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水土保持城郊型小流域开发治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省新建县东港小流域是1989年长江水利委员会主持实施的第1条城郊型开发性治理流域试点。该小流域的水土保持规划以人口环境容量理论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依据,把握城郊型流域的地理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采用多目标优化的方法确定土地利用方案,水保措施按土地利用方式有机结合,经过5年实施,取得显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水土保持开发性治理的总结出了新的治理模式和经营管理经验。  相似文献   

2.
从进行单项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拦沙到综合措施蓄水拦沙机理的逻辑关系入手,研究分析以流域地貌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措施拦沙的复合效应,提出了一套相应的概化计算理论公式,修正了原有的水土保持水沙效应分析思路和方法,弥补了过去对各项措施拦沙由于概念模糊而造成重复计算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石匣小流域综合治理试验示范研究项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市北部山区石闸小流域综合治理试验示范研究”项目是北京市科委“八五”期间立项研究的科研攻关项目。该项目将流域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在资源综合调查评价的基础上,以改善生态环境、保护饮用水资源和提高当地群众生活水平为目的。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治理模式、治理应用技术、水土流失及的流失的监测预报、流域治理管理、效益分析等研究。该项目完成后,已成为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验研究、户外教室展开、对外交流合作、环境保护为一体的水土保持综合示范区。  相似文献   

4.
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开发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黑龙江省东部低山丘陵区的宾县常安镇光恩小流域为模式,结合小流域水土流失、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特点,研究推介了山区小流域综合立体治理开发的水土保持技术措施框架,分析了模式产生的效益。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延河流域项目区,经过三年来的治理开发,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水土保持产业和产业化雏形,如何把握水土保持产业化的正确发展方向?本文依据市场经济理论和水土保持产业化的特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延河流域项目区水土保持产业化发展方向、产业结构布局、实施步骤和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6.
在全面总结以往研究方法的特点、系统分析黄河中游不同类型区坡面径流小区实测资料、深入研究水土保持措施减洪减沙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以洪算沙频率分析法”及“成因分析自然相关法”两种建立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坡面措施减洪减沙指标体系的思路和方法。前者应用数理统计方法以代表小区洪水径流量、降雨量为统计量,建立不同洪量频率、不同雨量级下的措施减洪指标体系;以流域降雨量为纽带,消除时段、点面、地区等差异,推到流域面上。后者则通过对小区资料的地区综合相关分析,以代表小区产洪( 沙) 量和措施减洪( 沙) 量为相关因子,以措施质量分级指标为参变量,建立经验模型;通过对径流泥沙模数的修正,推算流域的措施减洪减沙指标。  相似文献   

7.
水土保持综合效益定量分析方法及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理论,对区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方法及其指标体系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在归纳以往的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层次结构的调整和补充,构建了以水土保持综合效益为目标层,以基础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准则层的区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共包含24个指标。选择典型区域内蒙古武川县为研究对象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分析结果与当地实际情况十分吻合,表明所建立的指标体系比较合理,评价方法可行,可以应用于区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为水土保持综合效益的定量分析提供可参考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采用生态足迹分析的方法估算了赣江中游万安水库上游阳坑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承载力,分析了小流域水土保持的综合效益。研究表明,阳坑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总计增加生态承载力2 154.5 hm2,其中约80%为水土保持措施直接的增产作用,主要集中在小流域当地;土壤固碳和涵养水源的作用各自占总生态承载力的10%左右,这部分效益对赣江流域甚至更大的区域都有影响;水土保持综合效益主要集中在小流域当地。  相似文献   

9.
为确保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的顺利实施,做好综合防治体系的效益评价及评估,必须经由工程概算编制进行控制。通过对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概算编制的分析,结合新疆巴州某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概算编制实例,阐述了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的概算编制构成及方法,为工程投资概算的准确性、可行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淮河流域人口密度大,长期以来以资源消耗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许多地区植被破坏、土地退化,水土流失严重,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矛盾异常突出。因此,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必须立足国家宏观发展战略,适应流域经济、社会、生态建设对水土保持的需求,不断强化流域水土保持综合管理能力,大力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努力构建完整的淮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促进流域“防洪、生态、粮食、人居、饮水”五个安全,为建设安澜、绿色、清澈的美丽淮河提供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11.
松辽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松辽流域由于自然因素及人为不合理生产活动的破坏,导致流域内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流域内现有水土流失面积已达43.53万km2,占东北总土地面积的35.16%。本文对松辽流域水土流失的危害性及水土保持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松辽流域当前水土保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治理目标及措施布局。  相似文献   

12.
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不仅可以有效地调动水土保持建设者的积极性,而且对造成水土流失的行为起到制约作用,从而更加有效地保护水土环境,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珠江流域水系发达,流域内各省水土保持现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以珠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对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相关重要的理论和原则进行一定的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如何科学、有效地完善珠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体系。  相似文献   

13.
水土保持措施对黄河水沙影响评价模型及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水沙变化研究是黄河水、沙资源合理利用的前提,水土保持措施对水沙影响评价模型及效益评价是黄河治理开发的基础。本文对第三期黄河水土保持科研基金项目第三专题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综合分析了现有水沙评价模型和孤山川流域水沙变化研究成果,探讨了水土保持措施对产流产沙机制的影响,遴选了用于研究的水沙评价模型,并对研究区的水土保持措施对水沙的影响做了定量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4.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科学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了解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制定水土保持政策与规划及实施水土保持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系统总结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发展历程、基础理论重点与亮点及水土保持关键技术、科研平台建设等取得的成果。但总体来看,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科学研究还比较薄弱,理论研究还落后于水土保持实践。通过明确今后的研究重点,即土壤侵蚀动力学机制及其过程、水土保持措施防蚀机理及其适用性、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机理及其技术研发、重大生态治理工程生态过程及其效应评价,对于加强科技创新,推进流域水土保持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方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平仓  程冬兵 《人民长江》2020,51(1):120-123
长江流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经过30多年治理与实践,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面对老问题和新要求的双重挑战,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为扎实推进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设安澜、绿色、和谐、美丽长江,在系统总结以往工作经验和成效的基础上,提出了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方略;同时针对老问题和新要求,提出了几条建议和展望:系统开展全流域"硬骨头"摸排工作,针对性启动专项技术攻关研究,弄清全流域及重要支流水土保持率,以及研究长江流域"减量、降级、增效"新时代水土保持目标与对策。以期为指导未来一段时间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泾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作用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采用“水保法”对泾河流域自70年代以来水土保持保持的减水减沙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根据泾河流域各县1989年土地详查资料和1996年土地变更调查资料,核实了泾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保存面积。坡面措施减洪减沙作用计算方法自成体系,在小区坡面措施减洪指标推到流域的过程中,消除了小区与流域存在的时段、点面和地区三方面差异;流域坡面措施减少量的计算注重了坡面与沟道、洪水与泥沙的有机联系。计算结果表明:1970-1996年,泾河流域年均综合减水6.537亿m^3、减沙0.475亿t。  相似文献   

17.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信息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继东  韩凤翔 《人民长江》2004,35(10):17-18
随着长江流域水土保持事业的蓬勃发展,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从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建设方法等几方面进行了探讨.指出应依托水利信息网络,充分利用在建的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以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重点地区为主要对象,建立覆盖全流域水土流失区的、面向不同水土保持管理层的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化建设,必将大大提升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科技含量,促进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8.
长江科学院水土保持专业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科学院水土保持专业以服务治江事业为宗旨,立足长江、面向南方,紧密围绕土壤侵蚀机理,水土流失与江湖泥沙、地质灾害、面源污染等关系,水土保持共性关键技术等,积极开展基础科研与技术咨询,切实履行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科技支撑职责,积极承担相关社会公益责任,为治江事业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经过10 a的发展,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首创移动式坡面水土流失高精度快速测评系统、完善创新以长江上游“排水保土”为代表的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基础理论、区划理论首次用于中国山洪灾害防治领域、建立泥石流监测预报预警系统,且提出并解决了以工程开挖面与堆积体水土流失测算技术和水利行业标准《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标准》为代表的水土保持共性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9.
水土保持用水的调节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礼先  常丹东 《中国水利》2005,(13):121-124
为了调节人类水土保持活动对河川径流的减少作用,在分析水土保持用水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从调控生态建设目标、调节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的比例、合理选用树种、草种及配置模式等减少水土保持用水量的途径.同时为了激励当地农民减少水土保持用水量,增加流域产水量,需要制定相应政策,对保证供给生产及生活用水的流域内农民实行经济补偿.  相似文献   

20.
基于水土保持的流域降水-径流统计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穆兴民  李靖  王飞  王炜 《水利学报》2004,35(5):0122-0128
本文在变量共线性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流域降水量标度和水土保持标度及其计算方法,建立了流域降水-水土保持-径流统计模型,该模型不仅能分离水土保持措施对河川径流量影响程度,而且还可分析降水及水土保持对流域径流量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佳芦河和秃尾河流域,水土保持使流域径流量平均减少10%~22%。因降水量减少及水土保持措施面积增大,20世纪70~90年代比60年代径流量明显减少,佳芦河降水变化及水土保持措施影响分别为25%和75%,而秃尾河分别为35%和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