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传统村落中现代建筑布局界面形态单一,新建筑空间界面缺乏组织及空间品质低下等问题,文章以黔西南地区布依族传统建筑空间界面为切入点,通过对经典案例南龙古寨与色居的调研,从空间界面角度入手发掘其外部、内部及内外之间空间界面的构成方式、组织原则及尺度特征,重点考察空间的原真性与多样性,归纳空间界面类型,提取转换设计方法,为村落规划与改造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针对云南山地村落由于介入现代建筑而使乡村空间界面形态单一化,以及新建建筑打破原有空间界面导致传统村落的原真性与多样性空间消失等问题,本文以云南元阳县新街镇旧城更新项目为切入点,从山地建筑农耕系统与交通系统入手发掘其建筑特征,进一步对云南山地建筑的在地性进行研究,为当今新型村落规划与改造设计中保留原始村落空间特征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湖北大悟九房沟传统村落作为鄂东北大别山区的传统民居建筑群落,保留较为完整。在对九房沟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山水格局及其建筑特色研究的基础之上,尝试引入"微介入"这一方式,对九房沟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新的思路与策略,该文提及的"微介入"具体包括:政府层面的导向性微介入;技术层面的修复性微介入;文化层面的体验式微介入。  相似文献   

4.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近些年城镇化发展,国内现存传统村落的建设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即大多数的传统村落的历史风貌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文章以山东省威海市小西村为例,通过对小西村改造项目的讲述,从传统村落历史风貌保护的角度出发,利用"微更新"的手法,将小西村进行局部改建和功能置换,并保留大体的历史建筑风貌,以此探索出能够保护威海小西村地域风貌特色的有效方法,从而指导传统村落的保护,并与现代人的需求相适应。  相似文献   

5.
响应发展和延续中国传统村落的物质生活与文化特色的号召,通过以白水洞村米兰之家改造设计为例,以建筑现象学为理论根基,探究其民居中蕴涵的传统历史文化信息。通过挖掘"场所精神",将其运用在新建砖房的改造中,使用符合现代生活习惯的当地材料和建筑技术,使已建砖房通过改造设计也能和村落的历史建筑及其风貌和谐并存。  相似文献   

6.
从景观规划视角出发,阐述现有村落改造缺失之处,并提出村落改造以景观更新为主,可避免建筑更新过程中对村落肌理及空间环境的再次破坏。以桂林市灵川县大圩古镇大圩村为例,通过对其前巷、中庭、后院三个空间层次的景观改造设计,探究传统村落景观保护措施,为传统村落的更新保护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依据"传统村落风貌与特色"、"传统建筑规模与质量"、"传统文化活动与传承"的中国传统村落评审三要点,通过实地调研对粤中从化区的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和风貌特色进行摸底调查,确定从化区传统村落的线索名录,并运用人文地理学的空间分析法从行政区划(镇、街道、林场)、地理环境、民系文化三方面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现状。在此基础上借鉴建筑美学的"适应性理论",从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人文适应性三个层面分析其分布的原因,并总结从化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特征,为从化传统村落的申报评审、保护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首先需着眼于传统村落文化价值的深入挖掘,探析传统古村落和民居背后蕴含的深层次文化内涵,有助于认识传统村落的价值,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潇贺古道是秦汉时期开辟的古时沟通湘、桂乃至中原与岭南之间最重要的通道之一,而其带来的多方文化交融,必然会影响当地聚落的地域文化,并且体现于建筑与聚落空间。该文基于"文化地域性格"理论,以贺州市富川县深坡村为例,从地域技术特征、社会时代精神和人文艺术品格三个维度探讨了潇贺古道区域传统村落的地域文化特性及其在村落空间格局与建筑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在新农村发展如火如荼建设时期,山地传统村落由于交通不便保持了村落自身的传统建筑、景观以及文化特点。作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的浙江省松阳县,其中对山地村落主要采取了三种保护发展模式:一、基础修缮、修整村容;二、适度改造村落建筑、景观环境;三、探索多重产业发展模式。这三种递进的保护发展模式,在改善村落的基本面貌和激活村落空间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广受关注。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江西传统村落内有着丰富的建筑上梁文化资源。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结合文献搜集和田野调查研究方法,分析了江西建筑上梁文化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文化要素碎片化、文化空间消亡化、文化传承人老龄化等问题,提出了在建筑上梁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应构建以"传统建筑上梁文化空间"为保护核心,以"居民"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以技术为辅助的三层次的江西建筑上梁文化保护模式,以期为传统村落的文化振兴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传统村落经过历史的沉淀,蕴藏着丰富的空间营建智慧。文章以第四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蓝田县石船沟村为对象,从村落整体空间、公共空间、民居空间三个层面,分析村落传统空间尊重自然、体现客家文化与地域营建特色的智慧,以期对当今村落空间更新有所启示,使石船沟村村落空间现代营建根植于其所生长的"生命土壤"。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在"增量"到"存量"的发展趋势中乡村存在的矛盾日益显著,文章以福建晋江为例,引入"微更新"手段,以从点入面的方式,结合社会学关注村落社会群体的需求与矛盾,把握在地文化特征,整合建筑、植物景观、空间形式、民俗文化等多个方面,对当下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更新与发展提出尝试性回应。  相似文献   

13.
崇左市宁明段花山景区四村改造项目是在申遗成功的背景下进行的一次风景区村落改造的探索。项目借鉴了"有机更新"理论和德国的"谨慎更新"原则,提出了基于现状的、微介入式的村落更新的要求。在规划层面,采用了延续原有村落结构、保留历史记忆等设计策略;在建筑设计层面,注意结合桂西南气候条件和传承历史文化,并努力构建建筑和村落之间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分析中引入空间句法理论和方法,以"古苗疆走廊"中的报京村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句法软件对村落空间格局进行量化分析,以探求空间形态与村民活动之间的关系,为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方法及思路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微课、MOOC等信息化混合课堂走入现代教育课堂,传统教学建筑空间与课堂形式匹配值降低,以河南科技学院教学建筑空间为例,从师生课堂教学行为入手进行调查研究,对建筑空间形式、室内空间布局等层面进行探索,对高校教学空间设计与改造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规划师》2016,(Z1)
在城市改造快速推进的大环境下,如何对旧有传统村落进行合理的保护和再利用,是原有城市特征保留与再塑造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文章以南宁市缸瓦窑村改造规划为例,通过分析其现状特色与存在问题,以"混合使用"为规划理念,从历史文化保护、建筑风貌控制、村落空间重塑及业态组合等方面探索其改造与更新策略,力求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可供市民聆听乡音、寄托乡愁的好去处。  相似文献   

17.
王军  梁静 《建筑结构》2021,51(13):后插20-后插21
乡村振兴和农村改造项目将成为国家发展的关注点和未来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向,其中,在村落改造过程中积极挖掘传统空间极其与现代空间元素的对接是重中之重,换言之,在材料运用、空间营造、景观建造过程中保留传统文化气质、呈现现代发展理念是重点、难点. ◆改造空间的通廊布局.主要通过新材料、新空间、新场所、新功能等一系列设计手法,在保护旧建筑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诗意性改造,以便形成独有的历史遗留和现代发展痕迹,进而解决了传统建筑投资、功能、质感方面的缺陷,以及新建现代建筑缺乏历史传承的弊端.一方面,在对比和谐效果的驱动下,将现代风格鲜明的景墙与传统特征明显的景墙进行对比,即白色的现代风格景墙与深色的传统墙壁形成对比,材质轻薄、柔软、光滑的现代风格景墙与材质厚实、硬朗、粗糙的传统墙壁形成对比,另一方面,为和谐这种对比,对新旧之间的一些搭建、搭接进行了缓和过渡,即在廊道中设置绿植,在现代风格景墙上开设窗户,以便在感官上缓冲传统墙壁的老旧感、硬朗感.  相似文献   

18.
北方地区分布着无数个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内涵丰富,非常具有保护价值。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传统村落迎来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传统村落建筑现状的保护、修缮与改造成为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重心。文章以山东省海阳市后山中涧村为调查对象,通过适当的调研方法研究后山中涧村村落概况和其建筑现状,寻找存在问题,提出保护与发展策略,为北方地区传统村落的建筑现状保护、修缮与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揭示田园综合体的内在本质,并提出营建思路,本文引入共生理论,解析了田园综合体的共生单元、共生关系和共生环境,建构了田园综合体的共生模型。以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水尾村为例,探讨了田园综合体的营建思路:人的改造是核心,研究了不同人群之间的融合共生;产业活动是介质,构建了以红色文化产业为品牌的产业链;文化是软环境,提出了乡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共生策略;地域空间是硬环境,建构了"传统村落+田园+新社区"的空间发展模式;景观是特色,探讨了传统建筑与新建筑景观融合的设计手法。本文对田园综合体的系统研究,有利于减少乡土景观的破坏和农村资源的流失,维持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传统村落是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既要保存其地域性又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以嘉溪村保护改造项目为例,提出将古典叙事学的叙述方法转译为空间情节编排手法。以古村落的“民俗生态化保存”为切入点,重塑群体性活动、生产互动等场景空间,继而重塑村落肌理。此保护改造方式不仅可以重拾地域民俗传统、满足村民精神需求,还能够从体验的视角满足现代生活需求,以古典的方式展现村落的历史沿革、风俗人情,为传统村落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