构模型进行耦合,计算车内测点声压,在此基础上对车室壁板厚度,车身扭转刚度及吸声材料布置形式研究,以控制车内噪声为目标,得出改善车内噪声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9.
某燃料电池汽车以50km/h的车速行驶时,车内存在明显的轰鸣声,乘员出现压耳的不适感。文章应用板结构声辐射的理论知识和传递路径的分析方法,准确找到引起该问题的板结构,并通过抑制其振动降低声辐射,最终使轰鸣声消除。车身的板结构是乘员舱的主要声源之一,它的优化能对舒适性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文中涉及的噪声测试、模态计算、ATF测试、选择运行法等方法,均被广泛应用于NVH领域。本文在解决车身引起的低频噪声问题方面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综合运用多体动力学、有限元法、动态响应灵敏度分析和结构优化方法,研究基于动力总成和车身整体的发动机怠速激励下车身振动的动态仿真。以某国产客车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十二自由度整车动力学模型和白车身有限元模型。以悬置系统的动载荷为桥梁,将动力学仿真和有限元仿真结合起来,定量求解发动机怠速激励下车身特征点的动态响应。对比分析特征点动态响应的仿真结果与实车测试结果,验证仿真方法的正确性。将此振动仿真方法应用到结构优化中,针对实车上出现怠速工况下VIP座椅位置振动异常问题,以动态响应灵敏度分析为指导,通过对车架和车身底板骨架整体结构局部调整和尺寸优化,提高了客车的乘坐舒适性能。  相似文献   

11.
以某客车为研究对象,基于声振测试、频谱分析对怠速轰鸣现象进行研究,确定轰鸣噪声是由空调压缩机激励频率与车内声腔模态耦合引起。通过优化发动机悬置系统、加强空调压缩机支架刚度提升其固有频率避免70 Hz共振,由此削弱了车内声振耦合作用,改善了车内轰鸣噪声。实验结果表明:车内轰鸣噪声得到改善,A计权声压级降低了9.15 dB(A),由此为客车轰鸣噪声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2.
由于动力总成的不同,电动车与传统车的振动噪声源也有较大差异。笔者对某电动车动力总成的振动噪声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利用频谱分析、阶次分析等方法来识别动力总成的主要振动噪声源,分析加速和稳态工况下各激励源对动力总成振动噪声的贡献量。基于心理声学客观评价参数,分析了电动车动力总成声品质特性。研究结果为电动车动力总成振动噪声的优化设计提供了试验支持,并表明了进一步研究电动车声品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以某款集中驱动式电动车动力总成为研究对象,对电机控制策略进行优化,消除特定阶次三相电流谐波;将优化后的三相电流施加到JMAG中的电机本体模型进行电磁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控制策略优化后,电机内部磁密和径、切向电磁力中的高幅值谐波得到了明显的抑制;将优化后的电磁力施加到壳体进行壳体振动响应仿真,壳体表面振动得到了衰减。所用的基于谐波优化的振动控制方法为进一步衰减总成壳体表面声辐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研究前提下,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取得显著的成果,同时也促进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为此,需要采取相应的研究措施,进而提高混合动力汽车的性能,从而满足人们对动力汽车的基本需求。本文根据新能源汽车作为入手点,分析了混合动力汽车研究的重要性,深入研究混合动力汽车的噪声特点和产生的机制,为我国的高品质混合动力汽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针对某车用动力总成试验过程中发动机和变速器结合面渗油的情况,运用有限元模态分析和试验模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动力总成的固有模态。结果表明,动力总成一阶模态只有176.1Hz,低于发动机最高转速下的点火激励频率,存在发动机运转过程中在某个转速点产生共振的风险。经过有限元模态分析一阶模态阵型,显示薄弱位置在缸体、油底壳与变速器的结合面处;通过对缸体和油底壳增加加强筋进行优化,使动力总成的一阶模态提高到240.2Hz,比优化前提升了36.4%,二阶模态也提升了22.5%。优化后的动力总成试验模态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案提高了动力总成固有模态。  相似文献   

16.
车身结构振动与车内噪声声场耦合分析与控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车内低频噪声直接影响其乘坐舒适性,应用有限元和模态分析技术对汽车车身结构振动和车内噪声耦合问题进行了研究,利用有限元法找出车身结构动态特性和空腔声学特性,与试验模态结果进行比较,两者在低频范围内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应用声—固耦合理论对该车身结构振动与车内噪声耦合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为降低由结构振动引起的车内低频噪声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针对某SUV D挡开空调起步蠕行过程中车内存在轰鸣声的问题,借助对比主观评价方法,识别出影响车内轰鸣声的关键因素.通过标定方法调整起步蠕行过程中发动机的工作转速,避开轰鸣转速点.结果表明:主观评价车内轰鸣声得到明显改善,提升了整车驾乘舒适性,为快速解决车内轰鸣声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车身结构的安全性能是整车安全性能的基础,基于断面载荷理论进行车身结构安全性能优化设计是车身结构设计的重要方法之一。文中通过对某车型前纵梁和前横梁断面优化设计,使得在正面百分之百刚性壁碰撞和百分之四十偏置碰撞中车身结构变形合理,吸能充分,有效地保证了假人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9.
基于后侧门焊合总成和铰链的装配顺序不同,对应后侧门焊合总成与侧围的间隙面差有不同的表现。介绍了两种不同装配工艺顺序以及优缺点。通过对比两种不同装配工艺顺序,结合自身制造需求,选取最优装配工艺顺序,从而保证后侧门焊合总成与侧围的间隙面差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